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上谈兵》第二节(1)成濮之战

 马踏江山 2014-10-29
    楚国与晋国争夺中原,联合曹、卫两国攻宋,晋国不直接救宋,而是攻打曹卫。楚国由令尹子玉带大军直扑晋军,欲与之决战。楚军兵强势众,还联合了陈、蔡的军队,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晋军为了寻找有利战机,决定退避三舍(90里),一来是为了报答当初晋文公流亡到楚国时楚王的盛情招待;二来是为了后撤可以更加靠近自己的盟国秦、齐的军队,也可以赢得天下其他诸侯的同情;三来,也是最重要的,是可以示弱以骄敌,因为楚军主将子玉是个脾气暴躁,刚愎自用的家伙。
    果然,楚军主将子玉以为晋军害怕了,不听别人的劝阻,长驱直入。晋军为了分化、削弱楚军的力量,首先离间楚与盟国的关系,晋文公私下里答应已被晋攻占了的曹、卫国君,只要背楚从晋,就可以复国。曹、卫国君当然一口答应。这个消息使子玉非常生气。晋国还故意违反"两国交兵,不拘使节"的常规,把楚国的使臣扣押,进一步激怒了子玉。
    两军对阵时,晋军选择了楚军的薄弱环节--右路陈、蔡两个仆从国的军队实施进攻,给自己的马披上了画着老虎皮的彩衣,一鼓作气,很快将其击溃。另一翼的军队却在交战之后边打边退,装出不敌的样子,楚军左翼不察虚实,全军出击,侧翼完全失去掩护,遭到晋军主力的侧翼攻击和佯退部队的回头夹击,大部被歼。楚军中路势孤力单,慌忙退却,但为时已晚,在晋军的围攻中彻底溃败,主将子玉羞愤自杀。
    "退避三舍"是此战胜利的关键。退,表面看是示弱,实则诱敌深入;引进落空,而自己收缩蓄力,以逸待劳;寻找战机,后发制人。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屡屡奏效,是因为强大者往往恃力骄纵,变得不谨慎,一次又一次地去证明"骄兵必败"的原理。这也从反面说明示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又是大有好处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