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平喜:带着农民种“洋菜”

 文山书院 2014-10-26
张平喜:带着农民种“洋菜”

    本报记者 孙敏坚

    【人物】

    张平喜,男,常德市农科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2009年底,他被常德市委组织部选派到位于西洞庭管理区的常德市汇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朝鲜蓟产业科技特派员。他的临危受命,竟带出了一个产值过亿元的高端农业产业。

    【故事】

    朝鲜蓟,这是什么植物? 

    10月24日,记者到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区采访时,第一次见识到了这种“高大上”的“洋蔬菜”。在金凤办事处港口村种植大户彭民荣家的园子里,刚种下的种子才破土出芽不久,嫩绿的苗儿迎风舒展,长势喜人。  

    同行的张平喜告诉记者,朝鲜蓟原产地中海沿岸,是一种富含洋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的高档特种蔬菜,具有护肝排毒等多种功效。在罗马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被欧美誉为“蔬菜之皇”。

    2005年,汇美公司发现“朝鲜蓟”相关产品在欧美市场供不应求,我国在云南等地试种成功,决定引进这一新作物。2006年,试种的百亩朝鲜蓟不负众望,获得亩均产量600多斤。可接下来的两年,却连续因种子引进不顺耽搁种植、突遇冰灾天气等原因,使产量锐减,一定程度上损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更令人担忧的是,种植几年后,朝鲜蓟出现了出苗率低、病虫害多等不适症状,怎么办?是继续还是放弃?这个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2009年底,张平喜带着朝鲜蓟种苗繁殖及关键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课题,来到了西洞庭管理区。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药效实验,最终在湖南农业大学高必达教授的帮助下,张平喜一举找出了病因,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办法。随后,张平喜的团队逐一攻克了组培育苗、高产栽培、综合加工利用等难关,并成功开发出朝鲜蓟的洋蓟素提取物。农民们的种植热情再一次被点燃,朝鲜蓟的种植面积呈几何速度扩大。

    然而,在张平喜看来,对朝鲜蓟的技术探索远远没有结束。“目前,朝鲜蓟在我国仅利用合格鲜果的花蕾蕊加工罐头出口欧美,利用率仅15%,且国内没有任何朝鲜蓟产品销售。”他将目光对准了朝鲜蓟的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现已试制出朝鲜蓟酒、含片等6种试制样品,朝鲜蓟护肝功能特色食品的开发研究正在进行中。

    截至目前,常德市共种植朝鲜蓟11.25万亩,总产朝鲜蓟5.04万吨,加工罐头1.85万吨,农户增收1.13亿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工农业利税1.9亿元,出口创汇5150万美元。西洞庭朝鲜蓟产业也因此成功申报为全省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

    【感言】

    张平喜:“4年多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我深刻体会到科技特派员工作意义重大,大有作为。特别是与产业紧密结合,与企业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联盟,扎扎实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