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联故事精选

 寒友589 2014-10-29

萧汉冲巧对贵官

明代万历年间,参加朝廷会试曾考得第一的汉阳(今天的湖北汉阳)人萧汉冲,从小就异常聪慧。

萧汉冲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着大人到江边的一艘船上拜访一位高官。高官见这孩子机灵聪明,很是喜欢,就让他对对子,他当然是对答如流,在场的人都纷纷夸奖他。

过了一会儿,那高官有别的事吩咐仆人: 

尔去即来,廿四不来廿五来,廿五不来廿六来 

萧汉冲听见了,以为又是让他对对子,于是接口对道: 

静极而动,一爻不动二爻动,二爻不动三爻动 

惹得高官和其他人都大笑起来。

张居正少年妙对

明代江陵(现在的湖北江陵)人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年间进士,一直做到宰相兼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首席宰相(首辅)。

传说张居正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曾祖父张诚梦见一轮明月落到他家的一口坛子里,不久,从坛子里钻出来一只白龟。第二天,家里果然就添丁进口,生了个男孩。曾祖父为这个曾孙子取名叫“白圭”,“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的时候拿的一种玉器,属于礼器,和“龟”一个读音,意思是希望这孩子将来尊贵、长寿。

张居正从小真的异常聪慧,据说他刚刚呀呀学语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书,见大人在读书,他也瞪着眼睛看,连字还吐不清,就能认识《孟子》中的“王曰”两个字。大人见这孩子天资超人,在他5岁那年就送他入学读书去了。他10岁时候,已经通晓“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时,已是声名远播了。

他幼年读书时,祖父曾教导他说:“学问,学问,就是要边学边问;不学不问,就不会有学问。读书,不光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接着,祖父吟出一句话: 

莫做灯笼千只眼  

五六岁的张居正当即接上去说: 

要当蜡烛一条心 

以日常用品对日常用品,以数字对数字,以形体词对形体词。出口不凡哪!

张居正12岁到荆州城考秀才,考官李士翱有心要当面试一试这个神童,就以文庙大殿前的两棵柏树为题,出个句子叫他对: 

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 

张居正听了考官的句子,稍加思索,把手中的笔墨袋举起来,对道: 

小学童,一枝笔,定国安邦 

真是人小志大!“顶天立地”是个成语,属于当句自对;“定国安邦”也是个成语,同样属于当句自对。

有一年的夏天,巡抚顾璘到乡下察访,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时,庙里的住持和尚摘来几个大西瓜,为他们一行人消暑解渴。巡抚一看,高兴极了,边吃边吟道: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 

这个顾璘,字华玉,是苏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做到南京公安部部长(南京刑部尚书)。少年时候就负才名,是当时的“金陵三俊”之一。这时,他吃着西瓜,要在庙里教书的先生来对。不料这位先生却是个“半瓶醋”,听到巡抚大人点名索对,一时急得直冒虚汗,因为这个句子看似寻常,但其中含有“东”、“西”两个方位词,要当场工整地对上,并非易事。顾璘见他对不出来,就令他退下。

先生刚一出门,正巧碰上张居正,也顾不得面子,就把巡抚大人要对句的事给他说了。小张居正笑了笑说:“这有何难!”于是,他帮先生对道: 

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先生听了,如获至宝,急忙回身进去禀告。巡抚感到奇怪:“你怎么一转身之间就对得这么好?”当他得知是学童张居正所对时,很是高兴,就命先生把他叫进来,禁不住夸赞道:“真是名不虚传哪!”又问他:“还能对么?”小张居正调皮地点了点头。

顾璘想给他一番鼓励,便出句道: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果然不含糊,朗声对道: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又一次表达了小小年纪的远大志向。“凤”与“龙”为动物名相对,“风云”与“雷雨”为天文名词相对,并且都含比喻意。

顾璘一听,喜出望外,顺手解下自己的金腰带赠给他,并预言道:“他日必定比我更有出息!”就在这一天,顾璘将张居正的名字“白圭”改为“居正”,勉励他以后为人、做官都要正派。

杨继盛幼年巧对

明代保定容城(今天的河北容城)人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嘉靖年间进士,做过国防部的副司长(兵部员外郎)。因为弹劾当权宰相严嵩十大罪状,下狱备受酷刑,后被杀。他在狱中曾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严嵩曾经派人到狱中给他送去蟒蛇胆,用来治疗伤口,他拒不接受,义正词严地说:“椒山自有胆!”

杨继盛小时候勤奋好学,由于7岁那年母亲去世,他只得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效法古人挂角、囊萤的故事。

传说杨继盛刚入私塾时,一天,有个年龄比较大的学生来求学。先生见了,嘲讽道: 

老学生 

谁料先生的话音刚落,杨继盛就脱口对道: 

小进士 

先生听了,大为惊异,心想:这个孩子,小小年纪,这么聪明,又有如此志气,不简单!

这一天,先生有事外出,学童们像是散放的羊群,热热闹闹、乱乱哄哄做起游戏来。正玩得高兴,先生突然回来了,大家急急忙忙四处藏匿。

先生忍住怒气,对孩子们说:“我这里有个句子,如果能对出来,就免予责罚。”他的出句是: 

藏形匿影 

大家心里一直害怕,听说对对子,更为紧张,一个个东张西望,不知该如何对。只有杨继盛朗声对道: 

显姓扬名 

听了对句,先生的怒气全消,他为有这样的弟子而感到高兴、自豪。

杨继盛有个表叔,叫辛体元。有一天,表叔来杨家作客,见没有酒佐餐助兴,虽然也能理解,还是出对戏道: 

无酒是穷主 

小杨继盛当即接过来: 

有子做名臣 

表叔一听,惊奇得瞪大了眼睛。

夏言无忌对尚书

明代夏言,字公瑾,号桂洲,贵溪(现在的江西贵溪)人。武宗正德年间进士,世宗嘉靖年间做到宰相(武英殿大学士)兼教育部部长(礼部尚书),还曾任首席宰相(首辅)。后来,因为主张收复河套地区,被他的江西老乡严嵩陷害,终于被杀。

夏言的父亲夏鼎,于明孝宗弘治年间考中进士。与他同年考中进士的,还有叫周鼎、孟春、季春的。有一天,教育部部长(礼部尚书)李东阳设宴招待新科进士,当年15岁的夏言也跟着父亲参加了宴会。

席间,李东阳对这几个人的名字产生了兴趣,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对子,让在座的人来对: 

孟春季春惟少仲 

原来,古人将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春季的正月、二月、三月分别叫做孟春、仲春、季春。他的意思,今天来赴宴的有叫孟春的,有叫季春的,惟独缺少叫仲春的。大家听了,都认为这是个巧对,不容易对好,又加之作为新科进士,在领导面前有些矜持,所以一时竟没有人站出来对。

正在大家沉默时,想不到小夏言毫无忌讳地高声对道: 

夏鼎周鼎独无商 

意思是今天在座的,我父亲叫夏鼎,还有一个叫周鼎,惟独缺少一个叫商鼎的。而夏、商、周三代的鼎都是国家的重要礼器。以三个朝代对三个月,又以人名对人名,他想得有多妙!

少年巧对免劳役

明代嘉靖年间,有个宰相叫方献夫,字叔贤,号西樵,南海(今天的广东佛山南海区)人。晚年因为有病,请求退职,回到乡里,人称“方阁老”。他回乡后,大兴土木,修建方阁老祠。还在路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用大字写着一则告示:“凡经过此地的行人,一律罚干杂活一天。”他在朝中曾是重臣,一品命官,谁敢惹他?路过这里的人,都只得忍气吞声乖乖地白干一天活。

这消息被一个十几岁的莫姓少年知道了,他想,身为退职宰相,怎么能如此劳役穷乡亲呢?于是,他决心要摸一摸这老虎的屁股。

这一天,少年故意从修建祠堂的工地走过。一个膀大腰圆的仆人看见了,就一把拉住他,要罚他做一天苦工。少年问道:“你们这样无故罚老百姓干活,连小孩也不放过,难道就没有王法了?”

那仆人用手一指木牌,蛮横地吼道:“这就是王法!”

少年理直气壮地反驳道:“这个玩意儿也是王法?要拿出来圣旨才能算事!”

正当那仆人理屈词穷的时候,方阁老闻声赶来了。他看这孩子乳臭未干,竟然敢在这里理论,想必是有点来头。就对少年说:“你小小年纪,也敢于顶撞老夫,以下欺上,该当何罪?这样吧,我这里有个对子,你如果能对上来,就赦你无罪;要是对不成,可要罚你做三个月的劳役!你看如何?”

少年心想,对对子还不是小菜一碟!于是昂头答道:“请讲!”

