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为学

 中外比上 2014-10-27

教师的为学

(威海三中 吴宾)

 

学习对于老师而言,有什么益处,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可以让自己成长,让自己进步;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可以让自己成功、成名,能够让自己发表文章,评上职称;有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有效地与学生沟通,最终让学生取得进步,成就学生的梦想;有的老师认为,学习可以让自己快乐,让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不管老师学习的目的为何,学什么?怎么学?都是老师们关注的焦点。很多老师都有终身学习的打算,给自己规定,每年读多少本书,参加多少次培训。有的老师把读书、参加培训当做是学习的唯一途径,把知识获取的多少作为评价自己进步的标注,这样的老师即便是读很多书,进步也很缓慢。这样的老师在学校里显得“迂腐”、“清高”、不合群,教学成绩也往往不好。

更多的老师,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应用,这样的老师不纸上谈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总结,大胆创新。这类老师轻者成为学校骨干,走向领导岗位,重者成为名师、专家。

学习岂能仅仅是获取知识?当班主任、听别的老师的课、参加集体备课、组织学校的活动、竞聘演说、与别人沟通等,都是学习。做人到位,做事正确,才是为学的至高境界。读几本教育名家的著作,发表几篇文章,怎能让自己功成名就?

一个老师越是爱学习,越应该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越能够与领导、同事、学生等融洽相处,工作、生活等顺风顺水,内心自然充满了愉悦。反之,有的老师拿书中的理论与领导、同事辩论,用书中的方法愚弄、欺诈学生,这类老师书读得越多,就越发觉得自己身处逆境。

不同的老师学习的内容是不同的,很多老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在自己学习和思考的领域形成了自己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周围的领导、同事,在该领域没有达到自己的境界,导致自己的见解不被领导和同事所接纳,很多老师不敢拿出来与同事分享。

这时,若发现一位远方的老师,与自己英雄所见略同,则欣喜不已。在古代,这类朋友若能自远方而来与自己讨论教育问题,自己就会非常高兴。而现在,与志同道合的老师在网上聊一聊见解相同教育问题,或者打个电话沟通一下,也会觉得是人生中一大快事。若能在教师集会上见上一面,则更是难分难舍。很多民间的教师集会,逐渐演变成了志同道合的教师的盛会,真正做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不同教师之间所持有教育理念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教师之间既有相互学习,也有相互抵触,这种现象在民间教育团体内表现的尤为突出。

加入一个教育团体,必须要完全接受这个团体的教育理念,否则就坚决将你剔除,不给你学习的机会,这是多数民间教育组织的普遍现象。不同的民间组织之间因为不同的教育理念,这就导致了民间组织之间的论战。当然,最后的结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争论的过程面红耳赤。

其实,不同的组织或者教师个人,所提出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道理的。但遗憾的是,很多老师觉得,凡是与自己所在组织观念不吻合的,就是错误的。这就造成了民间教育组织之间的壁垒,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不能轻易被别人接纳。

孔子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在告诉我们,即便是我们的一些教育理念、教育主张等一时不能被接纳,我们也不要生气,这样才是有修养的君子。我看到过很多QQ群里,老师因为一个教育问题争论的天昏地暗。其实,争论的过程和争论的结果都毫无意义。

一个老师,想让领导、同事、学生对你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是非常困难的。一旦别人对你有了评价,你再如何解释可能无济于事,甚至适得其反。但如果能做到,即便是得到不公正的评价内心也不生气,就能达到了“君子”的道德标准。

对于老师,学什么,怎么学,学习过程有什么样的态度,都是老师个人可以掌控的。选择正确的学习内容,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中有积极正面的心态,则必定让老师学有所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