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05讲《六经》20110702讲

 inr的收藏室 2014-10-26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讲《六经》20110702讲


好,现在开始讲,以后大家可以把《四圣心源》那本书拿来,到时候可以穿插着给大家讲一下。

上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叫六气、六气是一种什么现象,还有我们对六气的这种感受。大家下课了以后不知道复习了没有,对六气的了解现在到达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了?谁来讲一下,上节课讲的什么是六气?

我上节课没有跟你们讲得很仔细,知道为什么吗?我只讲了一些感觉,就是想让你们自己形成自己的感受,这样才深切。自己发出疑问来,什么叫风,你立刻从内心里有现象有感受。风火寒湿它是什么样的,这一气到底是什么,不是那种简简单单的僵化的字眼,而是心里真正有感受。要不然风寒暑湿燥火,你平常都体会不到,然后就看这几个名词,全部抽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时时刻刻去体会,去把这种感受提炼出来。

我现在问一下,对上一节课“六气”,大家有什么样的认识,学到什么样的程度?谁来回答一下,回答不好不要紧,随便讲一讲。

同学:学到几个东西,我觉得第一个是六气的顺序,厥阴是最里面,太阳在体表,这是体会到的一个方面;然后就是它的完整顺序,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然后我就体会一下,上节课我对厥阴体会得不是特别好,我今天特别体会的话,我觉得太阳居表,我自觉理解还是比较清楚的,就像弹簧拉到最外后往回收嘛;然后厥阴在最里面的话,我现在体会,现在对以前有的词有点理解了,就是“两阴交尽”叫厥阴,它是说静极而动,所以呢,实际上静极而动,就是水中的阳气可以往外鼓动了。

行者:它是分两点。静极而动,一个是少阴。我们用天地之间的气来比较一下,什么时候最冷啊?是大寒的时候最冷,但是天地之气什么时候是收的是最紧的?是冬至,天地之气收的最紧的时候,少阴的时候,不是最冷的时候,真正最冷的时候是大寒。所以,静极以后,就跟一个东西一样,它在往前行走,但它的加速已经没了,要往回收了,那个时候是夏至,一阴生了,在往回收,收到冬至,它有个萌芽要往前走,但是往前走的时候它还是继续往后退,这时候温度还在继续往下降,直到降到大寒。大寒一过,你才感觉天气在逐渐回暖,就是这个意思。少阴也是一样,少阴那个时候是合得最紧的时候,已经开始动了。

为什么叫厥阴风木呢,风木是已经动了,但是那个时候,阴气还是最隆盛的,那个时候木气如果长不起来,也就是厥阴病,最后一关。木气、阳气如果真正升不起来,这个人就要消亡了。所以我跟你讲,就是说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要有感受。

同学:上节课你也提到,太阴湿土的状态是从凝聚向发散,中间的这个过程,燥气呢是从完全发散到往回收的这个中间过程。

行者:对,燥湿两个都是交界,湿气尤其是交界。燥湿牵扯的往往是中气,黄元御在书里面老讲,《子华子》讲的,“阴阳交则生湿”,是中气。

同学:所以我的体会就是,太阴和阳明都是水火,是中气,只是它的趋势不太一样,一个是外张的一个是内收的。

行者:对,是变化的两种趋向

同学:我觉得它们是在靠近圆心的两个地方,然后再往外发展是厥阴和太阴,还是少阳?

行者:对,是厥阴少阳。

同学:厥阴少阳,然后我的理解是,厥阴少阳也是一气,我不知道这个理解对不对,只是它到人体身上,走的路子不一样,厥阴走的是厥阴肝经,木气生长起来了,然后少阳之气呢,走的是少阳胆经。

行者:互为表里,它们都是一个层次上互为表里,互为内外的。六气要真正建立起来模型非常难,因为它们有表里,有同名之经,有深层次有浅层次。浅层次的这些,像你刚才讲的太阴阳明,它们本身互为表里,互为表里的时候,它们这个表里,就跟以前讲的那个表里不一样了,它们这个表里就像树木一样,有的在上有的在下,这个也叫互为表里。这是不能用简单的一个三维的图像能表达出来的,它是从很多的角度。

你像那个厥阴和少阳也是一样的,少阳就是长在上面能看见的,风木之气出来,木气长出来了,那就是少阳,在里面就是厥阴;阳明太阴也一样,只要出来就从阳化了,然后郁而不得升全从阴化,所以湿气到最后还得从温化走,燥气还得从凉降。

但是关乎中气的这个,有时候病人体弱,中气亏虚,凉降过程之中有时候中土元气不足升不动,所以要考虑到燥为阴邪,湿气容易生动、容易化热这么个现象。还有就是说寒热这个现象,寒则凝聚,热则开散。

同学:这个我没有完全体会好,燥本身相对湿来说还是一个离散的状态,那这个热比燥不是更加离散吗?

行者:它是个中间状态,是寒热变化的一个中间状态,寒则凝聚,热则开散,开散了以后这个体的状态是阳了,但是该收了。燥气是阳明燥气,阳明燥气该降。太阳也一样,三阳都该降,三阴都该升,体在阳位者要降,在阴位者要升。太阳、阳明、少阳只是它变化的表浅层次不一样,但是它们这个属性都是一样的。就像弹簧一样,三阳是都张到表的三层,这个时候它的内涵力量都是往内收,只是因为它们体的关系,它们还处在阳位,还有余势未尽,所以它们继续体现在阳位。但是它们内在含有的“用”是往里收的,也就是内含的势。

同学:还有一个问题,以前在四象里觉得金木是一对儿,到六气里面我发现好像就不能这么提了,是吧?

行者:也是一对儿。因为在六经六气之中比在简单的四象五行之中,又多了风火对应的关系。先是六经然后是五行,五行的对应关系可以跟六经贯通起来,但是不是简单对应的。

只要懂得其中的原理就行了,不要把名词非要绑在一块儿,把名词绑在一块肯定不对。因为很多东西说话的角度不一样,五行肯定是地布五行,肯定是从经气结聚的角度,从五脏的角度来说的。天行六气是从流动的角度来说的,变动不居,从阳的角度来解释、来分类。一个是从阴经的角度来分类的,两个的分类方向不一样,所以两个得出来的结论是有差别的。但它们共同反映的就是事物的几种变化。事物再怎么变化,它的内在规律,一开一合,终归是要合在一起的。

同学:我还有最后一个体会,就是少阳之气,它的那个降,我觉得受几个方面的影响,在三阴经里面肯定是和厥阴有关,然后三阳里面,我原来以为只受阳明的影响,现在觉得可能太阳如果不降的话,可能少阳也不容易降,是不是这样?《四圣心源》里面有一段,少阳相火随足太阳之气下行。

行者:那你怎么体会的?为什么太阳不降少阳就不降了?

同学:我的体会就是太阳这个“弹簧”已经拉到极致了,它要往回收的时候……

行者:它还往回收呢?它是绷紧了开不开,那才叫太阳病。太阳病肯定是不开,太阳病真的要是全开开了,那它马上就收。少阳病,肯定是不得枢转,是该降不降,太阳病是该开不开,开完了肯定合。

同学:那么牡蛎是怎么用的?它在足太阳的方子里是往回收的吗?

行者:生牡蛎啊,咱这就讲到药了(笑)。牡蛎是海里边的东西,长的是贝壳,所谓金石介甲这都是属于金气往下收敛的,含有水金之气,都是走金水敛藏一路的,所谓金制木,制约这个甲木之气上逆的。甲木郁结在胁下,然后解胁下的郁结就用生牡蛎。你讲的这个意思我大概能理解,你先搞明白这个太阳病,太阳病肯定是太阳不得开,你太阳真的开了哪儿会有寒水之气呢?

同学:我是这么体会的,太阳寒水是足太阳为司气,手太阳为从化……

行者:咱先不管手足,先讲太阳之气。一身太阳之气,太阳病分几种,一种太过,一种不及,是不是?现在不管太过不及,现在病了,它病是怎么病?病肯定是先不及,外受风寒,就跟我们一样呆在空调环境里,或者是劳累了或者是疲倦了,肯定是抵挡不住外在的寒气收引,寒邪进毛孔了,一下子把该温煦肌表的,该助散的阳气给扼制住了,这时候先是不及、不足,然后内在里面的太阳气再郁结,再发烧发热,这是因为不及再太过,有一个变化过程。太过是什么,太过是它想开开不开,它越来越想开,越想开它就盛了,还是开不开,只要能开它马上就合。所以黄元御在《四圣心源》这本书里反复强调,太过往往是因为不及。太过一定是邪气,叫“不位之气”,就是没有呆在它应该呆的地方,留滞之气,这才叫太过。不是正气,正气只有不足。

同学:《四圣心源》中讲,少阳之气随太阳寒水之经下行,然后水得此火,然后三焦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行者:你讲的这个是少阳经,是三焦的问题。三焦之气是通膀胱的,它是一身元阳鼓动的一个现象。相火之气是少阳收下来,然后足少阳收,手少阳三焦经是发,这是一身相火的动力来源。三焦通过膀胱温煦,元阳温煦全靠三焦。

