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之夜》西班牙版海报
《猎人之夜/猎人的夜晚/雾夜惊魂/暗夜寻宝The Night of the Hunter》(1955)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最优秀的美国电影,但这部电影却是出自一位业余导演之手,它是英国演员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所执导的一部电影,也是他导演生涯中唯一担任导演的电影,这部出色的黑色影片也足以证明查尔斯·劳顿过人的编导才能。1992年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协会国家影片登记!
《猎人之夜》是美国电影史上相当具有影响力的一部电影,影响到后来的许多导演。它以令人难忘的表现主义摄影,无可挑剔的表演,如诗如歌的叙述,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两个逃避杀手(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饰演)追杀的小孩,在一位既刚强又慈爱的妇女(莉莲·吉许Lillian Gish饰演)的家中得到了庇护。在恐怖之中,这部电影揭示了爱的伟大力量,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令人作呕的矫情。
影片虽然是讲两个小孩,却很难看做是儿童电影,因为影片所营造的氛围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靥,邪恶的传教士表面上彬彬有礼,实际上邪恶又变态,随时都可能吞噬可怜的孩子。查尔斯·劳顿对当时的电影非常不满,他说,现在的人们进电影院,喝着饮料,吃着瓜子和爆米花,电影换不起人们的紧张感,因此查尔斯·劳顿立志要把《猎人之夜》拍成一部让人们直起身子看的一部影片,他当然做到了,但是由于这部影片阴郁的气质,恐怖的气氛,导致票房惨败,气的查尔斯·劳顿再也不执导影片了,不过时间证明了这也是一部被漏掉的杰作。
《猎人之夜》并不是以剧情的曲折取胜,但它的气氛烘托依然令人神往。表现主义电影中明暗反差极强的用光、诗意的镜头、不合常规的建筑布景,构成除故事以外最吸引人的地方。本片的摄影是斯坦利·科特兹Stanley Cortez,他的高对比光线的风格,是他摄影的主要特色。在传教士骑马走过地平线的镜头里,在光明和黑暗的地方,他制造了强烈的对比。在电影里,有时阴影用来表达人的内心,有时光亮又暗示着什么。在传教士谋杀狱友妻子的戏里,科特兹在那个女人的脑袋旁边用了一道奇怪的光,他说,这暗示着观众,她的死期就要到了。表现主义电影主张,“影片的画面必须像绘画艺术的作品一样”。
《猎人之夜》日本版海报
《猎人之夜》里,诗情画意的镜头比比皆是。兄妹逃走时,沿着河流,来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天上闪着星星,岸上有树,河水中有倒影,波光粼粼。前景甚至还有青蛙、兔子。在这样一部惊险的电影里,一切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但这正是孩子眼里的主观世界,是他们的现实童话。《猎人之夜》的场景布置也很有特色,同样是传教士谋杀狱友妻子的戏,卧室就像是一座小教堂,尖顶。它是不是意味着,传教士已把这个女人当作了祭祀的供品?
查尔斯·劳顿拍这部影片,抱着一种对默片的崇敬和赞赏拍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变得漫不经心,喋喋不休的对话是一个方面,为了恢复默片的传统,影片在影像上极为考究。同时把德国表现主义的构图也吸收进来,影片几个令人惊惧的场面完全依靠影像来传达,当然要表达内心的阴暗,夜间取经就是常用的手法,所以,地窖场景,夜间逃跑的场景多表现出黑色的风格。
虽然这部影片问世已久,并在今日的评论界重新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但好像并没能因此而打消大多数观众们的疑虑,这真是一部卓越的影片吗?它看起来缺乏一致性:前半部分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紧张,随之而来的却是卡尔内的诗意;它似乎也不具备突出的原性,大量对比强烈的黑色电影此时已经大行其道。影片糅杂着各种影像风格,探讨了救赎和罪恶的难以平衡,因其难以言述的吸引力而让人困惑不安。
罗伯特·米彻姆饰演的人物神父本·哈勃在自己的左右手上分别刺上“恨”和“爱”,自诩为上帝在世间的执行人,冷酷无情地杀人,并宣称其一切行为皆是遵从上帝的旨意。我们或许可以由其自述而得出一个明了的结论:他是一个单纯的狂热的宗教极端分子,罪恶来自内心,或者说,这是一种原罪。只是倘若影片仅止于此,那就很难有在探讨下去的必要了,因为在罪恶,或是暴力,被简单的归为一种天性时,衡量人生的价值就成为了空谈。
《猎人之夜》德国版海报
