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潮音桥下桥
2014-10-26 | 阅:  转:  |  分享 
  
潮音桥下桥(湖州行之二)历史传说四百多年以前,这条市河的河东有个
财主,看到慈感寺修好了,将有大批香客要过河,是赚钱好机会,便买了一条渡船,请个哑巴替他撑船摆渡赚银子。哑巴有心想借摆渡之机攒些钱在
渡口架座木桥。一年又一年,哑巴每年除上交财主船银外,也积蓄些银两,便在渡口架了一座木桥,人们称之为“哑巴桥”。这事惹怒了财主,就叫
手下人拆桥。哑巴拚死阻拦,被财主唆使手下人打死投入水中,于是激怒两岸百姓,上告官府,并凑银两要修座更好的桥,以纪念哑巴。官府知道众
怒难犯,带领百姓在在木桥上造了一座石桥,这就是“桥里桥”。年代久了,木桥已废,为纪念这位哑巴,人们相约在桥下经过不说话。数百年来一
切行人和来往船只,包括轮船开过,老大们都嘱咐旅客不得说话,当地人对此默默相传,直到解放初期。(点击换页)潮音桥位置*
潮音桥一九八四年八月被公布为湖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潮音桥这个地方,原来是渡口,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前叫慈感寺渡,后来改
名为“潮音渡”。其名由来有两说:一说,“潮音”之称取义于舟山普陀潮音洞。明崇祯《乌程县志》记载,潮音渡“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另
一说,以桥东有慈感寺奉观音故名。湖州民间与“庙里庙”的府庙、“塔中塔”的飞英塔并称的就是这座“桥下桥”的潮音桥。它们合称为湖州
城内三大古建筑。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府陈幼学重建,将两端亭改为阁,加以层楼。崇帧年间,民间失火,殃及东阁,旋即修复。岁月变
迁,两阁渐废。桥几经修筑。最后一次修于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年)。当年潮音桥河西岸商店林立,为避免割断沿河街道,建桥时
西侧次孔跨过人行道。由南向北看由北向南看,从桥孔里看到的是新潮音桥。观察了一回,发现这座小桥没有它自
己的名称,桥的跨度约5米,宽度约1.2米,用花岗岩石建造。从桥面、侧面观察来看,这是一座单跨双拼起拱的独石桥,桥面的两端大致与
桥拱的宽度齐平。桥栏杆柱上的莲花雕刻是与观音有关的莲花座。为什么要建这座桥下桥?如果说为
了连通人行道,完全可以很方便地用填平建路来解决,但是当年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地造起这一座桥?分析原因有二:1,尊重历史传说:这里曾
经有石桥下面有木桥的故事;2,风水概念:一座正常的新桥的桥拱两头应该是均衡地跨在河道上,如果一头在水里,另一头在陆地,岂不是破了
相,坏了风水?(河道淤积造成桥拱落地,另当别论)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现实情况又必须这样做。古代的桥梁营造师们就用建一座桥的办法解决了:
小石桥的跨度与大桥的拱宽相当(破相的两只方井是电信造的孽),因此小桥下的水照样可以和桥拱完全亲密接触,并与大河的水同呼吸共命运,既
不破坏风水又惠了民,巧妙的天人合一!(点击换页)潮音桥南造一座新桥,桥栏倒不错。潮音新桥上回望潮音桥,三孔拱桥静悄悄的跨在市
河之上,相反,潮音新桥上则是车轮滚滚!沿市河两侧是长长的两条绿带,这是在绿带里的牌楼(面向西)。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