在我们一身之中,所有的经络就是这样,你看着它降实际上是有升的,它是有升有降自成体系的。三焦经也一样,上焦不归下焦不归中焦不归,故有升则有合。它主要是偏在升或偏在降,讲的是用的那一方面,主要的那一方面,其它的没有讲。过去古人说,督任二脉,督脉不是一条,督脉上来就是四条,有升有降,自成体系。任脉也是一样,它都是自成一个循环的。

你刚才讲的太阳气,是属于整个一周循环的一个现象,那个少阳讲的是手少阳三焦,随太阳经入于膀胱。它讲的是经络从属的关系。其实,就我们一身之中而言,厥阴风木只要不升,三阴都受到连累,但是关键哪一经受到连累呢?这就要看从阴从阳了。乙木不升的话,如果是从阳化,它会化风火,三阳不降,把三阳顶上去了;如果是化风寒,三阴就会不升,三阴不升的话,就看它怎么个不升了,看它克谁。它不升,郁结一股力量,肯定有处走,有处放。这就看这个人的体质了。如果平常这个人寒湿重,肺气也不足,他可能木气沉降,犯金,把金气制住了。这个金不是我们讲的阳明金气,而是底下手阳明大肠经,不是足阳明经,手阳明也升,就是大肠吸收的精气,也要往上升。它把大肠抑制住以后,这个病人就容易得痔疮、肛瘘、肠廦下利等。你就看它往哪儿走。有往小肠走的,就是肠鸣洞泄,因为小肠主消化,有东西消化不了了。还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要是遏制住了,你一身畏寒,阳气不得入于肌表。就看它这一股力量怎么被遏制住,它克犯哪一经。当然克犯当然跟他体质有关系。乙木盛,首先是克犯太阴,太阴经也跟着不升,三阴不升,还有手三阳也要升。

我们不是讲了吗?一气过盛的时候,首先就是犯其所胜,侮其所不胜,这是它的两条路。当然这两条路又分手、足的变化,还分内在体质的虚实。由这个以后,我们对病人疾病可以判断一下它的走向,就是说病人的病已经出现了,我们知道这股气是怎么来的。有同名之经表里相传的,也有相互克犯的。心移热于小肠,肺移热于大肠,这是表里之间互相传递的。关于疾病的传递,这里面稍微复杂一些,我现在简单给大家讲这么多,大家知道有这些传变,以后慢慢给大家充实进来,充实进来以后,你发现其实就那几条路,五行之间就是纵横乘逆,就这几条路。

今天接着上次课六气讲。关于六气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认识,风是什么?风象,脑子不但知道,风是放浪无居的,风形消铄,你脑子里面这个概念,你要知道风是怎么来的。湿呢,湿性黏滞,湿是怎么来的?你把六气是怎么来的知道之后,这个现象马上就会在脑子产生出来。风是怎么来的?郁遏才生风。黄元御讲,乙木郁遏方生风,甲木郁遏是火象,相火上逆。为什么甲木郁遏有时候有风呢?因为甲木不降了之后,乙木也不升,这时候才风火相煽。郁在下才生风,郁在上就不生风,就化火了,就是木气已经抬头,已经可以生火化火,从阳化了。所以在临床上一见风证,你就要想到上焦肯定是风火燥热,下面可能有寒湿凝聚。所以风是从下起的,火是从上起的。

还有燥湿,燥在上而湿在下。这个感觉把握好了之后,对以后理解脉象是非常关键的。而且你知道这个脉象是怎么来的,知道六气是怎么来的,怎么升降变化的,你就知道这个脉象怎么产生、怎么升降变化。这个直接关乎到以后用药的升降。我们用药无非是调整一气的升降开合,调节的就是这个,不是说我们用什么药治什么病,那都是很物化,非常狭窄的东西。我们在认识疾病过程中,先找本原,但得本不求末,你把本原搞清楚了以后自己就会了。如果本原搞不清,这是大问题,要继续思索。关于六气的感觉大家有什么要提问的?讲一下。

同学:可以这么理解吗?太阳和少阴是一个东西?

行者:不是太阳和少阴是一个东西,六气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它是分段讲的,从不同角度去阐释。你从外面看是太阳,从里面看是少阴。

同学:阴经升跟阳气降的过程,燥和湿也是这两个过程中的中间过程,湿是阳气化于阴经中的过程……

行者:湿是阴中一阳,阳气升动产生的过程。

同学:燥是阳气……

行者:一个是由阴出阳,一个是由阳入阴。

同学:那它们有没有先后顺序?还是分三个层面在一起进行的?

行者:没有先后顺序,都是同时进行的。地球在转,月亮在转,太阳也在转,没有先后。

同学:那怎么还有三个过程呢?有过程不就有先后吗?

行者:那是他们表里有次序。比如说,以太阳气为主,以太阳为核心的话,地球就在外面,太阳就在里边。人一受病,太阳经在外边,风寒先侵袭肌表,得病有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敌人要打进来要先从边防线入手,肯定有个过程。

同学:那疾病传变的过程是?

行者:六经传变是有次第的,有传有变,变化就是这个国家里面本来就有暗探,就有不坚定分子,里应外合就产生了变化。

同学:疾病传变过程中,您说的从阳化,从阴化我还搞不懂。

行者:从阳化从阴化,这个就是像一个水流一样,它走到一个地段,地势高,它这股力量就往高处走,低它就往底下走。从阳化还是从阴化一般和患者体质有关系。元阳一气周流,从阳化化为风火,一看这人怎么这么热,浑身都是阳热之气;从阴化就全部都是一团阴寒之气。所以这些人你就可以观察到,心情一高兴的时候马上就神采飞扬,干什么事情都特别利索,然后精神头也充沛;如果内在有很多思想问题,压抑的话,失落受打击了,什么都干不了,整天糊里糊涂的,就想睡觉。这就是阳气有时候从阳化有时候从阴化。从阴化,阳气就起不来,怕冷,痰啊什么的就出来了;从阳化,阳热,燥气就化现了。关键是我们用药就是指导它,病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他的一气不能正常运行,然后产生了偏阴偏阳的变化。还有某些人是先天体质和外在地域影响。中药为什么能调人的身体呢?就是偏阴化的,我们就往阳走一走,偏阳的就往里收一收,这个人的体质、症状就会变化。更进一步就是找到他偏阴偏阳的根本原因,体质内的根本原因,由这个原因入手,比较深层次地解决。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个境的关系,外在环境和内在的思维方式,一个是环境,第二个是心境。心境就是性格,与生俱来就带着这个心境,这个境界状况。有的人就比较压抑那就从寒湿化,内向。有人就比较活泼,活泼就阳气足一些,从阳化,精就弱一些,耗散就快一些。

同学:可以把六经理解为一个球吗?

行者:可以这么理解,但是建立起来了,一切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感受上。一旦这个模型建立起来你就依赖于它,就失去了原来的真实面貌。

同学:太阳和少阴为什么是表里关系?

行者: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是大家定的。为什么男的叫男的,女的叫女的,你想换过来也行啊。

同学:太阳和少阴一样吗?

行者:不一样。不是讲了吗,一个是形容从表的,一个是形容在内的,所以它们两个代表了寒热的极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一气的两个部位。就跟我们对一个地形不熟悉的时候,我们首先划分太阳区域、少阴区域,划分六个区域,这六个区域整个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地图。这六个区域它们之间都有互相对应的关系。我讲的地图只是个比喻。

太阳和少阴就是相对应的区域,就好像阴阳一样,它们俩独自成体系。每一经都能自成体系,表里两经能合成一个体系,同名之经也能自成体系。这就是所谓的一物一太极,每个都是自成体系,圆融的。这就是中国文化,每个名词单独拿出来都是自成体系,圆融的。每一个都讲到“悟”。

同学:太阳是阳气最旺盛的,少阴是阴气最不旺的吗?

行者:不是。就好像你,奔跑或站起来阳气显得很旺盛,但是你还是这么多气。你躺着睡着了,你还是那么多元气,只不过元气在休息,敛藏住了。它就是两个位置,像夏天跟冬天一样。冬天不能说没有精气,冬天精气全都内藏了,夏天精气全部开散了,散布于外。这是两种状态,所表示的东西是同指一物的。

同学:你说的六气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自然界云升雨降的一个过程?就好像一锅水在火上烧,它的整个一个蒸汽过程。这个说法比喻具象,我说的是它的整个动力的一个变化过程。可以这样理解吗?

行者:可以啊。但是,我们今天不是讲的六气,而是六气具体的内在变化。

同学:但是我理解,这是每一个过程它可能会给你的一些感受?

行者:这个感受我还会给大家讲。天地定位以后,乾坤三索,乾坤六气各有升降,产生六气。六气,就像你说的,云升雨降,地气上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云出天气,雨出地气。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这是《内经》里讲的。这是讲的天地的大象,只能用来理解六气的变化,不能用来理解我们人身病理的变化。我们人生下来以后,就不是乾坤为主了,而是以坎离为主,八卦变成后天了。后天是以我们人自我为中心的,就是上为心火,下为肾水,这两个建立起来一个轴,水火立极。先天是乾坤定位,后天是水火立极,然后六气运行其中。这个时候理解出来的六气,本质和先天是一样的,本性一样但是用不一样,用和变化都会不一样,都会产生差别。

同学:先天的气是大自然的,所以是乾坤定位,后天的六气是坎离定位,是以人体的水火去定位,它们的本质道理一样,但是它的变化、走的方式是不是不太一样?

