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明朱棣对于姚广孝同志七十寿诗。立功(功名跻辅弼)、立德(斯文逢盛世)、立言(声誉籍文章,修《永乐大典》),姚广孝都做到了。可见朱棣对于姚广孝之信任,最后祝福姚少师长命百岁!
靖难成功朱棣即位后大封功臣,以姚广孝第一,然而广孝只要了一个六品的小小左善事,就是管理天下僧侣的小官,成祖认为对不起他,赐给他一栋宅子和两个宫女,但是他也不要退还给皇帝,而是住在寺院中,史书上写他“冠带而朝,退仍淄衣(穿僧人衣服)”。可见广孝和尚性情淡泊,非以富贵为追求。在永乐二年,因为年老问事上殿不便,才接受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职务,但这也只是一个闲职,是一个荣誉职务没有实权。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逝,永乐帝为其辍朝两日,亲制神道碑文,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可见永乐帝对他的信任。
【菜根谭】居轩冕之中 ,不可无山林的气味; 处林泉之下 ,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若立一尘,家国兴旺)
【译】身居要职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
身居林木泉石之下的隐士,要有胸怀天下治理国家的知识和才干。
【解】姚广孝晚年曾作《少师真容自跋》诗云: “幼读东鲁书,长习西方教。抹过两重关,何者为悟道。不厌山林空寂,不忻钟鼎尊荣。随缘而住,任运而行。犹孤蟾之印沧海,若片云之浮太清。了无他说,即此,便是人问我,更何如手里栾珠一百八。 ”
姚广孝寄广博之爱于人世间。一种感性的、人世之爱,与知性的、出世之悟,郁结心中,便全在一句 “何者为悟道”里了。
南北驱驰十五年 ,人间事业任茫然,也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姚广孝重组奠定了大明初期政治、经济、文化之架构。
赏阅姚广孝诗文,至为重要的乃是以诗观人。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由是,以其心中郁结之感性与知性矛盾去返观,仿佛恰当些。这种郁结使姚广孝在精神修养上,对宇宙、生命秉有一种圆融之理解。而另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又使他对人世充满了实在而宽阔的真挚情感。
苍苍庭前柏。明明西来意。
禅翁指示人。又在第二义。
【注】禅心观世,更为真淳与澄澈。即言第一义不可说。禅宗以为最高的真谛,是任何话语皆无以表达的。若强说之,则会落入言筌。由是引申出类似“无言得真趣,何用觅玄音”此种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实是取消了文字的权威性,取消文字于日常事理之中心性与导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 |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在惠能大师后极盛于唐宋,至明代时南禅的临济宗尤盛于它宗,素有 “临济临天下,曹洞嘈半边 ”之传言。在政坛、文坛上有显著的地位,盖得力道衍和尚对朝政的影响。
禅宗的“立一尘与不立一尘”,雪窦禅师“不立一尘家国丧亡“之观念:
禅宗比印度佛教少讲慈悲,扶强者不扶弱老,为智者不为愚人。老子庄子孟子都是如此。孟子言譬如弯弓,引满,中道而立,能者从之。禅宗是一片智能的刀光,姚广孝对燕王曰:「臣知天道,何论民意。」一言打响了古今历史。延沼和后雪窦禅师说的立一尘与不立一尘,无视野老,苏诗有:「野老苍颜一笑温」,野老只是不识世有先知先觉。 这立一尘的话,亦非印度佛教所有。这一尘是可以指的唐末五代的胡氛兵尘,亦可以指的新建宋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间历史上的消息几微,岂是野老所知,亦非如今时的民意代表们所知。而当时多少豪杰,都是乘天下之乱而起,可比是同条生的,但后来不同条死。如刘邦之与吴广陈胜项羽,刘秀之与赤眉绿林,李世民之与李密王世充,赵匡胤之与钱镠李璟等,皆是同条生,不同条死。同条生才是开了历史,不同条死才是成定得天下。连韩信这样的功臣,后来也遭诛戳。
清 吴梅村
剪尺杖头挑宝志,山河掌上见图澄。
休将白帽街头卖,道衍终为未了僧。
【注】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从民间选拔十名僧人,准备分给诸位藩王讲经荐福,对于这些本心并不清静的僧人而言,选择跟随那位王爷就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在藩王们到来前,僧人们纷纷议论,哪个更有钱,哪个更有权,哪里地方好水土佳。
只有一个叫道衍的和尚岿然不动,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但实际上,他的内心比谁都激动,因为他等待这个时机,等待那个人已经很久了。
不一会藩王们进来了,原先吵杂的僧人们立刻安静下来,他们知道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到来了。
道衍用眼睛的余光看见了自己等待的人,他终于来了!
朱棣带着招牌似的微笑一路走来,他并没有注意道衍,就在他行将经过的时候,这个沉默的和尚突然开口了:“燕王殿下,贫僧愿意跟随您。”
朱棣愣住了,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自荐的和尚,微微一笑,问出了一句似乎很有必要的话:“为何?”
“贫僧有大礼相送。”
这下朱棣真的感兴趣了,自己贵为藩王,要什么有什么,这个穷和尚还能送什么礼给自己?
“喔,何礼?”
到关键时刻了,不能再犹豫了,这个礼物一定能够打动他!
“大王若能用我,贫僧愿意送一白帽子给大王!”
