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WHO回应“中药是否对埃博拉有效”说说中医药的地位

 竹叶连三世 2014-10-29
 
           从WHO回应“中药是否对埃博拉有效”说说中医药的地位

                       作者 张子阳

                                            前言

  埃博拉是一种病毒性出血热,是已知的人类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在这次爆发中死亡率达到50%至60%。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严重的致命疾病,病死率可高达90%。该病毒通常由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传播速度很快,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其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腹泻与呕吐等。自1976年发现在人类中传播后,现代西医药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然而,从针灸技术的国际疾病治疗实践到青蒿素的临床运用效果的国际公认,传统中医药经历了从个别认可到越来越多的获得关注与重视的过程;从近年的SARS、H1N1、H5N1病毒引发的传染病到去年的抗击H9N7公共卫生事件中,从中医药领域相关技术在防控疾病中的良好表现到本次埃博拉病毒引发西非出血热疫情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中医药领域相关技术在防控该疾病诊疗活动中的尝试,或为中医药获得国际认可再开一条蹊径。当然中医药地位最弱获得国际医疗卫生界的广泛认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现代西医药应对埃博拉疫情等人类疾病上的局限性
  (一)现代西医药在应对埃博拉疫情上表现乏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此前公布的数字,自今年2月份埃博拉疫情暴发至8月4日,西非四国已报告1711例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932人丧生。这也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近40年来,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国际医疗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此前已宣称,疫情在相关国家已经“失控”。世界卫生组织 8月8日宣布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已经成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状况,称其爆发为“极不寻常事件”。
  埃博拉疫情暴发作为国际公共卫生事件,显然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可怕的灾难。然而,正是这种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世界各国展示其医学和医疗技术的大平台。当然也是各国相关医疗机构、医药厂商获得羸前景,并可以大发其财的契机。然而,在这次埃博拉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现代西医药技术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在应对埃博拉疫情上的表现还是让人感觉到明显乏力:
  从公开的研究资料看,全球范围内,西医药相关药物最多也就是在猴子或部分健康人身上开展过初步测试。目前已知的只有两种埃博拉药物和一种疫苗在猴子身上测试后呈现不错效果。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8月2日和8月5日,美国政府派专机在非洲利比里亚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美国人布拉特利和莱特波尔接回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医院传出令人鼓舞的消息:两人的病情都有所好转。这也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认为埃博拉不会在美国大规模爆发的自信原因。欧盟的“欧洲移动实验室”在此次反击埃博拉战斗中也使用了浑身力气。第一个“移动实验室”已于今年3月被派往几内亚的盖凯杜疫区,目前已开展约1100次检测,其中超过400次检测结果为阳性。要知道,目前全球总共发现不到两千例埃博拉出血热确诊或疑似病例,“移动实验室”在确诊病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英国葛兰素史克药厂制造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可能在下月展开临床试验,2015年之前有望上市。还有日前获批人体试验的加拿大药厂Tekmira的药物“TKM-Ebola”也在世人关注之列。
  与上述乐观的消息相反,尽管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针对西非3国实行旅行或贸易禁令,不过自今年8月份以来,因埃博拉病毒肆虐,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欧美国家多发布了出行警告,这些国家的各航空公司纷纷取消飞往西非的航班。而在世卫组织近日发布的声明中表示,“对埃博拉还没有(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一些人认为让染病的至亲在家中过世更为安详。”足以表明,西医药主导的现代医疗体系在应对埃博拉疫情上束手无策。
  (二)现代西医药在其它人类疾病上的局限性表现与例证
  西医药对人类疾病诊治的局限不只是表现在对埃博拉疫情上,在许多人类常见的疾病治理中也表现出明显的局限和无奈,以下援引一个美国华裔医师讲的例证:
  例证一,高血压的药物控制。许多人在被西医宣布有高血压时,当场血压就更高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开始服用降血压药,因为西医告诉他不吃就会中风,从此病人恶梦就开始了,这类人只迷信西医是对的,完全不懂西医学是什么 , 就去盲从医师的指示。诸位只要稍微深入的想一下 , 告诉你有高血压的医师 , 有没有同时告诉你为什么你有高血压? 是什么原因造成你有高血压? 如果没有告诉你为什么,或者也不知道为什么你有高血压 , 那就是说你相信一位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怎么回事的医师的话,就开始一直吃他的药。几乎所有降血压的药都是利尿剂,会让你的肾功能下降,而中医认为肾主骨,其华在发,开窍在耳,司记忆,主先天(寿命多长)。 这就是现在人们会得到骨质疏松症、老人痴呆症、头发、听力减退、寿命变短的原因,性功能同时下降。更且因为西药都是属酸性,而酸性会破坏血管壁组织,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也就是说服用高血压药物的病患将更容易得到中风与心脏病,不吃的病患反而不会得到这类疾病。血压根本是没有标准的,每天都不一样,随着心情而起伏不定 , 也随着运动多少而不一定。西医的标准根本是药厂自己定出来的,为了想卖药赚钱,因此订出标准,有病名才有名目去卖药,还装着很慈悲的说是为了预防你得到中风与心脏病而卖给你的。试问世上有多少人一直吃降血压药,结果还是中风了,真正如果有效的话,根本没人中风了。