行者:具体讲个例子。后天以后我们自以为是,有七情六欲,有一个自我,来分判,来用心用情,来理解万事万物,所以就产生了水火寒热的变化。以这个为一个尺度。我们如果修道,道家讲的后天返先天,慢慢炼己,不动意念,不动分别念,这个时候想问题都是直心为道场,特别放松,特别坦直,然后就会慢慢回先天,就会回到天地定位。水火立极的时候,水火是不断在消散、耗散的,只有水火既济了之后,返回先天,水火既济之后,归于黄芽,归于中土。黄元御老讲这个。

这里的关键,对于六气的感觉,取类比象是最关键的。风,什么叫风?风一般是往上走的,从下往上走。风性是飘忽不定,往外飘散、开散的,这就是一种感觉。然后在这其中你再理解各种病理现象,各种脉象。风则浮散。教科书里面讲风,什么是风象?浮,用浮脉来形容各种风象,这是一种大象,是往外浮散的。人体一受病一受风,脉象浮缓;风寒浮紧,都是浮脉。

同学:风可以理解成一个有形体的东西,在一个动力在往外散的感觉吗?我在想浮脉和洪大脉,洪脉是有热,浮脉主风,风跟热不一样,热是已经出来了,浮是想要浮出来了,但表面上还是有一个东西阻挡着它的感觉。

行者:各种变化不一样,表述不一样。像传统文化中,在脉象上,春天风木之气,郁遏生风,但是春气春脉属弦,欲升而不得升。其实弦脉在卦象上并不是风和巽卦,是震卦,有一阳在底下,阳气升动,阳气升上去了才变成风。有风有火,这是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大家体会一下。相火是游行于全身的,一有郁滞就产生相火不得归位,这时候相火就出来了。如果相火归位我们是看不见的,只能看见各种功用。六气都是看不见的,只有六气为病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它。为什么平常看不见呢?因为六气周流自成一体,混成一气,就像我们体操做动作一样,我们连贯地一气呵成,看不出来哪一个动作。为了表现的时候,你就拆开了一段一段,哪一段做得不好或者哪一段做的不和谐,就出来了。我们人身有六气,六气和则不现,平常不会表现出来,只有病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我先大概讲下六气的标本中气。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这讲的是六气的标本中见。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什么意思?太阳,讲的是太阳经。没这东西。太阳,讲的这个地界,这一气走到这儿,它就太阳了。寒气治之,走到这儿,它就容易出现,一变化就容易变化成太阳寒水之气。中见少阴,中见少阴是什么?中见少阴,就说这一气变化,它内含它内在少阴之气,就好像,外在表现为阳气,阳气内在就低,阴阳它就互相变化。太阳过了以后,就会化现少阴。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你看,这俩是一对儿。少阴含藏在里面,里面是什么,它勃发,它用的是热气,一股热气,一股元阳之气。它的气走到这儿,收藏了。收藏了,它就开达。这里边是它内在含有的势,含气,是气。气指的不是现象,不是位,是内含的一个动能,一个状态。就跟我们说一个人一样,这个人阴森森的,肯定气机非常收敛,是不是?一看这个人特别喜庆,肯定这个身体阳光发散,是吧?这个内在的,里面的太阳之气升,是收敛之象。关于这两者,内经里面评判说,太阳少阴,从标从本。什么叫标?太阳,这叫标。什么叫本?寒气叫本。标是什么,它跑到最外头,你一看,哎呀,这个太阳气太热了,是吧?但它的本,它内在含这势,它要往回收,本质是这样。

在学中医的时候,我们大家一定要把自己对于社会上,对于我们生活经验,对物质的观察的这种感受方法,全都运用,这叫贯通。吾道一以贯之。如果你学中医用一套思维,生活用一套思维,那肯定不成功。思维总是隔阂的,贯通不了。你的这个思维状态,肯定要打成一片的。

中见少阴,这叫中见,中间显见。太阳少阴从标从本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平常一感冒了,又恶寒,又发热。恶寒是什么?本气,太阳病,恶寒是本气,这叫从本。然后发热叫从标。所以,太阳少阴两经,既从标又从本,所以它的病变化的时候是从乎两气,标本之气相互变化,没有提中见。从乎两气,从乎标本两气的变化。再一个,是从标入,还是从本入,就看体质了。从阳化,太阳病可能从标。从阴化,直接太阳病,寒气非常盛。从阴化,入阴了,不恶寒者,六日已。一个是不发热,有的感冒以后,直接寒证,直接入阴。没有这些发热烦燥的。少阴病也是一样。少阴病在上为心火,在下为寒水,所以是从阴从阳。但对于我们人来说,一般少阴病直接从阴,从阳化现的也有,少。不是说少,对于这个病来说,它的本是阴寒。很多更年期的,上来烦燥,然后汗出、口苦、口腔溃疡等火相。不用问,下面肯定得用附子,而且十克以下可能不管用。这叫上热下寒。现在统一治疗那个,里边谁用的那个方法,温病学派,全部是滋阴清热一路,这些病人吃完以后,上焦风火、肝气润了,然后会舒服一些。但是呢,不能长期吃。长期吃,慢慢体质会越来越差。或者西医直接来滴注,用完以后容易得宫颈癌、乳腺癌什么的。都是把阳气遏制住,阳气一遏制住就不能从阳化,不从阳化就是从阴化,就结聚起来。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这句话已经不用我讲了。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这是讲的六经跟六气对应的关系。我们上节课把六气讲完了,这节课就要对应到六经。这段变化是什么?阳明,阳明太阴。

还有一个,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这里面,阳明厥阴是从乎中见,这是内经里的话。讲的是什么?六经六气有从化。在我们这个世界,在我们人身体的变化,它是有从化的。什么从化?阳明之气,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它从乎中见。意思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中见之气是很盛的,阳明容易从乎太阴。现在你看很多阳明证的病人,口燥,想吃,能吃,老口渴,但是从乎太阴,中焦脾胃还是虚寒的。想吃凉的,还虚寒,这是阳明的属性。所以黄元御先生说,阳明证从热从燥化见的,百无一二,尤其对现代人。过去人多,过去老百姓吃得少,每天干活多,是不是,没有那么多阴经从化的。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这段是从乎本。本是什么,湿气,太阴病往往是湿气。前一阶段,大家讲了很多甲流,然后禽流感,还有最早的非典,这些所谓的寒疫,这些所谓的瘟疫,很多疫病都是跟湿气相互连接的。寒湿湿热。湿气呢,湿气重,大家不要忘了太阴。温病学还有句话叫做,湿热一祛,阳气也微。给病人祛湿热,最后把热清掉,把湿也利掉,这人也很亏空了。这是他们利湿的方法有错误。对于湿气,网上有个病例,讲一个病人高烧、晕迷、舌胎黄厚,等等,夏天中了暑热。这个时候,大家一来了以后,有人用的是三仁汤加减,吃完以后就好多了。然后,燥气有点伤阴,就用了其它些养阴温阳的方子。从太阴为湿,就是说从太阴从本这个角度,要治的话,第一湿气要冲散,风药不可缺,而且太浮散的不行。黄元御最根本的法就是桂枝。治疗湿热,仲景里面,白虎加苍术,或者是白虎桂枝汤加苍术,既清阳明热,又升散太阴寒湿。当然这里头你可以加干姜,干姜与石膏同行。这个时候就看它从乎阳化从乎阴化。已经有从乎阳化,上焦已经燥热了,这个时候,你必须要清阳明燥热。如果阳明燥热不清,不能清降下来,这个一气,是张在外面的,你底下再用温阳药,它的气更张,燥气更燥,湿气还化不了。所以要一气流转。这时候,你就要考虑,如果中焦脾胃是以寒湿为本的,虚寒症比较重,上焦虽然有燥相,从乎本的话,直接用理中汤。不要考虑上面燥热,上面燥热是因为中焦湿气不化,阴气不化,所以不得流转。太阴不收则阳明不降,它们俩是有原因的,互为因果。有时候,阳明不降,也导致太阴不升。你把这里面关系理顺了,这时候才能够真正达到心中无惑。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就是从乎本气,所以我们平常一上火,大家一看,一说上火了,怎么上火?耳朵疼、耳朵里面生疮、耳鸣、眼睛红、眼睛疼、针眼什么的。然后是口鼻生疮。是吧?所有火相,悉归于少阳。这时候你要降少阳相火,你不要想这鼻子里面怎么了,这不肺里面的问题吗?你想的是清肺养肺,其实就那几个药,有时候别人说的黄芩清肺热,黄芩清什么肺热?甲木不降,把肺金之气顶着才肺热。用了黄芩,它有效,感觉它清肺热。清肺热的很多药物其实都是清肝胆之火的。但我讲的这个问题是很比较混乱的,因为受到了很多现代医学的影响。现在中医的影响。