朱棣闻听此言,勃然变色,他虽然读书有限,但王上加白是什么字他还是清楚的,他快步走到道衍面前,用低严的声音怒斥道:“你到底是什么人,不要命了么?!”
此时的道衍却是笑而不言,似乎没有听到这句话,闭目打起坐来。
王+白=皇,姚广孝最后终于将朱棣推上皇位。
道衍至北京,住庆寿寺,燕王朱棣召见道衍,交谈极为相契,相见恨晚。道衍出入于燕王邸府,甚为秘密,为燕王心腹谋士。及太祖崩,惠帝立,以次削夺诸王。道衍遂密劝燕王起兵,并为决策 “战守机事” 。燕王曰: “民心向彼(指惠帝),奈何? ”道衍曰:“ 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建文元年(1399)六月,燕王遂决定起兵,时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燕王色变。道衍曰: “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燕王起兵,即以诛刘泰、黄子澄为名,号其众曰 “靖难之师” 。道衍作为燕王的主要谋士,以他的谋略佐助燕王当机立断,决意起兵;出奇谋劝朱棣要破釜沉舟,出师决战,远袭京师(指南京)。道衍向燕王说: “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燕王听从,挥师南下,攻下南京。燕王称帝,即明成祖,年号 “永乐” 。燕王定策起兵,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但是道衍未尝临战阵,而成祖用兵有天下,道衍论功为第一,实践了他 “野田有路到金坛”的预言。
明成祖即位后,定都北京。道衍在朝廷中的地位显赫,极受宠信。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他既是临济高僧,又是当时全国最高僧官,统领全国佛教。永乐二年( 1404)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诏复姓姚,赐名广孝。成祖与道衍语,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命其蓄发,道衍不肯。踢与他府第及两位宫人,道衍都不接受。皇帝所赐的金帛,他转赠给宗族乡人。明成祖往来两都(北京、南京),出塞北征,道衍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他常常居住佛寺,上朝时着冠带,退朝后仍然身着袈裟,成为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功高巍巍,权倾当朝、身披袈裟的和尚,人们称他 “缁衣宰相” 。
道衍一生积极从事政治、军事活动;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一位政治家、谋略家。但从 14岁穿起袈裟当和尚的愿心坚如磐石,决不动摇,对当时弘扬佛法起了积极作用。他不杀生、不娶妻室、不营产业,矢志为僧的精神令得人钦佩。
据《二十四史精华》卷四载: “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入觐,道衍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帝驾临视者再,语甚欢,赐以金唾壶。问所欲言,广孝曰: '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洽事中胡滢涝等物色建文帝,久不可得,溥洽坐牢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广孝顿首谢。寻卒,帝震悼,辍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僧礼葬。追赐(道衍)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溢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帝亲制神道碑志其协。 ”
道衍在政治舞台上是一位重要人物;他还把精力投向文化事业,并作出了建树。他受命监修重修《太祖实录》,他和解缙等纂修了《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古代的重要文献总汇,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这本书的纂成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登金山寺寄甘露湛源长老二首
南北驱驰十五年,人间事业任茫然,
夜来一宿金山寺,始了生平未了缘。
三度来登多景楼,妙高台上始能游。
长江如山如画,独倚栏杆叹白头。
【注】广孝潜心习禅,亦怀人间事之理想及抱负。其理想及抱负,非一己之功名,乃是化众生为善,待佐明君,平治天下,救民于乱世之苦痛。然元季明初,政纲混乱,盗贼四起。虽有张土诚割据江南,偏安一方,后亦有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明朝。然此二者,皆非姚广孝所理想之人物。故长久以来,他始终活在“机”之期待里。至遇见当时之燕王朱棣,姚广孝年近五旬。而至辅佐燕王成为一代永乐大帝,姚广孝则年近七旬,已是垂垂老矣。生命之流逝,于姚广孝而言,譬如钟摆往复于左右,成为—种永恒。而在此永恒与无限里,个体之生命譬如渺小之萤虫,被吞噬于时间之维。于是,一种惶恐之感,自然而然地滋生了。在不少的诗作中,姚广孝往往以此自喻。一种归宿难觅之感,一种“南北驱驰十五年,人间事业任茫然”之慨,乃是显然可见的。
三角眼,奇人、奇貌、奇功(黑衣宰相)
姚广孝正和好友在河南嵩山少林寺谈经论道,恰巧碰到了当时最有名望的相面大师袁珙。袁珙一看到姚广孝,就大为惊讶:“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了,怎么还会有相貌如此奇异的僧人?你看这一双三角眼诡异非凡,面似一只生病的老虎,骨子里却透出一股杀气,这肯定是一位精于权谋的高人,将来一定能建立千秋伟业。”(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姚广孝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一阵窃喜。他连忙拉住袁珙的手,并引为至交。(刘秉忠,禅宗曹洞宗门人,忽必烈的国师,主持北京大都的规划设计)
【姚少师独庵衍公】(五十五首)-摘自钱谦益列朝诗集,《逃虚子诗集》
