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我与这个世界之——我所理解的“角度”

 联合参谋学院 2014-10-26

 

       前两天是感恩节,按过往的习惯,会借着这个由头写点梳理的文字,主要是想想这一年都见过哪些人,经历了哪些事,在他们身上都得到了什么帮助,有过什么启发。但是过去这一年来所经历的实在太多,有些东西早已划上了句号,也不好再提。

       那就先感谢一下这个世界吧,不论是其中的欢乐还是苦难,那些波折总是人生的一部分。况且,每个时间段都写点文字做个记号,回看不同时段心情的起起落落,是我一直保持着的少有的乐趣之一。

       走在各自的路上

       从毕业的那刻起,我们就算是从大学这个大的“生产车间”里被生产出来了。

       以前上学的时候,交流很方便,吃住都在一个校园里,低头不见抬头见,说的话,谈的事,也大多在同一个语境里。花的是父母的钱,享受着学校的保障,周围基本是同龄人,时间一抓一大把……越是相同的东西,越是容易被忽略,如此多的共性,让我们时不时会忘了每个人背景的差异。而一些成绩得来之轻易,让我们自觉不自觉,以为所有的东西都是理所应当,但实际上有些隐性成本,是父母、老师、同伴、学校甚至是整个社会替你付出的,这就是我们经常需要“感恩”却不知道感恩的地方。

       出校园之后,我们都有各自的路要走了,每条路又是如此的不同。还记得有次开会辅导员调查我们各自的去向,基本上也就几种,概括起来: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保研,过着狗一样的生活——找工作,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考研,还有就是出国和公务员了。那时候我还在迷茫中,和坐在角落的几个同学面面相觑,我们到底属于哪种人呢?后来在别人去向已定专心过毕业季的时候,只好带着一半焦虑的心情在怀旧。不过最后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大四的尾巴完成了小小的“绝杀”,避免没工作的惨状。

       现在的同学、朋友们,有的继续国内深造,有的出国,有的出国又回来了;有的已经在工作上独当一面,有的还在底层苦逼煎熬着,有的最后听从家里的安排了;有的进了体制内,有的坚定走市场乃至创业,有的还在中间徘徊。

       还有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主义,继续着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承上启下补一句:这些对我寻找某些“角度”是有很大帮助的。

       角度越多越好

       回想去年的毕业季,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焦虑却并没有减轻,觉得大学里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没带走,于是大四的尾巴被我硬生生拉长了,另类地GAP了一年。GAP这一年里,换了两份工作,搬了好几个地方,做了一些有关公益的事情,重读了一年“大学”。这一年的任务主要是“带走大学里还没带走的东西,并寻找进入这个社会的切入点”,我想我是做到了,才会在离开厦门的时候没那么遗憾。

      这种行为看起来很有勇气,其实更多还是源于对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不自信,只好在全身心投入社会之前,重塑一下自己的底层源代码。

       这次重塑行为最大的收获之一,是看问题的角度,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及延展,总结起来如下:

       1.地球的另一面:有时会觉得这个世界同时存在“善”和“恶”很不可思议,甚至一个人身上也都如此矛盾,但我觉得就像地球一样,它只有一半是亮的,你在太空中某个角度可以看到全是亮的,某个角度全是暗的,大部分时候亮暗都有,但,地球还是地球。

       2.两只眼睛:我们的眼睛在确定一个东西距离我们多远时,是根据两只眼睛的角度和两眼之间的间距推测来出的,因此判断距离时,两只眼睛会比一只眼睛准确得多,类比于,两个人的看法比一个人的看法更准确,当然这两个人要长期的默契,就像两眼一样。

       3.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曾经觉得很难解脱,甚至这种担心影响着对旅行的看法(旅行就是从自己呆厌烦的地方,到别人呆厌烦的地方去?),后来出现了“在地旅行”的概念,也就是不断换角度看自己所处的世界,现在渐觉得,一个泉州或许就能让我一辈子百看不厌。

       4.天体引潮力:这是在学潮汐课的时候突然想到的,潮汐的规律,现在科学家们都还没抓准,原因是所有的天体都会产生引力,而你无法把所有天体都计算在内,只好大致用月亮和太阳来算,其他引力产生的偏差忽略不计。同样很多事情背后的原因很可能不只是月亮和太阳,而且那些原因比它们更重要,因为月亮太阳这些明显的因素谁都想得到,藏起来的就不好找了。