我们从古到今,习惯了用一个词,叫肝火。其实肝火这个词是不规范的,起码我认为是不规范的。只有肝风,没有肝火。为什么会有肝火呢?是因为乙木郁热了以后,甲木也不降,所以产生的火叫肝火。有人称脾热,大家应该知道脾热吧?小孩积食,疳积呀,叫脾热。这脾热比较复杂。脾哪来的热?太阴的本气就是湿气,从乎湿气,就是一派寒湿,哪来的热?顶多中见阳明,化为燥气。所以我们说少阳之气,相火游行于一身,我们一身的种种的器官、经络,它运行温煦的动力全都是相火。一身的??之火,相火。相火是什么?相火宰相,具体管事的,国家的事都让它来管。君火不用干事,只管它就行。所以《黄帝内经》里说,“君火不明,相火不位”。为什么相火失位了,肯定是君火不明。君火不明是为什么?君火就相当于晴空一样,晴空万里的时候,阳气能够收敛,所以相火各行其位,君火能够镇得住相火。镇不住相火,相火就容易上溢。肝阳之气上溢,都是相火。黄元御书也讲了,上七窍,悉为相火。上七窍的病都是相火,但最明显的是耳际相火。耳鸣是最难治,一般为什么耳鸣难治?耳鸣一般跟生活状况有关系。有很多人生活状况特别本来就是紧张、浮躁、烦劳,不好治。基本就是,这边治好了,那边工作一紧张,又回来了。时间长了以后,多吃几次药,阴精之气被草木之气宣散得……本来就没什么根本了,花得彻底没了。所以有很多人吃中药,好好坏坏,时间长了以后,变成了所谓的不治之症,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了。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大家一看,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为什么有肝火?从乎中见,少阳火。肝气郁滞了以后,马上化火。它的风气跟寒气都是从属位置,以化火气为根本。举个例子来说,绝大部分都化火了,有一小部分化为风寒。这个叫六经里面讲是六气标本中见的归属。大家把它背下来吧。背下来,一般讲的时候就比较通畅。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这一对儿。互为表里的一对儿。我当初学伤寒论的时候,第一开始就把它背下来。因为什么?因为陈修园说的,必须把它背下来。背下来以后,研究这个。初步把它研究明白以后,然后再看六经的表里传化,脑子里就有一个规矩、路线,不至于什么想法都没有,一片空白。而且那个时候就想,六经六气,怎么样把它打成一片,融合成一团?还是那句话,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所有名词名相全部要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是说要把它看透彻,这名相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然后看清楚,就没有这些名相了。

就跟认识一个人一样。你刚开始就认识一个人,不熟悉,就看花名册,谁谁谁,都是名字,是吧?当你跟他们都很熟的时候,非常熟的时候,你想起某个人,什么名字。那时候你脑子里不会见那几个字,某某某,那几个字,没有了。只是马上想那人什么样子,那个样子出现了。我们到达的目标就是,这边一讲六气,这边一讲六经,你脑子出现六经的样子,不是六经的名词。如果是六经的样子,这就证明你入门了,可以自己慢慢搞,自己慢慢学了。如果你脑子还想的,脑子里全是一堆名词,跟你没什么关系,太阳,太阳就是太阳,没什么阳。所以学院里的很多老师专家们都这水平,但是他说多了以后,他也会产生感觉的,时间长了也会,但是他没有特意地把这种感觉再去培养强化,所以导致这种感觉始终是处于从属地位。它们都从标见了,从名词见了。行,今天就把六气简单给大家讲一下,有什么问题提一提。

同学:阳明之上中见太阴,它从乎中见的话应该寒湿为主,那为什么阳明病主要是白虎汤?

行者:是。它讲的是阳明的本病。阳明本病一般是以燥热化现为主,但是,太阴篇讲,有阳明中寒,第二条第三条就是讲阳明中寒;有阳明本病、有阳明中寒、有正阳明病、阳明少阳、阳明太阳,这些变化。但是《伤寒论》那个时代,跟现在还不一样,现在很能够体现阳明病从乎中见这个道理。《伤寒论》那个时代,为什么阳明病从乎中见讲得少呢?那个时代瘟疫流行,太阳病,从太阳往里叫寒疫。疫病分两种,一个是瘟疫,一个是寒疫。寒疫形成以后,逆气非常强大,一下就把人的气机给遏阻住,产生的变化也比较快。慢性病损耗的话,大部分都是这个规矩。急性病就像江河之水,一下子把它截住,这时候就淤阻,马上化现,郁而化热。你们临床治治病就会知道,化现真正阳明证的病人少之又少。当然如果化现了,白虎汤、大小承气这都很好用、很简单,但是要有确实的症状。在临床上,石膏、白虎也有用的,很少,我在临床上一百个病人可能用一个吧,有时候都不到,好几个月才用一次。麻杏石甘汤也用,很少,但真正用了,效果都比较好。好几年的咳嗽,真要用这些,都是从阳化现,病人的底子也比较好,三四年的咳嗽,麻杏石甘汤连吃一个月,好了,好了就没事儿了,人特精神。不像虚症的劳咳的话,他一般咳嗽几年下来,即使治好了人还是虚弱。

上一节课,对六气大家有一个感觉。现在,是要对六经有个感觉。什么叫六经?就是六条道路,这六条道路是六气走的六条道路。所以大家要把六经和六气的关系要搞清楚,它们不是一回事儿。不要想着,厥阴,厥阴就是风木。但是说白了它又是一回事儿。风气,厥阴风木之气,就这一股气嘛,这个风气长上去了,在上面就叫少阳,在下面就叫厥阴。木气彻底升上去以后,就不叫木气,就要化火了。君火,不是相火。少阳之火,都是它升不上去才出来的。就跟堵车一样,我这边堵了那边肯定也得堵,但是那边力量更大,老从那边化现。

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这是讲的地界,没有说三气为表,三气为里的。六经是从乎表的,在我们一身的脏腑经络中,六经只是代表外层的。相应的经络,比如厥阴,它跟肝对应。相应的经络要对应相应的脏腑,外在的经络又与它内在相络的脏腑自成一体。怎么自成一体?外在是气,内在是精,精气之间又有互相的呼应和交流。如果内在的精亏了,外在的气也会竭。所以,六经传变的时候,关系到一个病人内在脏腑的禀赋,还有宿疾。

讲个临床上简单的例子,肾炎,有很多隐性肾炎,小便老有红细胞,肉眼看不到的隐性血尿。这时候是什么?血是什么?营血,红的,本来往上升的,升不上去,营血是肝木,肝藏血,迫下来,从肾里出来。水不涵木,涵不住了从底下出来。木气不能上发,不能化火,反而郁于水中,然后盗泄肾水,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肾炎。西医大夫一看就说:记住,不要感冒啊。西医大夫老对很多病人都这样说,肾炎的病人不能感冒,还有什么红斑狼疮啊,好几种病。第一个是叫病人不要感冒,第二个是叫病人别过敏了(笑)。其实感冒不感冒,这个病人说了不算的(笑)。木气不往上长了,他的精气就非常薄弱,有个风吹草动就感冒。感冒一次也是木气疏泄一次,木气疏泄完以后,他就会好一阵。乙木郁遏,它就老郁遏到这儿,营气郁遏,卫气就不容易开发,容易闭塞,所以导致病人不明原因就感冒。所以有的病人说,我小心又小心,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感冒了,一感冒,肾炎又加重。这是木气从下面疏泄,其实不像他们想的那么简单。所以说,治病要认识根本。


还有很多过敏的病人,把过敏源都找出来了。把过敏源找出来以后,确实很长时间不过敏,可是稍微不注意,哗,过敏就更重,因为他平常都郁积在那儿了。为什么叫过敏?过敏也是肝木,它是风火之象,就是乙木郁遏,能量在上化风火,一出皮疹就是一身。这个时候,他阳气足的话症状厉害,阳气弱的话症状轻;郁滞时间长了以后,症状也轻,郁遏得厉害的话,症状也就重,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反应。你要说彻底不过敏,有很多病人是这样,今天查出来这个过敏,把这个过敏的都躲了,不过敏了,过一段又查出来说是花粉过敏,春天没出去,然后对冷空气过敏,冬天也不能出去。有的对污浊空气、粉尘过敏,那就只好彻底呆在屋子里,呆在屋里也不行,然后也还会过敏,就找不出过敏源了。当然,这是我们中医的认识,我们中医是治病必求其本。敌人来侵犯了,首先考虑到,他为什么敢打自己,原因是什么,你分析清楚了;不能说它打了我就离它远点,下回再一个人侵犯就离另外一个人远点。

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提提问。没有提问的我给大家讲另外的。

同学:一直不太明白,太阳之上,少阴之上,为什么是“之上”而不用太阳之经?是不是“上”字有什么深意?

行者:这个倒是没有特殊的意义,我理解的。我也看过很多注家都在那儿解释,“之上”、“之下”等等的解释。我的理解就是六经就是六条道儿,在这六条道上走不同的气,这样的意思。

同学:是不是那个气走在太阳的上面?

行者:在这个地界运行,呈现出来了这么一个形象。六气是六种现象,六经是六个部位。

同学:后边这个中见,这个中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这里边可以......

