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2讲《伤寒脉法二十八(完)》20120728讲

 inr的收藏室 2014-10-2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四十二讲《伤寒脉法二十八(完)》20120728讲


刚才说网上有什么问题啊?

同学:挺多的。

行者:挺多的,拿个比较突出的拿到这里讨论讨论讲一下。

同学:一个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区别,后边是大黄附子汤。

行者: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少阴病两方。细辛这个药通四肢九窍百骸,无所不到,这个就证明少阴寒气闭藏太过,得要有这一条。少阴为什么火热呢?就是因为闭藏太过了,所以它里面才气热。太阳为什么寒水呢?太阳就开散过了以后它该收了,一体一用。体嘛就开在外,那就是肾水要往回收了,所以内在是太阳寒水之经;少阴呢是闭藏,主枢转,这个时候精气藏而不发,所以在少阴为热气。明白这两项以后再分别看它的用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外感,治疗外感那就是咱们常用的麻黄理中嘛,麻黄理中扩大了一些,中土不但虚,中土还寒湿不化;要光是中土不足,那就麻黄附子甘草汤。这只是仲景用方给了一个法,给了一个变法,咱们要会把这几个药充实起来,扩大,要不扩大用的话,有时候个别情况下效果就不太好,但有一个特点,经方就是药小力专,药味有时候越少它力量越快、力量越大;药物多了以后互相制衡,气机就不容易深入。不是讲吗,药味少而量重是行气远;药味多而轻是行气浅。要治疗上焦的话就是药味用复方,复杂一些,然后药量轻浅一些,这个药味就治疗表浅一些;要是治疗深层次内在的病,药味、药的剂量就重,而且有时候君药力量肯定要大,份量肯定很足,这才走得比较深入。虽然胃如“分金之炉”,寒热温凉各从其性,所有药吃到胃里面,只要中气足的话,它就各从其类,各自感应各自的,就跟每个公司一样,每个部门该干啥就干啥。但是中气只要一不足了以后,六经之气从三阴三阳,然后是从太阴行三阴、从阳明行三阳,这就产生了滞涩或者是不足。当然了,有余肯定是滞涩才有余,不足肯定是精气夺、虚,没有说是真正有余的;六经之气只有虚的时候,没有真正盛的时候,盛也是邪气盛。

现在临床上对细辛的用量都比较少,细辛主要直达少阴,破少阴寒气。你像脑髓瘤,或者是外感后脑疼痛,这个都属于少阴之地。细辛直入少阴,那药量要得得十克啊。你得看准了,这病人内在有阴寒,后面紧,本来里面精气都很亏了,别说用十克,用上四五克他就感觉很不舒服,有的体弱的病人你用上三克他就感觉很麻。

同学:细辛不是入太阴、少阴两经吗,伤寒里常用细辛和干姜五味子止咳,这表示从太阴入少阴,是吗?上焦通调水道。

行者:它这里面什么叫少阴之气呢?少阴之气就是寒凝,封藏住了,从阴化了;你用这个去破散开散。它本来就是一身上下无所不到,就看你其他药味是走哪儿了。像五味子,用细辛必须跟上五味子,不用五味子就走不到肺那儿。五味子是从上焦开始,酸温的,是从肺经开始往下敛降的;有了五味子以后,五味子酸味很足,吃过都知道,所以呢,它能够一方面开,一方面从里面(收)。不要(光)看肺经一部经,全身各部位每一部位都有六气,哪一部位收紧了那就叫少阴,开开了就叫太阳,升那就是厥阴,要是逆上就是少阳;一部之间就含有六气的变化。细辛从少阴开端,五味子酸甘温,它符合于右路温敛之象,救太阴肺,还有太阴脾,然后缓和乙木,可以说是抑木,敛降肺金,助金气。金气一收敛了以后,已土之气相对就足一些。

同学:五味子这个药无论从它四气五味还有它的质地、颜色来看,它作用应该是厥阴肝木的一个药,伤寒论里用来治咳嗽的病,而黄元御用来治肺金不降,那么到底它的归经如何?

