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提醒】行者老师讲中医第56讲《伤寒脉法十49

 inr的收藏室 2014-10-27

行者老师讲中医第五十六讲《伤寒脉法十49-60》20130727


脉法四十九。“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这里讲脉有残贼,怎么理解这条条文呢?我们搭脉,我们面对一个病人的脉象,什么是常脉?知道了常脉以后,就知道什么是有所变化,什么是受克犯,什么是不足,什么是有余。残贼,这是种说法,就是残害,贼寇。按照我们在脉象上理解,残是不足的意思,贼就是克犯,大概可以理解为,一个讲的是正气不足,精气不足,一个讲的是邪气有余。邪气有余,正气定为不足;但正气不足,邪气不一定有余,只是看哪一方面为偏重。

弦紧浮滑沉涩,这几种脉象,在我们正常四季脉象中都是兼夹有所体现。春脉,春弦,可以滑吗?可以滑,郁而不能发,欲发不得发,这是春势,如果积累比较足,就有滑象,弦滑、洪滑,这个时候都可以兼夹。紧脉,早春脉有紧象,阳气初生,早春脉象。浮脉,春夏脉,尤其是暮春、夏天的脉相,秋天的脉象,阳气慢慢生长起来以后都兼有浮象。浮滑沉涩,在常脉之中也有体现。这里名叫残贼,就是说它是不应时的情况下出现的。第一个不应时,第二个不应部位,脉有六部,不应部位。还有呢,在不同的不应季的病中产生了,此名残贼。

弦脉,弦为木象,脉气现为弦象,木象现了,其他四行呢?其他四行弱。证明寒在内,只有木象一象,病在这一行,所以这一行出现了问题,产生出来弦脉。弦为木象,木象是什么?木克土,六残贼脉之首。在临床之中,你像张璐说,七成以上的病都兼夹有弦脉。为什么?人秉风气生长,和风生万物,邪风杀万物。我们秉风气,就是说我们人是有生生不已这个特性,但是呢,生意一受到郁遏就会产生弦脉,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种种环境上的,这些情况导致我们内在的身体生机受到了郁遏,就出现了弦脉。所以在临床之中,病人弦脉,弦象居多,尤其是左手。左手弦脉不升,右手弦脉不降。黄元御先生解释的就是:“木旺则脉弦,土虚者忌之;水旺则脉紧,火虚者忌之;表盛则脉浮,里虚者忌之;里盛则脉沉,表虚者忌之”。他就是从这几方面讲所谓的残贼,就是不同情况下出现的。不是说这几种脉不好,不对时候,不对部位出现了不好。

脉法五十。“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寸口者,脉之大会要,一身营卫气血周流,复会于寸口,所以呢独取寸口。“诸微亡阳”,微是什么感觉?我们平常摸脉象,摸的是什么?摸的是营卫气血鼓荡的现象。脉象的大小呢,首先前提是脉气得到这儿,脉气不足,到不了这儿,无论是阴还是阳,都是很微弱的;到了这儿以后,然后再说,有的时候脉细,力道足,形不足,那就是阴分不足。有的时候气涩,有的时候实大,然后是感觉还没多大生机,有点瘀滞,像结脉,这就属于阴有余,阳不足。“诸微亡阳”,这是人体元阳为虚,不论升降。寸口脉阴阳讲的升降,升不足,阴象现起来了,收不足的,就浮在外,阳气就喧闹在外。这是二种现象。

“诸微亡阳”,微脉显示的元阳不足,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你养阴不能用,温阳药,姜桂附也不能用,姜桂附用了之后气血本来就不足,你刮那么大风,然后升,没得可升。这个时候就得考虑温固先后天的根本,以药味甘缓平淡为主。兴木火就是在刮风。现在元阳这么微弱,小火苗,刮不了风,得护着。要护着怎么护呢?土护着。中土其实护持着五行,但护持太多不透气。

“诸濡亡血”,濡脉是什么?濡,三点水旁,相濡以沫,就是一种湿润、柔细这种感觉。“诸濡亡血”,濡弱,濡相对要兼弱。过去的人爱把濡脉跟细脉相提并论,我觉得不一定。很多的人根据“诸濡亡血”,又推断出来濡脉要浮,这不一定。“诸濡亡血”,这个濡呢,脉不一定很弱,不一定很沉,是软,就是那种没力量,没劲,没神,所以“诸濡亡血”。血是什么?血性奔发啊,血足了要弦,要滑,就是要发,气足了就要收;无血呢,就是一点奔发的力量都没有,不升了。

同学:就是死水。

行者:也不是死水,就是很软、柔细。“诸弱发热”,弱为什么发热呢?

同学:气血不足,升不动。

行者:虚弱的人有时候会出现发热。补中益气汤证,是因为左路升阳不足,右路无以敛降,无力而降。这个弱不是沉弱,相对是浮而弱,很可能会大而弱。“诸紧为寒”,这不用讲。“诸乘寒者则为厥”,什么叫乘寒者?

