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创作扎记

 江山携手 2014-10-29

 

41、灵气逼人的作品未必就是最好的作品,它给人以享受的同时也予人以压迫感。

  42、幽默是用一颗宽容之心对世事透视的结果;是一种作者强忍住笑为的是能让读者先能开怀大笑一番,尔后再作出思考的努力。

43、最良好的小说形态是最能与生活的投影产生叠合的形态,当生活向前行进时,投影便忽左忽右乍长乍短或深或浅地活动形变起来了。

  而真善美的太阳正在前方照耀着。

44、正因为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宽容便一定会成为小说以及一切艺术作品的终极境界。

45、罪犯,哪怕是杀人犯,也是人;他们在一切都成为过去后的人性反思还可能比常人更深刻——为了平衡他们巨大的心理落差。

  将他们视为一类更人化了的人:很多小说作品的震撼力往往取材於这样的一种生活矿源。

  46、鲁迅的悲哀在於:他的不容有一颗砂粒存在的苛求个性让他始所不料地变成了一种政治势力的演出道具和宣传单张:而这恰恰又成为了他刻求保持的清高本意的反面。

  47、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一定是一个心魂每一刻都在享受最充份自由度的作家,他是个任何藉口都休想让他交出这种自由的人。

  48、语言的男人,想像力的女人,一旦赤裸相对:他们互相渴求彼此拥贴的结果是既满足了对方也满足了自己。

  49、构思小说是一种拉上窗帘,调暗光线,然后再取出一大堆杂乱无序的记忆碟片来放映多一遍的游戏。我们都各自拥有一台最精密的数码影碟机,时光倒流就在我们那么轻轻的一触键间。

  50、对现代人性的发掘和对现代思源的开采,传统的文学手法很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之感了…… 说到底,这也是一类配套工程,当内容的实体膨胀收缩或者形变时,形式的外套必须作出相应的调变。而处在不断蜕变之中的现代小说的创作技巧正是为了与现代意识形态、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技进步以及各式各样现代观念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相匹配而作出的一种不得不如此的调变工程。

  51、一个旁观者在讲述,一个当事人在讲述,一个参与者在讲述,一个不知是谁的谁在讲述:再变,也都走不出你我他三重境界。

  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件极自然的事,但於作者却不然。这是个投不投入的问题,一旦投入,作者便会立即抓到一种确定了的立场感,他在这个立场上先稳固好自己思路与观察的摄像机,然后开始捕捉,开始用一种镜语来作出人生和社会的记录。

  有时,小说创作的自由度与表达效果就是通过叙述者立场的不断转换而获得的。

  

  52、有很多迹象表明:小说正向着一种无为而为,不治而治的境界靠拢,从意境,结构到语言。

  它的实质是一种回归,回归小说的本意,回归小说的本能,回归小说的作者坐在一棵大树的树荫底下,喝一口水,帽扇一回风凉,然后再清清嗓音,向着围着他的一圈听众讲述他的一只人生故事的那一刻。

  回归,原是这个世间的一切事物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后的必由之道,是从园之始点回到园之终点的叠合。人对故乡的回归,春燕对檐巢的回归,简洁的现代美学观念向着流动的曲线的回归。

  当然,也包括小说,这种文体向着最原始的生活场景的回归。

  53、先能成功解剖一个精神个体,然后再根据解剖结果测绘出一幅属於群体通性的精神的生理结构图来——不再期望太多的什么了,一部小说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了。

  54、当反腐拒贪、对抗上级,不畏迫害成为另一类英雄人物的典型时(我们曾经十分熟悉的英雄恰好是这类人物的反面),我们的小说创作又走火入魔去了另一个极圈中……

  大众的欢呼是对某一类情绪的宣泄,是非文学的;而作家的创作应该是情绪的内敛,必须是文学的。

  55、一切都来自於功利:功利的小说,功利的人物,功利的情节,功利的形式,功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当有一日,摆脱了功利的地心引力,作家便又飘飘然地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虚无状态之中,无所自处了。