行者:对,是与它相互呼应的,这六条道路里面都有暗道相通。六气是六种现象,六经呢,每一经,厥阴之经,可以不可以没风气啊?也可以,它容易现风气,可以不可以没风气?厥阴经这儿可以没风气。可以不可以有寒气啊?可以不可以有火气啊?但是,由这一经引起来的,一般我们这么讲,我这么讲过,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经处在阴位,三阴经一病,则化寒,必化。什么地方化热呢?不是它那里头,而是有别的,有手经、其它的阳气体现出来产生的热象。三阴经病在阴位,阴位一滞,则化寒。为什么?没有打开,全部收在里面,纯粹地是阴气。三阴经滞在阳经则化热、火,滞在阴经则化寒。

但是,厥阴经它为什么有时候化热呢?第一个,手阳明手太阳手少阳这三条经,这三条经都升。厥阴经不升了以后,会导致手三阳也不升,手三阳不升就会化火,化阳气郁滞。还有,三阴经不升,在上三阳经不降,也跟着化火。你们这么思考问题就会把它理顺。三阴经,一句话,容易化阴化寒。不能说整个化寒,是从阴化。病在三阳,从阳化。

厥阴一病以后,多从风火,多有风火化现。风火化现只是显示,由厥阴病引起其它经络产生了问题。什么叫厥阴病?这个地段出毛病了。这个地段怎么出毛病了?出了什么毛病?这个毛病、问题到底有多大?这要具体分析具体看。所以仲景立下六经病。

同学:“治”是什么意思?

行者:治,有统领的意思,就是统领管辖的意思。

同学:我理解是这样的,这六句话分三段,第一句是讲的是六经的哪一经,第二段是讲这一经主要是归六气的哪一气主要管,最后一句呢,就是说如果这一经出问题的话,很可能是和哪一经关系比较紧密。是这个体例。然后,太阳少阴是从标从本,就是又可以从寒化又可以从热化;从乎中见,就是阳明和厥阴这两经出问题的话,阳明出问题,中见太阴之湿,很可能是太阴的问题,厥阴经出问题,很可能是少阳的问题;从乎本,太阴经如果有问题就显现太阴的本气。能不能这么理解?

行者:你说的大概意思我知道了。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这个叫从乎本,本气。为什么不从标而从本呢?历代的医家有很多很多的解释,包括黄元御先生,也有一些解释。这个取决于我们这个地球、我们人身体中六气的趋向。它有这么多从标、从本、从中见,它有这么多趋向和偏向,因为六气传变,它内在有游戏规则,它有它的法则,不是说都是按照正常的规律、外表的规律走的。

但是我们人生来说,我们正常生活的人就是说,脾湿是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一般人一生下来以后,首先是动念头。我们跟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念头、思想、分别心比较多,比动物要多,然后产生很多好坏、类比,固有思维模式比动物要多,动物也有。这种固有思维一产生以后,就是意念,意属脾,脾气就不能藏了。脾不能藏,脾是藏精的,五脏是藏精的,藏的是意识,意识不能藏的话,湿气就外散,所以显示的就是湿盛。湿盛了就有偏向,就有偏,一有偏的话,你看,阳明之上,中见太阴,为什么这样?还是阳明也病了,阳明也化热燥气,阳明这块一滞住,太阴也滞住,但是因为湿气重,所以这边既有燥又有湿,中焦又有脾的湿热,上面又口干口燥,同时化见。同时化见的时候,湿气就占了主要成分,所以他这个体质本来湿气就不容易收。湿气不收,弥漫一身,干嘛去了?克水去了,土克水。

以后给大家讲五行的时候,今天先开个头,五行里头其实不要当成五个,其实是十个,阴五行和阳五行。尤其是讲水火相克的时候,土水相克的时候,湿土克伐的是什么?克伐的是肾中一点元阳,是以阴克阳。我们人身体内阴阳五行相互乘犯、克制有很多法则,有固有的克犯,不是说简简单单的就这样无规律的。湿土克伐肾中一点元气阳水,就是元水,这是最大的一个法则。湿土总在克伐肾中阳气,想得越多,湿气越弥散,肾中元阳越收不住,虚火上窜,三阳之火不收,越容易上火,越容易烦燥,所以沉不住气的人肯定肾中元气不足,镇定不下来,对事物的认识、思考都容易出错。这在五行里头讲的就是说土能堤水,堤就是堤坝的堤。我们用土把水围住,要建高高的堤坝,但是由于我们的意念纷飞,很多病不能静养,每天思虑纷纭,这个时候,湿气弥漫,堤坝就溃塌,水就渗出来,水一渗出来什么情况?都变成湿气,水也少了,水也不清了,不清澈了,不清澈了水也不涵了,土也湿了。水气必须凝敛,凝敛以后元气收藏,然后水中才能含有真阳。像冬天地下水是暖的,抽出来都知道,河里的水凉透了;夏天地下水是冰冷的,就是这个道理。冬天阳气万物收根,不要以为冬天就没有阳气了,冬天阳气都收到里面了。我们人也一样,我们不热了,毛孔都闭上了,阳气都不在体表,阳气都藏在里面了,所以冬天很多内在淤热的病,肝气内结、肝炎淤热的病,反而不好过。夏天阳气都疏达,疏达到全身,这时很多淤滞的、寒湿的病慢慢就缓解了,但是,五脏精气匮乏的,虚劳的,真正结核、重症的那些病就不好过,某些心脏病,夏天就是个关口。总体上来讲,夏天生病的人会大幅度减少,主要是肠道病高发,吃饭吃的。如果没有这个的话,医院基本上所有科室都是淡季。


这里讲的是阴阳的盈缩。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之中也是一样的,病人元气有发有止,我们在治疗它的时候,就要顺着它的趋势走,不要为了治疗暂时的症状,让病人元气受损。所谓饮鸩止渴,现在很多西医治疗,还有部分温病学派的一些用方用法全都是饮鸩止渴。为什么现在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都成了不治之症,就是因为温病学派立的法全错了,治不了了。他们只能暂时治,把这个病拖延了,所以拖着慢性病越来越治不了。咱们从阳升的角度能够体会,这个病本身就是乙木厥阴之气受到郁遏,从这个地方疏达的话,很多这些慢性病都可以治好。不但可以治好,通过饮食心情调整都可以痊愈。前两天看电视,德国一科学家说糖尿病可以治好,怎么治好?通过饮食心情调理能够治好,不要用药。有一部分病人,他们内在的原理具体还没搞清楚,但他们可以通过心情饮食调理好,因为他们放松压力了。中医也就是调这个。平常人的心境,我遇见的很多病人都是压力大,不吃药,然后换个工作就好了。一吃上降糖药就真成糖尿病了,这是为什么?举个例子,就像一头牛一样,非常疲惫,已经干不动了,这个时候,由于外在的种种管理不合适,你没有想到是不是吃得不好,是不是每天干活节奏不对,调整调整可能就好了。但是你直接说别干了,休息吧,一休息就一直休息下去了。等有朝一日说,那我停了试试,停了试试,要干马上就干不了了,多少年没干了。西药就是一个替代,一替代以后,本体的阳气升发受到遏制,本来的功能就受到遏制,由药物直接达到效果。本来直接可以从食物中摄取一点营养,现在直接从静脉给进去,那就不需要吸收了,里面现在浓度已经够了。等不给药,再吸收的时候,吸收功能已经很差了。我们人体一个整体的调节,非常精密,按西医来说,有多少种激素、内分泌都是与天地呼应,有内在的节律,你一定要把这个节律打乱,你再恢复过来,需要时间。就给大家讲这么多。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我们既然要学医,就要静坐。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打坐是为了什么?打坐是为了有一个宁静平实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观察事物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深刻。这是我们通过静坐达到的,我们平常对事物不敏感,观察不深刻,在静中以后我们的体验感受会更加清晰,更加深刻,这样的话取类比象能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我们平常容易思虑纷纭,对万物容易处于一种迟钝,或者近乎于麻木的状态。自己想得太多,老顾自己的,别人什么感受可能稍微知道一点。对外界感觉敏锐,感觉清晰的人往往是内心宁静的人,因为他自己里面不打架,没有过多的纠结,他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外面。

打坐是要有目标的,一个宁静清澈的心,他就对前途所希求的目标会更加深刻、更加有力、更加直接。我第一堂课就讲,我们学医是要有目标的,目标不在天、不在地,在我们心里。我们不是要学到黄元御的水平,那是黄元御。你的目标不能低,能不能达到,在你自己心里头。在自己心里头是什么样子?意思就是说我本来就是这样,我本来就能穷彻古今医道,就能寻求人间奥秘,只是我现在能力还不够,我要把这个能力找回来。这个就叫愿,真正的愿!就是自信,其它都是假的。愿在外面的,过去学佛怎么说的,一年学佛,佛在眼前。第一年学佛、学医,感觉只要好好学,非常容易,感觉佛就在眼前,一步之遥都没有,触手可及。两年学佛,佛在大殿,平时该干啥干啥,偶尔想起来学医了,好好学学,又学着感受感受。过了三年以后,早忘了,佛在天边了,脑子里还有一个梦想,可望不可及。