同学:外感为病。

行者:寒者,太阳寒水之经,那是北方肾气,寒水所司。乘寒者呢,左路水中生木,木中生火,这是正象,这一病肯定是逆象。乘寒怎么乘呢?寒气上乘,右路阴寒之气。这下面来了,你看,“郁冒不仁”。

同学:一派阴象,浊阴不降。

行者:肯定浊阴不降,那是寒气。这才是厥呢,厥逆,什么高血压,糖尿病,乱七八糟这一套厥逆全在里面。只有这一条是厥的,往左路没得厥,叫顺。

“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胃无谷气”,谷气弱,胃气弱,无力敛降,右路降不下来,阳明不能司权了。“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这里面“口急不能言”,大家在临床之中也会遇见类似的,有些病人,想说说不了,老是急,说话老是感觉不利索。这里面你就得考虑是不是中土之气不足,中土之气不足,然后呢当降不能降,当升不能升,脾塞不通,中焦脾缓转不了。“口急不能言”,急嘛,肯定,肝木郁在里面,然后呢口不能言,木火还升达不上去,中焦脾气还转枢不了。

“战而栗”,这个就有点木气失根,动摇之象。

“诸乘寒者为厥”,我们就是大概体会这个大象就行了,以后逐渐就会明白,阴阳升降就这一条道路,时间久了以后,虚静为宝,这个通透虚静的心,这个条文都是用来阐述我们这颗心的。不是说,哎呀,我悟道了,我悟了个道,诸经都是我的注脚,好像有个道;没那个东西!很多人上来听我讲,哎呀,到了那个境界。像以前老讲高士宗,高士宗不是讲吗,“盖学医者如剥蕉心,剥至无可剥,方见至理”。你看,芭蕉剥来剥去,剥至最后,两个叶里面是空的。

脉法五十一。“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问曰:何以知乘府?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这里讲濡弱,濡刚才讲了,软。弱呢,就是沉,无力,起不来,感觉也是一种没力量。濡弱呢,这在内经里讲,春脉,春三月,脉濡弱招招,如按长竿末梢。“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长杆最末梢那点,又软又细的,他讲树那个长枝。那是一点生意,甲木那一点点升意,“濡弱招招”。

“何以知乘脏?何以知乘府?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阳呢,右脉为阳,浮则为阳,“诸阳浮数”,这里讲的是脉的大象,浮数之象,三阳气不得敛降,为乘腑。这个好理解。腑气嘛,传化物而不藏,腑是通行的,要往下降,通行不藏,腑气要通降,以通降为和。这个时候呢,诸阳浮数,阳气瘀塞在外,不得通降,不得流通,这就是乘腑,腑气上乘,阳老呆在阳位。阳只能往阴走,腑要往阴走,传化物的,从最高的华盖开始,水路,陆路两条路。

“诸阴迟涩为乘脏”,左路木火要升达,木火升达带动的是五脏六腑的脏精,精气要起亟,现在精气不能起亟,迟涩,它起码濡弱也行。它不濡弱,濡弱招招,其实这濡弱里面它带点就像内经里面讲的,它必带弦象,它没这点弦象它不是甲木。

同学:有没有迟涩以外的其他的脉象呢?

行者:这是讲的大象。木火要升达是什么?弦,滑,对吧。你看这里面讲的涩,迟;迟对应的是什么,是数,是急。这个迟里面还带着缓,是吧,缓怠。所以它正好是整个金水之象。

同学:它表现出迟涩来,说明一点升意都没有。

行者:说明升意受遏,受郁遏了。为什么受郁遏了?可能是里面五脏的精气,因为长期的熬夜,劳累,就不足了,突然一下接不上了,没有那么多精气往上激发了。迟涩乘脏,这都不是轻病。

同学:肾脏可以,因为是本脏,其他四脏也都行?

行者:这里可以就一部脉而论,也可以就五脏整个大象来论。五脏都在肾,五脏整个精都在肾,但是如果它一脏有病,比如说肺部脉,肺病,沉、迟涩,一部脉的现象也是乘脏,肺经的精气也开达不了,你不能说,这是肺脉,就补气呀。该温还得温,肺气该开还得开。有时病在一脏,病在一部,有时病在全体。全体是因为一身气机流通,这是大象,一病则周身皆有所累,而一部脉受伤,那是讲的是宿疾,外在气血流通好着呢,宿疾呢以前得过肺病,得过什么的,然后外来一个因素,里外一合,就出现问题了,就那一部陷下去了。

同学:这里面讲的六部脉的大象?

