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老狼同学写当《同桌的你》的时候,校园里不知有多少青年正在做着痛苦的抉择。这怨不得谁,爱情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你要生存,要发展,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当爱情成为羁绊时,你自然会选择放弃。没有谁有权力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评判的你的选择,然而,许多年后,当你回忆往事时,你会发现今天的抉择可能是你一生最大的错误。
于是乎,老狼同学的音乐火了,唱遍了大江南北。老狼的嗓子和音乐不敢恭维,江郎才尽,再也不见类似能打动人的东西了。但是,也证明了一点,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永远是王道!
《生查子》——甜蜜而又苦涩的初恋(只有 40 个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一、场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自从《诗经》有一位诗人浪漫气质的先民发现了月与佳人的对应关系,月就与佳人的形象融为了一体。遍观宋词,无论是花间的,还是婉约派的,月亮总是伴随着爱情与闺怨。中国人的浪漫在于,月亮代表了一颗少女或妇人的心。
这是一个满月,元夕之夜的月亮,丰盈高洁,她是一位温柔多情的大家闺秀。这种不对等的恋爱,只可能是大小姐倾慕穷书生,穷书生是不敢不自量力主动的去追求大小姐的,那种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痴心妄想只会让别人讥笑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月上柳梢头”,这一“上”字形象的写出了女孩的一往情深,月华如水,她用爱滋润着书生的生命,唤起他的生命意志,激励他为了爱情而奋斗。
“人约黄昏后”,这是爱情的誓言,“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爱情最美丽的风景不是青春年少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而是垂暮之年门庭晨夕的相互依偎。时间是爱情的试金石,当初恋的激情逝去,波澜不惊的似水柔情方能彰显出爱情的忠贞。
二、时间地点比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去年)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今年)
此首词的结构就像《同桌的你》,一有比较,就有了伤悲。古人从不啰嗦,只有四十个字,所有的意境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也就有了更丰富的联想!
唐宋时有元夕观灯的风俗,那是一年里最热闹的夜晚,“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旧唐书·睿宗纪》)。 “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东京梦华录》)。 造型各异的彩灯流光溢彩,把唐宋的夜空照成了白昼,却又弥漫着白昼里所没有那份浪漫的空气。街上红男绿女,游人如织,人在灯中走,灯在人中流,人观灯,灯亦观人,远处的桥上有人在遥望街上的游人和花灯,在那刻有古老图案的窗后有一双美丽的明眸正在打量着桥上的人。
这首词让我喜欢的另一原因是因为类辛弃疾的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一个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是美貌?是财富?是激情和刺激?都不是;是一颗心,一颗同你一样,有同一频率的,知你的一颗心;于是就找到的幸福。除了这颗心,那东京满世的繁华都可以看着无,对于你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从境界上来说,这一“蓦然回首”,就是中国禅宗的顿悟。
最近读日本一休和尚的一首艳诗,道出了婚姻、爱情的实质,特摘录如下:
小姑缘底嫁彭郎,云雨今宵梦一场。
朝在天台暮南岳,不知何处见韶阳。
注:韶阳老人就是云门文偃禅师。最后一句:“不知何处见韶阳”可以解释为“不知道哪天能真悟”;天台与南岳相距很远,除非坐飞机(古代没有),不可能朝在天台暮南岳。
【解】人家一休用艳诗也能说法,“小姑缘底嫁彭郎,云雨今宵梦一场”;小姑娘嫁给彭郎,云雨一番,如梦境一样,过日子,过一辈子,二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世界。
有点扯远了。元夕是青年男女相见的日子,那时候的姑娘家一年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可以晚上出去,观灯是正大光明的理由,即使那些冬烘头脑的父母也不好反对的。当鸟儿飞出了樊笼,她自然要放声歌唱,歌唱美丽的青春,歌唱美好的爱情。在那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两情相悦的自由恋爱是生活的奢侈品,一年最多只有一次的消费机会。“灯”的谐音不正是自由爱情的宿命吗?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终于等来这一天,远离繁华的灯市,避开喧嚣的人群,俩人相约在去年相会的那棵树下,明月皎皎,杨柳依依,俩人相依相偎,倾诉一年来的相思;或者,什么也不说,静静的享受这一夜的温馨与浪漫,让这柳儿、月儿、风儿见证他们纯洁的爱情……
萧疏的寒柳恰似贫寒的书生,它不正是青年欧阳修的写照吗?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这里的“今年”和前面的“去年”代表着两个人生阶段,“去年”自己是落魄清贫的穷书生,“今年”自己是功成名就的政坛高官学界领袖。灯还是那个灯,月还是那个月——真的还是那个月吗?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落魄公子遇佳人私定终生后花园永远只是美丽的童话,门第的差距永远是无法逾越的高墙,这高墙将两个有情人生生的分开,将爱的痛苦留给岁月。心中的月儿丢失了,丢失在岁月里。

三、欧阳修的一生: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男人是为理想活着,而理想却是为爱情而存在,没有了爱情的激励,为理想拼搏便成了痛苦而无趣的苦役。欧阳修后来的人生是辉煌的,他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等职,权位显赫;他领导诗文革新,以自己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绩赢得了“唐宋八大家”的美誉;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成为了北宋文坛上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然而,这是后来的欧阳文忠公,青年时期的欧阳修只是个穷苦人家的一介书生,是河岸边那株寒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贫贱得无法再贫贱。然而,那高洁美丽的月儿却把爱情的目光投向了他,让他在寒冷的冬夜不再寒冷,让他在寂寞的日子不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