做什么学问都是一样,第一步首先,这个认可虽然是假的,但是这一步你做到了,你就把自己的这个位就预定了,你就这个位,你就要干这件事情。有这个责任,但这个需要有承担、担当的。不要平常心里就很小,你过来担当一下,感觉挺累的,没两天就撤退了。找清楚自己的位,进行合适的定位担当。就像当年秦始皇驱车,那个仪仗队很风光的过去了;当年刘邦项羽爬在草堆上,准备暗杀,一看这排场也太大了。他们两人都是有担当的,他们两人都有其气势,各说了一句话。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他们有这个王者之相。我们学医,脑子里看见名医,扁鹊、华佗,彼可取而代之。这个叫什么?这个希求不是他的医术,是他的位。刘邦就不一样,说,大丈夫当如是,大丈夫就应该持仗天下,代天子受理万民,他有这么大的胸怀跟气象。这两个人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说我们学医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宽广的心态。在佛经里,什么是菩萨?菩萨就是大心众生,心量比较在的众生,能承担起多数人的责任和苦难的,那叫菩萨。只管自己一个人做点小好事,让自己心安的,那不叫菩萨,那叫小善小恶。

我们学中医也是一样。看以前古人学医,他们的事迹,他们平时就觉得应该这么做,这么做应该的。而且古人不是长寿吗,尧何人也?禹何人也?套到我们中医学一样,仲景何人?黄帝何人?大丈夫当如是,我们学医就是为了探究根本。当然这是对内心说的,在内心里一定要有这个志向,内心上高高山顶立,内心的志向一定站到万峰之颠,没有说是我走一步看一步的。见识就是这样,一定站在最高顶,然后再去深深海底行,再去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有内在目标后,我们时时刻刻打开自己内在的障碍,发挥自己内在的智慧,而不是去学外界的一个东西,想来复制一下,今天复制这个,明天复制那个,这都是假的。

也就是说,直心为道场。当你打坐,第一个要做的就是直心为道场,平常日里夜里有一颗坦荡光明的心境,这个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这颗心境,你打坐的时候容易出现光明。平常心境有很多委屈,或者说不出来的很多偷偷摸摸的想法,你打坐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幽暗,或是种种幻像呀,那种幻象就会非常真实,压制着你,因为幻象都是自己脑子里的境界产生的,阳气越足的话,幻象越淡,因为精气可以化物。阴气越盛,结出来的有形、有滞的东西,会越浓重,阻碍就越大,心理上也是一样的。所以平常心态诚直、通畅。

同学:是阳气足幻象大还是阴气重幻象大?

行者:这个是人的一个精气,精气足的话,幻象会小。阴气盛的话,我们是人,是活着的人,有一股阳气生生不已,阴气一重,首先遏制它,就会产生种种障碍。在打坐之中,有的人阳气不通顺,定力不足,会出现很多不由自主的幻象。幻象一般都需要打断,就是说幻象出来一幕场景,一出来以后就忘了自己在打坐,全都忘了,就走了,每次游历完一圈再回来。这样不行。一有幻象出来以后,就要停顿一下,然后睁开眼,或者动作停止一下。这个叫严重幻象。一般的不叫幻象,叫影象,脑子里想东想西,还可以拉回来。幻象一出来,整个天地全变了,人也全变了,一下就进去,想控制,一点能力都没有。每个人打坐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到时会给大家进行相应的解说。

打坐的时候是以直心、诚心为念。在打坐上坐之前,你要想一想你打坐是为了干什么?是为了辅助我们的目标实现,所以就要把我们心中的目标默念三遍,这就叫因果。你打坐有因到时才有果出来。你种的这个意念就像一个萌芽一样,我要朝这个方向产生变化,打坐叫??,这个时候你打坐得到的境界在你的医学学习、人生认识中就会切进去,融进去。如果不能融进去的话,打成两截了,每天过去装死半个小时,没用!很多人都是,清静了一个小时,回来该做啥做啥,好像有点境界了,跟平常打成两截了。这样的打坐效果会比较差,而且见地会出现问题。我们既然学医做人,这一生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愿望想法,就要把这个愿望贯彻下来,白天晚上都要贯彻下来,睡觉的时候也是一样,做梦也是一样。等你什么时候你做梦的时候发现,你还是心胸坦荡,胸怀这个目标做梦,在梦里头接人待物也是一样,这就证明你第一步做到了。如果白天感觉自己还像个人样,老老实实学习,晚上感觉自己又面目全非了,这证明你力度还不够。

按儒家来看一个人的修养过程,第一步,有直心为道场的人,他第一步一下就契合了,不用说了,但大部分人第一步是要做假的。他知道这么做好,但做不到,但他还要去做,首先是表面上做到,白天做到,晚上做不到。晚上是真实的,内心的。日久天长有个转化,有个过程,到那时候,整个白天都做到了,晚上差不多了。如果连假都不做的话,这叫真小人。彻底就是自己该怎么沦落就怎么沦落了。

大家从修心、修养方面入手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对很多人都能理解,就能观察到这些人,领导啊什么的,他们虽然在做假,有的人只要能做这假,远远比不做这个假强。能做这个假,代表他们表面上还在畏惧,畏惧就能把内心限制。为什么佛教有戒律呢?一开始大家做不到戒律,所以才开始产生戒律,要严格要求。戒律有朝一日深入内心以后,就变成自然了,自然而然不会去做。就跟开车、骑自行车,这些技能融入在心,该怎么走就怎么走,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都成自动化的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把愿心深深植入到心中,形成自动化。有人愿心强烈,就像刘邦,“大丈夫当如是”,本来就该这样,让他去做吧,第一步就到位了。但很多人看了就说,哎呀,行不行啊?我们祖上七代都不行啊!(众笑)每天就想找各种原因,各种理由,别人都说我不行啊,总是找理由。内在身体也不好,读书也不多,一大堆理由全出来了,学医没基础,没上过专科,各种理由,只有一个目的,打击自己。(众笑)

意愿念三遍。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姿势了,关于姿势就不再重复,下节课有时间的话,可以去演示演示。深呼吸三遍,深呼吸是为了让全身放松。一般书上讲,吐出三口浊气,其实也没有浊气,其实就是为了把气血充分调动开,让全身放松下来。太阳不开的开一开,少阳没有舒转的舒转舒转,这叫气机开达一些。然后开始入座。入座的时候,我们打坐的时候,就相当于一个道场,我们有心愿,我们周围就是我们的道场。我们的心态一定要庄重,尤其打坐的时候,非常懈怠,吊儿啷当打不打无所谓,(那不行!)一定是怀着一个庄重的心态,虽然放松,但思维要宁静,要庄重。要不然的话很容易懈怠,打坐打坐就睡着了,或者意念拉不回来了,唉呀,今天就算了,不拉回来也行,胡想一会儿,时间也过了。

你应该把你目标念完以后,你就想,今天你就是打坐,就是面对你这个目标,面对你人生需要毕生追求的目标,然后去进行实践,拿出你全身的精力。不管你累还是困乏,还是处于生病状态,只要打坐,就要全力以赴。全力以赴,不是身上要使劲,而是你要干这件事情,精神要集中。就像我们真正全力以赴,面对一件自己认为要全身心做的一件大事的时候,这时我们心态要冷静下来,我们全身一定要放松,只有放松下来,我们才能拿出全部的力量去应对。当然我不知道你们的体会,我一般遇到自己真正想干的事的时候,真正觉得这件事情要全身心应付的时候,我一定会马上放松下来,因为我觉得我不放松的话,我就拿不出全部的精力来应对。所谓放松是什么?放松就是什么都不管,只有这一个事情要做,你就放松了。所有不能抛下的事情,所有不能够舍弃的,全部要舍弃掉。现在,这一刻就为了打坐,就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为了做一次,在人生旅途再往前实践,再踏一步。有了这种抛下一切,所有全不顾的心态去打坐,这个时候,你的心态容易凝定,容易放松。

方法呢,还是我上节课讲的,数息。意系鼻头,两眼微闭。不要闭严了,可以见到光,对外有个虚影就行。但是打坐有根底的人,可以把眼闭上,打坐有根底的人,能升起内光明,就是说,眼睛闭上,里面就光明升起,眼前整个就亮了,那个可以。如果不能升起内光明的话,容易昏暗,容易走神。能不能升起内光明,不在于你身体的好坏,在于你意念的专精的程度。有些人身体虽然比较差,长期打坐,但他意念比较坚定,意识容易凝聚,所以打坐一静下来,一凝聚,然后体内容易产生光明相。这不需要追求,这个是自然而然的,有多亮?就象大白天一样,一闭眼睛,回到白天了。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练的好的,三个月到半年,内光明就升起来了。内光明升起来的时候,要观光,观很多东西,就非常容易了。两眼微闭,意系鼻头,想着鼻尖,然后数呼吸。一开始,一般人都要数呼气,体质弱的人数吸气,身体好的人数呼气,数呼气容易使人平静下来,烦恼思维少些,燥热感少一些。数吸气的话,充实感会强,体质弱的人,一般杂念少,因为他没劲想,想一下就累,打坐的时候,就是要数吸气,叫他意念强一些,数息的时候,意念会更加专注一些。