与此同时,这部影片还给与了罪恶互相矛盾的另一个解释,即认为犯罪行为应由社会环境负责。查尔斯·劳顿杰出的影像,在神父天启般的喃喃自语之外,暗示了他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产物。影片中另一个有罪的人是约翰的父亲,他是普通的人,他的罪行让他显得愚蠢而不是坏——他缺乏能力使自己的家庭过上有尊严和有条理的生活。考虑到影片选择的大萧条时期的故事背景,显然,他的罪恶是《贪婪》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延续。而神父对金钱的追求与前者是一致的,在这一层面上,他和约翰的父亲是连续不断地,宛如一体的存在,他们代表了同一个象征。他们一起承担这一反常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结局。
影片重于展示暴力的过程,这是本片不能归入任何一种类型片的原因,即便是一种风格和倾向的类似也不存在。它并不探讨罪恶产生的原因,也没有追逐重重迷雾后真凶的情节。传统的紧张激烈的正义与邪恶的追逐在这里被掉了个个儿。神父追杀孩子时的优雅和从容,表明了他的绝对强势。查尔斯·劳顿向我们暗示邪恶的强大和难以抵抗,善良的人生活在危机四伏的世界里,看不到希望。
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这一罪恶行为都在持续。神父对寡妇的恶行,金钱是谋杀的直接动机;神父追逐两个孩子的旅程,依然是无法忍受金钱的诱惑。基督教的教义认为,暴力是原罪之一。神父将寡妇发展成宗教的狂信者,但这个虔诚的教徒因为无法提供金钱而被神父谋杀。神父宣称“爱”与“恨”在不断搏斗,但从他的自始自终的邪恶行为看来,我们从未见过“爱”获得胜利。这一传道者的形象表明查尔斯·劳顿看透了天主教的虚伪和堕落,但罪恶当真还能从“原罪”的角度解释吗?
当代电影结构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是把残忍行为看成是我们社会的最突出特征,看成是人类处境的标志和象征。两次世界大战,种族屠杀和核阴影与这一趋势的形成密切相关。作为这一时代最具代表性和现代性的艺术形式,电影自问世起就与暴力结下了不解之缘。埃立克·冯·斯特劳亨Erich von Stroheim在《贪婪Greed》(1924)中对罪行做了两种互相冲突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遗传是野蛮行为的主要原因,一种对立的观点则认为犯罪行为主要由社会条件负责。这是把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处理得第一部严肃影片。像《日出Sunrise: A Song of Two Humans》(1927)那样的影片,对谋杀的处理多了戏剧化。弗里茨·朗Fritz Lang在1931年的影片《凶手M/M就是凶手/M》中,最终将残忍行为解释成精神问题。
表现主义者、抽象主义者、超现实主义者和达达主义者都认为社会秩序是不合理的和危险地。他们发现自己被卷入一个不合理的漩涡,现实的强大压力迫使他们对这种压力采取矛盾的态度。他们既不能接受这种压力,又无法逃避。路易斯·布努埃尔Luis Bunuel的所有严肃的影片都在反映这一主题:资产阶级文明是虚伪和局限的,但我们无从逃避。《维莉迪安娜Viridiana》(1961) 是一部社会问题片,乞丐们的堕落和暴行反映了弗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在道德和物质上的双重堕落。这部影片与《猎人之夜》有非常相似之处,前者中修女的存在暗示了天主教的无力,而神父口中的上帝则是虚伪的代名词。它们一起明确的谴责宗教。而布努埃尔说过:“感谢上帝,我仍然是个无神论者。”
维莉迪安娜为了适应现实,不得不面对一连串的恐怖。约翰和他的小妹妹也是如此。最后它们发现的真理是什么呢?布努埃尔的影片里,结尾部分,豪尔赫、维莉迪安娜和已成为豪尔赫情妇的女佣人三人坐在一起打牌,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尾,即这三个人将设法共处。而约翰在神父被捕时终于崩溃,他的行为表明,对他而言,是非的判断远不如对亲情的渴望。布努埃尔的影片表明他即痛恨资产阶级道德而又不能找到任何社会出路的矛盾心理。查尔斯·劳顿用儿童的脆弱感缓解了这一矛盾,暗示和谐的家庭关系将有益于解决这一压力,即认同主流的社会价值体系。实际上,他们的艺术都是暧昧的,不仅没能提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甚至最终只能与资产阶级道德妥协。维莉迪安娜与约翰的生活依然是混乱和危险地,因为并没有出现与罪恶相抗衡的社会因素。相比之下,布努埃尔较为伟大,因为他在表现暴力形象时倾注了他的道义热情;与此同时,导演查尔斯·劳顿只能为他的人物提供一个具有幻像感的人间温暖。