  例证二,血糖过高的病人。 健康检查时医师告诉你血糖过高,要你立刻开始服用降血糖的药物,然后告诉你不控制血糖的话易导致心脏病,严重时会得到青光眼,吓死人是西医师在医学院受教育时一直被灌输在脑中的直觉反应,这些被西药厂洗脑的医师不知不觉中就成为西药的强力推销员而不自知。这与临床上的一些体验却完全相反, 中医认为治糖尿病就必须先加强肾脏功能,高血糖必须先击溃肾脏之后,然后才会对心脏造成威胁,而所有的西药都伤害肾脏,因此服用降血糖的药越多就越容易得到心脏病。肝开窍在眼睛,也就是说中医认为只要肝脏好就不会有眼疾,根本与高血糖无关,由于服用西药或注射胰岛素会造成肝脏的损坏因此才会得到青光眼。
  例证三,胆固醇过高的人。 西医会告诉你要服用Lipitor或Zocor来降低它,接着以引发心脏病来吓唬你 , 愚昧的人就被吓到了,立刻就开始尊照医师指示服用,从此另一个恶梦又开始了,Lipitor与 Zocor会造成短期记,忆丧失,又损伤肝脏及肾脏,非常多的副作用,由于任何西药都具有酸性的本质,因此会造成胰脏癌的机会大增,这又是一大骗局,临床上只是让病人停止吃零食三星期,病人的胆固醇就降下200以上,根本连中药都尚未使用,这类只是由于病人好吃零食造成的问题,却被西医强化成高胆固醇会造成心脏病的吓人辞句,被吓到的病人根本忘掉要问医师到底胆固醇由何而来的?关于胆固醇这是最烂的西医研究之一,西医学是强立名目,界定病理名词,才有名目运用假慈悲来卖药赚钱的一种商业行为。
  例证四,等等。
二、传统中医药相关技术或为埃博拉疫情防治另开一条蹊径
  (一)传统中医药相关技术在应对此次埃博拉疫情上表现乐观
  由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的条件苛刻,目前我国尚没有开展疫苗方面的研究。然而,中国方面在此次埃博拉疫情防治不能不令人感到乐观,世界卫生组织也对中药寄予了厚望:
  表现一,相比于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欧美国针对西非埃博拉疫区发布出行警告和这些国家的航空公司纷纷取消飞往西非的航班,中国只是驻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国的大使馆在其网站发布消息,提醒身在相关国家的中国公民关注埃博拉疫情,注意个人卫生,采取预防措施,谨慎出行,需要时联系所在国使领馆寻求协助,并未发布相关禁令,也没有采取撒侨措施。
  表现二,中国方面除了向利比里亚等西非国家提供抗击埃博拉疫情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外,还于派出抗击埃博拉疫情三人公共卫生专家组和志愿队前往西非国家一线抗击疫情。
  表现三,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副司长王辰在8月初表示,“我们已经具备了对埃博拉病毒进行及时检测的诊断试剂研发能力”。“在抗体技术上,中国前期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多元性抗体的制备能力,包括已经掌握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基因,启动抗体的生产程序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
  表现四,世界卫生组织8月13日在瑞士日内瓦就埃博拉最新疫情召开记者会。中国记者提问“中药是否对埃博拉有效”时,世界组织负责人舒琦表示:中药在治疗疟疾方面有新的进展,因此可能会对防治埃博拉有效果,但世卫组织方面目前尚不确定”。
  (二)传统中医药在其它人类疾病上的优良表现与例
  中医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了普遍认可。中医药在此次埃博拉疫情上表现乐观与被世界卫生组织寄予厚望不是偶然的,这得益于中医药延续数千年的疾病诊疗实践的历史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以及“辨证施治,通过对机体的整体调节而发挥作用”等不同于西医药的疾病诊疗模式。具体表现与事例简要列举如下:
  其一、中医针灸服务已经由世界卫生组织权威认可并发布相关技术性指南,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且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
  追溯历史,中医药(包括针灸等)传到外国已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大规模传到海外,当数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之后所掀起的“针灸热”“针麻热”,又随之而兴起的“中医热”。从其国家政策背景来说,是在中央政府强调中、西医药并重,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正确指导下实现的。从其学术发展背景来看,我国在1958年创造了针刺麻醉术,在1959年、1961年召开了全国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术大会,特别是在1971年在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对国内外报道了我国针刺麻醉术成功及其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后,震撼了全世界。随着1972年美国尼克松访华,以及随行记者的采访和体验,使针灸针麻广传国际,也使西方世界对针灸和中医药刮目相看。
  2009年1月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共同承担的世界卫生组织课题《WHO西太区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草案)》通过专家组验收。2009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标志着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此前中医药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并且在大多数国家取得了合法地位。此外,中医服务先后在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新加坡、越南、泰国、阿联酋和南非等国家确定了法律地位,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行业组织对中医药服务进行自律管理,并将中医药治疗纳入医疗保险体系鼓励使用。
    其二、青蒿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证实在治疗疟疾等方面的疾病,效果明显。
