分享

以词颂禅——王安石

 高山仙人掌 2014-10-25
  王安石《望江南·皈依三宝赞》望江南·皈依三宝赞
【其一】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
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
永灭世间痴。
【其二】
皈依法,法法不思议。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
了法更无疑。
【其三】
皈依佛,弹指越三祗。
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
能智又能悲。
【其四】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
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
三宝共住持。


释义:

皈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就纯粹是在表达他对佛禅的虔诚皈依。

 《雨霖铃》
孜孜砣砣。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祗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这、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孜孜砣砣,勤劳不懈,也只是为无明所缘、造作诸业而已,无明愚痴之中所作的窝如同鸟儿在麦陇上所作的巢一样是不可靠的。世间的浮名薄利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当恋恋不舍之时,轮回到来,只能仓促而去。幸而有无上妙觉,可以在弹指之间超出轮回,摆脱世网,获得解脱。所缘何事,竟抛弃整个大海,却误认一个水泡浮沤为东海渤海,结果将本源自性天真佛,只是在些许妄想中埋没……王安石在这里也认为:成佛不必外求,就在你我的自性中,能识自心见性,即成佛道。 

     其次是一些以演绎禅宗公案为主的词作,如《诉衷情》其三:

    “茫然不肯住林间。有处即追攀。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丹。    浆水价,匹如闲。也须还。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

     这首词讲的便是禅宗“自心是佛”、“何劳外觅”的禅理。

     上片说到处追攀而没有发现安静下来向自身看才重要.结果是  “死语图度”,不得解脱。禅门有“死语”、“活句”之分,“活句”指的是灵活机智、富于启发性的语句.“死语”则与之相反,执著  于它只能使人愈转愈迷。下片用灵佑掸师之公案说明灵活悟道  的方式,也即死语与活句的不同。此公案见《五灯会元》卷九“踢倒净瓶”。

另如《诉衷情》其五:“奠言普化只颠狂。真解作津粱。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羲皇。    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也是用《五灯会元》卷三《盘山宝积掸师》、卷四《镇州普化禅师》、《五灯会元》卷一一《临济义玄禅师》、《五灯会元》卷七《德山宣鉴禅师》的公案阐说禅宗灵活的悟道方式以及空诸所有、无所执著的禅理。这些词都因过于偏重禅理的阐发,而忽视了词体本身的艺术特质,也可以说是受到禅僧偈颂的影响所致。在这里词体只是载体、工具,禅理的说明才是根本。

    《清平乐》:“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闻寂幽居实潇洒。是处绿娇红冶。丈夫运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就是体现这种逍遥、闲适心境的词作。其中有禅门语言的化用:“运用堂堂”指直下承当、灵活机智地应对的悟道方式。“五角六张”,角和张都是星宿名,习俗谓五遇角.六遇张则事不遂顺,禅师有时也用类似话语。如问:“如何是为人一句?’师日:“四角六张。”可见这种“几角几张”的说法应该是宋代的常用语。“逍遥自在”乃是掸宗比喻悟道境界的常用语。如天皇道悟所云:“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在宋代普遍掸悦的氛围中,这些掸语实际上已经广为人知,不冉有生硬别扭之感,所以被文人相当自然地用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这首词上片写景,表现野居生活的闲适状态,天高地阔,绿树红花掩映着竹篱茅舍,一切都显得异常宁静安样。这与其“半山体”诗作《定林所居》“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得老山问。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剖等风格类似,应该是出于相似的心理状态。

《浣溪沙》:“百亩庭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也是体现这种闲适心境的。

    此外,王安石是较早在词中怀古的词人。其《桂枝香·金陵怀古》极为后人推赏。而其另一首怀古词:
 
   南乡子  其二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自流。

   这首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一样,也是在咏写金陵,词的意境深远。悠悠不尽,长江依旧东流。词人仿佛想从历史的碎片中找寻往日的印迹,但一切就如同梦幻泡影一般,经过一场场灰飞烟灭之后,历史留给人的只能是不尽的感叹。禅师也常用长江来喻说掸理,如:“长江无间断,聚沫任风飘。”这是用江水来比喻本性的长在.聚沫比喻各种障蔽自性的妄念。就着这种禅喻来解读王安石的词,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面对长江的长流不息,人生世事不过像无数升起又消散的聚沫,一切都显得那样虚幻不实。

  《菩萨蛮》便是一首集句词: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子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
    黄鹂三两声。

    整首词杂糅前人诗句而成,但总体来看。并不显得生硬,是一首比较成功的作品。特别是下片。意境悠闲,韵味丰盈,结语余意不尽,耐人寻思。这种集句之风与宋代禅宗文字化走向不无关系,禅僧经常拿现成的诗句来表现禅悦心境,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常被使用。

    王安石首开集句之风后,便有苏、黄效法,如黄庭坚的《菩萨蛮》,序中即交待道:“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戏效荆公作”可见是受到王安石的直接影响。词云: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凤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
君行到自知。

      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等诗句的有机组合,表现清雅闲适的心境。另外在苏、黄及此后词人的笔下,还出现了隐括体词作.即通过概括他人诗文等的大意来创作新词。其实这也与王安石及黄庭坚等在词中演绎禅门遗事在性质上颇为相类,可以推测二者之间可能有启发关系。

    从总体上看,由于王安石受禅僧或居士词作的影响.他的大部分禅词为宣传禅理之篇.即使有一些表现闲适心境的词作也因禅语的生硬插入破坏了整首词的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