方阁老出句道: 

山顶苍松,久历风霜方阁老 

很显然,这是在以“苍松”比喻自己,炫耀自己。少年毫不示弱,慷慨对道: 

池边春草,正逢雨露莫先生 

也极为切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意思是别看我小,但以我的才华,做个私塾的先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其中的“松”与“草”是植物名相对,“风霜”与“雨露”是天文名词相对,并且都含比喻意,“方阁老”与“莫先生”是人称相对——堪称工且巧。

方阁老听了,暗暗称奇,连声称赞“对得好”。他果然不食言,命仆人放莫姓少年上路。

彭辂妙联对考官

明代海盐(现在的浙江海盐)人彭辂,字子殷,嘉靖年间进士,做过南京公安部里的处长(刑部主事)。

彭辂8岁那年,到县里参加童子科的考试。这童子科,是科举考试中专门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在考场上,有个考官廖某见彭辂小小年纪就来考试,感到很有趣,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八岁儿童,岂有登科之志 

彭辂早在来考试前就听人们说过,这位考官是经历出身。“经历”是当时的官名,职责是掌管官府文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彭辂听了这句话,以为考官是小瞧自己,就讥诮地对道: 

三年经历,料无报国之心 

廖某一听,非常惊奇,想不到这孩子竟然有如此大志。

林大钦妙对传奇

明代潮州海阳(现在的广东潮安)人林大钦,字敬夫,号东蒲,嘉靖年间22岁那年考中状元。

林大钦出身贫寒,自幼年起就跟着大人以卖菜为生,从来就没有正式拜师学习。但是,他天资聪明灵慧,有时趁外出卖菜的机会,偶尔到人家书塾的窗户外听几句先生的讲解,马上就能够领会所讲书中的大意;有时看了人家孩子写的文章,当场就能够说出文章的主旨。因为家里买不起书,就常常在随父亲进城卖了菜以后,到书肆盘桓,如饥似渴地读书,尤其是名家名篇,他更是用心熟读,往往能过目不忘。就这样,他开始学着写文章,一下笔就气势磅礴,洒脱豪放。时间长了,更是出类拔萃,闻名远近。揭阳(现在的广东揭阳)进士翁万达见了他的文章,大为惊奇,不顾门第悬殊,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他曾为岳父写过一副寿联,岳父大喜,不住地夸赞:“我婿真状元之才也!”广东督学吴麟对林大钦的文才也极为赏识,曾经把他列为广东最优秀的士子,并说:“林大钦将来必中状元!”果然让他言中。

直到现在,潮州一带直至广东,还流传着不少林大钦幼年时期对对子的故事。

这一天,才七八岁的林大钦跟随父亲上街卖菜,忽然见巷口有个老妇人在往一根竹竿上晒裤子。当地习俗,妇女的裤子是不洁之物,怎么能从那下边低头钻过去呢?于是,父亲就请那老妪先让他过去再伸展开裤子晒。老妪见卖菜人身边这孩子还是个学童模样,就答应了他,但提出个条件,要这孩子对个对子。她的出句是: 

小童子手捧《百家姓》

大钦应声对道:

老太婆口念《三字经》 

——人物相对,形体词相对,书名相对,工稳妥帖。

老妪来了兴致,又出句:

千家诗吟万家客 

大钦随口对道:

一样米养百样人 

——数字对数字,重字对重字,巧妙工整。老妪高兴地先收起来自己要晒的裤子,让大钦过去。

大钦养有一只伶俐活泼的鹩哥,很是可爱。由于家里生活困难,常常要借贷。一天,某债主来他家催讨逼债,而家里实在是一时还不起。债主心中有气,看见那只笼中的鸟,就顺手给提走了。

大钦回到家,得知自己的心爱之物被人抢去,一阵风似的跑到那人家里。债主正吃午饭,见大钦来要鸟,就有意要难为他,不怀好意地说:“你不是神童吗?我出个句子,你要是能马上对出来,鸟就还给你。”大钦只得点头答应。

那债主用筷子指着桌子上的一盘鱼出句道:

盘鱼难入海 

意思是已经被烧熟的鱼是不可能再游回海里去的了,言外之意很明显:我提回家的鸟怎么能再还给你呢?

大钦会意地笑了笑,对道:

笼鸟应归巢

“笼”与“盘”是器物相对,“鸟”与“鱼”是动物相对。债主对大钦的“急智”非常赞赏,连声称赞道:“对得好,对得好!”当场就让他把鸟带回家了。

大钦8岁那年,有一天回到家里,见母亲和婶母愁眉不展的样子,就问家里出了什么事。原来,官府近日要开挖水渠,已经丈量了田地,他们家仅有的几分水田也已被插上了标签。这一占,数口之家还指望什么过日子呀!

有道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钦听了,心里也同样很不是滋味。晚上躺在床上,左思右想,辗转难眠,最后,他决定要自己到官府一趟,斗胆向他们求情。

第二天一大早,大钦打听到了地址和主持这项工程的官员,就直奔官府衙门而去。

主持新开水渠的官员叫薛侃,字尚谦,当地人都称他为薛进士,曾在江西拜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为师,他的号“中离”还是王守仁所赠。

大钦到了薛进士的衙门,也不在乎什么官不官的,口口声声要找薛进士。薛侃也不知是哪一级的官员来访,便急忙来到客厅,原来是那个早有耳闻的小神童。大钦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求薛大人改变主意。薛侃听了,心中好笑,一个孩子,竟然管起这种大人家的事来,就想逗一逗他。于是,就出个句子让他来对:

新姜哪有老姜辣

意思很明显,含有指责他小小孩子管这事之意。

大钦毫不含糊,针锋相对道:

老笋不如新笋尖 

意思也很清楚,不要小看了孩子家。“姜”与“笋”,属于植物名相对,贴切,巧妙。

薛侃一听,心想,果然是名不虚传哪!就当场告诉大钦:“你提的意见,我们一定好好考虑。”后来,他们果然重新勘察,结果转了一大弯,改向山脚的一片叫做“兵营埔”的荒地开挖。老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为民兴利的好官,就将这条水渠命名为“中离溪”。

有一次,林大钦在一座桥头遇到一位私塾的先生。那先生见是他,就指着桥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马跑过桥,蹄踏木板点点似打鼓

林大钦以桥头觅食的母鸡为题对道:

鸡走吃谷,咀啄铜盆声声像敲锣

“马”与“鸡”,是动物名相对;“蹄”与“咀”,是动物形体名相对;“木”与“铜(金属)”,是五行相对;“鼓”与“锣”,是乐器名相对。工整,贴切,那位先生极为佩服。

又一次,林大钦在一个私塾窗外听讲课时,里面的先生发现了他。先生想看看这个在窗外听课的孩子,就出来叫住了他,出句让他对:

月圆月缺书常读

意思是读书要刻苦,要坚持。林大钦脱口对道:

云卷云舒笔自挥

意思是不管现实境遇如何,我都要读书写文章。其中“月”与“云”是天文名词相对,“书”与“笔”是文化用品名相对,“圆”与“缺”、“卷”与“舒”,分别是一对反义词。先生听了,不禁赞扬道:“好小子,他日必成大器!”

林大钦14岁得中秀才,去参加考试的时候,曾借宿在一个老秀才家。这老秀才出句试他:

树高枝茂,小鸟何能寄足

大钦志气高昂地对道:

潭清水浅,困龙暂且安身

“鸟”与“龙”,属动物名相对;“足”与“身”,属形体名相对。

林大钦16岁的时候,一是为了生计,二是不至于荒废了学业,就到银湖乡找个大户人家教书。那家主人虽然知道大钦有才,但认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呀。于是,就出了个句子试一试他的才学:

银湖院后虎耳草 

大钦想到刚才来的路上,经过金石宫,一阵风吹来,路边龙眼树上的花落下来的情景,便以此为题对道:

金石宫前龙眼花

仔细分析,几乎堪称无一字不工,尤其巧妙的是,“虎耳草”和“龙眼花”,植物名却含动物名。

主人一听,连连称妙,就高兴地把他留下来,请他做自己孩子的小先生。

戴大宾少年巧对

明代福建莆田人戴大宾,字宾仲,8岁成为秀才,13岁考中举人,正德年间进士及第,殿试中得探花(一甲第三名),在翰林院任职。因为他才华出众,当时极有权势的宦官刘瑾想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并且都准备好了装饰一新的府第。正直的戴大宾不愿意攀附他,就佯装疯癫,这才得以躲过。

大宾5岁那年就去应童子试,不少考生见他年幼,就纷纷上前逗他。有人问:“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官?”他答道:“想当阁老。”众人听了都笑,其中一人说:

未老思阁老 

大宾看了看周围那些比他大得多的考生,不慌不忙地对道: 

无才做秀才 

大家一听,无不啧啧称奇。

戴大宾8岁的时候,是县学里的生员。有位先生早就听说他的机敏,一次,指着厅堂上的椅子出句让他对: 

虎皮褥盖学士椅 

戴大宾应声对道: 

兔毫笔写状元坊 

这位先生听了,非常惊奇,称他果然是远远超出众学童,尤其是年少而志气大。“虎皮”与“兔毫”的对仗,恰切工整。

戴大宾13岁那年,有一位官员来拜访戴父,见到大宾,以为他还在习童子艺,就想试一试他能否对对子,先出句: 

月圆

大宾调皮地对道:

风扁

客人好奇地问他:“风如何是扁的呢?”

大宾歪着头反问道:“不是扁的,怎么能入夹缝?”

客人心想,这个小家伙还不可小视呀!又出句: 

凤鸣

大宾对道: 

牛舞 

客人又感到奇怪了,问道:“牛会舞吗?”

