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32讲《伤寒脉法十八70-77》20120310讲

 inr的收藏室 2014-10-2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三十二讲《伤寒脉法十八70-77》20120310讲


大家好,现在开始讲吧。今天开始讲脉法第七十条。讲到现在已经讲了一多半了,可能还剩下四分之一。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感觉有什么体会,有什么疑问,在这堂课的前面可以提一下。或者对脉法有什么自己的疑惑也可以提出来大家探讨下,或者心得也行。到底这个《脉法解》讲到现在也三四个月了吧。谁先给大家讲一下,学了这么久没有体会不行的,没准备好现整理也行。

同学:脑子里一片空白了。

行者:一片空白最好,以前搭脉也是一片空白。

同学:最近这一段时间有一个感觉,以前搭脉的时候,可能是搭得少,没有对比,总是怀疑自己的感觉。现在稍微有点自信了,就是基本上搭上去,浮沉表里,是偏弱还是偏实的,搭上去立刻就有感觉了。以前就感觉要搭好半天才有个大致的印象之类,现在感觉一放上去就基本就能判断是偏弱还是偏实,就是这个感觉。

行者:还有吗?诊断呢?

同学:诊断的话,最近又体会了一下,对经络有一些体会,包括六经。

行者:名相上的东西尽量少一些。我们搭脉搭的是什么?是象。要把脉摸清楚吧,这个需要长时间一个熟练过程,这个还不是心法上的东西。心法上的东西是,这个象呈现在你眼前了,你怎么跟这个象去沟通感应,有感应了这叫入门了。比如以前摸到一个浮大脉,摸着了,脑子里肯定想浮则在表,有表证,或者是阳气盛。现在呢,你通过这种取类比象,一浮大你就可能知道它是外张之象,可能里虚,外实内虚,有一种感觉。就是说对象这种感应一定要有,有了以后在临床之中不管它疾病的症状变化万千,病名百千万类,但是它的象的本质是一样的,你可以根据它这个象来调整升降浮沉,或发或收。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我们切脉也是这样,一定要对象有感应,这种感应不是名词啊,感应完了是有心得的。你也可以化为言辞说一说,但这个言辞跟你心中领会的这个还不是完全一回事,只是拿它来说说事而巳。

我们搭脉,第一步就是要训练手底下的感觉,就跟摸一个东西一样,手指越来越灵敏,越来越熟,然后没有障碍,这叫感观上没有障碍了,然后是内心。取类比象是感应,你感通了。上古圣人是什么?上古圣人是感通天地万物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类比天地万物然后得出来的这套以易经为主线的传统文化。我们要走的道路也是一样,你要有什么新的路子走,先把这条道路走到头,然后不以为然了,那个时候你再跳出来。

所以说我想听听大家的心得,也就是对脉象的这种感应,对一部脉或某部脉象的这种感应、体会,这是在临床中需要积累的,积累到最后,最后一个字,是“空”了。虚静为宝,心态能空下来就越发空灵,感应就越发清晰。这个也是需要长期的积累过程,积累到最后发现没得可积累的,就像过去古代医家说的,“医理如剥蕉心”,就像剥芭蕉,“剥至无可剥方可至理”,芭蕉的心剥开一个叶,还有两个小叶抱着,再把这两个小叶剥开,还有两个小叶抱着,直到剥到最后一看,然后空了,什么都没有。我们医学的道理也是这样,对很多问题要不断地溯本求原,不断地追求根本,打破砂锅问到底,问到最后一层,啊,原来是这样。很多东西、名词都是相互映衬、映现出来的,没有实义。从这点来说,可能你们很多人不是临床大夫,临床机会也少,这方面思考得不多。这个需要反复地去练,这是根本,把这个根本学完以后其他就是自己学了。如果这个把握不好的话,向外追寻什么好的方法,好的道理技术,好的方药,那都是皮毛。

现在继续讲条文。

脉法七十,“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这个是问,从外在的症状来观察哪一脏的脏气受损了,伤及哪一脏了。脏是主什么的?

同学:藏的。

行者:对,脏是主藏精的。哪一脏受灾了,肯定失于藏。失于藏的话,它也有不同的现象,就是说哪一个脏的脏精不能藏。一个是失于藏,第二个是藏得太过,失于化。这是从一阴一阳两方面走,但是脏主藏精,它要是失于藏的话,久了那就不好治,因为它还是以精为本。它要是失于化呢,你可以来个力挽狂澜,几剂药好了,回到以前了。这是它的不同点。

“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五脏心肺为阳,肝肾在下为阴。阳以收为用,阴就以发为用,所以呢,在阳之脏不收,它是重症;在阴之脏不发,这是它病象。相反呢,它要是在阳之脏不发,在阴之脏不收,这也有,但是相对少一些,它总是因为其用,就是说先损及阴又损及阳,由一个开头导致后来的。“汗出发润”,你看我们出汗,头发整个出得比较湿润,这叫大汗。你看正常人吧,健康一些的人,他出汗是浑身出汗,鬓角也可能出汗,头发里头出汗比较少。头为六阳之巅,头发里面全湿透了,这属于阳气虚脱之象。一般身体特别弱的人,他汗出发润,还有一些孕妇刚生过孩子的时候,她头发老是潮的,身上也没见多少汗,但头发老容易潮的。你看运动员,阳气比较盛的全身出汗,他就那一阵,但平常头发你摸着,看着都还是相对干的。他阳气蒸发一阵,出一点汗,马上就敛住了。阳气外脱之势,它是蒸蒸而出,始终都是往上出。

像我以前在临床上治过一个小孩,小孩就是身体比较弱,很聪明,小女孩特别聪明,心事比较多,大人想什么什么大概都能捉摸得出来。一二岁吧,然后小时候一得病就用抗生素什么的,凉药比较多,身体比较寒,所以老咳喘,最后来看中医了。既咳喘又高烧,就按那套温阳散寒的角度用吧,一用完以后,症状就援解了,但还有一点,再用就开始发烧了,把寒气迫散了一下。这按一般人的角度来说,把内在的寒瘀散开的话,她以后的体质就会慢慢改善,但关键在于越聪明的小孩吧,她精不容易守。用完药以后家长说,哎呀,看她头上冒白气。我一看就想,她阳气有点脱了。这就是平常内在阴精不足,温阳药一用她收不住,所以呢桂枝全去了,就光用一些理中,光用一些温化中焦的。肾的闭藏之精,略一发散精气就扰动,有欲脱之势。头发上冒白气,这是过去武林高手的。(众笑)