平常人思维容易散乱,主要以数呼气为主,建议大家都数呼气,偶尔数数吸气。从一数到十。中间怎么数呢?以一种什么的心态?以一种观息的心态,数吧,就是观察,我看看它是怎么呼吸的,气怎么出入的。就像一个老人在观察他的小孙子的动静一样,他怎么玩呢?像观察,观。刚开始就用这个既观又数的方法,会减少很多误区。呼气,一,数一,然后心态尽量放松下来,因为你观的时候,是放松的心态,你不是很紧张、很专注。专注的时候,有时候会紧张,不放松。我们身形要放松,气要放松,敛的是神,神要凝聚。刚开始,大家体会不到的时候,往往是神情紧张,情绪也紧张,身体也紧张,这个就是不能自如。从一数到十,意念始终不要离开鼻头,呼吸出入,想到呼吸进去了,想到鼻头。然后这个意念还要笼罩、观照着全身,对我们的形体、全身、皮毛,是要观照的,知道我们这个形体在呼吸,而不要只有眼睛这一块。是我们全身在呼吸,只是我们的意念点着重在鼻头。这感觉能想明白吗?只是我在呼吸,我整个人在呼吸,不要把身体都忘了,只想着这么一个点。意念不要离开鼻头,如果数息在中间被打断了……什么叫打断了?就是你一下一下还在数,但你被一个想法、妄想带跑了,过一会儿你才回来,这叫断了,断了以后,再从一再重新开始数,这样重新开始数。这样从一数到十。第一步,打坐数息要求,从一数到十,每一次打坐,能完成一次就行了。一般数着数着就忘了,数着数着一个想法就把这个数,这个观息就打散了,不连贯了,然后再回来。意念不连贯,我们要求就是意念要连贯,从一到十,你的意念连贯,这叫初住,就是说,最初的,你的心态先安住了。然后再从一到十,你都能连贯地观察到呼吸出入,你的杂思乱想都不能够打断,这更深一层次了,叫系住。不可能没有妄念的,都有的,只是粗细的问题,妄念有时候很细微的,体察不到。

再深一层次,你的打坐,一段两段,然后观察到呼吸,呼吸慢慢的,特别绵柔,特别微弱,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这个止了。就是说,一口气呼出去,突然不知道怎么吸了,这中间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你的心态已经习惯于静的状态,呼,呼到一定程度,马上打断了,定住了,好像不知道怎么吸了。这时候你不要慌,爱吸不吸,你不要管它。它过一会儿,自然而然就吸进来了。真正止是这样的,一口气吸进来之后,你可以停顿,这叫息住,到息住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一停顿,你整个气就定住了,你不呼吸了。但你不呼吸了,也没有任何憋啊,不适的状况。这就是要初步从外息转入内息的一个阶段。过去密宗里就叫宝瓶气,吸一口气,吸到不能再吸,一下停住,开始入定了。这是讲的这个过程。你们中间有些人有打坐的经历,我顺便讲一下,出现这种状况要坦然处之。

刚开始,不会打坐的人,必须设定时间,一般半个小时。屁股必须垫东西,不经常打坐的人,根据个人的体会不一样,臀部必须要垫高。垫高的位置,你坐在那里,要四平八稳,背特别直,特别堂堂正正,顶得特别直。有这种感觉,证明你的高度合适,起码不低了。因为一低了,因为人重心的问题,容易往前倾,往前倾的话,气脉容易拘急,不容易放松。时间一般半个小时,到了以后,一般是拍打一下,双手对应搓,搓热之后,两手炙热了,把两手劳宫穴放在两个眼上,回光内视,放松,再静下来,搓面部,两面颊属阳明,脾胃不好的,往下搓,然后顺耳轮,胆气不降的人,这样顺顺耳轮,胆位之气容易潜降。这就行了,具体还有其他动作,下节课再讲。下节课,每人带个坐垫。

最后一点,回向。回向是什么?佛家里讲,打坐,第一开始要发愿,第二结尾要回向,我今天打坐,做了这么多功夫,是为了达到我的目标。我达到这个目标,不是为了我一个人,而是为了我要创造一个境,环境,让周围人都得到清净、向上的目的。所以,我今天打了一会儿坐,少胡思乱想了一会儿,少去干什么了一会儿,这叫什么?这叫练功,练功就有功德,佛家叫功德。你打完坐是有功德的,什么叫功德?你往你的目标又进了一步,在你的目标上你又做了一些工作,你又前进了。你离清净无为的大道本原又进了一步。这个功德,你想叫周围人都分享。你把这个功德布施给他们,就这种情况。佛家里头有现成的偈子: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听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我想了一想,我打一会儿坐,有那么多功德吗?(众笑)我们打坐,说白了,是什么?庄严国土,让这个世界更清净一下,看问题更透彻一些,少一分浮躁,少一分迷茫,就这样。我自己一个人做完了,我就有功德了。我在这个清净,在这个宁静的气息,我会感染其他人,我现在把我做的这个事尽量去感染,但是我不仅是感染,光嘴说,还想让他们也学到清净。这叫回向。回心叫什么?回心向大。打坐练功的人,有的人容易境界比较狭隘,我打坐,我练功,我了不起,就为了自己打坐,谁妨碍我练功,就要跟他拚命。他有个心态,不知道自己打坐是干嘛的,心态永远局限在这个小我的境界中。在小我的境界中,他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容易烦躁,他也提升不到哪儿去,内在的肝气也比较容易旺。所以过去人说,经常打坐的人脾气都大,看事情看得太清澈了,别人动一个不好的念头,表情稍微流露一点儿,自己就感觉非常清晰;然后别人不好的毛病,一下就看出来了,这样的话,再加上平常自己就是清清静静,什么都没有,突然迸出来一个不好的情绪,所以容易放大。这个还是心量小,容不下别人。

打坐本来就是回心,要使庄严国土,利乐众生,要使大家状态都回复好,这样才行。他要有这种心态,他就不会烦躁了。所以,回向这一点是重要的,在没把握回向之前,可以像佛家一样念四句偈,“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就是说,我把我打坐这个功德,普及给所有人,佛经里的偈子是这样的:“我等一众生,悉皆成佛道”。你得改一下,你不要与众生了,我们学医的众位同道,只要共成医道就行了。其实医道、佛道都一样,哪有什么医道、佛道?你心小他就小,你心大他就大。你以为它这么大,就是开几个方子,好像挺小,对不对?你说佛道小不小?儒道、天主教,都不小。你站在哪个方位来看事物,你的心量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现在不是时髦一句话吗?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众笑)你们自己回去,可以编一下,就是说:“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辈学医者,悉皆成医道”。这样就叫责任。现在外边,他们不是学医道,他们学的是医术,是技,他们学的都是技巧。你们有感觉吧?是技术,是方法。今天掌握个方法,明天掌握个方法,他们那里边也有感觉,有的方法比较不容易领会。真正成乎医道,是把它们全部圆融起来,得到天地、人体、人生变化的共有的大的法则,这叫医道。不是说,某个病、某个症状它的内在。那是小道,也是道。

还有什么问题?问一下。

同学:打坐时手放哪?什么时候回向?

行者:手放在两个大腿上,像这样。打坐完了以后,睁开眼睛就回向,回完向再搓手。

同学:我在瞅鼻头的时候,感觉眼睛特别累,还有点对眼。(众笑)观呼吸的话要注意什么?

行者:要意会鼻头,不是盯着鼻头,意念想着这儿就行了。观呼吸,也是内观,拿心观,两个眼睛往内是看不见东西的。

同学:我没有办法双盘,这个姿势身体不舒服,没办法放松怎么办?

行者:一开始先单盘吧。打坐一开始先体会状态,体会入静,入静以后,再双盘就容易了。从我以前的体会来说,一开始打坐的时候,双盘也比较疼,也比较难受。我一开始单盘,慢慢身体就能入静,就能定下来,然后才双盘,一双盘以后,马上入静,就好了。暂时把它忘了,不受它干扰。所以,一开始先单盘,先把身体初步达到一定个静定的状态。

同学:有一个问题,我一直不理解,就是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这个讲的是一个什么境界?历史上的名医或是著名的人物,哪些达到这个层次,你是怎么理解的?

行者:下医治病。病不是孤立的,跟人的心态、行为都是有关联的。下医治病,光治病的话,有些病治不好,所以牵扯到中医治人,教他怎么样调善心态,怎么样直心为道场,遇见事物怎么分析,遇见矛盾时应该处以怎样心态去调整,自己身心的很多困惑怎么样来解决。这叫中医治人,人就牵扯到内养修炼,就是心理问题了,就是炼心,就是教育,叫中医治人。上医治国,这是帝王之术,是境界上的事情。过去古人讲,孔子,孔圣人是没有得势的圣人,一般得势的圣人都会有帝王之业。但是一旦有帝王之业的话,他的学说就会受到影响,他就没有这个专门精力了。