【师林精舍遇盈师夜坐】
空林长掩关,闲云去无迹。
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
坐久磬声沉,空堂一灯寂。
【送别】
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
马声知驿路,树色认乡关。
【注】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
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
可怜见花不见人,肠断东风绕花走。
但愿东风休作恶,且使北人相与守。
一枝送尔表情亲,侑花得句何须酒。
【注】寄思念之情于东风,追忆与友人把酒言欢、切磋诗艺之真趣。
【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二首)】
开牖依林樾,迢迢去市遥。翠低承雨竹,绿碎受风蕉。
夕岭还侵户,春流欲断桥。主人缘爱客,时为出山瓢。
一轩开小圃,近水更悠然。杏栋萦花雾,芸窗宿篆烟。
竹藏鸠子晡,苔衬鹤雏遥。此地多风景,幽深似辋川。
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
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
姚广孝诗之另—特色,即诗中有禅佛哲理。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禅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
【张山人适见访暮归口号】
隔水茅堂尘静,临溪松户时开。烟碧涧边非草,云白山前是梅。
琴为知音一曲,酒缘得意多杯。今日乘骖且去,明朝带鹤重来。
【注】一首,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
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
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注】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而驯鹤与蓄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圆融于心之参悟。
倪瓒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画风“萧瑟寒寂,清旷淡雅”的着名诗画家倪瓒(1301—1374),平生所交多衲子,其诗集《清閟阁集》中的禅诗甚妙。如《萧闲馆夜坐》、《题元朴上人壁》、《悼顶山寺清上人》等。兹录一洗艳丽、孤闲悠散的《对酒》诗如下:《对酒》-倪瓒
“题诗石壁上,把酒长松间。远水白云度,晴天孤鹤还。
虚亭映苔竹,聊此息跻攀。坐久日已夕,春鸟声关关。”
姚广孝兵法之来源-道士
江南长洲姚医生的儿子天僖,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却不肯学医,竟到妙智庵出家为僧了,法名道衍。道衍生得魁磊高岸、意度伟然,他并不专心礼佛,倒去拜灵应观道士席应真为师。这席道人除了阴阳术数之类外,尤其精通兵法计谋,道衍最喜欢请教的也是这些,但他学到手之后并不到处显摆,事实上,几乎没人知道他有这个本事。
【题画】
小小板桥斜路,深深茅屋人家。竹坞夕阴多雨,桃源春暖多花。
【注】山里人家之恬淡与真淳。“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阴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丽澄彻之味。
【题倪云林墨竹】
开元寺里长同宿,笠泽湖边每共过。谁说江南君去后,更无人听《竹枝》歌。

【注】姚广孝与倪瓒往昔交往之情谊,淡泊而真挚。说看完倪瓒的竹枝图,无人听《竹枝》歌。《竹枝》歌是江南民间,一般是男女之间艳歌,冯梦龙先生收集的民歌部分也可称之淫词。
《春日过显忠墓》
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
事业水上沤,功名草头露。
死生谅莫测,荣华何足顾?
【注】对姚广孝来说,古人的经历与事业,譬如浪花卷过,江水浮影,流逝不返。而现实之功名与死生亦辗转如烟,缘去缘来,终在历史与自然里归于空净,终在永恒中归于消散。
高启在为姚广孝《独庵集》作序时,言其爱广孝之诗,读之不厌,更赞其诗“浓淡迭显”、“圆转透彻”,“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可见得,广孝诗染当时之文风,通达古今,与文人切磋,彼此影响,渐成一派。
《绿洲曲》:
夕阳阁远树,春云散澄江。
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
【注】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之句,似是入了无我之境,与纷繁外物皆无对立。小舟无人,白鸥双飞。诗人以超然之心立于空寂之景,似乎观物而忘我,融会物我合一之境。
这首诗的开端:“夕阳阁远树”,此句所写之景象,开阔且绚丽,使人自觉地有一种远眺与醉心之感。“阁”是动态的间隔。夕阳底下,云蒸霞蔚,譬如红花映照、金线镶嵌,弥散于山林远树之间。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写旦明之景。此处则将日暮之瑰丽,幻化成人境之亭阁楼榭,于写景中加以造境,别致且有韵味。后一句继之以“春云散澄江”,遂使日暮绮丽之景,蓦地添了一分疏野与清淡。此句中之“云”,乃是诗人常用之字。然境之不同,意亦有别。佛之公案曾说,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本是讲未悟、初悟与彻悟的三个阶段。于“云”而言,亦应是见云是云。
然而参禅境界不同、观物方式之差异,使禅僧诗人在心境上视野上,对云之体悟有了不同的感受。姚广孝写“春云”,于视野而言,把春之青色着于白云。春云如碧,融于夕阳之曼妙,似可以江淹“日暮碧云合”称之。而就心境来说,云有逍遥闲适之意,亦有清寂孤高之味。姚广孝用一“散”字,却将悠然自得、心旷神怡之情致,活泼地显现出来了。云散于江水,而诗人之情思又散于浮云,水流云在,皆是澄澈、明静了。此一静虑的心境,正是禅者所修之“不住心”与“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乃是禅者常用之语。姚广孝于“春云散澄江”一句,不着一字,却尽得纯粹心灵的澹泊与宁静。
