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孔子游春》中孔子的“水情结”

 王语雷悦读馆 2014-10-27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中的课文,它生动地叙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玩并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反复阅读此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智慧和他与学生之间真挚的师生之情,还能感受到孔子浓浓的“水情结”。
    一、因水游春
    春天,暖风习习,草色青青,处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谈及游春,步出村舍,走出城郭,随时可行,到处可游,孔子完全没有必要劳心费神和兴师动众地带学生跑到泗水边去游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他“听说泗水正涨春潮”。但是,游春与涨春潮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且河中水势大,弟子们的安全能得到保证吗?换了今天的我们,对带学生到正涨春潮的泗水河边游春肯定会慎之又慎。然而,孔子却去了。试想,如果不是对水有特殊的兴趣,孔子会这样做吗?
    二、遇水必观
    如果仅仅因孔子在泗水正涨春潮时带弟子们去游春就认定孔子对水有特殊的情感,这显然不足以令人信服。
    也许,孔子这样做可能是突发奇想——觉得在河水奔腾的泗水边游春会有另一番情趣。然而,面对无边 的春色、灿烂的春光,弟子们都陶醉其间了,而孔子却 “动情地望着泗水河陷入了 沉思”。从中 我们不难看出
    孔子此次来泗水河边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是什么原因呢?颜回一语道破了天 机——“老师遇水必观”。既然是“遇水必观”,那么泗水“正涨春潮”这一景观就更令孔子神往了。因此,对于孔子来说,游春也许只是一种形式,观水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三、由水论世
    颜回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道理当然有。孔子是大思想家,对世间万物他不会像常人一样熟视无睹。对于他所关注的水,他更不会仅仅是流连或陶醉其间,而是会更加深入观察和思考,并从中领悟到人生和社会的真谛。经过长期观察与思考,孔子对水有了独到的见解。他告诉学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表面上是在谈水,实际上是在论世,是在由水而推衍出儒家立身处世的道理和准则。难怪孔子会对水那么迷恋。
    四、借水育人
    当弟子们听了孔子的宏论后都非常惊讶和钦佩老师的洞察力。然而,惊讶和钦佩之后是什么呢?孔子问他们“可以说说你们的志向吗”,子路说“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们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颜回则说“我希望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显而易见,孔子是借水来“顺‘水’推舟”,在似有心若无意间就让学生得到深刻的教益与启迪,从而使其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是润物无声啊!连教育弟子的方式也像水一样——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由此看来,孔子对水的关注与思考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托水寄情
    泗水河畔,孔子论水让弟子如沐春风。孔子弹琴,弟子唱歌,其乐融融;弟子弹琴,孔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这浓浓的师生情谊用什么来概括呢?依然离不开水——“真情似水”或“情深似水”。这是多么亲切、和谐、温馨的画面——它融进了泗水河畔的春色,使春意更浓了。这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正是儒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水一样自然而和谐。
    孔子的“水情结”远不止于此。他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其所开创的儒家学说中更是蕴涵了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孔子的言论中关于水的论述有很多,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清斯濯缨,浊斯濯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些都表明他对水的关注与思考。尤其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观点,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喜爱山,更钟情于水。可以说孔子是“乐山”的仁者,更是“乐水”的智者。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陶庄镇中心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