行者:对,可以大象讲,也可以分讲,也可以细讲,讲主要原则。

脉法五十二。“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首先讲,纵横,纵是什么?纵就是克其所制,横就是侮其所不制,纵横,就是一行如果过旺,就会出现纵横,克其所制,侮其所不制。逆呢,就是子盗母气,子盗母气就逆,母病及子就顺,所以母病及子是轻病,子盗母气就是重病。家里母亲出现问题,这样没事,顶多是源头慢慢衰弱一些,慢慢接下来养一养,也不会短期内出现危证。像逆就是出一个败家子,怎么弄都不行。所以纵横,顺逆,就是在五行之中出现一行过旺,产生了与其它四行的关系。

同学:这里只讲了水火和金木,没有讲土。他只是举个例子,是吧?

行者:对。它这里面就是说把土行给绕开了。土克水,水行乘土的话,那就是为忤,为横,就像前面讲的,“诸乘寒则为厥”,这不就是横吗?“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

脉法五十三。“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伤寒腹满谵语”,腹满者,脾之部在腹,整个肝气,木火之气不能升发,就产生了腹满。谵语是什么?浊阴上泛,阳明上扰。“寸口脉浮而紧”,这是什么?右脉,右寸关脉浮而紧。刺期门以泻之,这现代临床上很少用。“腹满谵语”,既然谵语了,这个病可以说是六经之气阻滞已经影响到脏腑了,肝气郁遏在内,腑气不得通降。我们在临床上也可以相应用一下其它的泻法,但是,尽量温降右路,不碍中土。

脉法五十四。“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大渴欲饮水”是什么?外而太阳不开,阳明也不降。阳明为什么不降?我们平常人感冒,有没有一感冒口特别渴的?

同学:有。

行者:一感冒就特别渴的少。为什么特别少?

同学:可能只有阳明素体不降的人才有。

行者:阳明素体壅滞不降,就会有这种现象。一般人感冒发烧,烧得挺高的,喝水都是硬灌,不想喝水。为什么不想喝呢?

同学:太阴还是从湿化。

行者:是因为太阳起于太阴,太阳气整个开不了的话,木火就不开达,脾气就不得散精,所以这时候你喝下去水不管用,中焦没有消证。“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这是喝了很多水,左路也不得开发,所以喝完以后肚子还很胀。其实临床上这种也有,很多人为了取汗,喝了很多水,肚子还胀,汗还出不来,所以不能盲目地灌水。

“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都到这条了,这条说明什么?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已经欲解了,不用加茯苓白术小便也利了。如果小便不利得加。

“此为肝乘肺,名为横”。肝为什么乘肺?因为肺气太弱,平常感冒受寒,里面火气太强。既然要乘肺,可能跟节气还有一定关系。比如秋燥,肺气欲降而不得降,可能平常熬夜兴奋,阳火老是飘在上面。这种人感冒可能容易嗓子干,口渴,想吃凉的,吃完凉的其腹必满。

同学:很多人一感冒没有大渴欲饮水,但是会咽疼咳嗽。

行者:那是少阳相火,还没咳在肺里面。肺要劳心,肺的精魄不收,不收的话,这种人很容易咳嗽,燥咳。

“名曰横,刺期门”。这是古人给的大法。像我们临床上,“大渴欲饮水”,这不用问,既然是肝克肺,肯定还有肝火,例如口苦、嗓子干,看看眼睛红什么的有没有,就不光是一个口渴的问题。如果真是肺气不降,不光有口渴,还有鼻子干,肺气虚而不降的,鼻子干很明显,口鼻干燥,“大渴欲饮水”,水到了喝几口就行,不停地喝,来了就喝两口,喝完了也不太解渴。

刺期门是一法,管不管用也不一定。暂时泻一下,泻一下以后肺气能收,肺气一收以后,脾胃就能守住,脾气一守它就能够达于四旁了。这里面这股肝气还很旺,病人素体还挺好,这个肝脾应该升达,灌溉四方,结果肝气逆上去了,肺气被逆,所以用了泻法。临床上我们根据病人体质虚实进行调整。你看现在临床上,一感冒牛黄上清,一感冒牛黄解毒,吃完挺好的。牛黄上清,牛黄清胃,一感冒嗓子一疼,一吃好了,过二天不感冒了。管用吗?也管用。治得对不对?也相应对,但他治完以后,得要静养几天,让左路再生发上去,要不然时间久了以后,左路生发不上去就会瘀积成病了。本来元火挺足,结果日消夜损。

脉法五十五。“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也?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以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洒洒恶寒也。曰:何以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左路由阴生阳,生出阳脉,但阴脉不足了,生不起阳脉,所以“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右路诸阳要敛降,肺胃要敛降,整个上焦心肺之阳不足以敛降,所以“阳脉不足,阴往乘之”。左路阳负责升,陷于阴中,恶寒,“阳往从之”;阳都不待在阳地,往阴地跑了,肯定体表阳气不足,恶寒。“阳脉不足,阴往乘之”,阴气都顶到表了,然后阳气都浮越,逆于外,所以出现发热。阳气应该固护,固护不了,所以这时候出现虽然发热,但是“洒淅恶寒”。

这点虽然简单,但是要反复地看,反复地想。经常看完以后,你就会知道,一见病人,病人说恶寒,你就知道为什么恶寒;发热,为什么发热。就这么简单的问题,很多专家教授也不一定搞得很清楚,没有古人解释得这么清晰明畅。

同学:怎么跟黄元御讲的不一样?