行者:归经也是一样的,就跟一个公司部门一样,你不能说那个人他就适合干那个部门的事,对吧?只要考虑到他的能力就行了。本来一身之中气的开合升降,就相对应的有余不足,一味药之间就可以具备很多种用。像《内经》里有一句话:“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你解释一下。

五味子就比较酸,大量用五味子呢,你看现在那些肝炎病人,降转氨酶,西学中的这些就大量用五味子,用完之后转氨酶就下来了。为什么得肝炎呢?乙木升达不了了;升达不了为什么会出现那些症状呢?乙木升达不了,就郁在里面,肝气内伐、肝气内急,它就把肝急了。“肝气以津,脾气乃绝”,缓肝急了以后,肝气不内克,脾气呢升达不了了,左路脾阳升动就受遏制了,这就叫脾气乃绝。不是说吃完酸的,中土之气就大亏了。

就这个问题,其他呢?

同学:其他就是刚才那个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它们的区别。

行者: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医理上主要还是以黄元御中土枢转、六气升降为主,然后再领会一元盈缩,用一元盈缩的理去贯穿它们,这就够了。医理这部分,主线已经可以说具备了,这个时候才能谈得上“独守阴阳,无与众谋”,要不然一开始“独守阴阳”,都不知道阴阳升降人体这个路怎么走,那个时候独守阴阳没有意义。就跟天地之道,左升右降,这是大象,对这个如果贯彻不深刻话,这就很盲目了。像很多医家一样,我认为火神派、温病学派都有偏颇,应该阴阳各半,怎么怎么,这一看就属于外行人评价的,内行人有偏重就有他偏重的道理。具体仔细的还需要大家把《六气解》反复读,然后关于一气周流、一元盈缩的这个感觉还需要逐渐去锻炼出来。“学医之道,虚静为宝”,把这些东西都得要把理论想透彻了。“吾道一以贯之”,怎样贯呢?把这理论全部化掉,融合成一个整体,所谓一以贯之,连“一”也没有。那是曾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当然忠恕这两句这就是糊弄糊弄人,可以说是一个入门的接引的话。还是像以前讲的,学问必须得要有个阶段,由熟才能精纯,所以必须每天玩味,不断地学习,到一定时候,自然就生出感觉了,就超脱出这些规则,很多理论的这些东西。如果一脑子理论那就不行,医学学到最后很容易害人、误人误已。

脉法七十二条。“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寸脉下不至关”是什么?阳浮在上,无以归根,这叫阳绝。为什么无以归根?无力归根,不足以归根。这要有人会一看,阳气盛嘛,寸脉有尺脉无;那是按实症方面来说的,叫病在阳,阳分大,阳盛阴衰;这是讲生死之脉。“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呢,这里面讲的是以右脉为主,要出现阳绝肯定以右脉为主,最后才出现两脉都有。先是右路下不至关,然后右寸大,然后再是左寸大,这是个累积的过程。“尺脉上不至关”,那就是以左尺为明显了,在搭脉的时候,两尺脉都上不至关,你就要考虑力度了,是何为先何为后,是右路寒湿壅滞不能归,还是由于左路郁而不能升,导致右路不收。既然是上不至关,阴气绝于内,这个时候右边脉肯定是浮,右尺脉浮而无根。为什么叫无根呢?因为脉气左路不能升,郁在下,这右路就显示的是不能收,它没有可收的,就会显示一种常有浮洪之象,这个临床上你就仔细去体会和感觉。不升的象是什么?不升之象就是没有弦意,没有木气。不收一般就是浮象,当然这个脉象是左路不升,下焦相火盗泄,才会导致右尺,但它主要讲的是左路。“尺脉上不至关”,这按理来说是尚可治,先天尚存,这个时候尚可治。“寸脉下不至关”,这个就没得治了。“尺脉上不至关”,你想想,脏精之气都郁在里面不得外达,这病人肯定是四肢厥冷,不用问,表面皮肤肯定凉,甚至出现晕厥、神志昏迷等等。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他这个说的是“期以月节”,我们在推算病人病情加重的话,一个是日,根据太阳,太阳主导阳气,最明显的就是外感病,六经传变,一日一计,它就是六经阳气,无形之气属阳,这个气机的传变就是以日为计的。月呢,月代表阴,它反映的是我们内在脏腑精气的盛衰,是相对内一层的。这里他讲的“期以月节”,这个我也没有经验,也没有算过,按他讲的意思就是,每个月按五行、十二地支都有它的分属,有升有降;上不至关,遇见金水之令的话,那就会加重,如果遇见木火的话,它就会得到缓解;以这个来考虑它疾病的生死之机。当然再细一点的话还可以考虑到根据每一年的年份,年份也有相生相克不同的变化。

脉法七十三。“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为其形损故也。”

脉散,什么叫散脉呢?