  青蒿素出自一种名叫青蒿的小草。此草在中国南、北方通见,真正的贱如草芥。在数以千记的中医药古籍治疟良方里,其中就历代名医称道的好药青蒿。东晋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中还“青蒿一握,水一升渍”方剂的提取制作方法,可惜由于中医药传承的局限性和近代西医药的冲击,新中国建立后并没有得到很好传承与发掘。1971年10月4日,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参考古药书的记载提取到191号(即191次实验)药物样品时,所做的动物实验,惊人地显示出100%的抑制率。被批准药效实验后,结果疗效百分之百,用青蒿抗疟的疗法大获成功。1973年,屠呦呦研发出青蒿素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抗疟的疗效一下子提高了10倍。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青蒿素确实具备“高效、速效、低毒”三大特点,对间日疟、恶性疟及凶险型脑疟,特别对抗氯喹的恶性疟,均有突出疗效。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中国尚没有知识产权制度,相关的成果却被国际社会无偿享有,甚至被一些国家的制药公司包装后在多国申请专利。比如瑞士一家制药公司与中国有关部门合作,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在北京郊区建厂,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生产出抗疟的复方本芴醇,然后在40多个国家申请了专利。法国的一家药厂也与中国某单位合作,生产出青蒿素衍生物药品,然后出口。而作为青蒿素核心发明人的屠呦呦却没分享到任何成果。好在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要知道类似已被国际公认和现代科学检验的青蒿素,不过是数千年累积形成的上万中医药品种宝库的一种,这足以证明中医药在人类疾病诊疗史上的地位。
  其三、近年的SARS、H1N1、H5N1等传染病的防控中处处都有着中医药的身影,同时也为快速控制疫情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会对患者进行整体调护,可以有效预防菌群失调。所谓细菌耐药性,常常是针对西药而言。中医有着截然不同的治疗理论,中医药复方治病,多途径多靶点,因此中药也就不易产生耐药性。所以,中药对于耐药性疾病的治疗具有独到优势,特别在突发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疗效;在日常的疾病治疗中,及早使用中药,包括汤剂、注射剂、外用灌肠剂等,毒副作用较小,疗效比较好。中医药在抗击非典和禽流感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受到了普遍认可。非典时出现的板蓝根脱销、全民喝中药防治非典的“中药热”,就是中医药在抗击这些传染病的生动写照。
  其四、去年在与H7N9抗争的那场战役中,中医以热毒宁注射液配搭汤药等中医药疗法及时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让人们意识到“郎中”治疗急症也是“行家”。
  在中医药实验室和临床安全性方面,从公开的传媒信息中可以看到,在感染H7N9病毒病患达到100多例时,卫生部曾经做了一次总结,60例纯西医治疗的病患死亡率高达30%,而另外30多例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等中医中药参与治疗的病患,死亡率仅为9.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去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实验室和临床试验的数据均表明,中药注射针剂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均远远低于西药,以热毒宁注射液为例,企业与不良反应中心合作监测研究进行了万例药品上市后不良反应,证实万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仅 0.45%,是安全和值得信赖的”。
  在中医药对应急慢性患者方面,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中医急诊学术研讨会上曾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中药不仅对传统意义上的“慢性病”有效,实际上,在中药剂型改革逐渐提速的今天,以中药注射液为首的创新中药对于重急症的患者一样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在中医药预后诊治以病毒为主,或者病毒和细菌辨别不是很明确的疾病方面,中药注射剂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非常有价值的治疗途径。在诸如H7N9等许多传染性疾病早期,往往诊断不是很清楚,等到核酸检测结果出来、诊断明确时,已是病程第六七天了,此时才用奥司他韦进行抗病毒治疗为时已晚,而应用热毒宁注射液等中医中药及早介入治疗,可为许多传染病患者节省宝贵的时间,减少疾病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在国际循证医学研究方面,自2012年9月23日我国抗心衰中成药疗效首次获国际化研究证实,截至目前我国已有六项针对中药的循证医学研究顺利完成,此举将大大开拓中药的国际化之路。借鉴循证医学国际认可的药物疗效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中药,将对中医医疗技术的提高和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此次循证医学研究系国家973项目子课题,由张伯礼院士、高润霖院士、张澍教授担任顾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组长单位,联合国内30家三甲医院历时两年完成。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院长黄从新教授介绍,此次研究纳入了465例患者在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结果证实:加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显著增加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中室早次数下降率,改善心功能,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加快立法是提升中医药地位的基本保障
  (一)正视传统中医药的历史地位、作用与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的历史可追索到中国古代三皇时代的神农时代,传说神农尝百草,发明了中草药治病方法,《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
  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
  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清代医家王清任(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可见,中医药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
  然而,中医药领域的技术、理论与产业存在的问题不容国人忽视。