同学:这孩子本身阴精不足,是吧,所以一发散它就收敛不起。

行者:对啊。这小孩相对难治一些,心事比较多,心事多的话她就容易想东西,容易有七情困扰,容易有瘀滞;内在寒湿又重,容易有痰浊。大的温阳药不敢用,要是滋阴填精痰湿又不能化,所以就是疏肝,慢慢疏肝化痰,没事然后再养养精,最后就是柴芍二陈、理中,晚上吃些六味地黄丸,倒腾倒腾,慢慢就结实一点,就反复用。所以说在临床上看到汗出发润的,就知道不但是肺气了,肺为阴,就是一阴之始,看到肺精亏要想到肾精不足。

“此为肺先绝也”,这只是个说法。你看这,“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肺是干嘛的?对,是敛降的,肃降的。我们临床上补肺用什么药?

同学:党参

行者:既然它是敛降的,那就要以酸敛为主。我们不是学过吗,虚则补其母,所以也经常用参芪,但是芪偏燥一点,参稍微好一点。很多人就是,他要是化燥的话,你再用太子参、沙参,一般的话都用人参。孙思藐的人参麦冬五味子,生脉饮,这个正好是补肺气的。肺,体阳而用阴,所以体阳呢用药就需要偏凉。这是燥气不降。但是我们临床上治疗很多咳嗽啊,肺部疾病,用的都是温药,这是因为胃里有寒湿,与这个治肺的大法并不妨碍,因为以湿为本,以燥为标,这个时候还是以温化为主的。燥湿二气的话,其本气为湿,从本化现。太阴湿土啊,阳明燥气才从乎中现,阳明燥气也多从湿化。

同学:如果精亏的话,阴不足的话,就说太阴精亏的那就有可能从阳明化燥?

行者:也不一定。精不足的话,上焦心肺精不足的话,上焦会有燥热,但中下往往还是寒湿。你还要看看他中下到底怎么样。

同学:局部可能化燥,对吧?

行者:局部是燥,你看是不是不能流通导致的,不能流通的话那还是化寒湿为本。如果是整体肺胃都化燥了,那个时候还得润降。这个时候呢,凉降肺气谓之补阳,阳气都蒸上去了,你不收,一身哪来的暖气啊,阳气都蒸在上面了,下面腰腿肯定容易怕风啊。坐月子没做好那些,怎么没坐好?那个时候中土有湿,肝血又亏乏,导致风气为病。都说月子受风,阳气不敛了,一治的话,全都是从温化寒湿角度入手,这是因为我们中国人黄种人湿气偏重。西方人从燥化,湿气没那么重,但只是暂时没有体现,年纪大了也会有体现。

“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这个是肺气不收,阳气上脱。喘而不休,为什么喘呢?

同学:会不会是因为相火阻拦?

行者:哪来的相火?

同学:如果乙木不升的话,相火也会不降。

行者:是,如果乙木不升,你打了个前提。他为什么就“喘而不休”了呢?如果要治的话,就这个“喘而不休”我们怎么治?

同学:给的信息量太少了。

行者:左路升阳,就是由阴出阳,右路由阳入阴。

同学:我觉得他左路“汗出发润”,说明他只是头顶出汗,其他地方出不了汗,他本身就还阳虚。然后“喘而不休”说明他卫气又不足,收不回去。

行者: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喘而不休”呢,你觉得他是呼不出去还是吸不回来?应该是吸不回去,如果能吸回去的话叫其吸深长。这个时候呢,喘而不休,浊气上干,上焦阳亏,阴气乘阳位了,所以呢呼吸就短促,不能够入里,浊气上犯了。要不然的话,阳气能够由阳潜入到阴中,他就不会喘。

同学:发润应该还会有油吧?

行者:不一定。他要是出那种凉汗、粘汗,往往这人精亏。出那种比较清晰的,那就是上焦津液不守,以肺气为主,独参汤。

“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为心绝也”。“阳反独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形体如烟熏”,烟熏呢,灰色,然后焦黄。“直视摇头”,看过有的人直视吗?就是有的人先天性格不好,先天身体有问题,看人容易直视,目光不柔和,就瞪着。这样的人以后容易高血压,就像西医说的容易心脑血管病,有家族遗传史。为什么呢?因为他肝气不和,肝气怎么不和呢?脾不足,容纳不住。他这里用的词是“阳反独留”,我们从后面推着看看。心君,在心为离卦,离卦为外明之象,离中一点真阴,所以心火还是以潜降为用。《黄帝内经》里讲到,“天明则日月不明”,什么叫天明?天明,天地之气,一在上一在下,天就是阳气,阳气外张,导致真正的君火不能耀于上。这个阳气张在上面,这个天代表什么?肺为天,代表着一股肃降收敛之气,不能收。“夫天,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这也是说的心君的问题。心君的阳气开而后藏,开而后降,所以我们一个人在处理事情、决断事情的时候,既要洞察清晰,又要虚怀若谷。

“阳反独留”,阳气,精化气,气化神。火明于上而不能收,就叫阳反独留。本来火耀于上就该收了,明而能后降,叫收藏;不能藏,阳反独留,这个时候形体如烟熏。上焦是什么?烟熏这个词用得比较过,说明这个症状比较重。但是如果作为一般人来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与这一条有类通之处。阳明脉衰于上,阳气潜降无力了。阳明脉是干嘛的?阳明主合,三阳之合,该合了,阳气还在上面呆着,那上焦脸色想水灵,想想容易么?都是焦黄之色,都是中焦阳明燥气。你看那保养好的都知道要早睡,要心平气和。要是每天事操劳着,烦躁着,吃得再好不管用,再休息也不行,得要心态好。