希区柯克对反常行为采取了更像医生对待病人的态度。他并不承认道义的消亡。他只强调道义是不确定的。他的全部影片的前提是:罪恶是普遍存在的。这是他道德体系的基础。是非标准之所以不再存在,原因不在于环境,而在于人的灵魂。他是现代电影工作者中评价暴力行为的典型代表。他的观点与天主教有某种联系——虽然他也难以解释清楚并造成很多困扰,但他的影片的形式全部来自这种观点——一种以“原罪”为主题的寓言。这些影片的悬念,不仅来自情节和人物,更来自不断加强的恐怖。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和克劳德·夏布洛尔Claude Chabrol认为,这种将恐怖带入人的精神世界的做法,有利于深入探讨现代人的异化。希区柯克的影片体现了“暴力是我们能懂得的唯一现实”这一观点。由于同样的原因,这些影片拒绝道义上的评价,并把观众推向绝望的深渊。许多现代电影工作者看到了这一深渊,一部分人掉头而去,而这正意味着道义上的评价。查尔斯·劳顿显然深受希区柯克影响,神父的身份和他的极具象征意义的显性特征——“爱”与“恨”的刺字——表明他希望在希区柯克的领域内更进一步:不仅深入灵魂,展现原罪的力量;同时还要做出有价值的批判。这也暗示了对查尔斯·劳顿而言,他还有判断的标准,说明他认为“价值”是有可能存在的,即便他不能准确的辨认这一价值。
布努埃尔谈到社会秩序正在没落的严酷现实,谈到有必要寻找更真实的感情。但是,罪恶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暴力不可能是我们能懂得的唯一现实。个别的暴力不能概括或代表一个社会中的全部人类行为,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将罪恶与人的社会环境与生存状况相适应,又或是《唐人街Chinatown》(1974)中中产阶级追求利益贪得无厌的本质的社会哲学相联系,暴力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不能否认,这部影片揭示了部分社会现实,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示罪恶与人的关系,并尝试探讨价值存在的可能。查尔斯·劳顿不能完全的解决他的暴力冲突,他在原罪与社会现实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只能与资产阶级主流价值体系相妥协,这是他的不足之处。他最终没能获得成功,这不是他个人的失败,而是社会的失败。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在评论《猎人之夜》时说:“尽管有着风格上的缺陷,《猎人之夜》依旧创造力十足……它让我们再次爱上了一部真正敢去实验的实验电影,爱上一部真正能去发现新东西的发现电影。”
附一:《猎人之夜》幕后点滴 导演查尔斯·劳顿在《猎人之夜》拍摄现场指导男主角罗伯特·米彻姆摆位
查尔斯·劳顿的《猎人之夜》是最伟大的美国电影之一,但是,因为缺乏合适的包装,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
1955年,查尔斯·劳顿拍摄了电影《猎人之夜》,这是他一生中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电影上映后,评论界态度并不友好,票房也是惨败,于是,恼羞成怒的劳顿发誓再也不执导任何一部电影。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过了几年,这部电影就再次上映,引发了重看的热潮。现在,这部电影被誉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最伟大的作品。时间为劳顿带来了公正,再次给了那些可笑的评论家一记响亮的耳光。
在罗伯特·米彻姆晚年,他说查尔斯·劳顿是他特别喜欢的导演,《猎人之夜》是他演过的电影中最得意的一部。
导演查尔斯·劳顿是丽莲·吉许的仰慕者
罗伯特·米彻姆在他的自传中说,劳顿发现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写的剧本完全不能接受,他付清了钱,让艾吉卷包袱走人,然后自己又重新写了剧本。
查尔斯·劳顿不怎么喜欢孩子,所以有些场景实际上是罗伯特·米彻姆协助拍摄的。罗伯特·米彻姆有三个孩子。
查尔斯·劳顿向罗伯特·米彻姆描述传教士这个角色时,称这个角色是一个“坏种”,米彻姆迅速回答说“这儿有个现成儿的”。这使劳顿印象非常深刻。
罗伯特·米彻姆为《猎人之夜》拍摄的定妆照
罗伯特·米彻姆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点儿坏,少年时代他就弃学四处流浪,1949年还因吸食大麻短期入狱,演这个角色正合适。
简·达威尔Jane Darwell本来已经被推荐出演雷切尔这一角色,但劳顿最终还是选了丽莲·吉许,因为他一直是吉许作品的仰慕者。
附二:《猎人之夜》蓝光版
《猎人之夜》是2010年最美的一套蓝光,无论从封面设计、装帧、菜单、正片影像、花絮配置等各方面来说,都是如此。