同学:金水不能含藏。

行者:对,精气内伐,真正精气内夺。我们一身生命之成型就在于精气含藏,内在有一口阳气,外在精气含藏,阴中有阳,这是大象。而符合这个大象呢,就是形体之气凝而不散,这样才得以生存,要是内在这股精气一浮越,就虚弱、烦躁了,一散就是病,乃至亡。

“伤寒,咳逆上气”,为什么咳逆上气?肺金不得敛降。为什么肺金不得敛降呢?肺气是开而后合,肯定是堵住了,挡住了,或者是不能开,或者底下降路受阻滞了,但是总归是肺气不能开。肺气不能开则不能降,虚逆在上,这叫伤寒咳逆上气。当然也有虚证虚咳的,就是虚劳的咳嗽,它那个里面呢少阳相火上逆,少阳阳明之气虚逆在上,这也有,但这个少一些,大部分都是外感有外邪,或者呢内在肺部呢,就跟搭脉一样,寸脉有些沉弦,或者是痰饮浮弦,或从阳或从阴,有阴邪之气不能布散。肺是布散水精的,它布散不了才变成痰饮的,所以说不能开为主。所以金匮里讲:“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温不开的话,你收还收到里面。但是,往下清降也有治好的,治好的话就留个根儿,下回脾肺之气还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肝阳的有形之气被压抑了一下,然后是气不往上逆了。

“咳逆上气”,肺气主收,肺主脏真,一身五脏六腑元真之气,起源于肺,一阴之所生,水之上源,如果肺脉散的话,这个虚劳已经到了最后了。“谓之形损”,我们一身有气、有形,气损,叫损证。左路由阴出阳,出的是阳、阳气,阳气呢逐渐受到消伐,这叫损;右路呢由阳入阴,阳气不入于阴,劳证。劳久了以后,脏真受损,这里面指的是这个损。

脉法七十四。“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害。”

首先,“脉病”,什么叫脉病呢?脉应四时,合乎四时之象。脉有五脏合于内,合于五脏四时,所以呢,左右手三部九候,寸关尺各有高下,合于其道,这叫做不病。“脉病人不病”,脉病是什么?内在升降出入受到了阻碍,或有余或不足,外在没有明显的不适。这时候呢,“以无王气”,我们人生存是内在的一股元气周流,这叫元真之气,这叫正气。左升右降,不管是左不升还是右不降,一旦出现,则会产生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久久累积就会中土不足,然后呢元精受损。“卒眩仆”,就是上实下虚的体现。“不识人者,短命则死”,短命则死这句话,其实啊,现在很多高血压一些疾病的人,每天吃着药,都是脉病人不病,人没事,表面看挺好的,是不是,左右升降都阻隔住了,但是呢,每天照样该干啥还干啥。这个时候呢,人的一身之真气就在不断的消伐之中,人处在这种状态下,由于身体不好了,心情各方面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临床上搭脉就是,左关脉升达无力的,清阳不得以展,办事情的话容易缺乏决断,缺乏自主的主张,如果受压抑的话那就多疑,如果是不受压抑、亢奋的话,那就是过于刚愎自用。这都是左路升达不畅的表现,升达畅了一下就散开了。

“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脉不病,还是刚才说的合乎于升降,合乎于一元盈缩。人病呢,这个时候显示出来什么?可能是无力、乏力,浑身有各种各样的疼痛,这往往有时候是元气不足,然后产生的一些经络、元气的一种变动现象,就像打坐的过程之中出现很多症状,有的腿疼、腰疼、甚至头疼、眼睛看不清,就是脉气到一定时候有阻隔,或者是一些疾病在恢复过程中的排病反应等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都是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脉法七十五。“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患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其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其愈也。”

这个看看就行了,就知道脉象在人一身之中,或表或里或阴或阳,都是有对应的,或上或下。“病人云腹内卒痛,脉当沉而细”,那你知道是哪一部沉而细?还有的腹中痛,左关脉还挺大的,右关尺沉而细、沉而紧,应该这么说,这种病人屡见不鲜了。当然,病人出现腹痛的时候,左关脉往往就浮大不明显,因为元气已经内归,往内伐,所以在肝脉的外在体现就没有那么浮大,往往有点弦郁,稍微有点大实,左路升不上去。“病人苦发热身体痛”,这第一条“脉浮大,今反沉迟,知其愈”,现在就不合适。现在很多人感冒完了以后,都不说沉迟吧,都是沉而弱,也不快,发点低烧,这挺多的,都是麻黄理中、附子理中。现在成年人想找那个发热脉浮数的很少,即使有点低烧脉也不快。当然他这是给了一个法了。