行者:这跟我讲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讲了两面。阳气陷阴中,我讲的是阳,在阳则恶寒;它讲的是在阴,阳气陷入阴中,阴中就会有燥热,阴不能安守,则会感觉内在的烦热。根据古人讲,他这个热,不是讲的外在的体温温度高,而是讲的内在的烦热,他以这个为主的。你要讲外在的体温高,那肯定是三阳不降为主。他讲的譬如五心烦热、烦躁。所以说这两条你们要互看。刚才讲的阳不足,阳不足了,阴乘阳,就出现了浮热,一身肌表热,肌表热了但你还感觉怕冷。这叫什么?这个要重一点,就叫热在肌肤,寒在骨髓,或者叫热在表而寒在内,里面的阴气往外乘,所以你看外面还有点恶寒,但恶寒还怕热呢。你可以拿被子盖着,但你不能拿热被子给他盖着,盖着他难受。这叫恶寒不叫畏寒,畏寒是外面暖暖和和的更舒服,而他表阳还撑在外面呢。

就这么简单的一条,其实涵盖了阴阳出入的一些根本道理。这条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有啥不明白的直接讲。这是很简单的也是很根本的,把这个理解透彻了以后,以后学《伤寒论》就简单了。

同学:那个阳气下陷于阴中,但不发热吗?

行者:阳气怎么下陷在阴中啊?给你举个例子,阴是底气,内在的,你要是底气不足的话,气一泄下去,你会发热吗?或者是外在压力挺大的,不敢出头,肯定是表面哆哆嗦嗦的,然后稍微有点怕冷的样子,因为阳气全压在里面。无论是虚还是实,无论是外寒消侵,还是升意不足,这是陷在内。不是讲了吗?人体就是阴阳内外,你阴不足了,什么叫阴不足?就是这元气在大本营的兵力就不足了,钱都花在外边了,你看里面没钱,兵力就回收,粮草都接济不上了,赶快撤兵吧,得往回收。这左右路一定要搞明白,左边木火升达,叫藏精起亟开发,左路一开,右路马上收。

同学:更年期那种潮热是吗?

行者:那种潮热是啊,那种潮热恰恰就是阳陷于阴中,阴气不宁而逆于上。你看另一条,“诸乘寒者则为厥”,厥热上逆则为潮热。你问问那些更年期的人,一问个个都是潮热,脚还特怕凉,厥逆,寒气盛,阳气不能归根。她热完了她又冷,没说一直热,正阳她还不足了。什么时候冷?凌晨冷,凌晨前冷一冷,阳气要升发又升发不出去,那就盗汗,这叫寒热。

反复读反复想,一下领会深刻不容易。这几条,要是几年前读,你必须在这里面困惑好一阶段,老搞不清楚,这发热热从哪儿来,这恶寒寒又从哪儿来,反复在这儿困惑,然后一讲明白了,就这么回事。把这条看明白了,就可以治小孩感冒了,很简单,往来就是那些小方子,往来升降。大人感冒当然就是杂病多一些,有时候见效没那么神速,再加上中间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所以有时候不那么顺。给大人看病需要特别镇定,病人来人,我还没好;你又怎么整了!?你就知道问题肯定在他那儿,心里很明白,对这道理非常澈,要不然他不检讨自己的小问题,都在你这儿找,找半天,还找得你自己不自信,不知该怎么用药了。

脉法五十六。“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而不行,更发热而烦躁也。”

这条讲的就是我们现代人。我们现代人,你发现没,左尺脉都弱,临床上这么多年想找几个肾气足的不容易,肾气足主要是左脉沉滑有力,有点滑实的感觉。冬脉,其脉为营,其脉为石。什么叫营呢,就是象个营盘一样扎在那儿。“其脉浮”,就是阳脉浮、阴脉弱,阳脉浮讲的是整个右路浮上去了,阴脉弱是由阴出阳出不来,还是承接上面一条,讲了一个体质。