大宾朗声反问道:“‘百兽率舞’,难道牛不在其中吗?”原来,“百兽率舞”是《尚书·舜典》的一句话,大宾早就读过。

杨慎幼年巧对句

杨慎是前面所说过的杨廷和的儿子,字用修,号升庵。正德年间以乡试第三的成绩参加会试,得第二,殿试时夺得状元。据说,当时大学士李东阳为首辅,杨廷和为次辅,在殿试的前一天晚上,李东阳曾经让杨廷和看过策试的题目,所以杨慎才考得最好,被选为第一,成为状元。只是因为杨慎本来就以才华过人享有盛誉,他得状元,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

杨慎小时候机警聪敏,10来岁就会写诗,12岁时候曾经模仿写作《吊古战场文》、《过秦论》等传统名篇,凡是见到的人无不感到惊异。

他五六岁就入学读书,天资颖悟而又刻苦勤奋。他父亲杨廷和也随时注意对他的引导和培养。

有一次,小杨慎随父亲在园中散步,看见一株老枣树被大风吹倒在路边。父亲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老枣靠道倒 

说的是平常事物,但巧妙的是都用读音相近的字组成,这叫做叠韵。

杨慎看到阶旁种的一棵低低的槐树,来了灵感,对道: 

矮槐挨阶栽 

也是说的平常事物,同样用了叠韵技巧。杨廷和听了,点点头表示赞赏。

在私塾读书时,先生曾指着院子里的竹子出过这样一个句子让他对: 

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 

这个句子,运用了重字的技巧,含三个“影”字。杨慎瞥了一眼那棵高高的杨树,对道: 

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同样运用了重字的技巧,含三个“花”字。意境和出句一样美妙。

叙文伦巧对先生

明代南海(今天的广东佛山南海区)人叙文伦,字伯畴,弘治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得会元(会试第一名);殿试中夺得状元。先是做翰林院修撰,又被提拔为太子的德育教授(谕德)。叙文伦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又好学不倦,可谓德才兼备。整个明代,广东只录取了三名状元,他是其中之一。不但如此,他的长子叙以谅在正德年间考得解元(乡试第一名),次子叙以训也在正德年间考中会元。人们称他们父子三人各占一元,成为一时佳话。

叙文伦出身农家,长得身材高大,丰姿魁伟,据传说光他的头颅就有将近两尺长。他从小智慧超人,有“急才”。

叙文伦5岁开始在私塾读书,过目不忘。有一次,先生教他们学习《木兰辞》,他仅仅读了一遍就全会背诵了。这时,外面下起了冰雹,他把头伸出窗外看。先生见了,生气地责备他说:

小子无心读诗书

小叙文伦见先生也站在门口观赏下冰雹,就接着对道:

先生有意观冰雹 

叙文伦9岁的时候,就要到县里的书院去读书。书院里的先生一见这孩子,就觉得与众不同,为了试一试他的才学,先生以院子里翩翩飞舞的蝴蝶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大蝴蝶遍身锦绣 

叙文伦一眼瞥见了书院房檐下的蜘蛛网,随即对道:

小蜘蛛满腹经纶

这个对子,可以说无一字不工。特别是小小年纪,敢于以“满腹经纶”来自励,也可见他志气之高远。

于是,先生报告书院院长(山长),当场点他为当年的冠首童生。

考生巧对李梦阳

李梦阳在江西任职的时候,有一年主持江西的乡试。

一次,他到考场巡视,无意中忽然发现有个考生的姓名和他的姓名完全相同。他既感到好奇,又觉得有点不舒服,就问那考生:“你怎么跟我同名同姓呢?”考生一愣,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他又说:“这样吧,我这里有个对子,你要是能对得上来,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考生只得点头表示同意。

官员李梦阳出的句子是: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蔺相如,是战国时候赵国的名臣,曾经自告奋勇,赴秦国送和氏璧,在秦国宫廷,慷慨陈词,终于得以完璧归赵。在国内,能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团结名将廉颇,共同保护国家安全。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句子的意思是:蔺相如和司马相如,两个人名字相同,而实际上他们在很多地方并不相同。在这里的含义是:你是个学生,居然和我同名,实在是太不相称了。就对联艺术来说,这属于嵌名手法,还有重字技巧,其中的“相如”出现四次。

那考生一听,明白了这位官员对这事竟然心存芥蒂。于是,他也借两个同名的古人姓名对道: 

魏无忌、公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是战国时候魏国贵族,就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曾经主持窃符救赵。公孙无忌,就是春秋时楚国的公孙龙,孔子的弟子。“彼”,指古人,“此”当然就是指“我”(考生)了。意思是:自古以来,同名同姓者并不少见,人家都没有什么忌讳,我也不忌讳。言外之意是,您老先生还计较什么呢?就对联艺术来说,同样运用嵌名手法和重字技巧,其中的“无忌”也出现四次。

李梦阳听了,感到这个学生不简单,既说得在理,又反映机敏,很快就喜欢上他了。

李梦阳幼年对塾师

明代李梦阳,字献吉,自号空同子,原来是庆阳(今天的甘肃庆阳)人,后来迁居到扶沟(今天的河南扶沟)。弘治年间进士,曾任财政部、民政部的处长(户部主事),因为弹劾宦官刘瑾而下狱。刘瑾事败被杀以后,他被任命为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提学副使)。

李梦阳自幼聪明,才思敏捷,与何景明等人在当时被称为“十才子”。

他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就很得先生的喜爱。

有一天,先生带着一群学童登山,大家一边努力向上,一边欣赏着美景。走到半山腰,先生出了个句子让大家对: 

天近山头,行到山腰天更远 

说的是在山脚下往上看,似乎山顶离天很近,但到了山腰,却又感到天更高更远了。运用复字手法,其中含两个“天”字、两个“山”字,还有“头”和“腰”两个方位词。

几个学童抓耳挠腮,不知道该如何对。只有李梦阳率先对了出来: 

月浮水面,捞将水底月还沉 

说的是月光好像在水面上浮动,但如果要去捞它,你即使捞到水底也捞不到,似乎沉下去了。同样用了复字手法,其中含两个“月”字、两个“水”字,还有“面”和“底”两个方位词。几乎是无一字不工。

董玘八岁对御史

明代会稽(现在的浙江绍兴)人董玘,字文玉,弘治年间进士及第,殿试中又夺得了榜眼(一甲第二名)。后来做过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吏部左侍郎)。

董玘小时候极为聪慧,是远近闻名的“神童”。

他8岁那年,有个做御史(明、清两代有监察御史,还有分管其他任务的御史)的官员路过会稽,专门派人把他叫到船上,对他说:“我早就听说过你这个神童,今天找你来,是想用对子试一试你,如果真的有才华,我向朝廷举荐你。”

小董玘大大方方地说:“请大人出句吧!”

御史看见旁边一只载满石头的船驶过,就以此为题出句道: 

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似乎说的是很平常的一种活动,但石头和船,一重、一轻,而且是以轻(船)载重(石头),事情本身就比较有趣,听起来还很奇妙。从形式上看,又综合运用了复字、叠字技巧。

董玘想到不久前见父亲和乡亲们用弓(一种丈量地亩的器具)量地的场面,朗声对道: 

弓量地面,地长弓短短量长 

好像也是在说一种普通的农事活动,但地和弓,一长、一短,而且是以短(弓)来量长(地),事情本身也比较有趣。从形式上看,同样采用了复字、叠字技巧,与出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御史听了,大为赞赏,他果然没有食言,把董玘推荐给了朝廷。皇帝也是爱才,就专门下了一道圣旨,赐董玘入太学读书。

蒋焘幼年对武官

明代长洲(现在的江苏苏州)人蒋廷贵,字大用,才思敏捷。成化年间进士,任乐亭(现在的河北乐亭)县长(知县)。

蒋廷贵有个儿子,名叫蒋焘,字仰仁,幼年时候极为聪慧,据说9岁就读了不少书,诸子百家,多有涉猎。尤其是擅长对对子。

有一次,蒋廷贵一位做武官的朋友来他家做客。大家聊天时,聊到了天气。客人就此出了个句子让小蒋焘对: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这属于析字联,分析“冻”字和“洒”字的字形,分别由“东”和两点、“西”和三点构成,非常巧妙。

小蒋焘看见父亲正在为客人切西瓜,顿来灵感,对道: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同样是析字,分析“切”字和“分”字的字形,分别由横向的“七”、“刀”和竖向的“八”、“刀”组成。而且句子顺畅,意思明晰。大家听了。一座皆为之惊叹。

饭后,那武官带小蒋焘游览某佛寺。在大殿里,那武官指着座上的佛像出了个句子: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

小蒋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道: 

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 

出句是写实,对句则是想象;以“凤”对“狮”、以“龙”对“象”,是动物名相对;以“桂子”对“莲花”,是植物名相对;并且平仄谐调,无可挑剔。

从寺院出来,那武官的随从悄悄问蒋焘对的是什么句子,蒋焘说: 

一个小军,偷狗偷猫偷芥菜 

与那随从开了个小玩笑。同样是以动物名对动物名,以植物名对植物名。

可惜的是,这么一个神童,刚刚在他十分喜欢的世界上生活了17个年头,就匆匆去世了,这是谁也料想不到的。

钱福八岁对书生

明代松江(现在的上海松江)人钱福,字与谦,号鹤滩(源于他家附近的一个地名),孝宗弘治年间参加会试,夺得第一,殿试时,又中了状元,担任了记载国史的官员(翰林修撰)。据说,因为他的文章和诗词、对联都做得很好,所以远近很多人带着华贵的纸张求他给写东西,他为此接待应酬,忙无虚日。

钱福自幼天资颖悟,被人们称为“神童”。他8岁入私塾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才能,先生安排的读书、背书任务,他总是早早地先完成。仅仅两年左右,就已经能够写诗作对了。