“直视摇头”,动摇皆是风木之象,直视是肝之象。这是木能生火,而火气又不化,导致木火之气亢。火色赤,木色青,火色类焦,所以上焦显示焦黄之色,这与肝肾不升显示的面色青暗有类似之处,但是不一样。你看现在社会上很多做生意的人,年纪轻轻在社会上混的,二十多岁,一到三十,一看,一个个脸色都发黑发暗,为什么呢?肝肾之气都升不上去了。每天为了工作紧张、劳累、熬夜,然后酒色过度,几方面加起来,肝肾内亏。底下肝肾相火之气欲升不得升,在下炽盛,也是从阳化,脾气暴躁。在下焦黑,上面焦黄。

“直视摇头”,胆主的什么?中正之官,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气不降,这十一脏都会受到扰动。这一身的相火,只要上僭,只要上逆,这十一脏藏精皆会不安,精气皆不得安守。

“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口唇周围是青色,口唇周围是什么?是脾。看这些条文,不要像现在教科书上的,一看就是:“肺先绝,肺就是金,火克金,那肯定是火气不收了,你看肝木克犯,然后是金克木,”他往往从五行克犯的角度讲。“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这个是木气不收,它不收的话,偏亢,就会克犯脾土。木气不收,过亢于外,他金气不能含藏。

像今天看了一个病人。以前,去年劳累,工作慢慢折腾得身体特别弱,去年就是心律不齐,三十多岁,西医诊断冠心病就发作了,然后每天忧心忡忡,就怔忡。我一看,脉如蛇形,瘀血,就用的调肝、补中、化瘀的一些药。吃了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就好了,好了以后,休息了半个冬天,也不断吃药。一到春天,血压一下就120、170。平常血压就没这么高过,平常血压一般没怎么测,但测的时候都还正常。这是什么?这就是春气旺的时候,肝木升达,全身的气一下子欲收不得收。本来养了一个冬天,气比较足了,一下子肝气(旺)就收不住了。这个时候肝气旺而克犯,需要泻肝,但是这个病的根本还是需要在补中土上下功夫。像这个病呢,肝气绝,肝气绝你还得收啊,你还得泻肝柔肝,然后最重要的是补脾土,“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如果能治过来的话还是以补中为主。

同学:肝气不能柔升,一下子爆发出来,我不理解它是小建中的思路还是肝气不能内归啊?

行者:肝气克犯脾土。肝的精气不藏,首先导致脾精也不得藏。这是一个连贯的:乙木不升,肝的精气不收,乙木就无法升,只能是克犯。土是干嘛的?土是收藏的。土气收藏了以后,然后肝的精气荣升,这就叫肝脾和升。肝气不得升了以后,克犯于内,首先伤的是脾土。

同学:肝气收藏是通过胆经来收藏的吧?

行者:肝气是要通过脾土来容纳的。这种病人,内在肯定是厥阴,下面是一派寒湿。水寒木枯,肝横无以藏,泄露在外,克犯脾土。时间久了以后,脾土必然虚弱。

《左转》云:“风淫末疾,漐习者,风气发而四末战摇”。像这种病就不好治。培土,缓缓地养肝,时间比较长。

“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首先说环口黧黑,可能大家经常见到有一部分女性,口唇周围是黄色的。口唇周围经常有黄色的,这叫脾伤。这在临床遇见比较多,反正这部分人吧,有个共通的特点:喜欢吃,食欲都挺好,想着各种各样的吃,然后吃又没有个好胃口,但是十分想。脾气伤了以后,自然运化不足,脾不能藏。脾的精气不能藏了以后则浮散不安,就会想得更多一些,老容易有饥饿感,饥而不欲食。其实还是跟肝经有关系。“环口黧黑,柔汗发黄”,黄为土色,是肝气克犯脾土的一个现象。肝主五色,肝木之气袭于五藏,容易产生“色”上的表现。

“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所谓肾绝”,这个与上面的的心绝一样,都有直视。“溲便遗失”,肾气不收,肾的精气不藏了,肾主藏精。“狂言”,是水火不能济。在下,水气泛而不治;在上,心火独明。当然,这个狂言也不是说大话什么的,说话已经没有控制力了,说什么已经不受自己理智控制了。“目反直视”,你看临床上有,戴睛者怎么怎么样,多少日死。二目上视,二目上吊,这个就是太阳精气绝。

这个说的是五脏精气内亏,外在的一个症状。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呢,感觉到它这个象,然后推测出来它的脉,脉无外乎是象,这是他讲的这个道理。像《素问》《灵枢》反复地谈论,尤其是脉法篇,谈论都是症状,有的没说脉;没说脉,脉已经自在其中了。如果非得像后世一样,写上某脉主某病,某病必然是某脉,这就太肤浅了。

同学:老师,你说五脏不能收藏,这有几种大的原因,导致五脏不能收藏呢?

行者:人之生,先成精,精气是最先凝聚的。我们一身的立身之本也是精气。精气充沛了以后,神意才能足,才会化生。从阳化现的呢,人就聪明,时间久身体会弱一些;然后呢,从阴呢,就会封固些,这种人呢,笨些。笨些呢往往耐力好一些,慢慢真正开发出来,属于后来居上。五脏的精气呢,主要一个,七情内伤。我们古人,道家讲究:情动乎中,精摇乎内。我们平常的喜怒哀乐,这种取舍,爱恨取舍,情绪在里面一动,相应脏腑的精气就会走失,这也是正常的。但是呢,最害怕是患得患失,想怒吧,又怒不起来;想高兴吧,又得忍着压着,是不是,这个时候精气就会郁结在内,久而就会生病。但是呢,情意方面,情绪过于畅达,过亢呢,虽然不至于于瘀滞,时间久了也会内耗,转而精气内亏。大喜伤心精气,过恐呢又伤肾精,总之七情内在对应的是五脏的精气。还有一点就是,总的一点来说,一日早起锻炼的人呢,慢慢阳气就会足一些。晚上睡得早呢,阴精就会丰厚一些。所以要养精的话,你得早睡。

同学:人的日常习惯会影响他的内心大的气机。时间长了,他的气机会偏于开散,偏于收藏。偏于开散的话他的藏精就会不太好。

行者:七情内伤是最关键的,白天内心不得安,晚上睡觉都不安宁。然后精气已经流散于内了,然后还不能发,这就会出现很多杂病。

同学:您说应该不要太聪明,不要笨,中庸虚静最好?是吧?