至于后两句“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则写近景。王国维举境界,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由是观之,姚广孝“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之句,似是入了无我之境,与纷繁外物皆无对立。小舟无人,白鸥双飞。诗人以超然之心立于空寂之景,似乎观物而忘我,融会物我合一之境。这与佛之事事无碍、万物融通的理趣颇为相近。姚广孝习禅之余,常游山水,亦于山水中体会佛理圆融之旨趣。又譬如,他曾写“五仗石边琴一曲,桃花三月鲤鱼飞”,人与境谐协,物与我俱融,乃天然妙合之景。
姚广孝曾作《杂诗八首》,其中一写孔子,一写秦始皇,可见出姚广孝对现实生活种种之历史感悟。孔子一篇云:
仲尼昔在鲁,里呼东家丘。
谁知百王师,圣德与天侔。
要令臣子惧,笔削成春秋。
遗经勤后来,一变乃从周。
秦始皇一篇云:
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
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
群经化灰烬,法令从吾行。
剧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
鸿鹄骤—举,四海如沸铛。
不逢赤帝子,天下谁能平。
【注】孔门儒家在中国永远是老大。秦汉之际,与姚广孝所处之元季乱世十分相似。他以赤帝子,也即刘邦为喻,则是期待一明君出世,平治天下,以救民于“剧政”之痛苦中。此即姚广孝心中大乘佛教精神。
【石经山】
(石经山在燕之范阳郡,峰峦秀拔若天竺山,故称曰小西天。隋大业间,有法师静琬者处是山,惧圣教有难,不能流通,于是发愿募缘,敦工凿石为板,刊造一大藏经,储积于山,以备其后。法师首刊,至唐贞观初,仅成《大涅槃》一部,而法师乃卒。其后子孙绳绳化亿万人,乞钱粟刊造余部,历辽与金,然后完。此一大藏贮于岩洞者七、地穴者二,洞以石门闭之,穴以浮屠镇之。自隋、唐、辽、金及元,碑碣森列,照映岩野,然而累经干戈,无秋毫之犯。洪武二十一年岁在戊辰春正月飐一日,余奉旨往观,念法师之愿,力宏大坚固。是山之泉石,灵异清胜,故赋是诗,镌于华严堂之壁。虽未足彰法师之幽光,庶以纪兹行之岁月,而托其不朽也。诗曰:)
峨峨石经山,莲峰吐金碧。
秀气钟太题,胜概拟西域。竺坟五千卷,华言百师译。
琬公惧变灭,铁笔苍苍石。片片青瑶光,字字太古色。
功非一代就,用藉万人力。流传鄙简编,坚固陋板刻。
深山地穴藏,高从岩洞积。初疑神鬼工,乃著造化迹。
延洪胜汲冢,防虞犹孔壁。不畏野火燎,讵愁藓苔蚀。
兹山既无尽,是法宁有极如何大业间,得此至人出。
幽明获尔利,乾坤配其德。大哉弘法心,吾徒可为则。
【注】石经山本名白带山,位于房山区境内,在云居寺东二里处,俗称小西天。
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学的名僧集于礼部考试,他被选应考,由于才学出类拔萃,考试名列前茅,本可授予官职,但他不愿接受封官,仅受僧服之赐。返回途中,经过江苏丹徒县北固山,游览古迹,缅怀古贤,感慨不已,于是赋诗一首,以抒其志。其诗日: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萧梁:即南朝 梁 。因 梁朝皇室姓 萧 ,故史称萧梁(起于502年,萧衍接受齐和帝禅让;止于557年,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历经四帝,前后五十五年。) 。
北固:即北固山,座落在长江之滨的北固山,可说是一座“三国山”。但它更是一座充满了英雄豪气的山。因为有孙刘联姻的故事,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北固,即景抒情,壮怀激烈,留下多少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北固是山,山上有个寺,青青客是穿青衣服的人,这里指和尚(也就是道衍自己),倦看,就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太明了了就看厌倦了
翻译过来是说:南朝的江山现在在何处?我这个北固山寺庙的和僧客清楚得都厌倦看了。
意思用南朝暗指当时的明朝统治。
这诗是怎么作的呢?:道衍与宗泐都是明初的高僧,并在洪武九年有一次由南京同返吴门的经历。对于道衍的心迹宗泐甚至是清楚的,因为就在那次同返吴门,路过镇江北固山时,道衍不慎在他的诗中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时同行僧人宗泐,未识其志,曾对他说: “此岂释子语耶?”“道衍却笑而不答。
【送友人之松江得曙字】
潮来沙碛平,月落海门曙。汀蒲转风叶,堤柳摇烟絮。
江头春可怜,天涯人独去。有歌送君行,无酒留君住。
雪浪没沙鸥,云帆出江树。回首读书堆,青山不知处。
【注】王国维标举境界,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回首读书堆,青山不知处”。
【宿福智精舍怀南邻张羽来仪】
我客怅无依,君居欣在迩。清谈夕散归,独卧松轩里。
露香槛前桂,月色池上水。怀尔正沉沉,不知暮钟起。
【注】淡泊,宁静。《庄子》坐忘的描写:“怀尔正沉沉,不知暮钟起”
【蠡口夜归】
日没渡口昏,水风著人热。渔灯带萤火,微光互明灭。
舟人报水程,路远行欲歇。故山不分明,目尽心力绝。
遥想山中人,待人仍待月。
【注】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事都是好事”的时候,就会发现生活中喜悦无处不在,你便拥有了一个完美的世界。"遥想山中人,待人仍待月"就是这种境界。
永乐间,姚广孝领敕往蜀云台观悬幡,驿路代有迎候,抵姑苏寒山寺驻节,在松下散饭,曳履独步,不将余人,会吴邑曹三尹见而讶焉,挞之二十,姚漫不为意。顷而抚按会集,少师出一诗示云: “
出使南来坐画船,袈裟犹带御炉烟。
无端撞着曹公相,二十皮鞭了宿缘。
”少师以为生前所负孽缘耳。众知之,遂成大笑。
【茶轩为陈惟寅赋】
千苞凛冰雪,一树当窗几。晴旭晓微烘,游蜂掠芳蕊。
澹香匀蜜露,繁艳照烟水。幽人赏咏迟,每恨残红委。
【注】写暮春4,5月份情景,残红景象。茶轩景色。倪瓒也有写给陈惟寅诗歌。
【访震师不遇】
波澄一溪云,霜红半山树。荒烟满空林,疏钟在何处?
