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庵梦忆-明张岱-范与兰(109)

 高山仙人掌 2014-10-25

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人生如梦”。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

范与兰
    范与兰七十有三,好琴,喜种兰及盆池小景。建兰三十余缸,大如簸箕。早舁而入,夜舁而出者,夏也;早舁而出,夜舁而入者,冬也。长年辛苦,不减农事。花时香出里外,客至坐一时,香袭衣裾,三五日不散。余至花期至其家,坐卧不去,香气酷烈,逆鼻不敢嗅,第开口吞欱之,如沆瀣焉。花谢,粪之满箕,余不忍弃,与与兰谋曰:“有面可煎,有蜜可浸,有火可焙,奈何不食之也?”与兰首肯余言。与兰少年学琴于王明泉,能弹《汉宫秋》、《山居吟》、《水龙吟》三曲。后见王本吾琴,大称善,尽弃所学而学焉,半年学《石上流泉》一曲,生涩犹棘手。王本吾去,旋亦忘之,旧所学又锐意去之,不复能记忆,究竟终无一字,终日抚琴,但和弦而已。所畜小景,有豆板黄杨,枝干苍古奇妙,盆石称之。朱樵峰以二十金售之,不肯易,与兰珍爱,“小妾”呼之。余强借斋头三月,枯其垂一干,余懊惜,急舁归与兰。与兰惊惶无措,煮参汁浇灌,日夜摩之不置,一月后枯干复活。
陶庵梦忆-明张岱-范与兰(109)


   范与兰酷爱兰花盆景。张岱强借一盆,摆在书斋。三月之后枯了一枝,张岱知范与兰爱花如命,赶紧归还。范与兰心疼不已,煮人参汁浇灌,日夜摩挲,一月后枯干复活。……。“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陶庵梦忆·祁止祥癖》) 张氏的这两句话,便成了他的座右铭。


     一盆稀珍的金线兰,只有养兰、爱兰、赏兰的人才知其身价不凡,不懂兰花的外行人见了,则跟见到一丛金针菜的叶子差不多。对于真正的道理不如不说;纵使说了,千万不要把你所说的当成金科玉律,也不要把自己的所思所言强人接受,最好叫他自己去认识、体会、判断。各人有各人的想象空间.

   君如当兰明代无名氏写的一首诗歌
    兰生幽谷,寂寞吐芬芳。清中色含娇,不以色香自旋。 
    不因无人不芳,岁岁生幽谷,留得世人香,君如当兰

   睹兰花而想起幽居空谷的佳人。

   空谷幽兰,意指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

   清·刘鹗《老残游记》是一本闲书,是满清末年一位大儒,也是一位禅学家写的一本忧国忧民的小说。有兴趣者可以看看,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刘鹗笔下的尼姑而兼妓女的逸云,有卓然的识见和修养,使她的美丽更加灵秀、动人: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一条大辫子“漆黑漆黑”,“笑起来一双眼睛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接人待客,勤快、麻利、细致、周到,不娇气,不矫情,泼辣大方地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尼姑逸云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她的智慧美丽、聪明能干上,更表现在她精深的佛理上。

   刘鹗笔下的斗姥宫是一座姑子庙,也是一处送迎游览泰山的达官贵人的高档招待所。相对开放宽松的成长环境,使尼姑逸云在她人生旅途的不同阶段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情爱梦想。 

    十四五岁时喜欢美男子,十六七岁时喜欢有些“气质“的男子,……直至遇见了现实生活中的任公子,逸云便开始了一场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情爱体验。任公子品貌好,言语又有情意,逸云与他一见面就投缘,并由此陷入痴迷的情网。她被自己强烈的爱情欲望灼烧着,为了实现与任公子的爱情理想,不停地盘算,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可谓费尽心机。 
    然而,在对所面临的现实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之后,她绝望而无奈地发现,自己无法驶向爱情的彼岸。

    从六七岁就开始读书念经的逸云,在饱经了情欲烦恼的折磨、于世俗利欲中陷入绝境之时,一个合乎情理的梦境让她豁然省悟:“你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今日你命光发露,透出你的智慧,还不趁势用你本来具足的慧剑,斩断你的邪魔吗?”(第四回)原来“利欲”(包括情欲)便是“邪魔”,便是一切烦恼之源!逸云梦醒来“就把那些胡思乱想一扫帚扫清了”。 圣凡之别,只是一念之别;迷则烦恼,悟则菩萨。从此她彻底摆脱世俗利欲的诱惑、牵绊,果决地斩断与尘世纠结的情丝,进入超凡入圣的境界。

   逸云认为女子被强暴失身,也不能算过,“因为失节不是自己要失的,为势所迫,出于不得已,所以无罪”。若按照儒家的价值取向和宗教观念,被强暴者将视为她自身的过错而受到责罚。 但按照禅佛“一念修行,自身等佛”的宗教观,也就如逸云所说:“若认真从此修行,同那不破身的处子毫无分别。”  环境污浊、尼姑留长发、吃肉边菜、女子被迫失身、男子放诞不羁等等,都不妨碍一个人修心成佛。 
陶庵梦忆-明张岱-范与兰(109)


禅不可说&“世间若修道,一切尽无妨”

    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逸云对《金刚经》 “四句偈” 的悟解。
    靓云从乡下回到斗姥宫,向老残请教:《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其福德多不如以四句偈语为他人说,其福胜彼。”请问那四句偈本经到底(有)没有说破?有人猜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老残说:“问的利害!一千几百年注《金刚经》的都注不出来,你问我,我也是不知道。”
   逸云笑道:“你要那四句,就是那四句,只怕你不要。”
   靓云说:“为么不要呢?”
   逸云一笑不语。 老残肃然起敬地立起来,向逸云唱了一个大肥诺,说: “领教得多了!”
   靓云说:“你这话铁老爷(老残)倒懂了,我还是不懂,为么我不要呢?三十二分我都要,别说四句。”
   逸云说:“为的你三十二分都要,所以这四句偈语就不给你了。”
   靓云说:“我更不懂了。”

   老残说:“逸云师兄佛理真通达!你想,六祖只要了‘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就得了五祖的衣钵,成了活佛,所以说‘只怕你不要’。真正生花妙舌!”这段深含佛理的对答充满了“禅机”,连“一千几百年注《金刚经》的都注不出来”,   
 
   而逸云的回答却让老残“肃然起敬”,对着年轻的逸云“唱了一个大肥诺”。 那么逸云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呢?

   不说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由于禅的教学法在于诱导修行者 “自悟”、“自证”,所以每一代禅宗大师都强调“本无一法可传”,也就是“无住”,即不能执著的意思。靓云的症结在于她太执著于言语文字本身,并由此去寻找确定的经义,因而犯了“住相”的错误,不懂“悟”。
陶庵梦忆-明张岱-范与兰(109)


   逸云,以“禅”入所有的行业,皆可达到“禅定”、“不动心”的境界。逸云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精深佛理、风雅泼辣,让见多识广的老残一行对她“又敬又爱”,直赞叹 “空谷幽兰”、“曲高和寡”,真正“莲花出于污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