行者:聪明就聪明,笨就笨呗,这就跟天生的一样,禀赋问题,知道自己的禀赋以后,就不要太过就行了。你既然开始比较通灵,聪明,那你就收一收,因为太弱了就把它养足一点儿,厚积薄发。如果是比较滞涩呢,那就需要多磨练,磨砺久了以后自然而然也就通灵了。本来就很聪明,上来就磨砺,磨砺久了以后就虚损了,虚耗,用得太过了。你像过去古代的很多才子,天纵奇才,都容易夭折。当然跟过去的饮食、各方面也有关系了,这都不能否认。主要是思维用得太过,思维用得太过了,少年成名,一下子登到那个位置上,患得患失,全出来了,名位一压,木气全都长不起来了。名财这些,利啊这些东西,都偏于金气,你的木气不强大的时候,还是拥有少一些,因为它都是彰显在外的一些东西。内在木气强大的人,得到它就会相得益彰,木气弱的人就会受到克伐。

脉法七十一,“又未知何脏阴阳先绝?曰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其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神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这是讲的脏腑阴阳离绝先后的的过程。“若阳气前绝”,这个前呢,它讲的是一个先后的问题。阴气后竭,无阳呢则阴不得化,然后阴气后竭,这个过程。阳气前绝,阴气后竭。

谁来分析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其人死身色必青,为什么身色必青呢?

同学:阳气前绝是内在无阳了,无阳以外达,阴气呢要内归,阴气固结的话就不能内归;我理解还是肝脏脏精不能内归,所以“其人死身色必青”。

行者:有点儿道理,但是讲得还不明白,其他谁还能讲一下?要努力参与发表意见。

同学:如果有病的人的阳气不断挥发、损耗……

行者:阳气先绝,阳气已经前绝了。

同学:阳气前绝,因为他有病了,阳气挥发了。

行者:你这个思维还比较乱,一张口听出来,你还不知道什么叫阳气什么叫阴气。学医一定要最简单的,思维要明晰,思维明晰了以后,谈话就会非常简单直接。“阳气前绝”,什么叫阳气前绝呢?哪有阳气啊?升者谓之阳,藏者谓之阴。阳气前绝,阳气不得升啊,不得升是什么?木火之气没了,没有升动了,没有升动木火就纯阴了,纯阴是什么?水木之色,水寒木枯,是不是?这时候一身之气呢,肯定是青黑之色。阳气前绝,阴气后竭。阴气是什么?阴气也是阳。

同学:精气没有化生。

行者:不是没有化生,所谓就像《伤寒论》讲的一样,所谓阳之与阴皆阳也,凡是流动的全都是阳气。

同学:阴气凝住了。

行者:那叫死阴。精气就是说,一息不转真精穷,这个人就没救了。“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就是说,前面是阳气绝了,肯定是阳气升,升不动,都掉底下了;后面呢,阴气收不住,肯定都飘上面了,所以就是腋下温,心下热,浮阳浮在上面。“身色赤”,心为一身之表啊,这是《灵枢经》里面写的,所以,小肠主太阳。

脉法七十二,“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这是古人讲的牵扯到这些时间的,数上的问题。我们说一日一夜阳气收藏,五日呢,五日是什么,五日一循环,五日一循环是什么?一侯。三侯一节,这是阳气流传的次第。“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这是从脉象上谈,但是呢,这一段跟前面这个前绝,后竭,这又是有区别的。两手寸脉,寸为阳,下不至关,独在阳分,这个时候呢,阳气绝于上,脱于上。尺脉上不至关,为阴气在下。阴气在下是什么?不得升,这属于阴绝。这个阴绝,跟上面那个阳气前绝,阴气前绝这是两个意思。

同学:也是两手尺脉吗?上不至关。

行者:是以两手尺脉,都是一样的。但是两手尺脉由左右脉的为主,不升,尺上不至关以左为主。右下不至关,这个是以右为主。

同学:以谁为主,表现出来是脉搏跳动的有力无力吗?

行者:是有无。上不至关,就是尺脉有搏动,但是呢,到关部就没有了。

同学:哦,这个我知道了。我问的是两手的区别?

行者:两手的区别,左升右降啊。

同学:上不至关是左边升起来的强些?

行者:是左路脉上不至关,它也有可能右路脉上不至关也是。因为在我们一身中大象来说,一个是以左右论升降,一个是以浮沉论升降。寸脉上不至关的话,肯定是沉,沉而不得起。它如果是弦,有弦急之象,它还是勃发之意啊。这个脉,尺脉上不至关的话就是死阴,不得升啊,没有勃发之象。

同学:死阴它还跳是吗?

行者:是还跳啊,就跟一个病人,虽然还喘气,活着呢,但是一看生机已经没有了。有生机你就可以,我们都吃的药,中药材,都是草木之气啊,草木之气都是以升发为主的。

同学:生机看的是他的弦,是吗?

行者:生机看的的是他的升动之象。我们人秉的就是一股生生不已的气,有的时候这股生气太过了,太亢奋了。这个生气要合于度,一日一夜,这个内外都要合于度,过则为灾,有过有不足,有有余有不及,这就是我们医生需要调和的。有余不足终归是不及,他为什么有余呢,堵住了,所欲不遂,想升发升发不上去,想涨工资涨不了,急,对吧?内在他就使劲想涨,外在条件还是涨不上去。所以说详知内外的话,你不能说,哎呀一看,你肝气这么旺,泻,伐。伐一下舒服了,好多症状没有了,是吧,但他这股郁气还没散,只是这股郁气已经被消伐了。下回遇见事,一郁结,连本带利都得回来,明年春天可能又得找事,是吧?