脉法七十六。“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知热退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这就所谓独守阴阳。“发热烦极”,所谓热为阳象,发热烦躁的时候人一般是什么?不想见人,喜欢空旷安静的地儿,然后喜欢张扬着,这叫发热。他如果向壁呢,就是喜欢蜷缩起来,这是阴象,阴象证明热气开而后合,已经往回收了。

脉法七十七。“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现在诈病的少,诈病的小孩有。这都属于那种诈病心理素质还不太高的人。过去人请个大夫来看病不容易,所以紧张,你看“脉之咽唾”,我们一般说话一咽唾沫是有点紧张。

脉法七十八。“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病人欠者,无病也”,病人欠者,起码代表对他这个病不重视。欠是什么?哈欠是什么?对,阳气欲敛,欲收不得收,这证明什么?大夫一来了恹恹欲睡没兴趣,都不想治病。“脉之呻者,病也”,搭脉呻吟,大夫一来想到自己有病了,一想到哪痛就越来越痛;呻者,由阴出阳。“言迟者,风也”,他这里讲的就是,风木扰动,言为心声,然后风火在上了以后,心气不能实不能定,说以说话不利索。当然我们现在按照他的条文暂且这么解释,这么解释顺一些。“摇头言者,里痛也”,这个临床上比较少,可能是痛得很厉害,中气不足,风木动摇,就跟很多老年人一样,不停地摇头,一说话摇头得厉害,那个是阳气衰,风木内动,一说话中气就开而不收。“行迟者,表强也”,四肢筋脉不和,就像以前刘渡舟说用桂枝汤治疗一个筋脉不和的,腰弯着直不起来,叫“以尻代手”,腰都弯到膝盖那儿,然后一剂桂枝汤下去,太阳经一开了以后,好了。“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过去古人讲心痛往往是胃痛、心口痛,现在人心痛绝对不会护腹,都是捂着心前区,冠心病、胸痹、心前区绞痛等等,很少说腹痛的,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心下悸什么的,表现出来有点腹痛,胃上腹痛。

同学:胸痹是什么感觉?

行者:闭阻不通啊。上焦如晴空一般,这儿壅实不通。肺是清虚之藏,为一身之华盖,五脏之华盖,所以一丝浊阴都不能存,这样阳气就要温化开散。这个时候呢浊气犯上,胸中满闷,要么咳逆,就是在肺;不咳逆,在心就壅滞。三阳逆于上,导致了这些饮食所产生的精气、浊阴的精气,该归于五脏的、该布散全身的,都容易停滞住,闭阻于上焦;上焦本来宣五谷味的,这时候产生了壅滞。

脉法七十九。“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恐则气下,下哪去了?下到里,下到肾了。所以这个“脉形如循丝累累然”肯定是沉,而且很沉。“其面白脱色”,这是肝木之气不能上荣,营血不能上荣,所以说面白,没血色,从这点就考虑到肝木下陷。其实有时候脉没那么细,是以下陷为主,然后再考虑到细。在临床上摸见很多人就是这样,在单位比如说当官没当上,这一下脉下陷受打击了,或者失恋了,这一摸脉,首先是左关脉陷下,当然不一定“累累如循丝”,陷下沉弱。“累累如循丝”,那就症状比较重一些,时间稍微长一些,这叫脱营,或者叫失营,是跟伤精是对着的。伤精是吃不好。

脉法八十。“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面色乍白乍赤”。

这点好解释。有些人做些事情,感觉到做得不对,比较羞愧,这时候左路肯定受打击了,肝木压抑下去了,然后呢内心不安。内心不安主要表现为什么?中土不定,脾意不守,少阳火实逆,所以一会儿脸白,脸白叫是正常现象,哎呀干错了,吓得白了;脸红呢,一会儿相火上逆了,又觉得一激动。所以人愧者和恐怖是两种,恐怖是全被吓下去了,这个呢是受了外在打击,但打击还不重,觉得能干好,但没干好。