“血虚则筋急,其脉沉者,营气微”,不但弱,还沉弱,沉的话脏精不能外济,木火就一点没动静。营气弱,营者营运,木火就没有营运之力。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这里面我们临床上病人有几种情况。病人说我这汗一出就是大汗,出完了以后还怕冷,一身黏汗,就是这种。这种人出完汗以后冷,如果再冷的话,就是黏汗,因为他汗一出以后把气一耗掉,营气就特别弱,连那点汗都无力,不能流畅。所以黏汗是什么?就是汗出得不顺畅。当然现在温病学派来说,你这是伤阴了,这是黏汗啊,汗出如油,就出来了。汗出如油的少,就是黏汗。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元阳亏虚,守不住。元阳亏虚怎么办?收阳气啊。尺部脉有没有风象,有风象再滋阴,有风象滋完阴了,中土还得温阳降气,要不然这点阴药你拿啥化掉,脾胃阳气都这么弱,你拿什么化掉?如果实在风木太燥扰,你来点炮姜,来点什么,一切药以甘平为主,不能凉,本来左路木火都压在底下躁急了。

“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而不行”。营气微加烧针,本来就相当于气多血少,“血流而不行”,血要流流不通,没有东西,没有那么大的营血资本,因为肺胃一路就没有敛凝这么多的精气,气凝则为精再发出去,他就没给它凝下来,所以只能把右路浮散的元气往外开散,所以更发热而烦躁。烦者心火不降,躁者肾水不济。

同学:血流而不行,有些有血腥的,右路不能敛降。

行者:流血,人为什么会流血?你讲一下,血流而不行。

同学:流血分为上下。上部流血是肺金不敛,下部流血是肝木燥扰。

行者:病在阳还是病在阴,首先要看一下。病在阴的,逆乘在下,在里才会流血吧?你要是逆乘在上,汗流不止,这气都全泄在外面,它没那么大劲流血。

同学;但他用了烧针。

行者:他用的烧针是燥,燥热或烦躁。本来木火之力就不大,木火往阴精克犯的话必须有力量,烧针是用完之后全身燥热,它里面该寒还是寒,它没有克犯到里面。要克犯到里面必须是木火之力挺足的,想往上升升不上去,然后下面正好肾精收不住,它往下走。这不是肾气弱,要肾脉浮才行。

同学:少阴病有一条,“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这条和五十六条是不是一个意思?

行者:类似。这都是上厥下竭。简单就是说,在上汗,在上元气不收,然后卫气开散收不住。这叫什么?叫叫竭,上竭下厥。左路升达不上去,生机灭绝,右路元气不收,耗散殆尽,竭。你想,烧针这个力量,一进去,血脉突然多了一股温燥之气。你吃过附子吧?吃完附子这个燥热啊,哪儿都热,这脾胃还是寒的。

同学:是直接作用于血脉,那股力量直接从血脉往外散。

行者:血流而不行。他真的血流开了,他马上就暖和了。

同学:它只是气比较彪悍。

行者:是,收不住,它没有深入的力量。我说,你用附子,那我来点桂附地黄丸,那就进去了,它这个补阳的力量比较深沉,它入进去了,入阴分了,就在这股阳气上面绑了个秤砣,要沉下去。这个属于阴精亏虚的。真正要温阳,还是过去温病学派讲的,通阳在于利小便,其实不是“通阳不在温”,真正要温阳啊,也不在于大辛大热。为什么呢?阴气沉滞久了以后不得流通,阳气要进去的话,你先得把路打通吧,路打通才能进去,所以在于利小便,利小便是一法,先头部队呀。

同学:利小便应该是下焦水气很盛。

行者:那不是。小便一动以后,寒水之气才能流通,而且小便本来也挺利的,但是你要在温阳的药里面加上利小便的药,那不一样。那时候我还没毕业呢,有个病人寒得要命,每天就感觉到全身凉得就活不过来了。其他大夫一看,四逆呗,附子理中,吃下去好一阵,不吃就不行,吃时间长了也不行,吃时间长了以后感觉,这药啊,其他大夫开的都是人参啊什么都用上,没有像王正龙比较单纯地用药,感觉一吃下去浑身就暖和了,感觉大军过境,也就保持一小时,一个小时又开始凉了。这个就是寒邪没有散开,整个阳气没有流通。到我那里看,我用的桂附五苓,一吃完,他就感觉慢慢暖起来了,维持时间很长,然后桂附五苓慢慢用用,用久了以后又换成理中,吃了半年,以后就不冷了。

同学:治风湿,不可令水流漓,是不是这个感觉?