有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群赏菊归来的书生。他们早就听说了钱福的才名,就想借这个机会当面试一试。一个书生出个句子让他对: 

赏菊客归,众手摘残彭泽景 

“彭泽”,指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为他曾经做过彭泽令,还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著名诗句,所以后来人们把“彭泽”作为菊花的代称。这里的意思是,赏菊的客人归来,大家手里都拿着采摘来的菊花。

钱福看了看这一群比他大得多的书生,大大方方地对到: 

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

人们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卖花人挑的正是花中仙子——牡丹花,而牡丹是春季开放的,所以说“挑尽洛阳春”。以“肩”对“手”,属于形体名称相对;以 “洛阳”(代称牡丹)对“彭泽”(代称菊花),属于地名(花名)相对——非常工整。

那群书生听了,无不佩服钱福的才华。

陈紫峰巧对老人

明代成化年间,福建晋江陈埭镇涵口村出了个理学家陈紫峰。他从小聪明伶俐,是有名的才子,在闽南被称为“第一通”。

陈紫峰9岁那年,涵口村陈氏祠堂在举行祭祀祖先的“祭冬”仪式,50岁以上的前辈济济一堂,小紫峰也大模大样地坐到了祭祖的筵席上。

几位老人见他眉清目秀,活泼可爱,就指着桌上的一盘九节虾,开玩笑地对他说:“用‘九节虾’作对,对得好,你就吃,对不好,罚你钻桌脚。”

小紫峰听了,机灵的大眼睛一转,便大大方方地伸出一只手,抓起九节虾,就往嘴里放。

众人见了,忙上前阻止,说:“你还没有对对子,怎么抓起虾就吃呢?”

“这不已经对出来了?”他对几位老人伸出小手摇了摇,理直气壮地说:“‘五爪龙’不是正好对‘九节虾’吗?”

几位老人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对得好。

这时,外面传来“砰、砰、砰”的祭冬炮声。一位老人又出了个句子让陈紫峰来对: 

枪装药,药装枪,射去浓烟散雾 

陈紫峰听了,站起身来,走到大厅的八仙桌前,拿起桌上的花瓶,摔到地上,随口对道: 

瓶插花,花插瓶,打破流水落花 

大家听了,又惊又喜,拍手齐声夸奖道:“对得好!对得好!”

谢迁巧对赢美名

明代余姚(今天的浙江余姚)人谢迁,字于乔,宪宗成化年间参加乡试,中为第一;第二年进京参加会试,进士及第;殿试中,又夺得状元。从翰林修撰一直做到宰相(东阁大学士)兼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他长得仪表堂堂,生性耿直,以高风亮节著称。

谢迁从小聪敏好学,刚刚入学不久,就以善对闻名乡里。

他7岁那年的夏天,一天晚饭后,和祖父在院子里纳凉。听到村庄内外一片青蛙的叫声,祖父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试着对: 

蛙鸣水泽,为公乎,为私乎? 

这是用的西晋惠帝司马衷的典故。司马衷性情愚呆,用大白话说就是个白痴,从小除了吃饭,就是玩乐,此外对任何事几乎都一无所知。那也没办法,因为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8岁就被立为太子了。他老爹一死,他就是当然的皇帝。有一次,他到华林园游玩,听到青蛙的叫声,竟然问左右随从:“这个叫声,是为公家叫,还是为私人叫?”——真叫人佩服人家的想像力!随从只好回答说:“在公家的地里叫就是为公家,在私人的地里叫就是为私人。”

小谢迁听了祖父的出句,思索片刻,对到: 

马出河图,将治也,将乱也 

这是用的“河图洛书”的典故,是儒家关于《周易》卦形来源的传说。据汉代学者孔安国、刘歆等人解说:伏羲时候,有龙马从黄河里出现,马背上有旋毛如星点,被称为“龙图”,伏羲伏羲就是根据这画出了“八卦”。夏禹治水的时候,有神龟从洛水里出现,背上有裂纹,纹如文字,大禹就根据这作《尚书·洪范》的“九畴”(被称为是上天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以典故对典故,可以说旗鼓相当;“蛙”与“马”,是动物名相对,自不必说;“为公乎”与“为私乎”,可看作是当句自对,“将治也”与“将乱也”也属于当句自对。

祖父听了,很是高兴,因为孙子不但对得工整,更显示出非凡的气度。

杨廷和妙对客人

明代新都(今天的四川新都)人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自幼聪明过人。12岁中举,19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宰相(华盖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首席宰相(首辅)。

杨廷和7岁那年,有一天晚上,父亲在家里请客,他也跑前跑后地张罗,端茶递水,很有个小主人的样子。

大家一边吃喝,一边聊天,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半夜时分。一位客人说:“这会儿可能有半夜了吧?”另一位说:“可不是吗,大约到三更天了。”

又一位客人开口道:“说到这里,我倒有个对子,只是仅有上联,请诸位来对一下。”他接着吟道: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半 

巧妙地利用一夜“五更”来平分,用以表示半夜。主要运用了复字手法,短短九言,含两个“夜”字、两个“五更”、两个“半”字,其中又含几个数字。要工整地对出来,的确不容易。

几个饱读诗书的客人都在瞑思苦想,当他们还没有琢磨出个头绪的时候,小杨廷和开口了:“长辈几位,请允许我试一试。”说着,他不紧不慢地吟出了下联: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三秋”,指秋季含七、八、九月三个月,而八月的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所以这里巧妙地利用“八月中”来平分秋季。同样运用了复字技巧,含两个“秋”字、两个“八月”、两个“中”字,同时也含几个数字。

几位客人听了,无不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小家伙。

少年丘浚对师长

明代琼山(今天的海南海口)人丘浚,字仲深,少年时候学习刻苦努力,因为家贫,在邻居一个官宦家的私塾里读书。但那官宦家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丘浚却很早就以聪敏好学、过目成诵闻名远近。

有一次,塾师因事外出。东家那个儿子见老师不在,以为可该自由了,便一溜烟跑出去玩耍了,只有丘浚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认真读书。

这时,天忽然下起了雨,恰巧丘浚的座位上面房顶漏水,滴湿了他的肩头。他见东家的孩子不在,就临时和他换了座位。等那孩子回到教室后,急忙向刚进屋的塾师报告,说丘浚趁老师不在,私自调换座位。

塾师说:“今天先不说谁是谁非,只论能不能对对子。谁能对出我的句子,谁就有理。”说完,出句道:

点雨滴肩头

丘浚对道:

片云生足下

塾师的出句,源于眼前的生活;丘浚的对句,则着眼于自己要读书成才,有踏上青云之路的意思。塾师一听,以为小小年纪能对出这样的句子,不但工整无比,而且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大为惊异。

东家的儿子憋得小脸通红,却终于也没有对出来。他自愧不如丘浚,便哭着回到内宅,告诉给父亲。

那官宦听了,十分恼怒,心想:你个穷小子,在我家里借读,怎么还敢欺负我儿子!当即叫来丘浚,也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孰谓犬能欺得虎

很明显,这是在责骂丘浚。他自以为富贵之家,根本看不起眼前这个穷孩子。

丘浚应声对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针锋相对,且毫不示弱,同样表达了极高的志气。这个对子还巧在以“鱼”和“龙”两个动物名来对“犬”和“虎”两个动物名,工整贴切。

那官宦听了,也大为惊骇,认为这孩子非同常人,日后必定大有作为。

后来,丘浚参加乡试,得了第一名;又考中进士,直至做到了宰相(文渊阁大学士)兼教育部部长(礼部尚书),开了明代以尚书入内阁的先例。他为官清廉,所居住的府第非常简陋,在京城里生活40多年未搬过家。他还勤奋好学,一生不变,老年时候右眼失明,仍然读书不停。

少年丘浚对师长

明代琼山(今天的海南海口)人丘浚,字仲深,少年时候学习刻苦努力,因为家贫,在邻居一个官宦家的私塾里读书。但那官宦家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丘浚却很早就以聪敏好学、过目成诵闻名远近。

有一次,塾师因事外出。东家那个儿子见老师不在,以为可该自由了,便一溜烟跑出去玩耍了,只有丘浚一个学生在教室里认真读书。

这时,天忽然下起了雨,恰巧丘浚的座位上面房顶漏水,滴湿了他的肩头。他见东家的孩子不在,就临时和他换了座位。等那孩子回到教室后,急忙向刚进屋的塾师报告,说丘浚趁老师不在,私自调换座位。

塾师说:“今天先不说谁是谁非,只论能不能对对子。谁能对出我的句子,谁就有理。”说完,出句道: 

点雨滴肩头 

丘浚对道: 

片云生足下 

塾师的出句,源于眼前的生活;丘浚的对句,则着眼于自己要读书成才,有踏上青云之路的意思。塾师一听,以为小小年纪能对出这样的句子,不但工整无比,而且表达了远大的志向,大为惊异。

东家的儿子憋得小脸通红,却终于也没有对出来。他自愧不如丘浚,便哭着回到内宅,告诉给父亲。

那官宦听了,十分恼怒,心想:你个穷小子,在我家里借读,怎么还敢欺负我儿子!当即叫来丘浚,也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孰谓犬能欺得虎 

很明显,这是在责骂丘浚。他自以为富贵之家,根本看不起眼前这个穷孩子。

丘浚应声对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针锋相对,且毫不示弱,同样表达了极高的志气。这个对子还巧在以“鱼”和“龙”两个动物名来对“犬”和“虎”两个动物名,工整贴切。