       5.有色眼镜:有色眼镜的好处是可以屏蔽大量无关颜色,显得高效,坏处是很多东西都被忽略了。每个人戴的眼镜颜色不同,这是他所在的立场和角度决定的,比如所处利益方不同,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学校、NGO、同行对手,比如价值观不同,各种宗教、各种主义,比如年龄不同,70后、80后、90后,比如学科背景不同,就像本文,换一个文科生来讲这些问题,哪会搬出这么多物理的东西。

       很多争论都没吵到点上,因为有些人和别人戴的眼镜不一样,却坚信这个世界只有自己看到的这种颜色,其他人都是扯淡。因此,一篇文章能同时站在两个对立角度分析,或者讲出“太阳虽然引力很大但是结果还是月球主导了,因为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阳的2.17”,得出的结论会更让我信服。

       6.道德优越感:灵感来自于武侠小说里的“名门正派”心态,虽然道德是很重要的,但一直只站在自己道德正确的角度而不采取变通的策略,最后还是导致了不少问题。包括我的一些亲戚,婆媳之间关系很不好,当婆婆的多是勤俭持家的好人,而她们主要不喜欢媳妇的地方,就是懒,或者不懂得体谅。对应的策略就是生气,吵架或者找亲人控诉其中的委屈。在我看来,最后逼得媳妇不想照顾她,她自己采取的策略也是有问题的,这其中就有一部分道德优越感作祟,绑住了她,使得她没办法换位思考。

       7.如何用更多角度去看问题:曾经我喜欢套用三个角度(维度)来看一个人或者组织,反思、行动、交流这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三部分缺一不可(后来经过交流发现学习、观察、总结也很重要)。关于如何用更多角度看问题,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交流,你说出你的,我说出我的,互相启发,不同的意见可以探讨。通过交流,可以扫掉很多盲区,就像在地球上放了好几个卫星,进行了一次全角度拍摄。交流分很多种方式,闲散的,散步、喝茶、卧谈,需要集中精力的,讲座、沙龙、工作坊、座谈会。以沙龙为例,在沙龙的时候,要先做好准备,拿出自己最好的角度,同时要学会倾听,放下偏见,尝试戴上别人的眼镜,而不是一听到不一样的观点就屏蔽掉别人的逻辑,不去反思自己,如此,收获才会更多。

       关于以上7点最后的总结:

       角度越多,看问题会更全面,但也不能太迷信于此,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同理心过度也是一种灾难。对于你所站不到的角度,可以尝试去理解,这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

       以上都是关于“角度”的个人看法,非常欢迎探讨。

       关于“角度”的更多联想

       细节很重要

       曾经在李琦老师的课上,听到了“部分”和“细节”的差别,以前我对细节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一直以为细节就是部分,我就是太注重所谓“细节”才拖了大方向的后腿,后来才发现,我是因为太注重“部分”了。他举的例子是马蹄,马的四个蹄子是四个部分,但是每个马蹄铁是怎样的构造,才是细节。因此细节的很重要的,而只要你观察足够细,很多宏观的东西也能跟着出来,所谓的见微知著,就像一个细胞,事实上,它携带着一只大象的所有基因。

       我们还会一直盲人摸象

       这个世界就像一头大象,在它的真正面目前,我们都还是盲人,但是我们站在大象的不同部位,摸久了,对眼前那块区域慢慢就熟悉了,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他人接收到了,各自在心里描绘出大象的模样。

       多元化——大家的未来

       从大的方面讲,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思想就再也回不到先秦那样活跃了,正因为没有尊重文化的多元,很多思想都失去了活力。

       回到小处,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尊重多元就是尊重每一个人。虽然总是物以类聚,但身边的人同质化严重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如果想了解这个世界,还是要更多看看和你不一样的人。如今,同龄人大部分走向社会了,经历开始有了更多的不同,而且感受更为真实,毕竟亲身体验的痛感总是胜于“听说”,我很想看看大家未来会是怎样,很好奇。

       多样化与社交网络

       自从离开校园,从“山”里出来之后,大家天各一方,看到大伙的状态最方便的也就是社交网络了。可以说,我是一个社交网络重度使用者,有些人会因为时间或者自制力原因关闭某些通道,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除了它,能够“交流”的渠道不多了。

       同时,社交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和日记不同,它是一种群体的记事,每记录一件事情,都会把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记录下来。

       当然社交网络只是一个渠道,面对面、视频、电话、IM都有各自的优劣,我觉得社交渠道多样化会更好,道理和“角度”一样。

 

       最后,感谢给我各种“角度”的朋友,认识你们是多么的幸运,无以为报,就写这么篇文章吧。

 

       Gingsem

       2012.11.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