不遇采樵人,复抱孤琴去。
【注】赞震师归隐。
【和徐一夔游龙山杂赋(二首)】
翛翛一禅宫,楼台隐金碧。松关掩呗音,花龛锁云迹。
群僧礼祖余,香灯自长夕。出崦不逢山,长江波渺渺。
落日下遥汀,寒云翳沙鸟。延伫目难穷,孤帆来树抄。
【注】徐一夔(1319—1398),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县屯桥乡东徐村人。博学善属文,擅名于时。元至正八年(1348),为避兵乱,隐居嘉兴,与宋濂、王祎、刘基等结交,相与切磋诗文。
后为洪武修编。
【初春晚坐南轩喜王山人过访】
春阳势未舒,林深暮还冷。开轩怅久坐,独对青松影。
石龛沍闲云,苔井响寒绠。惊客鸟翻翻,照佛灯耿耿。
华畾辱远过,杂遝破幽静。临风笑语温,道念心已领。
谅惟高世士,元非玩光景。遥送出林扉,新月悬西岭。
【注】这位王道士修行较高,也修佛。第一首说自己独坐修禅,忽喜王山人过访。第二首二人畅谈,姚广孝领教其道心,王山人拜访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交流修道,是个高士。最后分别,一直送出林子,看到一轮新月出来,意喻刚刚找到一个高人。杂遝:
【晚步】
晚步出门去,林端见新月。牛羊下岭来,疏钟何处歇。
行行且复伫,遥对西山雪。
【注】禅悦的心情。
【白蚬江阻风夜宿江口兼怀徐贲】
颠风江渡难,停穞依茭葑。涛烟翳暝光,滩月侵寒梦。
渔归候火明,凫眠忌芦动。遇险更思君,陡觉离愁重。
【注】徐贲能诗,与高启、杨基、张羽齐名,称“吴中四杰”,著有《北郭集》6卷。
徐贲画作(7张)擅画山水,取法董源、巨然,笔墨清润,亦精墨竹,又称“明初十才子”之一。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秋林草亭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小楷法钟兼虞,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其草书雄紧跌宕,出入旭、秦,无不淋漓快健。
起首写风中渡江之艰难,不得不停止渡江。茭葑指水草。三至六写晚上江景。一切皆在朦胧中,“渔归候火明,凫眠忌芦动”写人心思一动,就失去了平静,于是最后在遇到险境时,不自觉地想起徐贲同志,感受到离别之伤感。
【题友鹤轩图】
幽人适野意,崇轩起山隈。
凉风响涧木,晴霞明砌苔。
荆扉夕不掩,多应放鹤来。
【注】 隐逸的生活乐趣。“荆扉夕不掩”写任运自在的境界。
【琴台】
崇台起云岑,夫差日游宴。七弦石上弹,闲花落余片。
风清松答响,烟茸草成荐。至今想余音,泠泠散秋院。
【注】怀古诗。游览古迹,缅怀古贤,感慨不已。繁华终散去,空余冷冷音,人生如此!
【百花洲】
水滟接横塘,华多碍舟路。波红晴漾霞,沙白寒栖鹭。
缘汀渔网集,隔渚菱歌度。不见昔游人,风烟自朝暮。
【注】风烟表明了唐代诗人已经不仅仅是用“经验的眼睛”看天地,而且是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你拿一个“风烟”来给我看看?其实是拿不来的。
日本史家宫崎市定曾说:“唐诗发现了无限。”以前这种无限并不太明显,唐诗开始自觉了。“风烟”便是这样一个词语,不是用“经验的眼睛”,而是用“想象的眼睛”去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己膝”,“纳千里于眼底”。风烟不可以用于小景,一定是用于大景。王维“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杜甫“衢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树秋。”从人间遥望瑶台,自长安远眺巫山——这种万里“风烟”之外的景象决不是经验的眼睛所能企及的,而完全是由想象的眼睛才能把握得住的。这就是“发现了无限。”
“风烟”——隔得又远,又有情意,不是那种道家世界的烟;能把握得住,又很大气,不是那种梦幻的烟。“风烟”的妙处就在这里。
【上方】
莲宫据山椒,岧峣去天咫。风香花雨新,僧行白云里。
幽沉树乐静,萧散烟钟起。人登石路迷,依依缘涧水。
【注】禅悟三境界之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写上方寺。
【浒溪】
青山两岸分,夕渡舟横口。夏雨欲生莲,秋风先到柳。
声残烟寺钟,香余茆店酒。相见无别人,唯逢耕钓叟。
【注】一幅山水画,禅境。禅悟三境界之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鸡鸣歌】
金壶漏残霜满屋,鸡鸣喈喈乌尚宿。征夫才起促行装,马为驾鞍车整毂。
鸡罢俄闻鼓角悲,别妇出门双泪垂。妇牵夫袂话归日,愿学鸡鸣不失时。
【注】写征夫之苦。
【车遥遥】