那官宦听了,也大为惊骇,认为这孩子非同常人,日后必定大有作为。

后来,丘浚参加乡试,得了第一名;又考中进士,直至做到了宰相(文渊阁大学士)兼教育部部长(礼部尚书),开了明代以尚书入内阁的先例。他为官清廉,所居住的府第非常简陋,在京城里生活40多年未搬过家。他还勤奋好学,一生不变,老年时候右眼失明,仍然读书不停。

柯潜少时对先生

明代福建莆田人柯潜,字孟时,号竹岩,代宗景泰年间状元。做过执掌皇帝宝玺(大印)的机要秘书(尚宝少卿)兼记载国史的官员(翰林修撰,当时这个职位一般只授予一甲第一名进士,就是状元),宪宗时候,被提拔为翰林学士,最后的职务是国立大学校长(国子祭酒)。

柯潜出身于农民家庭,直到10岁以后,家里才有能力请来先生教他读书。由于他启蒙较晚,先生感觉到他好像是生性迟钝,不如其他孩子接受能力强。时间不长,先生就想离开他家,认为教他读书是白费工夫。

这一天,先生见窗外有个女子独自挑着一担橄榄经过,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女子独行随橄榄 

字面上似乎是普通的叙事,其实是用了谐音技巧,莆田方言中,“随橄榄”的意思是我要走了,“谁还敢于阻拦”。

柯潜听了,明白先生嫌自己没有出息,不愿意再继续教他了。他也向窗外瞥了一眼,看见了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便对道: 

先生欲去挂石榴 

莆田方言中,“挂石榴”的谐音是“确实留”,表达了他想请先生留下来的意愿。并且“橄榄”与“石榴”的对仗非常工稳、巧妙。

先生一听,感到很惊讶,原来,这个孩子心里还是十分灵巧的,反映机智,颇有颖悟之才。于是,先生当场决定不走了,留下来接着做他的老师。

宰相以对求佳婿

程敏政是明代的著名才子,学问渊博,为一时之冠,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曾做过太子的老师。当时的宰相李贤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就把他招为自己的乘龙快婿。

这一天,李贤设家宴招待几位贵客,程敏政当然也在座作陪。

席间,李贤用筷子指着餐桌上的莲菜,出了个句子,当着诸位客人的面,点名让程敏政来对: 

因荷而得藕 

字面的意思是,水面上先开荷花,然后水下才会长成莲藕。程敏政听了,仔细一琢磨,原来这个句子是谐音双关:“荷”谐音“何”,“偶”谐音“藕”。其双关意思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得到佳偶的吗?

想到这里,他指了一下餐桌上的水果,也用双关语对道: 

有杏不须梅 

表面上是在说水果,其实,这也是个谐音句子:“杏”谐音“幸”,“梅”谐音“媒”。其双关意思是:我有幸得到您老人家的赏识,将宝贝女儿许配给我,所以就不必专门再请媒人了。

两神童妙对皇帝

明代文学家李东阳、程敏政都是少年聪敏,都被人们称为“神童”。李东阳是湖广茶陵人,程敏政是安徽休宁人。

在李东阳4岁、程敏政6岁那一年,两个少儿同时被英宗召见,这不但对他们本人,而且对他们全家来说,都是十分荣耀的事。

进宫殿的时候,对两个几岁的孩子来说,那高高的门坎实在是无法过去。他们努力抬腿迈步的样子被英宗看见了,忍不住笑道: 

书生脚短 

李东阳应声而对: 

天子门高 

两个孩子只觉得这里好玩,也不大明白这皇宫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一样的规矩,那无忌的童言,与平日里大臣们唯唯诺诺、点头哈腰的形象绝然不同。不大一会儿,英宗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两位小客人。

中午时分,英宗邀他们与自己共进御膳。看到其中的螃蟹,英宗出了个句子让他们对: 

螃蟹一身甲胄 

程敏政对: 

凤凰遍体文章 

李东阳对:

蜘蛛满腹经纶 

句子中的螃蟹、凤凰、蜘蛛都属于动物,并且都是联绵词;“甲胄”、“文章”、“经纶”分别由各动物本身的硬壳、羽毛、丝线生发联想而来,还都用了拟人手法;“一身”、“遍体”、“满腹”几个词,意思相近而又有变化,尤其是都极为贴切,几乎无法置换。皇帝即景出句,两个孩子能有如此表现,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英宗见两个少儿的确不凡,心中更是喜爱有加。便有心再试一试他们的才华,又出句道: 

鹏翅高飞,压风云乎万里 

程敏政对道:

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李东阳对道: 

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英宗的这个出句,大抵是以鲲鹏展翅高飞为比喻,来考察他们的志向。程敏政的对句,显示了雄伟的抱负;大约是在“鳌头独占”之上无以复加了吧,李东阳另外构思了拍皇帝马屁的对句。“鹏翅高飞”一句充满了气势,而两个少儿的对句似乎气势更盛。

于是,英宗龙颜大悦,当即发话:“就这样安排了:以后他二人,一个做宰相,一个做翰林!”凭着几句巧对,皇帝竟然预支官位。从这个小故事,也可见明代的皇帝是有着喜爱对联的光荣传统的。

后来,李东阳果然做了宰相,程敏政则做到了教育部副部长(礼部右侍郎)。当然,这是后话。

小万安巧对客人

明代眉州(现在的四川眉山)人万安,字循吉,正统年间进士,于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四朝连续在朝中做官,一直做到宰相(华盖殿大学士)兼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还曾经做过首辅(首席宰相)。他在朝中做官,千方百计结交内宦,巴结当时极为受宠的万贵妃(宪宗的宠妃),自称是子侄辈,而作为宰相,他的政绩倒没有多少记载,当时就为人所不齿。所以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并不好。

万安小时候聪明好学,七八岁就能诗善对。

有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客人,见这孩子聪明伶俐,很是喜欢,就问他读过哪些书,还问他能不能对对子。客人听了他的回答,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 

由天上日、月的运行,巧妙地联想到“日”字和“月”字合成一个“明”字,这应该是个析字联。此外,还用了复字技巧(“出”字),并嵌入了两个方位词“东”、“西”。

万安眨巴眨巴眼睛,当即对道: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巧妙地将“女”字和“子”字合成一个“好”字,同样用了复字技巧(“居”字),嵌入了两个方位词“右”、“左”。

客人听了,连连点头称妙。

林聪幼年对县长

明代福建宁德人林聪,字季聪,正统年间进士,一直做到公安部部长(刑部尚书)。

林聪小时候就博览群书,尤其是以有“急才”闻名乡里。急,就是快、疾速的意思,说他对问题反映特别快。他父亲在当地很有名望,常常和官员、绅士打交道。

有一次,县长(县令)来拜访他父亲,见了聪明活泼的小林聪,很是喜爱。想到刚才在大门口,看见守门的白狗温驯地望着主人,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白犬当门,两眼睁睁唯顾主 

意思是白狗守着门,两眼只看主人行事。

林聪一眼瞥见院子里的黄蜂,随口对道: 

黄蜂出洞,一心耿耿只从王 

意思是黄蜂从洞中出来,一心只跟随着蜂王飞行。巧妙的是,以颜色词“黄”对颜色词“白”,以动物名“蜂”对动物名“犬”,以形体词“心”对形体词“眼”,以复字“耿耿”对复字“睁睁”,极为工稳。

县长又仔细打量这个孩子,发现他的眼睛长得比较奇特,很有趣,就指着他的眼睛出个句子: 

重瞳项羽重瞳舜,只有二人 

“重瞳”,就是眼睛里有两个瞳人,过去认为是一种异相、贵相。《史记·项羽本纪论》中说:“我听周生说舜是重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重瞳子,难道项羽是他的后代吗?”

林聪听了,当即对道: 

九尺曹交九尺汤,尚多四寸 

《孟子》里说:曹交身长九尺四寸,商汤身长九尺,曹交比商汤还多出四寸。以人名对人名,以数字对数字(“重”虽然不是数字,却含数字的意思),尤其是以异相对异相,最为难得。

商辂拦考显奇才

明代商辂(音路),字弘载,号素庵,他祖上周代时居住在汴(今天的河南开封),后来流落到西夏。北宋时候,其始祖商瑗归宋,被宋仁宗赐地于淳安(今天的浙江淳安),从此,成为当地的世家大族。但是,后来家道中落,到商辂祖父一代,以砍柴、捕猎为生。商辂的父亲商霖,在严州府(今天的浙江建德东北)做小吏。据说在商辂出生的那天夜里,严州知府忽然听到有悦耳的丝竹之声从空中传来,一直飘落到小吏们住的官舍。第二天,知府召来众小吏,问昨天晚上是谁在听乐饮酒,大家都说没有这事。知府又问昨夜有没有其他什么异常情况,有小吏回答说:商霖昨夜喜添一子。知府一听,联系到自己夜闻丝竹之声的事,觉得商霖的这个儿子非同寻常。于是特意为他增加了俸禄,叫他好好抚养儿子。

商辂从小天资聪慧,又嗜书成癖,6岁时就能吟诗作对,是远近闻名的才子,与浙江桐庐的另一个才子姚夔(音魁)齐名。21岁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成为解元;31岁参加会试,再得第一,成为会元;接着的殿试,独占鳌头,状元及第。是整个明代近300年间唯一的一个“连中三元”的人。相传商辂在去参加会试的路上,夜里在船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见一位神人呼叫“解元”。他忙问谁是解元,那神人把手中的一枝简拿给他看,只见上面写着“姚夔”两个字。他又叩问有没有自己的名字,神人让他看简的背面,果然是“商辂”。结果,他当年就考中了,而姚夔三年后才得中解元。还据说,商辂在参加会试的头一天晚上,也做了个梦,梦见有人手提三颗人头递给他。醒来后,他问老师,老师高兴地说:“这是吉祥之梦啊!”他当年参加会试,是宣德年间状元马愉任总裁,发现了他的才华。

后来,商辂曾经任过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财政部部长兼民政部部长(户部尚书)、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直至宰相(文渊阁大学士,又进谨身殿大学士)。

相传商辂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听说严州府主考要乘船从金华、兰溪一路过来,不少准备应试的考生都到南门码头拦考去了,他也缠着父亲带他去。

到了码头,只见众多考生正纷纷散去,主考站在船头,正吩咐开船。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商辂看得远,眼睛又尖,小孩子也顾不得什么忌讳,急忙大喊一声:“主考大人,请留步!”