脉法八十一。“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人要不喝水,这营气就没有来源。营卫二气,中焦化生,营气舒达不畅,肝木不得荣润,没水了,升不动了,所以说涩而弱。右路脉呢,左路不升,右路肯定不降。在中土没有衰败之前,一定要考虑到左升右降,这个非常关键。左不升会导致右不降,右不降也必然会导致左不升。再说给大家重复一下,温病学派有很多治疗案例,只用清泄右路,就能导致很多虚寒证什么的,得以缓解,当然前提是那个虚寒证本身就是风木盗泄。寒是什么寒?怕风,但是不太怕凉,就像有人一到夏天肚子凉,得拿东西盖着,没事还喝点凉茶,吃点冰棍,他这个怕凉就属于阳气不收;相反的,喝了几杯凉茶之后,肚子感觉好点了,苦泄,把上焦肺胃的阳气收敛了一下,湿浊之气又清利了一下,这个时候中土的阳气往回一收,感觉脾胃又不怕凉了,元气、窗户门关上了。就跟我们以前讲过好几次一样,白虎加参汤,这是最典型的,肺金燥亢于外,一身之气,壮火食气,背微恶寒,阳气不足了,一剂白虎人参汤,当然还要人参的,没人参效果就不大了,吃完以后马上胃暖了,微微汗出。大家很有体验,夏天一出去,本来口渴口干,几杯冷饮下去,或者吃点西瓜,马上就汗出了;喝凉的反而出汗,喝热的反而不出汗。喝凉的肺气一清,左路阳气就缓缓升达。但是你吃得过于凉的话,脾胃寒湿又重了。“脉自涩,唇口干燥”,唇口干燥不用问,这肯定是脾气转输不能上归于肺,就唇口干燥,津液不能上承。脾气不能转输,这口渴不厉害,怕就怕肺气不降,光觉得有点口渴口干,想喝点水;但是肺金一不降,上焦燥热就明显了,胸中烦闷等等就跟着出来了。胸中越烦闷,气越虚,虚烦在上,本来就口渴忍不住了。

脉法八十二。“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什么叫“伏气”?咱们不管古人怎么说,今天到这儿来讲只有咱们自己怎么说,讲完了以后再合于经典。“依文解字,三世佛冤”,我要是照着他这个文章解他这个,张仲景肯定不干。“离经一字,永为魔说”,但是你要解释完了以后你要回到他这个经典,你跟他这个不一样,这还是不对的,这肯定是有问题。最后合于经典,不是合于他的原文。合于什么?合于阴阳六气天地升降之大道,因为他也是在表述这个道理,我们是借助他把这个道理再重新表述一下。

什么叫伏气?大家说说。

同学:我瞎猜啊。

行者:没有瞎猜,咱们不猜,咱们就直接由心而发。伏肯定是起不来了呗,阴阳五行,取类比象,你就直接来呗。

同学:伏气就是趴着,不抬头,就是木气被压着。

行者:对。首先呢,这一象就合乎厥阴。“伏气之病,以意候之”,这一句话就代表你不要想着伏在那根经里头,伏在哪一个部位了,然后一系列理论什么的;主要是把它取类比象,把这个意找到就行了。“今月之内,欲有伏气”,但是这个“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就可能不是身体上的问题了,五运六气有伏气,也有欲发之气,它也会感应人体的欲发之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以前有伏气未发的话,这个脉象上必然也会有体现,久按的话,有欲而不达之象。既然是伏在内的话,脉象久按,表象渐去,里象就得显示出来了,久按欲紧,还有点劲呢。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这是伏气欲发了,欲动、欲开不得开。“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厥阴病,上为喉痹,下为泻利,但是它这里面讲的非喉痹也,我觉得他这个意思讲的并不是少阳火火热上结,而很可能是类似于少阴咽痛一样的,内有阴寒没有发,脉微弱,欲发了以后脉肯定是弦,欲发不得发,脉沉弦,少阳火,脉微弱,这是少阴。“病人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如果复欲下利的话,这脉就不是微弱了,弦而不得张而归于下。这段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吗?

同学:“脉微弱”跟“喉中痛似伤”有什么关系?脉微弱不见得喉中痛啊?