  大家知道,这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大都认可中医实际的诊疗价值,但骨子里还是排斥传统中医理论的。个中原因:
    一方面基于中医药理伦多与中国古代道家、阴阳家、五行家理论学说为根据,在一些药理上尚缺乏科学论证,也基于英美等国官方对中医的错误认识,中医被定义为“无科学证据而与某种宗教和哲学相关联的疗法”;另一方面,中医药技术传承中的保密性和非标准化特点,也使得中医药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很大局限性;此外,欧美国家基于维护西医药市场地位所设置的贸易技术(标准)壁垒也使得中医药服务的国际化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所以,中医药除了欧美国家必须的针灸、青蒿素等中医药技术种类外,被归为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之类,中医药学甚至被一些学者贬斥为“迷信”、“伪科学”就不难理解了。
  (二)加快立法是提升中医药地位的基本保障
  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中医药的作用,实践中医药诊疗,兴起中医药研究热的情势下,我国中医药技术与文化传承,中医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却并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医药在国内医疗体系中的地位甚至还不如中医药在一些欧美国家医疗体系中的地位。这其中中医药法制建设滞后是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医药技术和产业发展长期没能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二是中医药技术与文化教育传承、中医药创新体系没有安排足够的预算经费保障;三是中医药服务相关的标准化推进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不能适应中医药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等等。因而,笔者认为要提升中医药在国内国际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必须针对中医药领域存在的问题加快中医药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可喜的是,随着中医药在人类疾病治疗体系中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开始加快了步伐:
  其一、2006年7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制定并发布《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目前,正在着手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教育机构、中药材和中医医生从业的质量管理规范,计划逐步与同类国际规范接轨。
  其二、2008年2月18日,在国家科技部、全国名词委的支持下,我国已先后设立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中医外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术语规范审定”等项目,其中5283个中医药基本术语已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
  其三、2009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等重要原则;明确了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等意见。
  其四、2012年4月26日,商务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四个部门共同制订的《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完善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建立中医药服务标准,并力争取得国际共识。
  其五、2012年12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主要阐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战略目标、明确工作重点,是未来十年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建立完善中医药标准体系和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的基本依据。其中实质性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促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并承担秘书处工作,推动世界卫生组织(WHO)将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代码体系是纲要亮点之一。
  其六、2014年07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经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及多次调研,会同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对送审稿进行了认真研究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意见稿分别就总则、中医药服务、中药发展、人才培养、继承创新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与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规定。
  可以预见,随着上述制度的落实与中医药法的颁布施行,中医药服务、发展、继承创新与文化传播必将迎来新的格局,中医药在国内外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显然不再是神话。
                                后语
  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技术与文化,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国家中医药规划的落实和中医药立法步伐加快,中医药将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构建的新面目,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随着中医药攻克SARS、H1N1、H5N1等一个又一个人类疑难、恶性疾病,通过标准化的推进和现代科学的验证,必将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医“迷信”、“伪科学”认识,从而提升中医药的在全球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