主考回过头来,见是一个孩子在人群中向他招手,不知道会有什么事,便命人先停下船来,好奇地问道:“是你在喊本官么?”

他父亲紧跑几步,来到船舷旁,商辂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也是来拦考的!”

主考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看看,码头上这么多读书人,没有一个能对得出本官的对子,你乳臭未干,也来拦考?”

商辂信心十足地说:“大人别瞧不起人哪!请您出句吧!”

主考官见这个孩子不甘示弱的样子,心里早已经喜欢上了。他看了一眼拉纤的纤夫,随口出了个句子: 

龙须屡屡升天际 

商辂低头也看了看纤夫,随即对道: 

虎爪尖尖伏水中 

描绘纤夫拉纤的形象,不但生动,更有生气。以“虎爪”对“龙须”,极为工整。

主考官一听,果然出口不凡,见这孩子骑在大人的脖子上,又出句道: 

小子无知,骑父作马 

商辂听到这句话,“噌”的一声,从父亲背上跳下来,昂头对道: 

慈父有德,望子成龙 

主考见这孩子对得如此又快又工,心中不禁暗暗叫好,便有心再试一试他。于是,站在船头,手捋胡须,想了一想,出句道: 

月照三河河映塔,似虎拦溪 

句子中嵌入了两个地名“三河”、“兰溪”,“河”字又重叠出现,综合运用了嵌字、叠字两种技巧。显然,这个句子的难度加大了。

商辂稍加思索,用小手一指三江口的方向,朗声对道: 

风吹大浪浪掀洲,如龙分水 

同样嵌入了两个地名“大浪”、“汾水”,同样有叠字“浪”,恰切工整。

主考官听了,连连点头,不住地夸奖:“奇才啊!此小儿他日不可限量!”

状元少年对都宪

明代江苏吴县人施槃,字宗铭,明英宗正统年间状元。

施槃从幼年时候就颖悟过人,虽然家境贫寒,但读书一直十分用功,十分刻苦,特别是善于对对子。

他少年时,曾经跟随经商的父亲到淮上,住在一个叫罗铎的朋友家里。一天,罗家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是个姓张的国家监察部部长(都宪,都察院的都御史)。罗铎迎接客人入座后,又命自己的儿子和施槃一起来拜见张部长。

张部长见两个孩子聪明伶俐,活泼可爱,非常喜欢,问他们都读过哪些书,还问他们会不会对对子。两个孩子回答后,张都宪出了个句子让他们来对: 

新月如弓,残月如弓,上弦弓、下弦弓 

句子说的是一种天文现象:新月、残月的形状都像弓一样,但一是“上弦(指农历每月初八、初九的月相)”之“弓”,一是“下弦(指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的月相)”之“弓”;一个是能看到月亮西边的半圆,一个则只能看到月亮东边的半圆。构思奇特,组句巧妙,连用了四个作为比喻的“弓”。

罗铎的儿子还在冥思苦想的时候,施槃就已经对了出来:

朝霞似锦,晚霞似锦,东川锦、西川锦 

说的也是一种天文现象:朝霞、晚霞都灿烂如锦,但一是东川之“锦”(朝霞),一是西川之“锦”。与出句相似,连用了四个作为比喻的“锦”。对仗上,“霞”与“月”,同是天文类名词;“上”、“下”与“东”、“西”都是方位词——属于小类工对。

张部长听了,认为这个少年不凡,当场就决定聘施槃到他家塾中任塾师。

少年于谦露才华

于谦是明代浙江钱塘(现在的浙江杭州)人,字廷益,永乐年间进士,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先后做过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山西、河南的省长(巡抚)。明英宗正统年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之变”,于谦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拥立代宗。英宗被释放后,发动了“夺门之变”,抢回了皇帝的位子。于谦竟然以“谋逆罪”被杀。

于谦小时候聪敏机智,才华出众。有一次,母亲要带他去庙里进香,为他梳头时,把他的头发梳理成了双髻。到了庙里,一个和尚看见了他的头发样式,调笑说: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当即针锋相对地答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这副对子的巧妙之处,在于描摹形象的同时,以动物名和动物形体名相对:“牛”和“狗”、“龙”和“象”相对,“头”和“嘴”、“角”和“牙”相对,贴切工整。

回到家里,于谦对母亲说:“有人拿我的发髻开玩笑,我不想留双髻了。”第二天,他要去上学前,母亲又为他梳头时,给他梳成了三分髻。不料冤家路窄,于谦走到路上,刚好又遇见了那个和尚。

和尚见他的发式有变化,心里好笑,又给他开玩笑说: 

三角如鼓架 

于谦看了看这个秃头和尚,没好气地回敬他: 

一秃似锣槌 

描述形象,以数字对数字,以乐器对乐器,工整而生动。

有一天,于谦上学迟到了。先生说:“学童迟到是要受罚的。我这里有一个对子,你要是能对出来,就免于处罚。”先生的出句是: 

菱角三尖,铁裹一团白玉 

前一个分句是叙述,后一个分句则是描写,尤其是“铁”和“白玉”两个词,极为贴切。

于谦不假思索,脱口对道: 

石榴独蒂,锦包万颗珍珠 

同样是先叙述,后描写,“锦”和“珍珠”两个词,更为恰切工整。另外,几个数字的对仗,也非常工巧。

有一年的清明节,于谦随父亲去祖坟扫墓。当他们走到一个叫凤凰台的高冈时,父亲来了兴致,吟出一句: 

今朝同上凤凰台 

于谦随口答对: 

他年独占麒麟阁 

“麒麟阁”,是汉代阁名,在长安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将霍光等功臣的画像绘于阁上,以表彰他们的功绩。封建时代多以在麒麟阁上画像表示卓越的功勋和最高的荣誉。这个对句,巧妙的地方在于“凤凰”和“麒麟”的对仗,都是祥瑞的动物名,又都是连绵词。

他父亲听了,觉得儿子的对句远远高于出句,尤其是能表达出远大的志向,心里十分高兴,认为这孩子以后必定有大出息。

马愉幼年对学友

明代山东临朐人马愉,字性和,宣宗宣德年间状元,做过侍读学士、教育部副部长(礼部右侍郎)。

马愉幼年时候聪敏好学,4岁就开始读书,七八岁就能对对子,十来岁的时候就已经小有名气了。他祖父曾经抚摸着他的头自豪地说:“这个孩子当光大我们的家门!”

有一天,马愉和几个学童到野外游玩,见到一棵大树上的鹊巢被大风吹落,里边的几只小鸟也掉在地上。有个学友面对此景,出了个句子:      风吹鹊巢,一二子连窠及地 

不仅是叙述眼前事,更巧妙的是其谐音技巧,即“连窠”谐音“连科”,“及地”谐音“及第”,就是预祝大家科举考试顺利。

大家都觉得这个句子很有趣,但是要工整地对出来,并不那么容易。

其他人都还在思索时,马愉已经对了出来: 

雨打猴穴,众诸猴带露朝天 

同样用了谐音技巧,即“诸猴”谐音“诸侯”,“带露”谐音“带禄”,意思是以后我们都会做官,享受俸禄,成为国家、朝廷的栋梁,一起去朝见皇帝。表达出了远大的志向。

六岁神童对皇帝

明代永乐年间,江苏溧阳出了个神童,名叫彭印山。名声一传出去,地方官一直把他的故事上报到朝廷。他6岁那年,终于被召入京。

元宵节的晚上,永乐皇帝带上他和一班文武大臣到奉天门外观灯。

面对着这火树银花的美景,永乐皇帝出了个句子,专门让小神童来对: 

灯明月明,大明一统 

由眼前的灯之“明”、月之“明”,联想到大明王朝之“明”。八个字中竟有三个“明”字,用的是对联中的复字技巧,确不易对。

只见小小彭印山眨巴眨巴眼睛,朗声对道: 

君乐臣乐,永乐万年 

由眼前的君之“乐”、臣之“乐”,联想到明成祖的年号永乐之“乐”;八个字中含有三个“乐”字。尤其是以“永乐”来对“大明”,非常得当。

永乐皇帝听了,大喜过望,忙命身边人给赏。

马铎一对得状元

明代初期的几个皇帝喜欢对联是出了名的,从朱元璋荣获“对联天子”称号,到明成祖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无不如此。甚至用对联来点状元。

说的是永乐年间,福建长乐有个叫马铎的少年,聪明机智,十几岁就进士及第。

当年,与他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同乡林志。林志在乡试(省一级的科举考试)、会试(全国的进士考试)时都名列第一,已得解元、会元,如果廷试再得第一(状元),就是所谓的“三元及第”了,那是读书人非常荣耀的事。但是,这种情况很少,据有人考证,自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到废止,一千多年时间,连中“三元”的也只有十几个人。

廷试的时候,永乐皇帝忽然来了兴致,说:朕有一对,对得好的就是状元。出句是: 

风吹不响铃儿草 

满心希望要夺得状元的林志,因为紧张而一时思虑枯竭,无以答对。马铎却应声对道: 

雨打无声鼓子花 

“风”与“雨”是天文相对,“铃”与“鼓”是乐器相对,“草”与“花”是植物相对。风吹铃不响,因为它是草;雨打鼓无声,因为它是花。对得工整而贴切。于是,少年马铎因此而得了状元。

据说,这个对句是马铎小时候梦中听人说的一句话。事后虽然记得十分清楚,但却始终不明白所指是什么,原来在这里等着他呢!