行者:是,但它这个后面有所指的,伏气之病嘛。伏气之病有两点,脉伏在内,第一个邪气内郁,为什么内郁?为什么会收藏住?少阴之象,欲发不得发,才会出现厥阴之象。

同学:现在好多人都是这样,比如说有陈寒,或者是曾经生气之类的,他都会有伏气。但这个跟微弱脉和喉中痛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啊?

行者:那个不叫伏气,伏气说的不是脏有陈寒。伏气是六经之气欲发不得发,既然叫伏气,它相对就是在外,应该是在于经络之中,伏气完全伏住了。是怎么回事呢?用了寒凉药,用了退烧药,暂时正气虚了,无以鼓荡,沉滞在下。一身的精气,一身的皮毛血肉骨就靠这一团阳气运化,有些地方运化不到,有些地方运化不到就是阴象。脉微弱呢正气还虚,就鼓荡不起来,这个时候“喉中痛似伤”,虚火上扰。本来就元气很亏,非得强吊着,劳累啊熬夜啊,心火在上,开解不了。所以说这条“脉微弱,喉中痛似伤”。下面一条,“病人云:实喉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以前也嗓子疼,现在伏气欲发,由于阳气欲升不得升,无力而升,所以腹泻于下,不迫于上就泻于下。但是呢,“虽尔,今复”,这又是一段时间过去了,这两个是接续的。

脉法八十三,“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易,是名灾怪。问曰:缘何作此灾怪?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此灾怪耳。”

灾怪就是以前的、现在的种种不利因素干扰,不可预知的因素的干扰,都称为灾怪。当然,“旧有服药,今乃发作”的话,这个灾怪就很平常了,起码大夫这次搭脉还有所疏忽。黄元御的解释是,“大抵药经人手,容有别缘,或者婢妾冤仇,毒行暧昧,事未可料也”,这这个是灾怪。现在有的地方抓药也是,病人多了,今天落一味药,明天差一味药,这都是有可能;有时候病人比较多的话,你一次抓药不要抓太多,你抓太多了肯定不好,下回病人老看你,不是各10g干姜吗?那个里边18g,这个里面2g。(众笑)再下回盯着看,盯了几次,这几回挺准的。有一回一看,药方上有,药单上没有这药,也有这种情况。当然现在人抓药肯定没有古代人那么敬业专业,有的药房对药,有些病人多了他不对药,它不给你对,抓还来不及呢,没复审。

行,脉法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先休息一会,有什么问题等会讨论,从下周开始讲伤寒论。



脉法八十三条给讲完了。古人说,医学之道,以意会之,这个是我们最终要体会的,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但以意会之它还有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你散开了说得头头是道,然后呢归在一起,又合之于一,变化随心,这个才叫以意会之。不能说你以意会之了以后你讲不明白,讲不明白的话,这就叫不能由阴出阳,理还不明,有感觉了,但是彰显不出来妙用,只是你暗合。这个时候呢,你呢有地方能通,有的地方就不能,不能达到所谓的古人做学问一通百通,你在医学上在治病上有所通,在判断复杂的情况下,有时候要差一些,而且呢状态不好的时候不行。

整个黄元御的书,讲的就是,过去有人说,“水寒土湿木郁”,满眼都是这个。但是呢,我们的脉法比他的还简单,就是一升一降一出一入,左升右降。水寒土湿木郁是我们人体的大象,是现在人生病的一个大象。用一升一降来解开我们所有脉象之中的道理,用“水寒土湿木郁”来把所有病的病机解释开。每个病都是水寒土湿木郁,但是为什么变化万千,各种症状各不相同,你怎么解释?就好像黄元御替我们打造了一把武器,“水寒土湿木郁”,我们怎么使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无往而不利?那个时候就算我们真正会用,会用了以后,才算我们真正理解他这本书了。

脉法讲完了,但是其实脉学才刚开始。在不断的临床过程之中不断地去磨砺,不断地去临证,临证之中再去用这个取法乎阴阳四时之道,内外表里,雌雄之枢机,一出一入,这就是内经讲的,圣人之道无外乎此。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讲一下。随便谈,关于对医学的疑问,关于有什么好奇的想法。

同学: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这个怎么理解?