  56、愈民族愈国际

  愈个性愈群体

  愈断层愈全局

  愈瞬间愈永恒

  57、真正的文学一定是孤独的,这是文学的处世特性。轰轰烈烈的文学不是什么,只是一种迎合:迎合权力,迎合时势,迎合市场,迎合利益,迎合庸俗的口味以及兴趣。并以此来营造和享受一种及时行乐的人生场面。

  然而,在作家长长的创作征途上,他应该不断向自己的反问是:究竟你是将文学当作职业呢还是事业?前者为了谋生,后者属於生命之本身。

  58、文学与性的关系是:将文学纳入性呢,还是将性纳入文学?仅一个选择意念上的毫厘之差便走成了一部作品存在价值上永恒可否的千里之别。

  59、性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性资源,这点毫无疑问;因为它直指人存在的本质、本能以及本源。在此生命的核心中,一切人生伪装都不再显得有什么意义了。

  60、性之於人生就如行云之於天空流水之于河床禾谷之於田野;性素材之於小说,於是便成为了能够结构出这片虚拟世界来的空气阳光与水份的三大基础元素之一种了。

  61、现代小说的创作,形式已愈来愈上升为一项可以与作品的内容语言鼎足而立的重要因素了。一旦抓到了某种可以切合作品的内容内涵与内核的表达形式之一刻的作家,其心情的兴奋程度完全可以与一个在黑暗虚无的谷底突然抓到了一根能攀援至光明的成功崖端的绳索时的绝望者的欣喜若狂的心情相比拟。

  62、生活连续,从场景、情节到心理流程:一点一滴、一分一秒、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隙可乘。但当它一步跨进记忆后,便立即会产生断流和断层。而现代小说所追求的所谓生活的本源状态便是指这种断裂的状态。因为只有当日子成为了过去之后,它才能转化为小说的创作素材。

  63、生活单调,小说复调。一部再伟大的小说巨著都应该以那条最单调的日常生活线索贯串始终。

  恰如一部气势恢宏,色彩与配器都极为丰富的交响乐,它的主题往往只是一句单纯不过的旋律——而且是愈单纯愈成功。

  64、实验作品的产生、流传与定位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另一种诠释版本。她是作家从大量传统的写作程序中发现的某种令其心灵颤动的文学异变,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缜密、高浓度的思维的提炼和艺术培育后生产出来的一种文学新品种。

  她是另一类遗传变异,物竞天择的结果……

  65、中国文学界的边缘主题或主题边缘化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和政治环境所催生的一种文学现象。然而,一个意想不到结果反倒成了:直奔主题的直言文学的消失。改造、改良和适之生存为了另一种主题朦胧、轮廓模糊、意象难以捉摸以及使命感薄弱的文学品种。相对於文学追求的美学目标而言,后者自然更可取。但相对於文学存在的社会和历史价值而言,这又变成是一项讽刺了。

 66、小说人物只是不同创作者眼中展现出来的各类现实人物的幻影,有时重叠,有时混淆,有时隔立,有时升华。谁也说不清什么人就是什么人,什么人才是什么人,什么人必定是什么人,而什么人原来就是什么人——这种刨根究底没有意义。

  在广阔的创作视野里,任何人眼中的任何人都有文学意义上的存在价值。而被多数读者认同,甚至欢呼的人物不一定就是个真相毕露了的人物。儿童眼中的成人决不是成人眼中的成人,正如女人眼中的女人不是男人眼中的女人一样。主观目光能使客观受体的那个隐形的暗面于刹那之间变得光亮和明朗起来——只要真实,只要作家在写生现实人物时,能充份而忠实地遵守他的那个特定的心理与立场视角所提供给他的全部印象效果去操作,便行。

67、由一条秘密小径通向人性暗角去了的小说人物便再也不是正常生活视野中的人物了。这种变形了的人物是真实世界始终存在着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人性切面,只是缺乏日常的光源将它给打亮罢了。

68、凡优美的艺术都是含蓄的艺术,因此,将话说尽决不应该是一部成功小说作品的评定基准。

  69、让小说中残留一些谜的思维角落,从而叫人永存一份猜测的兴趣——不仅让读者,而且还让作者本人。

  70、不要求什么,只要求通篇的调子合拍,基色和协。轮廓故意朦胧,意象故意飘忽,理解故意混淆,人物故意形变,情节故意淡化以及不连贯等等,都不能算得什么。小说的现代表现手法旨在增加读者思考力的空间和光通量。作家在一次又一次将自己迷惑的同时也把读者给迷醉了过去——所有这些,又何能算是一种故作玄虚的美学欺骗术呢?