又据说,林志在参加廷试的头一天晚上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被一匹马踩住了头。原来,这匹“马”正是马铎。

其实,这不过是个极为普通的对子。“天对地,雨对风”,凡是进过私塾,读过几天书的学童,都耳熟能详;而旧时的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中就有现成的“铃儿草”对“鼓子花”。这个故事也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对子的爱好与重视,皇帝以对试才、选才,并非绝无仅有。

少年才子巧对句

明代钱塘(现在的浙江杭州)人王洪,字希范,是当时的“闽中十才子”之一。他18岁考中进士,做官的经历和林环几乎一样,也是先在翰林院,后做侍讲。

王洪幼年时聪慧而有奇才,往往出口成章。

有一天,和他一起在私塾读书的一个小伙伴见他用玛瑙压书,就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句话递给他,上面写道: 

玛瑙原非马脑 

这是巧借同音字而组织的句子。王洪看了,在那句话旁边写道: 

琅玕不是狼肝 

同样用两组同音字组句。“琅玕”,是像珠子一样的美石,和“玛瑙”相对,不但字型相近,意思也相近;以“狼肝”对“马脑”,更是贴切无比。

有一年,他们家在原来的宅基地上建起一座新楼。来祝贺的客人早就听说小王洪的才华不凡,有人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地楼上起楼,楼间无地 

这是个典型的复字联,中间三个“楼”字,前后又含两个“地”字,还有“上”、“间”两个方位词;两个分句间还用了顶针技巧。

王洪看到院子天井中的一口井,脱口对道: 

天井中开井,井底有天 

句子中有三个“井”字,与“楼”相对;前后各有一个“天”字,与“地”相对;“中”、“底”两个方位词与“上”、“间”相对;还以“有”与“无”相对——堪称无一字不工。客人们佩服得一个个举起大拇指,禁不住连声夸奖。

林环儿时对知府

明代莆田(今天的福建莆田)人林环,字崇璧,永乐年间状元。起初在翰林院,后做到皇帝的高级顾问(侍讲),曾参与《永乐大典》的纂修。

林环小时候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闻名远近。

有一次,知府派人把他找去,要试一试他的才学,恰好这时有个姓刁的使臣来公干。知府便以此为题,出句让林环来对: 

刁大使使刀,撇上撇下 

就艺术手法来说,这主要是属于析字,同时,还用了叠字(“使”字)、复字(“撇”字)技巧。巧妙地借“刁”和“刀”两个字在字型上的近似和区别组句,“刁”的左下角是向上撇(其实是提,或者叫挑),而“刀”的左下角是向下撇。

林环听了,眼珠一转,瞥见知府大堂墙上的一张表格,其中有个姓厍(音社)的主管,于是对道: 

厍主管管库,点有点无 

同样运用了析字手法和叠(“管”字)字、复字(“点”字)技巧。巧妙地借“厍”和“库”两字在字型上的近似和区别来组句,“厍”字上边没有点,“库”字上边有点。

听了这天衣无缝的对句,知府和那位使臣都连连点头称“妙”。

曾棨幼年对塾师

明代永乐初年状元曾棨(音启),字子棨,又作子启,永丰(现在的江西永丰)人。他文思敏捷,每下笔势如泉涌,一泻千里,又工于书法。在翰林院供职的时候,当时的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他的笔下。据说他还有很大的酒量。

曾棨幼年读书时候,有一次和先生一起到塾馆去。路上,经过一片麦田。先生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地脉默然生麦叶 

虽然内容上比较普通,但是显然这是个比较特别的句子,其中的“脉”、“默”、“麦”三个字的读音相同。

曾棨沉思片刻,对道: 

天河何不种荷花 

从内容上说,已经比出句显得有灵气,联想奇特;手法上,同样用了三个同音字“河”、“何”、“荷”;再看字面,“地”与“天”之对不用说,“麦叶”与“荷花”之对更是工切。

先生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便预料到这个孩子以后必成大器。

王汝玉幼年巧对

明代长洲(现在的江苏苏州)人王汝玉,本名璲,字汝玉。永乐年间由应天府教育局长(训导)提拔为国立大学教授(翰林五经博士),还做过太子的老师,曾参与纂修《永乐大典》。

王汝玉小时候“颖敏强记”,就是天资既聪明,又博览群书,有“神童”之誉。

他7岁那年的冬天,有一天,雪后放晴,在阳光照耀下,房顶的积雪融化后,顺着房檐往下滴水,恰似下雨。他父亲看见了,就以此为题,出句让他对: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紧扣眼前景,前一个分句是叙事,后一个分句是想像。

王汝玉看见不远处有人在微风中扫雪,随着扫帚的飞动,那细小的雪粒在半空中飘洒,好像是阵阵烟雾一般。顿时来了灵感。于是,他以此为题材对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同样是紧扣眼前景,前一个分句是叙事,后一个分句是想像。

出句中的“云”和“雨”,对句中的“火”和“烟”,都属于当句自对,且都是小类工对,极为工切。

王汝玉8岁时候,在私塾里已经是很有名气了。

有一天,先生带着几个学童到郊外春游。见到不少扫墓的人家在一座座坟前烧纸钱,先生就以此为题出句,让大家对: 

冢上烧钱,灰逐微风成粉蝶 

由眼前的纸灰联想到纷纷飞舞的彩蝶,使普通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

几个学童都在思索时,王汝玉看到不远处有一水洼,想到了他家里的洗砚池,对道: 

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同样以联想取胜。其中的“粉”与“乌”,都是颜色词;“蝶”与“龙”,都是动物,非常工整。

先生听了,连连称赞:“对得好!对得好!”

陈恰父子对巧联

明代初年江苏武进人陈恰,字叔远,博通经史,因为才华出众,虽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永乐年间却做到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他哥哥陈济,字伯载,也是博学强记,当时被称为“两脚书橱”,曾经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被召到京城参与纂修《永乐大典》,还做过太子的老师。

陈恰8岁的时候,有一天跟父亲出门。只见江中船只穿梭往来,有的扬帆而进,有的摇橹而行,一片繁忙景象。

他父亲触景生情,吟出一句: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字面的意思是,摇橹的船只没有扬帆的船只行进得快。同时,其中又有谐音意:“橹速”谐音东汉末年东吴的谋士鲁肃,“帆快”则谐音西汉初年的勇士樊哙,有文不如武的含义。

陈恰听了,心里想,这个句子有点巧妙之处。恰巧这时身边走过一个边走边演奏的器乐班子,不知道这是谁家在办喜事。听着那悦耳的演奏,看见那乐器,他触动了巧思,对父亲说:“我给您凑一副对联吧。”说着,朗声对道: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字面的意思是,笛音的清越,比不上箫声的和谐。同时,其中也有谐音意:“笛清”谐音北宋武将狄清,“箫和”则谐音西汉谋臣萧何。和他父亲的意思相反,有武不如文的含义。“八音”,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音袍)、竹八类。钟、铃等属于金类,磬等属于石类,埙属于土类,鼓等属于革类,琴、瑟等属于丝类,柷(音祝)等属于木类,笙、竽等属于匏类,管、籥(音跃)等属于竹类。

对仗上,数字对、器物对,以及谐音的人名对,无不工整恰切。

解缙“金莲”对“玉笋”

明代初年江西吉水人解缙,字大绅,洪武年间进士。永乐年间任翰林学士,曾主持纂修《永乐大典》。是明代著名才子,少年时代就有“神童”的称誉。父亲解开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人称筠涧先生,与弟弟解闿被并称为“二解”。

解缙7岁时候,有一次随父亲出游。父子二人来到一个集镇上,迎着微微细雨,踏着湿漉漉的石板路,边走边聊。

父亲无意间一抬头,看见一个年轻女子在临街的楼窗户口吹箫,他灵机一动,就以此为题吟道: 

仙子吹箫,枯竹节边生玉笋 

“枯竹”当然不会生笋。“吹箫”是叙事,“枯竹”与“玉笋”是对姑娘所吹的箫和她的手指的形容、描绘。

小解缙恰巧看见迎面走过来一个打着雨伞的姑娘,便以此为题对道: 