车遥遥,行人心忙疑路迢。黄尘眯目神更乱,红雨点衣魂欲消。
车声似与啼声续,羊肠难比愁肠曲。沙头酒家不少留,匆匆碾破平芜绿。妾身愿同杨叶轻,春风千里随车行。
【注】情真意切,是词的长处。诗言志,词言情。
【栖乌曲】
哑哑乌,结巢庭树枝。去年庭树官尽伐,主人不忍乌巢移。城上月明金柝罢,临风遥望乌来归。
乌不归,主应恼,非是嗔乌情义少。愿汝结巢田野间,莫恋他家树枝好。
【题观音岩】
高阁凌虚如履地,长江万里来无际。世人可到不可留,只许禅僧深夏住。
乱帆来往逐云飞,隔岸淮山拥翠微。大士岩间常宴坐,一灯夜照客船归。
【注】写观音岩。禅的光辉就像灯光一样指引大众找到心灵的归宿。
【采薖为余唐卿赋】
余君抱奇言不夸,种菜拟学元修家。临溪筑庐竞诛草,傍路樊圃多编葭。
长镵短夋自成列,不与文笔相交加。 畦界条条任衡缩,沟浍一一随纡斜。
种多不减三十品,分苗撒子时无差。溉灌未能亲抱瓮,设计巧欲为翻车。
一畦既传渤海薤,五色更接东陵瓜。新菘脆美初斫脍,嫩瓠肥白才燅豝。
马齿忽惊齐发苋,牛乳始识骈垂茄。芳心缠丝恶网蛛,老叶画籀欣涎蜗。
自能垦土不芜秽,便可应候登柔嘉。长奴芟夷脚自赤,老婢采撷头还髽。
不令筐筥混葵藿,反任鼎俎兼鱼虾。莼羹自适颇豪迈,<弓齑>可办何咄嗟。
谁云小摘畏伤指,我欲大嚼尝摇牙。何时携杖叩君室,且需木耳并槐芽。
苟能真率见情亲,奚鄙酒薄兼尊污。一餐自足饱空腹,岂特姜桂烹鸡鴐。
丈夫不能知此味,五鼎日食成淫奢。君今措事慕诸葛,蔓菁随处为生涯。
【注】隐逸的生活以及乐趣。江南水乡。
【山行】
山前雨晴山后阴,权篱花繁萝径深。烧烟无数人家少,樵子两三来远村。
断桥流水不可度,落日孤猿空候吟。
【注】山水画,禅境。禅悟三境界之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晚过狮子林】
无地堪逃俗,乘昏复到林。半山云遏磬,深竹雨留禽。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叩门惊有客,想亦为幽寻。
【注】行云流水任天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禅意。参禅有另一说法“闻香”。
【重经常熟县】
巨邑当吴北,官无接送劳。水多归海近,城半在山高。
僧寺余庭柏,人家尽野蒿。重游逢日暮,惆怅促回舠。
【注】姚广孝回老家.
【秋日重游穹窿山海云精舍(二首)】
迢递青村外,崎岖紫逻间。过林才见日,到渡不逢山。
一室依岩险,双扉傍竹闲。曾看云际鹤,向暮独飞还。
地远尘难到,人家半隔溪。放禅还候磬,起晓却凭鸡。
云度随山窈,泉行趁涧低。披丛寻藓壁,更为刻新题。
[注]山水画,禅境。禅悟三境界之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日暮沙上口号】
寂寂村深路,人家尽掩扉。平沙萦鸟篆,疏树络云衣。
无兴从南去,多情向北归。老年行履倦,宿不待斜晖。
【春月西溪即事(二首)】
云断山峰远远,树回溪路斜斜。酒旗风扬村店,牛衣日晒田家。
唤妇鸠藏密竹,引雏鸭聚圆沙。人晚权歌归去,争先去折汀花。
人家半依沙觜,舟子长停岸足。杨柳三株五株,桃花一簇两簇。
斜阳澹澹牵黄,远水盈盈涨绿。老翁忘却投纶,因看晴鸥对浴。
【注】乡村生活之闲适,日常生活几道。最后一句写忘我之情景。
【龙川宫】
琳宫虚爽接微垣,玉树阴森隔市喧。日转松坛人影寂,春回花殿鸟声繁。
仙乘风去开圜室,云带龙归锁洞门。福地年来犹落寞,人间消息底须论。
【注】道观风景。
【喜陈冕广东回京】
诗满行囊兴未穷,来时还与去时同。鸥波窈窈孤云外,马路迢迢夕景中。
衣润尚含榕叶雨,带香曾著荔花风。那知此日龙河会,却话听猿过峡东。
【寄虎丘蟾书记】
闻道蟾公似赞公,一瓶一钵寄山中。云封萝屋长疑雨,泉响松岩半是风。
履破只缘行脚久,囊空非为作诗穷。遥思短薄祠前夜,共听寒钟出涧东。
【题平坡寺】
平坡杳杳挹西湖,径断樵行败叶铺。泉落石河深愈急,云归沙树远疑无。
夜堂风静纾帷幔,晓井霜寒响辘轳。那得余生辞世网,卷衣来此日跏趺。
【注】写平坡寺之幽静,希望自己能够抛开一切,安心修禅。
【舂暮与行书记过师子林】
偶同看竹过林庐,素抱欣从此日舒。浅碧云虚泉落后,孤红霞澹涧芳余。
放禅时至钟鸣室,施食人回鸟下除。胜地每嫌山水隔,不因乘兴到应疏。
【全室禅师使西天竺取经回朝奉和】
竺乾万里归来日,庭下松枝已向东。皓皓庞眉逾雪白,翩翩毳衲带云红。
昙花瑞现传天界,贝叶文翻进帝宫。千手大悲增意气,护龙河上舞春风。
【注】元明间高僧。字季潭,号全室禅师,临安(今浙江杭州)人。8岁学佛,明初受诏奉使西域取经。圆寂于江浦古佛寺。工诗文,语句晓畅,质朴清新,有《全室外集》10卷传世。
【闻雁】
鸣雁为离群,余哀度水云。那知故乡夜,亦似客中闻。
【山中见王<田亢>】
身外留黄犊,山中耕白云。不随樵子去,无路得寻君。
【注】禅宗修道指牧牛。所以,“身外留黄犊,山中耕白云”是多高的境界!