行者:他虽然说上中下,我们心里何必有上中下呢?“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对吧,一诊之中就可以见四诊,四诊之中又可以合于一诊。我们不必要局限于一诊。就像望诊一样,你能望诊,然后望诊了以后就知道他的脉象;然后通过脉诊,你不看病人的面相就知道他大概的气象,这叫能合色脉。这两个本应互通的,只是我们在临证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因素,有很多内在的需要我们去甄别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叫”能合色脉”。他这个脉应该会有一个什么面相,这个两相契合起来这就准确了。这个面相会有什么脉象,这一看明显一个属阳,就是说阳气外张的一个面相,脉呢反而出现一沉弱脉,这虚劳可知,只是元气虚亢而来,这个时候叫能合色脉。你看,病人咋咋呼呼来了,好了,他还挺兴奋,这是阳证,不搭脉的话,光听症状,你肯定容易受到误导。“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脉法的感觉呢,表里应指,很难欺瞒;而面色呢有时候就差一点,因为你不知道他属于什么状况,很多人由于在社会上各种磨砺的话,他需要什么状态他能够发挥得很好,一般人有时候理解不了。只能说明我们临证经验非常丰富了以后,才能探究出来真正细微的本来面目。但是在脉象之中是逃不掉的,脉象之中是不为他的主观意念为转移的,是他本身内心的一个体现。

这周三一个病人来了,我是老总,我想熊谁就熊谁,我想到哪儿玩到哪儿玩,我心态高兴着呢。我说你这肝气郁结啊,还郁结了,我郁结啥了?我就每天高兴得不行,你非得让我找点儿不痛快的事儿说一说,没有啊?这种人吧,他是对自己的内心处于一种忽略的状态,他就心里说,我现在下班不干那些事儿了,我需要好心情,我就想着好心情,我看我现在就挺好的,这是他自己营造出来的。然后我一搭脉,然后我说谁也搭一下,你体验一下他的心境吧。我说你表面吧看着挺随和,但内心险恶,内心所处的环境非常险恶。然后他说,能不险恶吗?钱难挣,屎难吃,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宁可吃屎。你看,证明这人他其实本心是挺豁达的,但是外在有很多压力,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处理,所以就郁结到那儿了,这时候肝郁,要达郁,第一次来达郁不太管用;第二次,咱不能只达郁,还是往下收一收,敛肝泻肝,稍作一疏达,边清边疏,因为他肝气本来就舒达不开,他一回到单位那事全都挡着呢,你怎么帮他疏达?你帮他再鼓把劲儿,回去以后郁结更厉害,事儿还解决不了,只能拼个你死我活才行。只能把他内在郁结的郁气该拉肚子拉肚子,该泄的泄泄,暂时别把里面的家具都拆坏了。

在这一点儿上,还是内经说的“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这是根本。至于“望而知之者”,那就属于脉法再深一步,状态很好,能从微几的气象中,望色望的是气色,象是状态,不是这儿青那儿红,部位相克;它主要是气、色,先是气,气机是抟散凝敛,然后呢,这就叫里。最根本的里就是象,但是象有时候又不能说白了,你一说白了它就变成望诊。就是《内经》写了那么多,写了那么多又全,很多人学了以后宗旨就失掉了,根据那些教条就套病人,不能把握住那个象了,只有通过十几年临证之后又回归到象上。但很多人回不来,很多人都回到西医化验检查单上,说,这望色不可靠,这脉诊也不可靠。

行,有什么问题再讲一讲。

同学:有一句话,阳受气于四末,怎么理解?

行者:是这样的,就是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阳在外,阴在内。阳要怎么足呢?阳要充盛了以后才能往回收,三阳之气足了以后才能降、才能敛;三阳之气不足的话,阳气就散于外,阳气浮越在外。这叫什么?“寸不至关,名曰阳绝”,它是从这一点儿讲的,阳受气于四末。如果四末手麻的话,手麻脚麻,这是阳气虚于外,风气动于外,这就是所谓的中风前兆。相反,阳气一收了,压制的还是少阳相火,少阳相火不逆乱的话就不会有中风。所以,古人的很多观念,话讲出来,他是站在一个很大的角度,就是阴阳升降,一个很简单、至简至易的角度。我们有时候如果不能站在那种角度来看他所说的话,然后就拿那些理论去分析它,分析出来,开口动手便错,怎么分析怎么不对,就没有对的时候。只有到他那个境界状况,你再说他那个话,感觉挺自然的,很大气。

其他呢?