“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它这是有度的,一候一气,是有周期的。前五天刚出现这个尺脉上不及关的时候,木气无以升发,如果到金气开始收敛的时候,这就差不多了。本就不升,是吧,又该收了,这一下就是到时候了。本就不收呢,待到木火之期……。所以呢,他一般就是说,三节三候三日这样来判断他的这个加重的这个角度。

脉法七十三,“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肺脉之浮,浮短而涩,短涩之脉,是收藏之象,有欲收之象,毛,是不是?毛脉中还带缓像。散呢,浮散不收,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这是火气犯金之象。火气呢,它是开散的,咳逆上气,“伤寒咳逆上气”,首先分析常见的一个问题,伤寒它为什么会咳嗽呢?

同学:阳明不降。

行者:阳明证为什么不呕吐呢?少阳证,温温欲吐,阳明证,大渴。

同学:阳明不降的话,肺气也不降。

行者:肺气为什么咳气上逆呢?不断地咳呢?

同学:它想降降不了,就咳嗽了。

行者:想降降不了,有其他症状啊,头晕目眩,然后是恶心呕吐。想一想嘛。咳,肯定是肺气不得宣降了,是吧?肺气为什么不降?今天把这问题讲清楚,你们以后治咳嗽心里就明白了,不要来回用那些方子,用得自己心里都不踏实,不知道怎么用,不知道怎么化裁它们。左路木火升达,是不是,脾主升,阳气要升的,右路呢,金水敛藏,这是大象,中土斡旋,右路金水敛藏受到干扰以后,一般是叫作三阳不得潜降。少阳,阳明,太阳,这三阳不降,但是呢,杂病之中以相火少阳不得潜降为主,然后引起阳明不降,阳明不降就为佐。胃家不降的话,时时刻刻地就会导致少阳不降。在伤寒之中为什么会咳呢?伤寒是什么?首先,外在营气不开,乙木不得舒达,乙木不得舒达呢,肺为清虚之脏,它受不了点邪气,它既然咳肯定有东西了。古人讲了,咳必有痰,哪有咳嗽无痰的,什么无痰为之咳,有痰为之嗽,这净是瞎扯。凡咳必有痰,咳而无痰者,这证明痰咳不出来,往往证明这病就可能重一些,当他能咳出来痰,能咳出很多黄粘痰、浊痰,粘痰,这就有向愈之征了。内经里有素问里有“太阳不得引精,七日死”,浊痰排不出去,太阳得以引精,肺中浊痰就可以引出去了,咳浊痰那就活下来了,这在西医就可能重用肺炎之类的。

伤寒导致左路肝脾不得升达,肝脾升达是干什么的?“饮食入胃,游溢精气,转输于脾,上输于肺”,就是饮以入胃。口中咳嗽咳的都是些什么?痰,稀的,这都是一些饮,这些饮从哪来的?从脾胃来的,肯定是脾胃升达疏散的过程中出现障碍了,然后这痰湿停滞在肺里。你看有些咳嗽的病人,吸口凉风咳,吃口凉水果咳,然后喝点奶,吃点油腻的,马上又咳嗽,来块巧克力就咳嗽,是不是?这种咳嗽呢,往往是饮食入胃的时候它就浊气不化,肝脾更加郁滞了,这个肺气需要靠肝脾的阳气来支援它,然后才能布散,这下一下停滞以后,津液反为痰湿了。津液反而为痰湿,只要一停滞,然后就变成浊气了,这个时候就要把它咳出来,咳完以后气道截然通畅了。所以呢,脾胃寒湿属于关键。现在大部分都是,很多小孩咳嗽,直接进健脾化湿就好了,还在于乙木不升啊。天地不交,左边呢脾土的津液应该顺着左路升达上去,它给遏制住了,没出路,有的停在胃里,有的停在肺里,但是停在肺里为主,所以咳。停在胃里多的话,那得吐。从火化的话,肺气不降,肺为燥金,上焦会燥,痰会少,痰会粘,是吧?这个时候呢,从燥热化的,木火就盛一些,这个时候呢,中焦健脾化湿的还要用,然后呢,清泻少阳相火的,润降肺金的也要用,舒达乙木的还要用,这是个路子。

但是,我们北方人呢,腠理坚实,天气寒冷,一用药,上来就是麻桂细辛姜附多用,就是说这个大法是比较多的。南方人呢这就少一些,南方人有时甚至都改成薄荷、连翘、银翘之类的,中土稍为升达一下,干姜适当用。不要一见上肺炎,哎呀,这个烧成肺炎了,那你看左路升达了没有,左路没升达,这个病源就不一样。为什么有的重症小孩非得用抗生素呢?那都郁在里头化热了,肝火郁在里面就化热了,肺气不得开,它顶在那儿,这个时候,抗生素苦寒直折,叫他这个疾病不至于恶化。清之于内,病已入里,清之于内。清之于内呢,这又伤了,下回就是说会留有病根。凡是不论中药西药,治五脏者半生半死,意思就是说,你治完了,他会有后遗症,不是说治五脏的一半活的一半死的。这个时候呢,还要继续考虑升达乙木,这样治下来,这个病人以后身体会好,不容易得病。

同学:老师,像刚才说的,喝点凉水也咳嗽,那咳完嗽,没咳出痰来,这能好吗?

行者:他是这样,他就是有点痰浊,你喝完凉水,这叫阴气,内经里讲的:有凉饮食入胃,乍咳者,何也?就是说,此因于肺而关于胃,凉气进去,是不是,然后呢,寒气通过上升的渠道把阳气压抑住了,压抑住了肺的布散,清虚之脏布散津液受到遏制,然后更加郁阻。你一咳你一振动呢,把它那路又打开一下,有的时候有痰,有的时候没痰,凡咳必有痰,只是你能咳得出来咳不出来。

同学:还有一个像北方有暖气,北方人腠理就会更疏松一些……

行者:不是有暖气,那天气摆在这,你老在屋里,那可以啊,你一冬天不出屋,那你到第二年,不光腠理疏松,那精气也不足了。

同学:因为有些人他们会整个冬天都不出去。

行者:北方的天气还是收引之气强,你虽然呆在屋子里它也会有相对的感应,但是他一个冬天不出屋的话,还是差一些。一个冬天不出屋,看着屋里多暖和,屋里老是二三十度那不行。

同学:她的皮肤看着就疏松一些。

行者:老在外面风吹雨晒的,皮肤腠理比较坚实一些。

同学:那这种像南方一样用药可以吗?