【送昂上人游洞庭诸山】
西风飞锡度如舟,来向湖山作胜游。
七十二峰青一色,君看何处独宜秋。
【题薛澹园墨竹】
澹澹烟中映夕曛,疏疏石上拂晴云。
展图却忆西冈夜,坐听秋声亦有君。
【题幻住山居图】
万叠青山万叠云,乱泉流处路微分。岭猿凄断人愁听,只隔烟萝便不闻。
【注】这首诗可能是给倪瓒的《幻住山居图》题的诗。
【秋蝶】
粉态凋残抱恨长,此心应是怯凄凉。如何不管身憔悴,犹恋黄花雨后香。
【注】“粉态凋残”四字一起,即引人环顾四方,寻觅随风飘零之秋蝶。昔时春花之中,粉蝶妩媚多姿。值此秋寒,却无奈得凋零衰落。蝶之如此,不免使人甚感萧索与戚然。益以“抱恨长”,直言幽怨之郁结,更使人多一分哀怜之感。姚广孝以蝶之残态入景,由景入心。“此心应是怯凄凉”,以一“怯”字,极言胸怀之幽远。
姚广孝到晚年后,著《道余录》,专诋程朱理学,引起当时人们的鄙夷。当其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但姐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道:“和尚错了啊,和尚错了啊。”又跑去见其姐,姐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
【与笑轩晚过颖山精舍】
偶同禅友到林中,竹院深深小径通。斜日在山人散后,乱蝉疏柳自秋风。
【宿幻住草庵(二首)】
草庵寂寂住城西,寒夜重来乐旧栖。谯鼓无声更漏永,满林残月听鸟啼。
一灯长夜佛前明,庭树枝多宿鸟争。野外霜寒人未起,林僧肃肃又经行。
【注】 还是做僧人好!
【登金山寺寄甘露湛源长老】
三度来登多景楼,妙高台上始能游。长江如练山如画,独倚阑干笑白头。
【注】 南北驱驰十五年,人间事业任茫然
【徐园看花已落】
自笑寻花独后期,残红粘砌绿萦枝。寻常日对犹多恨,况是斜风暮雨时。
【注】暮春时光,花开花落,由景入心。
【转应词(二首)】
新柳新柳,掩映溪头渡口。长条未绊游人,
正是江南早春。春早春早,风雨独行古道。
斜日斜日,门外马蹄声疾。林栖鸟尽飞还,霞彩红衔远山。
山远山远,莫怪行人归晚。
【石头城次王待御韵】兰江濋公 二十首
【谩兴】
困来高枕卧昆仑,觉后凌风到海门。
信手搀回推日毂,转身挨倒洗头盆。
山川也作红尘化,富贵徒留青冢存。
好在黄眉脱牙叟,且同花下醉芳尊。
【牛图】
春光寂寂烟晕晴,春风水水波痕明,
溪南溪北小坡平。我却骑牛向溪曲,
溪曲嫩草嫩如玉。记得当时农事足,
倒指数来三十年。今观此图犹宛然,
只多舐犊双崖边。
【怀古】
滚滚长江去不休,岩岩盘石踞城头。
千峰日落淮南暝,万树风高白下秋。
流水尚遗诸葛恨,东风不与阿瞒留。
中原一发青山外,万古终为王谢羞。
【注】意蕴同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赤壁怀古》
【翠微亭】
谁构遗亭莽苍中,萧萧深谷起悲风。
五更璧月初沉海,万里银河欲泻空。
江阔淮南连画騑,云开塞北见飞鸿。
黍离不独周人恨,满目寒烟六代宫。
【有渡】
有渡方舟小,无家道路长。大荒天渺渺,沧海日茫茫。
水母浮还没,风鸳出复藏。不须寒雁叫,客意已凄凉。
【未归】
瓯越山无尽,江湖客未归。北风吹雪冷,南雁贴云飞。
断路迷行迹,惊湍溅衲衣。本来无住著,何事却依依。
【注】 禅宗修行归纳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三大要领。
【题画兰】
绿叶微风际,清香小雨余。
湘江春水阔,愁杀楚三闾。
【画梅(二首)】
瑶台夕承月,玉砌晓凝霜。
花映含章发,枝横禁御长。
春风似相识,偏惜寿阳妆。
折得江南春,怅洛望阳客。
悠悠岁年暮,浩浩风尘隔。
远道勿相思,相思减容色。
【注】文人以梅花作为观照生命的物象。借物言志。达意畅神从“月下美人”到“雪中高士”。樽花在文人画家的咏怀与描绘中注了丰亩而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美学特质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比丘·无尽藏
从凡俗之人的角度看,人生之理何尝不是如此?这苦苦追寻的“春”可以是幸福、是真情、是理想……在追寻它们时,不要只是一味地向心外去寻求,而不知道向心内去探寻。其实,“春天”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常常发现不了。