行者:不可令水流漓,病必不除。水流漓怎么了?胃气又伤了。胃气一伤,本来想振作一下,表里和,不光是表里和,把那股多余的胃气调和一下,然后呢白芍微压一下,振备一下,从左路升上去。如果升上去升得太过,元气又耗损了,下次再治得桂枝加参了,对不对?然后再不行,就得桂枝加附子。实际上一次把参附都给它用上,就行了,他想水流漓也流漓不了。

同学:不可令水流离,它的本意是只有缓缓出汗才能湿气外出。

行者:是一个意思。在表之汗靠的是阳气来蒸运,水流漓了,阳气又衰了,靠阳气把它蒸运开就行了,所以,参附你用不用?为什么会水流漓呢?是无根之气,你发汗发过了它就没根了。阳气你要从中下一下子调上去,阳气充沛,表一开就合,不可能水流漓。不可令水流漓,这话其实是一个法,放在这儿。你要是光照顾这点的话,这活儿难干,有的人发完汗以后这汗挺大的,难道被子揭开再晾一晾,这晾一晾又受凉了。(笑)其实在临床上,不是那些讲经文的那样讲的。不可令水流漓,你得看病人体质,你不叫他水流漓,不是说你嘱咐病人不要出大汗啊,其实病人有时候操作不好,他捂一捂,这边已经出汗了你怎么办,微微有汗,还继续捂着,被子掀几层,差不多就行了。但是有的病人一出就是大汗,全身上下,一身汗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是正气亏虚,风木一扰动,一发皆发,一发不能收。

脉法五十七。“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则洒淅恶寒也。”

你知道他讲什么,你就会觉得它读起来十分舒服,大家的语言对路了。

“浮则为风,数则为虚”,为什么“数则为虚”呢?我记得我前几节课老讲。我们讲脉象,滑脉,有时候滑则为虚,讲右路;数脉,数则为虚,肯定也是讲右路,讲的右路的气。“数则为虚”,肝脉急呀,是不是?肝脉急数之象,中土是缓和之象,金水是收藏之象,全都收不住,一下受了外风的鼓动,浮数就跟着起来了,就像很多人一样,外面有点风吹草动,马上就急躁不安,虚证。

“浮则为风,数则为虚,风则为热,虚则为寒”,虚怎么为寒?它这里的寒就是直接讲的阳不得护卫。本来虚就是讲的就是右路的阳气,阳虚,阳在外,开散不能收。

“风虚相抟”。其实这么写文章挺有意思的,大家读顺了以后,你也这么讲,这么讲起来感觉挺有劲儿的。这么讲还有一个好处,不想学中医那些,不懂的人彻底听不懂。(笑)

同学:《鲁楼医案》就是这么写的。

行者:刘民叔是伤寒大家,虽然他没有什么专著。所以建议以后你们把它背下来,以后讲也这么讲,你就这么说这么讲,然后别人才能习惯于伤寒论的讲法条例,然后慢慢把心境带到阴阳五行寒暑风这里面,才能去用心感受这种大象,要不然的话全是名词。这么讲的话,脑子里名词多的人不好听懂,因为经常这么讲,证明你心里有象,全都是象,没这些词,全都是开合。

脉法五十八。“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

“病人脉微而涩”,微者阳微。刚才我们讲到,微啊,整个感觉形也不足,势也不足,整个特别弱。不像濡,濡呢,有点感觉粘粘腻腻不利索,软和那种感觉。回到濡,就是粘粘腻腻,干事儿不麻利、不利索,没血性,濡则无血。只是从这个方面去理解。过去古人讲脉象,我们理解的是象,把这象要找到,而不是理解那几个词。

脉象“病人脉微而涩者”,微,整个彰显在外面的阳气就弱,脉的大象。所谓彰显在外面,那肯定是木火啊,就是心肺的阳气。涩呢,指的是它的根气,升阳之气又受到了摧残,木火升发不足。“病人脉微而涩者”,一提微而涩,你马上就知道微指的是什么脉,涩指的是什么脉,你不能说微涩,到底指哪部脉?所有脉全都微涩,这是不可能的。

其实我回家看了看过去的《脉经》什么,古人是论左右的,但是呢,仲景他不论左右,他是有特指的,但是他就是不说,你知道了就能入进去,不知道你就入不进去。这是古人狡猾的地方。都讲明白吧,到那时候又弄出很多胶柱鼓瑟的地方,越讲越不明白了。很多古书就是这道坎,你过了这个坎才能真正领会它的意思,但这道坎又是必须的,要不然的话,全都是名相,谁都清楚,谁都知道,但是心中没有领会到那个象,这条学问,这条法脉就彻底败坏掉了。因为那些不懂的比懂的嗓门还大,比懂的好像说得还清楚。

“此为医所病”,这就是我们大夫干的。“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大发其汗亡其阳,微来了,又大下之,“其人亡血”。你看这个“又大下之,其人亡血”,这个亡血讲的不一定是下血,古人讲的亡血,就是营血力量走失掉了。大下之,左路木火的升阳、脾阳被他陷下去了,讲的是这个。