行者:可以,适当少一些,腠理就比较疏松一些,根据每个人具体情况具体用药。因为具体情况是每个人具体分析出来,没有一个衡定的标准,只有一个衡定的大法。

“其脉散者,谓其形损故也”,肺气主收,一身阴气的收藏,肺脉散了,肺气不收,阴不易敛聚则形散。

脉法七十四,“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这里面就牵扯一个什么叫脉病,就我从临床上的理解,什么叫脉病?脉有和气,叫脉合于四时,合于四时呢,自然有浮沉升降,中有冲和之气,谓之胃气,这叫脉和。脉病呢,反四时,这是一大病;第二呢,少胃气。“脉病人不病”,人无所苦,但脉气呢又出现胃气亏乏或者又出现重大的与四时相克犯的现象,这个时候呢,内在的神气已经不足了,外在的形体还精神,这叫“行尸,以无王气”。“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脉气呢和缓,顺应四时,这个时候叫不病。过去人啊,没粮食吃的多,所以呢,“名曰内虚,以无谷神”。现在这种情况少一些,现在总是脉病人不病的多。

脉法七十五,“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其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其愈也。”

这是个大象。

同学:这个是不是答非所问啊?

行者:下面几条有开解。这个问:“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这样的问法并不代表脉而知之者就是下等的大夫,而是说明靠脉法的话,这就更加细致一步,更加进一步了。有的呢,光凭望诊就能判断出来,判断出来一些大概的形象,判断出一些里面的具体病情,望而知之者;望而知之者能从形体动静看出其象。问而知之者呢,通过他介绍的,说出的话也能看出其象。脉法呢,就是微妙在脉,那是更进一步的象。这几种,如果脉法不能达到望而知之者,证明对象的理解还是偏于局限。

“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这个都是一个表法。有没有脉沉迟的,有啊,少阴证,是不是,沉迟微细,怎么愈啊?现在人一感冒,摸一下,一小半全都是沉脉,发个烧了,脉象浮,都浮得不明显。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脉浮而大”,脉浮而大的话,病症不符,你得看是不是重症。有的浮大弦长的,你看看是不是那个什么,有的病人,腹痛,急腹证啊什么的,比较危重的病人。在这个里面,不能一概而论,它只是说了一个大象。腹痛在三阴经,邪在内,就应该沉,他现在脉浮大,这个不相符,好了。好了你也得用常识看是不是有变故了,病人(情)很重。这个是通过望诊看,望诊一看:诶,病人气色不错,呼吸动静已经挺有生机的,是吧,那才行。那边一个感觉,岌岌乎怠者的感觉;这边一搭脉,赶快说:诶,不对,好了呀。所以呢,条文要看,信其条。古人的书一定是这样,信而好,它怎么写的我们怎么信,然后找到信它的理由,找到他当时写书的这种状况,从他的角度来解释他的这个原因。不要说,哎呀,这又打瞌睡了,他可能写错了。这种情况很少,也不排除,但是很少。基本上我们都要找出来就是说作者他既然这么说,他就有他这么说的道理。不是牵强,经典自然有经典它的深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自高到一看经典,诶,这写得不对,如果应该这么这么写更通顺一些,那这样的话,这个学问就越研究越肤浅了。

脉法七十六,“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急。明日师到,病人向壁而卧,此热退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这个是望诊。发热烦急,是不是,正邪交争啊。第二天到了以后,第二天了,第二天到了以后,这已经向壁而卧。向壁而卧,大家都知道,对着墙啊:你们烦,我那个什么我对着墙能清静啊。这叫病不在阳。病在阳的话得要那个什么,仰面撒手,这个阳气要开张。

脉法七十七,“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这个大夫也在传授这个医患关系,有各种情况,需要那个什么。向壁卧,他是什么,心内静。你像很多心脏病啊,他就向壁卧,他心里静,但他怕外面烦,是他内虚,外面一有动静就扰动他。这个是病在阴,病在内,是虚症。“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这证明,你既然内虚,是不是,外面来了一个事,还不惊,里面还挺安泰的,也不瞻也不望,继续,这里面泰然。“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脉之咽唾”,这是什么现象,咱们中医分析一下,一定要分析。

同学:咽唾,人体的自保。

行者:你得要用五脏阴阳这个收发来把它分析出来。

同学:像这种大病,他会紧张,然后咽唾,这种反应是不正常的。

同学:紧张是对的,是其中一条。咽唾证明他三阴能升,津液能上达。平时大家不容易咽唾沫,打坐能静的时候老是咽唾沫。他向壁而卧,又能由阴出阳,气机循环正常。可能还有一点羞愧,木火升达之气更多一些。

行者:三言三止呢?三言三止代表还没组织好,是吧,哈哈(众笑),不知道该说啥?“向壁卧”呢一般是内虚,就是说内不足,他那个阳气收。“不惊起盼视”呢,说明内在虚并不明显。“三言三止”就不用说了,这个是表达不流畅,还没找好词可能,找好词了他说得利索。“脉之咽唾”呢,脉之呢,就是说,一般大夫给病人搭脉,病人一般这个时候呢没事干,是不是,没事干呢分两种,一种是比较庄重;还有一种呢?唾沫为什么会分泌?其实是精气不敛,神意不藏。你要是遇见比较庄重,精神力比较集中的话,你不会咽唾沫;没进入状态的话,容易咽唾沫。当然也有刚才你说的那一条,内在精气相对足一些。像以前看电视分析,就是说老咽唾沫,就是紧张的人,不知所措的人容易咽唾沫。就是说在提问一个环节,处在一个场景,你不知道自己该干啥,不知道自己的位,这个时候呢肝气无以升,然后呢气机不得敛降的话,心神不属,不专注的话,这个时候容易出现唾液多一些,这也属于阳气收藏不足。怎么收藏不足呢?这个心猿意马,心思比较乱,纷纭。

