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华犹太人史话

 闲之寻味 2014-10-27


图:黑石夫人,画家李亚军水彩作品之《红头巾红裙子》

约在公元三世纪时期,首批来犹太人踏上了中华大地,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的东方部,有一块美国犹太人捐赠的中国东汉时期的石碑,记载着当时在中国朝廷任军职的一名犹太人的事迹。由此可见,公元三世纪,甚至较前的二世纪,确曾有犹太人来华。

以色列博物馆中陈列的唐朝商贩陶俑佐证,当时犹太人已然来到了东土。到了北宋,即公元10-11世纪,70余户约1000名犹太商人曾集体定居于京城开封,并有幸受到过皇帝的接见。1286年,马克.波罗在元大都曾亲眼见过犹太人。此后的数百年间,直至19世纪,除开封辟有犹太社区外,在其他地方,如杭州、广州、北京、宁波、宁夏、扬州、泉州、南京、洛阳、敦煌、长安、新疆、西藏等都留下了犹太人的足迹。

中国历代王朝的涉外方略是,只要异族不干预我内政,则完全允许“中外一体,兼容并蓄,一视同心”。在华犹太人被允许保留其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读中国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担任官职,以及与汉、回等各民族正常通婚等。然而,随着中国自18世纪以来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犹太社团与外界隔绝,其自身的主干文化——犹太教后继无人,从而加速了与当地人同化的历史进程。

       

潘光旦先生经说过:“开封的犹太人,也就是中国境内,在所有进入过中国的犹太人中起过决定作用的那部分犹太人,是在公元前第二世纪的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进入印度孟买区域的;他们在此区域内定居了一千一百多年之后,在公元第11世纪的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定居开封。当时他们之所以再度移动,除了对商业利润的追求和对中国有些认识与爱好一类的主观因素外,是不是在印度方面尚有客观的因素存在。这是值得继续研究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开封犹太人的全部先辈都是这样来的;这些先辈中,也还有一部分,可能人数少些,是从波斯来的。”

       

公元960-1127年北宋年间,首批犹太人在开封集体落户,共约1000人,分70姓余。他们主要从事经商、出售西洋布匹和印染品。初来时,宋朝皇帝曾专门接见了他们并与之约法三章。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聚集在开封的犹太人开始购买土地,修建会堂(庙宇),取名“清真寺”。当时,宋室已经南渡,建都临安(今杭州),故都开封早已为金人所占。可是他们修庙《碑记》的时间,不书金朝大定三年而仍书南宋孝宗年号,可见来华犹太人对宋朝是有感情,不忘“旧雨”的。

清真寺建成后,犹太人则拱围而居,这便自然形成了在中国境内有相当规模的犹太人社区。他们在那里从事工商业并遵守犹太教的宗教生活,实行族内通婚,保留自己的饮食习惯。到了明朝(1368-1644),犹太社区得到很大的发展,计有73姓,500余户,约4000人。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弘治二年(1489),他们重修会堂,在刻留的第一块石碑上,开宗明义便自称为“一赐乐业教人”。一赐乐业乃以色列(Israel)的另译,意即他们是“上帝所赐”的那个地方的信教人。

       

由于中国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宽松的民族政策和生存环境,使他们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逐渐放弃对自身犹太经典的学习,走上了读书做官的科举之路。

因经商游宦及黄河洪水淹没开封等原因,犹太人纷纷逃离家园,后来返回者不过李、赵、艾、张、高、金、石等七大姓。由于经济生活受到打击,犹太会堂也无力修葺。异族间逐渐通婚,“拉比”后继无人,宗教活动渐次停止。清咸丰四年(1854)以后,一部分犹太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同化程度加深,开封犹太人逐步走上与汉、回、满等民族融合的道路。

       

进入九十年代,据统计,开封犹太人后裔尚有200余户,人数约1000人。至于游移在中国五十几个市县中的开封犹太人则占开封犹太人总数的49%左右。本人曾于1991和2007年两度赴开封寻访犹太人后裔并与“最后一个犹太”合影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