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儒学在民间居于主导地位吗?

 jxfshch 2014-10-25
郝铁川
    学界主流意见认为古代社会的儒学不仅在官方意识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即使是在民间文化里也是中流砥柱。李泽厚先生说,宋明以来儒学已进入民间世俗中的各种族规、家训、乡约、里范以及《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流行作品中,显现儒学不仅是精英阶层的书斋理论,还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准则和指南。余英时先生也说,自汉代以来,一大批所谓“循吏”、“儒林”向广大民众推行“教化”,逐渐变为社会的普遍意识,所谓“以礼化乡里”、“邑里化之”。笔者作为他们的后学,曾经对此深信不疑。但自从研究民间谚语之后,却感到前辈“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现斗胆质疑如下:

  儒学按照李厚泽先生的说法,其一大特点就是不同于西方“罪感文化”的“乐感文化”,具体说,就是相信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途之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满街都是圣人”(禅宗)。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说法,儒学也是一种“内倾文化”(因为内心善良,所以向内开掘)。最能反映民间文化的民谚,却有大量内容认为人性并非善良、并非可信。例如:

  很多民谚认为人性、人情是嫌贫爱富,而不是儒家的“泛爱众”、“不患寡而患不均”:

  人情是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门前拴上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

  门前放根讨饭棍,亲戚故友不上门。

  世上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路行人。

  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胜者为王败者寇,只重衣服不重人。

  三贫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香烟花木易逢春。

  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

  美人卖笑千金易,壮士图穷一饭难。

  龙坠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很多民谚认为人心不可靠,要多加提防。而不是儒家张扬的“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人固有之: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百炼化身成铁汉,三缄其口学金人。

  人份伶俐使七分,常留三分与儿孙。

  君子落得做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

  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人情是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少时总觉为人易,华时方知立业难。

  知恩报恩天下少,反面无情世间多。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昨日花开今日谢,百年人有万年心。

  守口不谈新旧事,知心难得两三人。

  很多民谚认为不要实施仁爱、行善心,与儒家张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同:

  各人生死各人了,管人闲事受人磨。

  为人莫作千年计,三十河东四十西。

  世事茫茫难自料,清风明月冷看人。

  书中有真就有假,世人认假不认真。

  很多民谚认为不要出人头地、才华出众,“出头的椽子先烂”,与儒家张扬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反: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只为强出头。

  人生七十古来稀,问君还有几春秋。

  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根。

  命中只有八合米,走尽天下难满升。

  少而寡欲颜色好,老不求官梦也闲。

  上述谚语在民间广为流传,雅俗共赏,既是古代文化“大传统”的一部分,更是民间文化“小传统”的组成部分,他们和儒学基本价值观念冰炭难容,因此,我们怎能轻易相信儒学在民间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呢?一个社会的文化往往是“一元”和“多样”磨合后的并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