同学:咽唾沫他想让自己沉静下来。

行者:不是,你老搞那个,哈哈(众笑),这些那个心理解释。他咽唾沫是,唾是什么,肺之精气。老感觉有口水,精气往上涌,就是说这个津液往上涌,这属于精气收摄不足。为什么收摄不足呢?他内在五脏之气浮动,有想法,然后呢乙木还升达不起来。要知道自己定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泰然自处:问吧,什么事,是不是?这大夫一给他搭脉,就不知道自己该干吗了。诈病呢,当然不是跟大夫诈,跟别人诈,大夫只是一个道具(众笑)。“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太重,当须服药,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就跟小孩一样:“哎呀,我肚子疼”;“打针去”,是吧,好了。

今天就讲到这吧,总归就是左升右降,左路木火升达,右路金水敛藏,一升一降,一出一入之道路。我们要拿整个就是说身心去体会它,清虚下来,宁静下来。怎么叫体会呢,体会不是想,我们想的是什么,哎呀构思一个东西,然后神意都飞出去。就像彭子益,哎呀,弄个圆运动,你这是意淫。真正中医的体会是这样,把自己空虚下来,所有讲的这些知识,这些东西,叫它自然而然感应在内心,久而久之,由感而通,这是中医的这种思维方式。这种感通了以后,你就领悟,与事物发展,与内心感应的道路相互合一了,而不是自己创出来的。

同学:这种感通在生活中怎么修炼呢,怎么让自己修炼?

行者:有啊,你一回家,感受一下今天家里的气氛,跟外在平时家里的气氛怎么样,谁谁一张口说话,语速是什么样的,状态是什么样子。你说“哎呀,还是一如既往的样子”,是不是,你平常肯定是心里感受得非常清晰,但是你没把它再明,再反照一下,再提取出来。然后看看家里孩子是什么状态,老人是什么状态。

同学:去感知,然后心中不起任何波澜。

行者:这叫照。你观察这个,他们就是这种状况。然后第二步就是感通,一看,哎呀,他这个张牙舞爪这个状况,这个气息,与我平常什么时候什么状态比较相近。进而你就体会到他现在这个心情是怎么样子,他说这些话什么什么意思,这叫感通,拿自己内心有的状态去跟他沟通。

这在儒家叫仁的境界。仁,你去体悟啊,什么叫仁者,具天地万物都是一体啊,天地万物都是自己一体,感受啊,感同身受。诶,一见有个小孩,哎呀,这小孩太郁闷了,是不是,打眼一看就是,那是你经常感觉他那个状态,那股眼神,那股说话。就有的小孩,一看,这小孩活得委屈,肯定家里有个人老打他骂他,有的小孩他一来,你就能感觉得到。这是因为你看得多了,你平常自己在生活之中,也有相近的处境,你把它拿出来,跟他契合起来,叫感通。对生活经历有着丰富的这种体察的人,才能有比较好的感悟。马虎,随便过的,那不行,那种人没得体验啊。你首先把自己都要感受得要非常清晰。有的人生活都麻木了,不知道好不知道坏,是不是,轻松啊什么的,你都感觉不到,那不行。我们可以不去计较它,但我们要感受得非常清晰。所以呢,做学问是在日常生活之中。

这里面讲到一个小故事,是唐朝的吧,以前看过忘了,就是说有一年天地大旱,很长时间都没下雨,好几个月了吧。现在几个月不下雨,咱们无所谓,只能说气候反常,污染重了。那个时候,一看肯定是没祭祀好,没收成了,尤其夏天,快到收成的时候,这一年就白干了。就祈雨,当时请了那叫什么禅师来着,开坛祈雨。然后是两天吧,就天降大雨了。那时唐朝是什么皇帝,就问他,但不是那几个(反佛的),有念佛的,有几个纯信佛教的,就问他怎么样能感通到这场雨呢,他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怎么样祈雨呢,就是这样,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是感通的力量是可以沟通天地的。怎么样感通呢——寂然不动,这样才能感通,不是说你在那儿想什么的。

佛法很多经典叫不可思议解脱,叫不可思议,不要老去想。明朝朱舜水,大家听过这个人,明朝朱舜水东渡去日本讲学,那个时候可能去日本传道,讲学去了。那个时候,船出海的时候突然遇上大风,飓风,然后是惊涛骇浪。这个时候大家都非常慌乱,朱舜水然后拿出一张黄裱纸,就是道家的那个,他虽然是儒家的,上面写上诚敬天地,往海里一扔,风平浪静。就说我们人这个力量呢,诚敬天地它是一股庄重,是一种安定之象,它与天地相互沟通。这两个都是比较传神的人物,他们有这个力量,不论是儒家道家佛家,到最后,感通天地。

我们悟的什么道啊?感通天地,天地之道,万物之道,大道,就是这样。合于道,不是说我们脑子里琢磨一个道,在哪儿偷一个道或者在哪儿继承一个道,那都不是道。道是本来天地间万事万物自然而然,我们感同身受,日日夜夜都在这其中。就像《道德经》说的:“夫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哪天你觉得你忽然悟道了,你说我以前没悟我现在悟了,那你悟的就不是道。“夫道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百姓日用平常而不知啊,每天我们这都是明心见性,都是悟道的人啊,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每天都在用;就跟每天走来走去的家里人,谁浮躁,谁隐忍,都大概都知道,只是没有仔细地去感知他而已。

有人说了,就是这样啊。虽然是小的方面的小道,我们一生下来就分这个东西是我的,这个东西是你的,境界方面小。小孩为啥叫小人呢?小孩一般都比较自私,就自己那点吃玩,他逐渐通过修养与人沟通,就是两个人共处都需要什么,一个家庭呆在单位里呆在社会里他需要干什么,他就是找出共通的道路,就有共通的行为主线,这个时候心态就要大了,就逐渐成人了,以后胸怀比较大,做事胸有天下,那叫大人。做事凡事都能从大的角度出发,你说这个人一看有大家风范,比较大气。