“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你看,现在人苦寒药,重镇的,什么石决明啊,都是大下之,只要给的量大,连决明子什么的都一样。什么叫大下之?就是超过了他脾胃木火的承受能力了就叫大下之,这就会出现木火陷于下。然后呢,“数大下之”,就是说病人有泻下之象,真正的泻下之象。过去不是说吗,好汉挡不住三泡稀,在我们临床之中,要是亡血,一下马上就没劲儿了,左路的血,立刻肝木不能舒达到全身,脸色蜡黄,一点血色都没有。这是亡血,精血同源,水走了,血就舒达不开了。在临床中,有些病人说,我吃了你的药拉了四五次了,我说怎么样,还精神着呢,只不过稍微有点乏。我说,你这是和吃药有关系,要把寒湿涤荡掉。就是伤寒七八日,腐秽当去,腐秽当去你说人乏不乏,人也有点乏,以前挺壅实,现在一下通了,感觉有点没劲,觉得精神好,头轻眼亮,这是排病正象,没有这个不行。不能说身体挺懒心也挺懒,不能说没精神。腐秽当去了以后木火必须要升达,心思挺活跃的,这才行。真要是拉肚子,就像我以前早上起来吃得不好,拉一次肚子,这一早上看病一点精神都没有,中午再拉一次肚子,下午看病就很困难,老打瞌睡。

“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什么叫无休止时?白天怕冷,到晚上怕热,这就叫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这个也有。像这种病人,外在营卫之气亏了,内在脏腑精气没有受到重创。你要真要受到重创,那就整个营卫之气全都陷到里面去了,这个时候就不会显示出来那么明显的寒热,凡是能有寒热交替,能有邪气,那就证明还有力量,说明这病人体质还行,不算太差。

同学:我认识一个人,一年四季都恨不得在家光膀子。

行者:这种人只符合一条,没有微,但有涩。左路阳气生发不上去,阳气陷于阴中。我遇见过很多小孩,一直怕热,冬天怕热,夏天怕热,永远比别人少穿一两件衣服,他右路就敛不下来,左路强大的木火生机每次给他搞得老是冬不藏精,一直处在病温的过程当中,所以这种小孩老热,里面外面都热。真正你问他呢,体育课不行,别人能跑四百,他就能跑五十到一百就不行了,肾里面没粮。

“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看到现在才看到,仲景多亲切啊,反复在讲,反复从各个角度来讲恶寒发热,反复来讲阳微阴弱这个现象。这其实是有点桂枝汤证,整个把桂枝汤拆开来,变化开来。

同学:他那个应该理中吧?上下都不足应该理中啊。

行者:桂枝汤是个大法,法度在这呢,左不升右不降以调和营卫为法,以调和为法。桂枝汤你可以用个小桂枝汤,多加点补益中气的。左路不能不升,右路不能不降,右路不降则左路不升,以中气为根本,然后呢,少加点桂枝。

“五月之时阴弱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寒,故欲着复衣”。夏天,阳气不能固护肌表,不能卫外,所以这时候产生了四肢畏风,主要是怕风,怕风怕冷。怎么办?多穿点衣服没事了。

同学:阳气在表,胃中虚冷,阳气内微,有点像热在皮肤,寒在骨髓的感觉。

行者:我刚才都讲了,就是那种感觉,阳在外,阴在内,没到那程度呢。

同学:夏天阳气鼓动,浮散在表,不能收敛,胃中虚冷。

行者:他就这么点阳气,着重在表了,他里面肯定冷,到冬天了也就这么点阳气,藏在里边,收在里面,阴分抵挡不住它,不能把它升发了,它在里面升发不出去就内在烦热。像更年期一样,成天我热我热,过一会又凉了,你还不能给她开空调太凉,一凉就又凉着。

同学:这人应该身体挺弱的,身体都跟季节相反。可你刚才又说能做寒热,身体挺好。

行者:不是挺好,是没有虚衰到那个程度。左路不能升达,左路完全不能升达那就全身肌肤不仁,右路不能敛降那就肌肤不用。这个人到那个份儿上就衰弱,这时候人就会出现走路都走不动,然后说话慢慢迟缓说不动,慢慢皮肤四肢都感觉到麻木僵硬,都是这些感觉,哪个感觉都比这个重。这个还是有股多余的气,被遏制住了后产生了不调,始终在这里头闹腾。你要把这股气恰好找到了,给他泄一下,好了。但是你得泄对了。在里的时候,冬天了,你可以用桂枝升达,夏天了,你可以用温降。得找对路了,没找对路,没打着,他更虚。

“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也”。“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这个时候你要治怎么治?桂苓阿胶汤,你得由阴出阳,你得把阴分补起来,然后再加点姜桂附温升木气,你光是桂枝汤根本不行。

脉法五十九。“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此内热蓄积,而有痈脓也。”

