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道周小楷《孝经定本》,令人叫绝!

 大龙2010 2014-10-29

中国历来就有“因人论艺”的传统,“因人论艺”虽然与古代纲常伦理相契合,但是我仍然觉得它有一种超越道德的哲学内涵。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观念。艺术作品应当是作者人格、学问、修养的体现,反过来“游于艺”是为了更好地修炼人格、陶冶身心。从这个角度上讲,作者和作品就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黄道周和颜真卿一样,同是忠烈之士,其书法都因其人品而受到推崇,但是他们的书法风格却截然不同。颜书宽博厚重,黄书古质俊朗,颜真卿多用圆,黄书多用方。这与他们的师法有极大的关系。

从黄道周小楷《孝经定本》的师法来看,主要的源头当是钟繇和王羲之。说其学习钟繇,可以从结字和用笔上看出来。其结字大部分偏扁,特别是“尔、爱”等字,和钟繇如出一辙。在用笔上强调横画,许多横画最后收笔粗重并往上挑起,带有隶书遗意,也与钟繇小楷相仿。但与钟繇藏锋不同的是,黄道周的小楷以露锋居多,意态上更多地透露出一种清丽雅致,这又当归于他对王羲之脱去隶貌的楷书的借鉴。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黄道周的小楷还有两个来源,一是明末的时风。在《孝经定本》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神、尊、处”等字,其结字或部首与通常写法不一样,形成了略带生涩的心理感受,这在明末是一种普遍现象。像这种奇异结构在王铎的行、楷书中非常多见,而傅山的小楷更是乐此不疲,甚至造成了辨识上的困难。另一个来源是他的行草书,本作品中最后有一段黄道周行草书的题跋,除了符号不同和更为连贯之外,笔法与前面的小楷是一致的。可以说,黄道周自然而然地把行草书的笔势和习惯带入到小楷书的创作中,使其带有一种参差不平之气。

此件小楷文字较多,很有可能不是一次完成的,但整体章法和谐一致,并不呆板。从整体上看,此作章法与其行草书章法属于一种类型,即行距疏朗字距紧密,但本作品行距之间有微妙的宽窄变化;其次是此作把章法和文章的章节结合起来,例如《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每一章开头的题目独占一行,而每一章结束时候的“结语”又独占一行,这就造成了行与行之间的高低错落。此作某些章节结束时有小字掺入,这些小字主要是提点不同版本《孝经》的差别,丰富了作品的节奏。就每一行来看,轴线并不是完全平直的,而是有微妙的左右摆动。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在如此长的作品中情绪有着微妙的变化:此作的前十几行写得比较工整,横画接近水平,行轴线垂直,略显拘谨。到后来就趋于放松,特别是《士章第五》多取斜势,大小错落,峻峭多姿,行书笔意十足。而到了本作品的倒数第二十一行时,又出现了更为激烈的行书化,映带钩连,再往后就变成了行草书。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中,有许多作者为了追求整体效果而刻意做形式,极不自然,这也是当代书家缺乏传统文化修养的表现。而黄道周的《定本孝经》却巧妙地运用了文章的特点,造就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可谓是“书文并茂”。


同为忠烈倔强之士,由于师法的不同也造就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颜真卿的楷书更多受益于家风和北朝摩崖刻石,属于典型的“北派”,而黄道周的楷书却取法钟繇、王羲之,属“南派”。相形之下,黄道周的楷书包含了一种顾盼多姿的晋人风韵,正如清代宋荦在《漫堂书画跋》中说的:“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