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含义(图文)

 邓超越梦想 2014-10-28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含义(图文)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