姚广孝最后一句:“远道勿相思,相思减容色”也是人生哲理。
【次孟天炜南山杂咏(二首)】
贺监湖边草色春,秦淮江上柳条新。
山川是处堪行乐,晴日风光思杀人。
暮春三月风日妍,乱折花枝送酒船。
西岭山光青浸水,南池柳色绿生烟。
【送仁一初上人游武林】
舞凤飞龙若个边,天涯送远独凄然。
江南山渡降王宅,风雨西陵过客船。
踏踏马塍春买树,斗茶龙井夜分泉。
落花寂寞东归日,烟屿冥冥叫杜鹃。
【舟还(二首)】
东家西家看竹,南寺北寺题诗。
欲问出门高兴,山中猿鹤幽期。
晚笔青山剩语,春沙白鹭余杯。
两岸落花芳草,满船明月归来。
【注】任运自在的境界。载月明归。
【遣兴】
白云流水度虚屏,小坐池边眼自醒。
春事不知浑入夏,青虫无力堕槐庭。
【注】坐忘,怡然自得。
【平望道中】
两岸青山日半衔,洞庭天水碧相涵。
东风正报桃花信,湖面归渔网作帆。
【临终诗】
一夜小床前,灯花雨中结。
我欲照浮生,一笑生灭灭。
【注】人生不满百年.其速如白驹过隙,如泡沫 生灭,多少人连生死大事都未来得及去审枧、思忖便已如幻影般闪过了。任何事物都是不生不灭的。
道衍有《自题肖像》诗云:
看破芭蕉柱杖子,等闻彻骨露风流。
有时摇动龟手拂,直得虚空笑点头。
【注】 芭蕉慧清禅师垂示众弟子道:“你如果有拄杖,我与你拄杖,如果没有,我夺你拄杖。”这是一句反话。平常的想法都是“有则夺之,无则与之”,而慧清却反其道而行之。古人说,“识得拄杖子,一生参事毕”。问题是拄杖到底是什么?无需庸言,拄杖在此代指禅事,即了悟、识性。无门和尚说,“扶着这根杖子,可以走过没有桥的河;依着这根杖子,无月之夜亦可回村。”也就是说,这根象征悟性的禅杖使人超越了有无相对的分别意识,自由地发挥出悟性的妙用。受“有则与之,无则夺之”的语言的束缚,是因为你仍有分别知,生了分别之心,禅者则依照本来的佛性生活,用“无分别的分别”来直观世界。
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称道衍为独庵道衍禅师。示寂,寿八十有四,荼毗舌根不坏,舍利五色,塔于西山。赞曰:
大士垂迹,化非一端。三十二应,顺逆观音。
大师如是,敢测尊颜。损己济世,人神同欢。
墨画狮子林图,杜琼作,成化四年所,目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馆.有姚广孝少师诗词。清乾隆收藏印
踞地似扬威。昂藏浑欲吼。猛虎见还猜。妖狐宁敢走。
狮子峰。
林端歛夕霏。泉石閟清景。淡然娱人心。相看忘日永。
含晖阁。
空山无宿云。月起当残夜。渐出一峰间。分光到林下。
吐月峰。
不雨自揷空。低垂自?涧。樵子过还惊。神僧度应惯。
小飞虹。
扃钥总忘机。魔外料难入。虚圆日夜明。一尘元不立。
【注】禅宗的“立一尘与不立一尘”,见上。
禅窝。
万竹云朝合。孤亭月夜明。凤来缘览德。非为玉箫声。
竹谷。
夜静起山深。随风舒片影。漠漠覆柴床。独卧夜裳冷。
卧云堂。
兀立夜迢迢。松堂篆霭销。 安心了无法。徒受雪齐腰。
【注】二祖”立雪断臂“故事
立雪堂。
苍苍庭前柏。明明西来意。禅翁指示人。又在第二义。
【注】见前注释
指松轩。
雪中疎蕊开。不知暗香发。幽人试问时。正值黄昏月。
问梅阁。
疏凿傍云根。虚寒深百尺。时汲煮春芽。为待参禅客。
冰壶井。
非假琢磨功。泓澄似鉴同。朝来莲叶尽。波动觉秋风。
玉鉴池。徐幼文尝为如海师作师林图。
凡十二段。各系以五言诗。词意简捷。后有少师荣公跋。按是诗当是荣公手迹也。余于月舟上人山寮见之。属拟其意。因撮大概作小帧。并书原咏。 时成化四年仲春。鹿冠道士杜琼。钤印二。杜琼。用嘉。
【注】几十年后,鹿冠道士杜琼见姚广孝真迹,记录姚广孝的诗歌。
御题行书(本幅上有乾隆辛卯壬辰御题。 诗塘上有乾隆壬辰御题。诗文三则。皆不录)。
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师子林。乾隆宸翰。云林清閟。五尔全。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收传印记震泽王氏鉴藏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