《猎人之夜》1955年上映之后因为联艺公司不懂得如何宣传此片而票房惨败。1960年代起,此片又被重映,结果却受到观众的欢迎,进而成为“好莱坞史上第一部Cult片”,此后更是被评论界翻案,誉为195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查尔斯·劳顿于1962年去世,他的遗孀爱尔莎·兰切斯特Elsa Lanchester不仅出版了回忆录踢爆他是同志,还把《猎人之夜》的图集、草图、备忘录、信件以及长达80000英尺的影片素材和弃用镜头捐给了美国电影学院,当时在那里工作的罗伯特·吉特面对这堆宝贝欣喜若狂,前后耗费20年时间,剪辑出了长达159分钟的纪录片《劳顿执导<猎人之夜>》,于2002年在加大洛杉矶分校的电影保存电影节上公映。这个纪录片的珍贵之处在于,这是1950年代电影里唯一一部所有素材和弃用镜头均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因此,它对劳顿的执导提供了大量的真实细节。
2010年11月16日,标准公司发行了《猎人之夜》的蓝光双碟版,第一碟正片来自于2k修复的保存在加大洛杉矶分校影视资料馆的馆藏修复版拷贝,画面首次恢复到公映时的宽屏1.67:1,花絮方面首先是助理导演、影评人、罗伯特·吉特等四人联合讲评的评论音轨(从评论音轨里可以听得出录制时间是2008年,那大概是米高梅当时要发特别版的关系),其次是总长近90分钟的动态内容。第二碟则是上文提到的超长纪录片《劳顿执导<猎人之夜>》,之前还附了17分钟的吉特的访谈。
附三:查尔斯·劳顿小贴士 既是奥斯卡影帝的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也是位优秀的导演
查尔斯·劳顿生于1899年7月1日,生于英国约郡斯卡巴勒,逝世于1962年12月15日 (美国加州好莱坞,胆囊癌) 。父母本想让继承家业,可他从小就喜欢演戏。一战服役归来后加入业余剧团,后来终于突破家庭的限制,进入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学习。在他的导师科米萨叶斯基的培养下逐步成熟,最后在其剧作《莉莉奥姆》中挑起了大梁。此后,他在西伦西区成功地演出一些剧目。1931年他与妻子随《付款延期》剧团来到美国演出。随后与派拉蒙影片公司签订了合约,并成功地演出了几部影片。
1933年,他主演了英国影片《亨利八世的私生活/英宫秘史The Private Life of Henry》,这部影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他也为此获第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他的电影生涯在1935年达到了高峰,在这一年,他不仅以米高梅影片公司的影片《叛舰碟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获纽约电影评论奖的最佳男主角,还以英国影片《伦勃朗Rembrandt》(1936)获得了许多人极高的评论,如名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说“查尔斯·劳顿的那口井几乎没有底”。1950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1955年执导了其职业生涯中唯一一部影片《猎人之夜》,上映后劣评如潮,票房惨败,但现在却被誉为美国20世纪50年代最伟大的作品。然而他在表演方面最为成功却是英国片《霍布森的选择Hobson's Choice》(1954)和《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1957),这两部影片分获取英国学院奖的最佳英国片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的提名。
《猎人之夜》DVD封套
http://i.mtime.com/4020546/album/255046/《猎人之夜》海报剧照辑
http://i.mtime.com/4020546/album/197377/莉莲·吉许Lillian Gish写真图辑
http://i.mtime.com/4020546/album/203083/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写真图辑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5414088/莉莲·吉许Lillian Gish好莱坞无声片时代第一位女明星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6435364/《科学怪人的新娘》恐怖片之父詹姆斯·怀勒最经典的代表作
http://i.mtime.com/4020546/blog/6185768/《历劫佳人》黑色硬汉侦探电影的绝唱 悲剧五十年后变身为经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