庄子第一篇《逍遥游》,总论,讲人生的状态、心境,第二篇《齐物论》,《齐物论》是什么?就是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一颗平等心。我们好人见了坏人,我们表面行为可以对他们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我们这颗心要平等看他们。这个有时候不好理解,就是你要把这颗心要通过一定的感受,能够从这里脱离出来,把情感跟内心脱离出来。这个意思是见到好人应该爱护,见到坏人坏事应该打击。但是我们都是自然而然做的,心态不要是见了好人,就是好,见了恶人了,把他惩罚完了,把他消灭了,心里还余恨未消(众笑),不需要这个。就是心态是平等的,不会把你的心态搞乱了,这叫《齐物论》。世间万物,没有什么特殊的,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这个在境界之中都是合一的,没有什么差别,《齐物论》。当然,这个境界也比较难达到,《齐物论》开始,南郭子綦隐机而坐,隐机就是机心,什么叫机心呢?现在经济学全都投机,什么叫投机?哪儿有机会,找缝隙,炒股,买高买低,都是投机,看哪有机会,在机会中受益,这叫机心。有这机心,人就会反复地去衡量比较,产生很多胡乱的得失想法,时间长了,内心自乱。隐机而坐,就是把这些全都隐藏掉、消散掉,不动它。我们这个分别心是由心起来的,隐起来,归于根本。隐机而坐,答焉似丧其耦,这是原文。答焉似丧其耦,就是天地之间没有跟它对等的,独立于天地之中。耦是有一个可以比较的,一个可以追求的。所以我讲发愿的时候也一样,愿在你心里,就是你,只有一个,没有可对比的。这叫一一的境界。如果对比,那个高,这个低,你怎么样,我怎么样,你这个差别念一产生,心态就不能达到平衡,你理解出来的种种象就会产生偏差。答焉似丧其耦,当然这个耦不是丧偶的偶,意思是说,没有可以对等的,心中没有可想的,可以挂念的。用过去禅宗一位大德的话讲,“有物先天生,无名且寂寥,能为造化主,不逐四时凋”。就是说四时凋零,天地日月转换,自己心是不转换的,自己的愿是不改换的,不变的。答焉似丧其耦,旁边一个小随从,颜成子游曰: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今天放下机心静坐的这个人跟以往不一样了。这小徒弟观察挺仔细的,马上就提出意见,今天老师境界不一样了,“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这是第一段。心如死灰乎,不是真正的心死,而是机心死掉,对事物分别的妄念死掉。按巴甫洛夫的说法,我们很多内在对事物的判断是不需要经过大脑的,下意识就做出来,经过大脑就加深一遍处理,就不流畅了。当你感觉什么事情做得收发随心的时候,就不过大脑,那时候就任运自如,那时候智慧最容易爆发,很多创造力就出来了。一经过脑子,就咔哒,全陷进去了,这儿不能出格,这儿应该这么走。以后,有机会再一段一段讲吧。

《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这是真正的养生。就是顺乎我们一个人的本性,怎么样顺乎天地之道,就是养生,养我们的生气。《黄帝内经》上讲,“与万物浮沉与生长之门”,这叫养生。不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个是外在的。内在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叫养生。这十六个字是真正的养生大要。《齐物论》、《养生主》,然后是《人世间》、《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这是我们人生修养的几个阶段。先有这个观念,有了不与万物为耦的目标了,再有适当的方法去直心,去养自己的生气,然后在人世间再去应对,再去调理,然后德充符,自己的德行不断充满。什么叫德?练功以后,德行不断充实,德性就不断充满。然后就是大宗师,然后是应帝王。大宗师只是理论上的,应帝王才是真正的现实社会的。刚才我讲的是学医的修养的几个境界。古往今来,医生还是小道。我们看病时可以治病,附带治人。病人的问题分两半,一半是心病,一半是身病,进行身心两方面调整,解决病人痛苦。过去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既然当医生了,你就干这些事,你要再往上一层,你就当良相,就治国了。其实治病的理念跟治国,跟管理家、管理公司很多的方法、观念都是息息相关的。你要得到根本以后,觉得他们全都是相通的。

其他人还有什么问的?

同学:手是放膝盖上的,是这样吗?

行者:膝盖上的,放在这儿。有的气功或道家功法要求那样,一般是这样,圆的,结印,三界定印。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拇指相对,三界定印,这是最普通的。到寺院里看佛,你就知道了。没有男女相,一样的。过去古代人讲,佛经上讲的,多少大菩萨聚,多少天龙八部,最后加一句,无女人,这个讲法不是说没有女的,还有,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也不是指的女子,他是说,很多人,虽然是男的,但扭扭捏捏、女里女气(女生笑)。很多女的,学医的女性比较坦直,潇洒一些,学东西比较精进,这叫阳刚之气。无女人就是指无女人之相,这个在心愿上不分男女,但具体练功的生理反映、层次,那个还是要分的。

同学:标和本,象太阳少阴,它是指的什么?

行者:标,我们今天到元泰堂了,我们可以在这里讲医,也可以讲打坐,我们是主,我们是本。它只是提供场所讲课,能理解吗?

同学:那标就是地段?

行者:对,六经就是六个地段。

同学:请讲一讲风、浮脉。

行者:上节课我已经讲了,但是没有讲得太详细。每个人的理解,每个人不同。过去在内经上,在伤寒论上讲的全是感觉。风是怎样,浮脉是怎样,寒是怎样,内经里很多都是通感的描述。寒则敛凝,居于最内,是收紧的一种状态,寒气。这时候在太阳经地界里有这个寒气过来,因为所有一身之气走到那里之后全回来了,所以变成那种气。这是它内在的一个用。像一入秋一入冬,天地之气就开始收敛,过了冬至后,你就感觉气息不一样了,再一过大寒,你就感觉万物是不是开始萌动了。一立春,更不一样了,草木不一样了。这气大家体会一下,一收一发。热呢,开散,收得最紧了,紧得不能再紧,老有一股力量往外走,紧跟着就有风,风就是开始走了,开始往外形散了,这个力量。

湿就不一样。大家可以想像,两极是水火,分化来就是四象。木上来了,金下来了,为什么中间还有一个燥湿呢?这就是我们人后天的变化,我们人后天跟先天有什么区别?后天开始吃东西了,每天进的是饮食之气,五谷全是阴气,从中土来开化,是湿气的蒸化,这一部分阴精被底下开散的火气、木气一疏达,把它弥漫开,就变成湿了。这就多出湿气。燥湿呼应成为中土。燥就是降。火气下降,就是一身之气全要敛凝,不能敛凝就是火。什么敛凝?君火要敛凝。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是什么意思?在上面的领导,是无微不动,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但他也不说,往那一坐就行了。底下的宰相、六部百官,老老实实,不敢有一点非分想法。所以说上面君火的力量非常大,完全能够把他们驾驭住、笼罩住。一旦出现相火上僭,就代表君火力量不足。在脉经里,在《频湖脉诀》里都有一条,命门相火,左寸同察,意思就是,左寸脉所主是心,这个时候,心火在上边,心火大了,郁滞在上边,你就可以考虑到,命门的原火也不足,都跑上边去了。这君火下不来,相火也跟着往上走,底下收不住,底下还有相火吗?当然这句话,很多医家都有解释,但是我也看不懂他们的解释。知道这个一气流转就行了。

同学:我想知道,那个标本,标是六经,太阳、少阳、阳明等,本是气吗?

行者:对啊。标:六经,本:六气。

同学:刚才讲思维不经过大脑,就是心为君主之官,中医是不是不重视大脑?

行者:你这是已经过脑子了,过了很多遍。就不要谈这个了。放下心来,什么时候不过脑子?你干一件事情,干得特别熟了,你还去过脑子吗?下意识的,很放松的。我再取个例子,你干得非常熟练的一些事情,有一天,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要来看你做得是否够好,这时,你脑子里想做好,你脑子里就想着,这一步该干啥,那一步干啥,你一想,反而有时做不流畅了。这是用脑子了,意思说你用脑子去干涉它,用情绪去影响它,以致于平常闭着眼睛都能做完的,现在呢,脑子里想好了一二三四五六,做了一半,还忘了。有可能吧?人一用脑,会把很多问题干涉,脑子里很多固定观念把他的下意识的发挥全都压制住了。我们需要放松,放松是让脑子也放松,把固有观念、你忘不掉的(全忘掉)。你全记住的,清清楚楚,现在只是把他们发挥一下。

同学:从标从本,从本的话会带有气的特质,从标的意思本身,比如在太阳和少阳上,也会有那个经的特质在吗?

行者:

同学:就像我们理解六气的那样子吗?

行者:厥阴经不是风气治之吗?有时有火,有时没火,有时风寒,有时风火,一样。从乎代表他大多数时间在干什么,就像一个人本性还不错,大部分时间会干好事,遇见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大部分还能坚持。就是这意思,它被同化了,这是一种法则。我们人体,有的人体质寒,他的六经之气大部分时间都从阴化,体质虚寒,会这样。从乎阴化之后,就有选择了,该化现相火,它非得化现风气,它不化现相火,它不化热,它化现风气,该化燥时不化燥,它化湿。它就总往阴化走。所以,从乎是大象,我们人最关键的是每个人内在的体质和他的饮食生活习惯,这个影响超乎天时。知道那个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六气大概的取向,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分析。这里面的东西不是我说的,全部都是非常精确的。具体看病的时候,只是看你能不能领悟到,想到那么细。中国文化就是这样,看起来非常模糊,实际上非常精确。西医就是看起来非常精确,实际非常模糊。比如,你问这病能治好不?我这药百分之九十能治好,这是非常好的药了,那百分之十没办法,那你属不属于那百分之十?试一下才知道。(众笑)中医就是对证,真正把前后想清楚了,那就是百分之百。要么是百分之零,要么是百分之百。一契合,就全部契合了。不契合,差一点儿,差一点儿,中医也有效果,但按照要求的角度来说,就不对了。今天就讲到这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