  71、一个中青年作者写性的方式往往是投入和身临其境,而一个老年作家写性却明显是带上了一种觉悟者的清醒。缺乏热烈,但理性有余。对人生已失去了“性”趣。隔着时空的禁区对性进行考量是一种资格和姿态。站在记忆的美丽的彩虹桥上,向人世间投以俯瞰。  72、这个世界已现实密质到了企图将一切人的一切幻想的气泡都挤走的程度。然而,生活和生命总还会在这儿那儿地留存着不少这一类的气泡。小说创作就是试图要将这些气泡一个个地发掘、挤压出来,并将之吹制出另一个密质世界以外的虚幻世界来。

  73、应该这样来读作品:不求全懂,不求作品的通篇理论都要迎合读者理解力的规道而行——作家的创作河床与读者的理解河床毕竟是分属於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绪流程。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都有这样的存在特点:随便摘取作品之中的一段出来阅读一番也能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欣赏体系。留些朦胧处也存些疑惑处,当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情绪季节拿来再读时,或者又会让你收获到一份意外的惊喜。美,有时恰恰就是藏身在那些似懂非懂犹明未明的缝隙之间。

  74、当小说渐渐退火为一种散文化的叙述形式时,它表示着:作家已开始对跌宕起伏,激流奔腾的现实世界的描述产生了厌倦。他的耐性与热情在消散,而理性思考的负荷在加重,并开始在生活的浊流之中沉淀,沉淀为了一座独立於其中的冷静而坚定的信念的中流砥柱。

  75、对於这个不勤於思索,也无法和无从勤於思索的时代,以纯文学为追求目标的小说作品几乎孤岛为了某类坚涩枯燥文艺理论的试验田了。极少有人再会对它们有兴趣,因为人们需要的只是能一口气读到底,博一笑或一叹,随后,便又一扔了之了的读品。

  76、人的潜意识世界是小说用以开发创作素材源的一个极为庞大、重要而又宝贵的生命矿藏。这种少年、童年乃至前世人生(假如有的话)所遗留下来的神秘的记忆角落始终存在在一团谜雾中。它有点像古埃及法老王的墓穴,带着咒诅,封死在石室的背面。对於作家而言,打开它是需要勇气、智慧和卓越的想像力的,是一种能令其欣喜若狂,如获至宝的发掘,同时也是一次兴趣与风险并存的探险旅程。

77、人物跃然纸上不能算是一种太了不起的成功;人物藏身於纸下,最好是存在於纸之正面与背面的那层最薄的,带水印的空间;隐隐约约的,半透明的,可看却不可触摸的,这才是一种高明和高超。

78、少年情,中年性,老年心,这或者是小说创作者对於人物年龄段的某类心理依据和把握——当然不是全部。

79、作家印象稿的产生是因为作家在事前要将他思路光速一般的流程都飞快地记录下来,但又不能为他将来的创作包办太多的缘故。他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来,但又要及时为自己搭建出个思绪的大框架。或者可以这样说,当他一旦发现了一句能包容一千个句式的起始句时,他不得不有所动作。余下的工夫,作家便会让今后的自己去慢慢儿地面对,从容地去干他的活儿。作家要写下去,不停断地写下去,他必须让自己的思路永处在一种探索的兴奋状态中,永远有新的发现,新的到达,让不断涌来的新的语言的惊喜来刺激自己的创作力。

  80、小说之所以难以写好——

  小说之所以又写起来趣味无穷——

  小说之所以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历史与生命的价值——

  小说之所以会是一种永久不衰,且在不断扩张、壮大之中的文学载体——

  因为人,是太需要形象化地了解,究竟自己是一头什么样的,带有群体生活习性的动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