同学:土湿的话,脾阳虚,所以干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四圣心源里黄元御的很多方子,我认为是该用干姜的,但没有用干姜。

行者:干姜是存而未用,是吧?是没用,并不代表他不用,他是在表法。明清那个时期,很多人,就是说所谓的基层的贫苦老百姓,他中焦没那么寒湿,没那么多事,每天挺踏实挺认命的,我就是老百姓,踏踏实实干这,踏踏实实干那;不像现在,现在人非常浮躁,都不知道自己吃几两饭,每天就是说肝气都瘀滞着,肝气一瘀滞,中土不安,每天想法都多,外界信息又复杂,搞得脾意不守,土湿外溃,甚至都守不住了。这时候你不温中土行吗?

同学:干姜是温中土的?

行者:干姜是升脾阳的,辛、甘、温,而且干姜之所以是干姜,它是生姜发过两次芽以后,叫”三节开化”,就是它的一个道地药材名字,然后,经过这两年以后,它的辛散之性、升发之性尽去,而温守之性内存,所以这个叫干姜,其性就缓和了,但是还存有辛味,但是它这个辛味呢就入于内,而不散于外了,这个时候就温里。如果你内在脾精不足呢,常用干姜,脾精愈乏,更加匮乏。

同学:一般治疗土湿之后,还有虚寒,用白术?

行者:土湿的话,脾精还不守,用白术。如果脾精守,白术也不要用,就用参就行。

同学:……

行者:有啊,脾阳不振的话,叫做什么?右关脉,右关脉往往沉,现在全浮,浮的话就证明阳气还有,只不过是不收了,我们只是需要把它温敛,阳入中土就够了;如果是左关脉还不升的话,那我们再用桂。但是呢,在临床上往往成为一个定势了,有时候病人多了,一个定势方子就出去了。但是你再仔细剖别的时候,在临床之中你要是精炼的话,这方子可以用得很小。但那个就是考验状态,状态好的话,虚静纯一,那就很容易做到方子小,你要脑子里千头万绪,那方子可能就收不住,是不是?

同学:茯苓怎么用?

行者:茯苓啊,它是一个松树上结出来的。首先,色白,有平敛抑木的作用,它本身就有收肝木的作用;而且行水道,这是本经里讲的。水道是什么?水道就是从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从肺气开散,然后到三焦水道下输,整个包括在内,所以呢还对少阳火上逆有克制作用。茯苓就有这作用。

同学:就是说茯苓整个功能方向是往下渗水利湿?

行者:它是往下敛降、平敛,往下降逆的。你像虚劳的很多病人,中土虚损,不用茯苓,因为茯苓会泻阳气,有这样一种说法,其实临床上也确实这样,有时候吧就用点薏仁。薏仁也泻阳气,但是比这强一点儿。茯苓渗泻阳气,就是说中土阳虚的这个过程中呢,中土比较薄,这个茯苓的的害处吧比一些寒凉药还明显。这就得看不同的病了。

同学:从水液代谢过程中,水谷入胃,脾气散精,上输于肺,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那么茯苓主要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作用在从肺到膀胱这个过程?

行者:你不能把这个定的那么紧。咱们看哪个药,主要看它的取向,然后把它这个药性,这个象类比出来,就是它是什么样子。你说它去水道,你看它跟哪个药用在一块儿,它才要发挥不同的作用。你首先知道它药象是什么,它走的力量方向是什么,你才能决定出来它的作用。茯苓、泽泻这两个药都是通利水道的,但是泽泻偏于内,抑水饮偏于下,因为泽泻苦寒,吃过泽泻都知道,苦寒渗利的感觉很强。泽泻还是偏于阳一些,从阳,然后抑木,运转中焦脾胃的作用,从肺金角度入手。

在药物的分析过程之中,我们第一步首先要知道它的药象,这个象呢,不要把它马上就进行分经类比;分经类比以后,我们会很受局限。主要从四气五味升降的角度来理解它,它入哪一气,它升降之中有哪种变化。你别小看这个升降,升降其实很复杂的,在表有在表的升降,在上有在上的升降,在下有在下的升降,你要把它分之可分,那就是变化无穷。其实临床上就是这样,分之可分,至于为了便于定位呢,有时候才用比较严谨的系统,就是六经啊、脏腑啊,再去定位,再进一步归属。等讲完了伤寒论了以后,大家一块儿把《长沙药解》讲一下,《玉楸药解》可以穿插着讲一下。

行,今天就讲到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