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团需要什么样的标准

 阿里山图书馆 2014-10-25

先讲一个笑话。有一次,一个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的团长,同时到上级领导处申请经费采购乐器。交响乐团申请的小提琴两万一把,民乐团申请的二胡两千一把。领导看后对交响乐团的团长提出批评:“都是木头做的,为什么你买把琴要两万,人家买把琴才要两千?你快点跟民乐团好好学习学习。”

这并不是笑话,而是发生在沿海地区某城市的真实故事。所幸这一情景喜剧并没有在其他城市上演。不过这则辛酸故事的背后道出了乐器成分价格使用配置的差异,即使是在同种乐器之间也是千差万别。这正是文化部上个月出台“乐器配置标准”的前因。

为交响乐团设立行业标准是乐队人长久以来的梦想,文化部乐器配置标准的发布,虽然只非强制地贯彻于“中直院团”,但也可被看作是出台进一步标准体系的第一步。然而在举国上下关注限购的大环境下,标准的贯彻实施有待考验,对其他院团的借鉴意义则更加值得关注。

交响乐团正在历经全国各地兴建剧院式的蓬勃发展阶段,从2007年到2014的7年间竟然多出了六支专业或职业乐团,可以算是以每年一支新团的速度递增: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浙江交响乐团、北京东方交响乐团、深圳大剧院管弦乐团和天津爱乐乐团。截止2014年,全国已经有62支专业管弦乐团,其中19支拥有公布于众的演出季,可被称为职业交响乐团。这些乐团拥有多姿多彩的所有制形式,涵盖国有、民营、集体和私人定制。

如果说在资讯贫瘠、体制单一的年代,“中直乐团”还扮演者行业翘楚地位的话,那在百舸争游的新兴乐团界,“中直乐团”已失去往日的楷模作用。无论就财力、国际影响力、出国巡演次数,还是评论界的反馈、出版、演出季和国际的接轨程度上,“中直乐团”都不再具备十足的优势和竞争力。

“标准”仅适用于“中直乐团”,不仅浪费为制定标准而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还会因为地方院团对“中直乐团”的无感而遭到天然的抵触情绪。这套标准的定位也很有意思:杜绝院团之间盲目攀比现象的发生,是控制支出、节约成本的重要措施。一套优秀的标准应旨在引领疏导,而不仅仅是围追堵截。如果为了达到标准而抓耳挠腮,为超越标准而胆战心惊,那这套标准的功效显然是降低生产力。如果为达到标准而加倍努力,为超越标准而得到表扬,这才是鼓舞斗志激发产能的正能量标准。这就像家族里的年轻成员都上大学长见识了,年老的家长一觉醒来发现大家都不听自己的话,便施以家法要求大家陪着自己每天看三小时“春晚”录像。一套落后于行业标准的标准,即便站得住脚,脱离了红头文件和法令,也很难推广。

乐团界需要标准,而且是超前的,有指导和引领意义的管理体系,一套在短时间内即使无法达到但还是让他们觉得生活有盼头完成指标有希望的行业标准,奖惩分明,赏罚有依。文化部的这套标准有如应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微软补丁,可惜大多数人都转移到苹果或黑莓阵营了。

一份标准,对行业起到的作用是“拉一把”,还是“拖后腿”,其效果将会在实际操作用显现。但愿这套《标准》能够增加国有文化院团的竞争力,让它们在层出不穷的中国乐团界保持楷模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