痛则不通。“诸脉浮数,当发热”,诸脉浮数,阳浮在外。浮则为风,数则为虚,那是讲的外感风寒。这一条不一定,这一条浮数脉只能说明是“诸阳浮数”,阳有余。

同学:这条阳有余,刚才那条不见得有余。

行者:阳脉呢,阳有余,阳有余乘腑啊,腑气就容易逆。腑气一逆,脏腑的阳气就壅实在表,壅实在外。“若有痛处”,全身好像哪疼,不舒服,这就证明瘀积的阳气要蓄积起来,蓄积在哪一块就化为痈脓。这时候如果化脓了,脓排出去郁热就散了。这个时候呢,这就是外科了,没有成脓的时候那就是清热,一成脓了那就得补虚。郁热已经成脓了,已经化开了,脓都白的。

同学:还有黄的。

行者:那就是内湿,有的是黄水疮什么的。它这也是肺金之色,这时候你要化气,从气分把它托出来。“而洒淅渐恶寒”,这也能看出来,这是……。

同学:阴能发热,而他还洒淅恶寒,说明他瘀积在里边发热。

行者:全身有热的话,热全身而发,这时候不容易出现痈肿。痈肿的话他壅在一处,一处发热为主。但是也可以全身发热,过去西医讲的外伤啊,蜂窝组织炎,全身也发热,外在阳气瘀积的比较盛。西医一看,泻呗,一用就碰对了。

同学:大黄牡丹皮汤。

行者:大黄牡丹皮汤不行,你看那里的药都是走阴的走内的,内在的可以,要看他的脉象。你看,“诸脉浮数,若有痛处”,然后呢,看是在肌表的痈肿,还是在阴分的。你要是大黄牡丹皮汤,我估计两尺脉得要有沉紧的脉象。像以前阑尾炎的脉象,一摸,两尺脉沉紧,尤其是左边,这时候下焦有寒结。他虽然脉开始浮数了,但是尺部脉紧还是改变不了,还是紧的。

同学:最近我遇到一个这样一个阑尾炎,一摸脉,两尺脉紧,他一说,阑尾炎。

行者:迟脉一般有紧,但是只要它一化热,它那个紧就去了,有的紧去了,有的紧不去,难治点。紧去则安,里面邪气就散了,里面那点浮数根本就不是问题,腹部有痈脓,你看他痛在哪儿,在阳分还是在阴分。

脉法六十“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这条呢,大家理论上了解了解就行了。这条条文中有很多歧义。大家知道,向愈之脉和不愈之脉它里面有诸多的顺逆之象,比如说,你要得的阳病,脉象出现缓和啊迟啊弱啊,这都是向愈之象。阴病呢,你要慢慢地有力啊,弦啊,滑啊,这都是向愈之象。在这里面呢,“愈未愈”,这话说得太笼统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总归,他讲的是六部脉和缓,有生气,这应该是统一的。

同学:六部脉没有阻滞。

行者:阻滞不阻滞,六部脉都有和缓生机。

同学:没有以残贼脉为主。

行者:残贼脉是没有相对应的,左路升阳没有受到遏制,右路气机敛降,没有浮张在外,这就行了。本来是劳象,脉搏显示出来缓涩、迟涩,向愈之象;左路本来升意不达,现在呢弦若招招。

今天就讲到这,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快讲完了,主要是你们都听过两遍了,很多都没啥讲的了。网上听课的也可以来问一问。

今天这节课讲的其实比较重要,回去好好理解理解,这对我们以后讲伤寒论是一个很扎实的基础。这篇理解透了,伤寒论脉法都有基础了。为什么我不讲伤寒论,反复讲这个脉法?脉法理解透了,你才能理解到伤寒里面的象,要不然的话,每天跟六经,还有那些方子,每天跟它们交织在一块儿,脑子里一堆名相,时间久了以后就变成以方子为主,六经为主,自己为辅了。从脉法从象上透出来,你才能以自己为主。什么叫六经?取类比象一动,这六经之象就出来了,没有的话那就是虚静为宝,我这里一物也无,清清静静,无事闲人,一切智慧从此而出。像我以前学伤寒论,这里面六经纵横,标本中见,可知道不少。那样的话,很容易临床之中有时候得意了,有时候又很受挫折,受完挫折以后,你看吧,人品好的怀疑自己,人品不好的怀疑张仲景。当然了,六经标本中见,开合枢这些东西必须得要纯熟,纯熟完了再化掉。就跟叶大夫讲的一样,我把你们都当上上根,直接讲了就是从心法上讲,不从枝叶上不从皮毛上讲,讲了没意义,那些东西古往今来大家都讲,先贤很多东西讲得已经不能再讲了。医学还是需要反复的实践。过去说什么?讲课得来终是浅,只有你在临床上慢慢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我的东西,也不是书本的东西,这个时候就成了。说我听谁谁讲,行者讲过什么什么,感觉好像讲得挺对的,那没用,那还是我的东西,你要是一两年不学的话就都忘得一干二净。而我自己讲的这套东西我是不需要看书的,不需要看经典也不需要学习,就算我不行医什么什么,我过一二十年我还是这样,拿起书本来一讲,我知道,是这个意思。

好,今天就到这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