同学:小孩只能说活在当下,比较好,大人事就多了。

行者:小人吧只能说直率,够资格学到老,至于你说的不直率的话,不活在当下,那没有资格学到老。率性之为道,率性了你才知道,我知道我什么东西了,我是这德性,这够资格修了,要不然连自己这德性都不知道,修哪个啊?修道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行,自己的身心行为,就连自己的身心行为都掩盖着,这修哪个啊,只能修别人。所以一开始呢,咱们大家都是小人,知道自己小人,承认自己小人,这样呢全面接受,然后你才能开始修道,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一文不值,无知无能,这个时候你开始把自己全面认清楚,这个时候做事才能脚踏实地。凡是悟道的人,第一步都是这样,哪有狂妄的资格,根本没狂妄。过去个人从第一步,就踏踏实实走了,就这德行了,还废话说什么啊,做都还来不及呢。

第一步率性之为道,率性呢,我们是外在的,首先不要自己遮掩自己,然后把内心古始以来下意识的这种内在的自我封闭,自我的这种障碍全部打开,达到通畅,这个时候才叫对道有所感通吧。

其他人还有什么问题?

同学:七十条的喘而不休,我不太理解。

行者:就是说我们这个阴气犯上了,导致阳气欲敛降不得敛降。

同学:阴气它本身是敛降的,以升?

行者:阴气藏精而起亟。就像我们跑步一样,我们跑得多了以后会喘,为什么会喘呢?跑多了以后气虚,气虚了以后肺肾压不住了,所以气机往上泛,脸红。这个时候三阳气虚亢在上,休息下来以后,平静下来以后,慢慢就好了,然后肺气足起来,慢慢就降下来了。

同学:可以理解为阳所降不下来吗?

行者:是降不下来了,不得降。阳主嘘之,阴主吸之。阳气像吹气一样,就把它开散。阴气主吸纳,现在肺阴不足吸不下来了,跑步跑得特别累的时候,气就倒不过来,这时候你能感觉到。他那个状态也是一样,“汗出发润,喘而不休”,气就根本收不住,不足以收,平常你感觉不到,因为你平常阳气升达不足,收的还相对足一些。

同学:我运动的时候经常会头上冒汗,身上不冒汗。

行者:运动的时候光头上出汗,那还是阳气偏于上,阳气还弱一些,运动以后,阳气容易浮在上面,看来平常性格还是急一些。因为一运动,它是肢体运动,肝木之气要开发,整个气血流通,木气会张,木气张呢,肺气不足的话,阳气有时候泛于上。为什么有时候会克肺呢,就是脾气急,肝木有时候不容易疏达了,它才会这样。如果平常肝木挺疏达的,即使跑步一出汗是全身出汗,不会光脑袋出汗。脑袋出的话就是身上汗出不来,肝木开达还不畅,阴不能化汗,关于阳,就像气聚在阳。

同学:我理解是肺主皮毛,皮毛都是肺气所入,她运动的时候皮毛出不来汗,只头顶出汗,在运动状态下,是在木火比较亢盛的状态还抵不过金气。

行者:证明她平常木气就开达不足,平常就不太高兴,心情不畅快。

同学:还好。

行者:还好?需要仔细体察到还不好的时候。心气畅达了,平常女性的话,手脚容易冰凉的,就是肝气不畅,这样木气疏达不足,临床上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四逆汤什么的,一用完就好,都是木气升发的问题。平常手脚冰凉,很多人有时候还喜欢吃凉的,这都是一个整体的,木火升达不出去就会郁在内,如果加上脾肾寒湿呢,它就会从阴化。

同学:男性手脚冰凉也是一样的吗?

行者:男性手脚冰凉也有,少一些。一般来说吧,男性是阴中一点真阳要勃发,这个时候呢还手脚冰凉,可能就是平常比较内向,阳气压在内,内向拘谨,与外在环境沟通不畅。

同学;为什么少阳之病多传阳明?

行者:这就是泛泛而说,少阳之病多传阳明。阳明者土也,万物所归,无所不传。如果从燥热化的,很多太阳啊少阳啊,以致三阴证啊都容易传阳明,但三阴证传阳明往往是欲解。少阳多传阳明,还不能这么说,可能他中间是为了解释那个条文用的。少阳多兼阳明,就是代,兼夹,因为少阳之经循胃口,如果少阳经气不降的话,导致胃口之气易逆于上,所以少阳之病多协于阳明。

同学:少阳与阳明的区别,都是需要潜敛,它俩是不是路径不同?经常说的少阳不降是戊土……

行者:都一样,少阳阳明都一样,只不过一个是脾土不收,一个是乙木不升。乙木不升呢甲木不降,己土不升呢戊土也不降,这是两个循环状况。

同学:是不是有可能脾土不收的话,戊土就不降,少阳不降是因为戊土不降造成的。

行者:它们这都是有关系的,戊土不收呢,己土也不得藏,互为体用。就跟一个弹簧一样,收得起来才能发得出去,其实乙木是升达的,己土也是升达的,由于升不上去,所以导致精气外泄,不收,盗泄。浮想纷纭啊,己土不收,这个时候戊土也不容易降,这是现代人的通病,能食而不易消,都挺饿的,我挺能吃的,见了好吃的也想吃,但吃多了不消化,脾胃容易不好,容易滞重,等等现象。阳气浮越在上,下焦无阳,脾肾常为寒湿,胆胃又有热象。

同学:感觉归根结底还是土湿。

行者:对,土湿这是常象。你想,中国人比较聪明,想得比较多;老外,比如美国人就简单一些,想得比较少,所以他们中焦脾胃相对比咱们燥一些。你看他们的饮食习惯,吃凉的,吃生的,成天肉蛋奶什么的,但他们肺气旺,收气比较足一些,气盛。土湿,就是意念纷纭的话,脾精不藏。写小说的人,你看大部分都这样,一个个都脾湿,尤其是写玄幻什么的那些,瞎想。但有些大家就不一样,很多文章都是自身感受,落到实处,很多文章是切身感受,然后流露出来。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