佳人张伞,新荷叶底露金莲 

同样,“新荷”也不会长出莲来。这里,他是以“新荷”比喻那把张开的伞,以“金莲”比喻打伞姑娘的小脚。

“竹”与“荷”、“玉”与“金”、“笋”与“莲”的对仗,都堪称工整而且巧妙。

皇子皇孙对妙联

明代初年的一天,太祖朱元璋忽然有了兴致,带着四子朱棣和皇太孙朱允炆到皇家猎场去打猎。朱棣就是后来明代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允炆是皇太子朱标的儿子,后来成为明代第二任皇帝明惠帝,接班当皇帝的时候才22岁。

太祖看到一匹匹骏马昂头奔跑,马尾则在阵阵微风中飘散开来。为了试一试子孙的学识,他便以眼前的马尾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们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语言准确、简练而形象生动,但是就“对”的难度来说,这仅仅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句子。

小小朱允炆见爷爷在马背上看着自己,便以不远处草地上放牧的羊群为题对道: 

雨洒羊毛一片毡 

“风”、“雨”之对,“马”、“羊”之对,“千”、“一”之对,“线”、“毡”之对,都非常工整贴切,几乎无一字可挑剔。这是就字面来说,但是形象不够美,意境上差了些。

朱棣见父亲朱元璋默然不语,就说出了自己的对句: 

日照龙鳞万点金 

从对仗上来说,这一句也同样很工整,但形象、气魄方面与上一句相比,大不一样。“雨”显得阴暗、低沉,而“日”显然表示明朗、欢快;“毡”显得平常,而“金”则彰显出尊贵;特别是“龙”,含有天子、帝王的意思,皇家的人作对子,更比那个常表示温驯的“羊”要恰当。

七岁童巧对免役

元代末年时候,小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协助郭子兴取滁州,下和阳,攻城略地,立下战功,终于自成一旅。后来,郭子兴病死,他的大儿子郭天叙在战斗中阵亡,朱元璋成了大元帅。他统领着郭子兴的旧部,攻占了集庆(今天的江苏南京)。

有一次,朱元璋偶然在一个驿站(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见到一个儿童。经询问,知道他才7岁,是代父亲充当役使的。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顿时生了恻隐之心。爱好对联的他问那孩子:“你会对对子吗?”见孩子点了点头,他出了个句子: 

七岁童儿当马驿 

那个孩子果然应声对了出来,并且出口不凡: 

万年天子坐龙庭 

对得不但工整,更为巧妙。“七”与“万”是数字相对,“马”与“龙”是动物相对,尤其是“天子”与“龙庭”,最让朱元璋喜出望外,这不正是他多年为之奋斗的朝思暮想的目标吗?他的高兴劲儿一上来,立刻下令:免除这个孩子的徭役。据说,朱元璋后来建立明朝,还派人把这孩子找来,接到皇宫里读书。

小和尚智对秀才

朱元璋17岁那年,因为天灾,父母双亡。由于家道贫寒,他无以为生,甚至无处栖身。走投无路之下,他来到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剃光了头发,捡了一件破衲衣,出家当了小和尚——这也算是一条活路吧!

皇觉寺是当地一处比较有名望的寺院,不但常有善男信女来寺里烧香还愿,还有不少文人墨客来这里观光游览。

有一天,一个年轻秀才来寺院游玩,住持法师让自己十分喜欢的朱元璋陪同他。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没读过书,但是他秉性既聪明又机灵,也懂得不少古今故事。从寺院内外,到山间溪边,二人边走边看,边看边聊,兴致盎然。

他们来到一处水田边,见几个尼姑在种稻子。其中一个挑着一担青苗从他们身边走过时,平素就喜欢调笑的秀才信口说道: 

师姑田里挑禾上 

并叫陪同的小和尚以此为出句来对。朱元璋听了,这似乎是一句很平常的叙事的话,但仔细一琢磨,原来其中暗藏机关:“禾上”二字谐音“和尚”,这是秀才在戏谑自己。他想了想,对道: 

美女堂前抱绣裁 

表面上也是一句极为平常的叙述语句,但同样用了谐音手法,同样是戏谑语,“绣裁”二字恰恰与“秀才”谐音。

秀才听了,很是惊讶,想不到这寺院里的一个小和尚竟然有如此文才,连声叹道:“高才!高才!”

朱元璋少年妙对

元朝末年,濠州钟离(现在的安徽凤阳东)有个叫朱元璋的穷苦农民,小名重八,又叫兴宗。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楹联丛话》中引用《簪云楼杂说》的话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当时,明太祖建都金陵(今天的南京),某年除夕,传出圣旨:从文武百官、公卿贵族,到普通百姓之家,门上都必须贴春联。太祖还亲自微服到大街,视察圣旨的落实情况。偶然见到一户人家门口没贴春联,便马上派人去问,得知这家的主人是个阉猪崽的,不识字,因为将近年关,还没有顾上请人写。太祖来了兴致,亲自为他家写了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时间不长,太祖又到大街上转悠一周,来到那家门口,却不见对联贴出来。问他为什么,主人说:“得知这是御书,正高高地悬挂在堂屋正中,焚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听了大喜,当即赏他30两银子,让他改业。所以,人们都认为,帝王的倡导,使春联之风大盛。朱元璋也因此得了个“对联天子”的雅号。

其实,朱元璋小时侯因为家里穷,并没有机会读书。但是,他聪明好学,尤其在和小伙伴们玩耍中喜欢做对对子的游戏。

有一年大旱,朱元璋和几个孩子跟随乡亲们到龙王庙去求雨。路上,一个小伙伴看见路边的蝗虫,顺口说了一句: 

蹬腿蹦下地 

才思敏捷的朱元璋应声接道: 

撒翅飞上天 

“腿”和“翅”是动物形体名词相对,“地”和“天”更是天然的佳偶;至于几个动词“蹬”和“撒”、“下”和“上”,都极为生动。

朱元璋曾经为地主刘德家放过牛。有一次,他和几个放牛的穷孩子饿了,当大家都在抱怨自己的命不好的时候,朱元璋拉过来一头小牛,用斧头砍死,然后和大家一起生火烤了,吃了个痛快。有个孩子担心回去不好交差,朱元璋仗义地拍着胸脯说:“你们都说不知道,推到我身上,我自有办法!”最后,他们把小牛的皮和吃剩的骨头埋了,朱元璋四下里望了望,把那根尾巴插在山脚下的一个石头缝里,笑着对小伙伴们说:“就说是小牛钻进这个山洞里了,拉也没有拉出来。”

后来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过大功的周德兴说: 

小牛钻山洞,尾巴在外 

朱元璋的心里十分清楚,少了一头牛,回去是一定要受罚、挨打的。但他仍然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风趣地说: 

老爷打重八,脑壳当先 

一说牛,一说人;“尾巴”和“脑壳”的对仗,既工整,又生动。

学童巧对救民生

元代末年,有个叫莫天祐的人,乘着战乱聚众起兵,守卫无锡(今天的江苏无锡)。盐贩出身的江浙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因为多次被朱元璋打败,就投降了元朝,并被封了官,但终于还是被朱元璋消灭掉。莫天祐起初投靠张士诚,张士诚被灭掉后,他也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认为他伤害明军太甚,就把他杀了。

莫天祐绰号“老虎”,守卫无锡的时候,杀人如麻,极为残忍。只要他上街,人们都吓得不敢出门,甚至正在街上走的人也赶紧藏起来。

这一天,有个叫沈龙的学童,背着书包上私塾,不小心与莫天祐相遇,被抓了起来。

你别看这莫天祐读书不多,却也喜欢附庸风雅。他问沈龙:“你读了几年书?会对对子吗?”

沈龙不卑不亢地说:“当然会对!”

莫天祐说:“好!你听着,人们都称我是‘至勇至刚能文能武无上将军’,就这一句,你要是能对上来,我便赏你;对不上,我会砍掉你的小脑袋!”

小沈龙丝毫也不畏惧,从容地整一整衣服,机智地对道: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

莫天祐肚子里的墨水实在有限,他根本听不出来这尖锐的讽刺,反倒高兴地手舞足蹈,又急忙命手下人当场赏沈龙一锭银子,据说正是因为这句话,他几个月没杀人。

沈龙的这一句话,不知道救了多少父老乡亲的性命。

高则诚戏对客人

元代末年瑞安(今天的浙江瑞安)人高则诚,至正年间进士,做过福建行省的处级秘书(都事)等。不过,他在历史上有名不是因为当这个“芝麻官”,而是因为他以戏曲作家的身份写出了著名的南戏剧本《琵琶记》。

高则诚小时候,调皮活泼,聪明机灵,能诗善对。

有一天,他父亲在家里招待客人。当饭菜刚刚陆续上桌,主人、客人都还没有入席时,6岁的高则诚竟偷偷地到桌子边用手去捏盘中的菜吃。

客人看见了,笑着对高父说:“听说令郎善对,我来试试?”接着,他叫住高则诚,出句让他对: 

小儿不识道理,桌上偷食 

高则诚翻一下眼皮,毫不在乎地对道: 

村人有甚文章,席间出对 

以“文章”对“道理”,堪称工而雅;以“席间”对“桌上”,都是名词(而且都是与吃饭相关的名词)加方位词,极为工整。

客人听了,顿时觉得讨了个没趣,竟然被一个6岁小儿讥讽为不识文墨的乡野村夫。但又感到很高兴,认为朋友能有这么个儿子是幸事。他更来了兴致,指着桌子上的茶壶,又出一句: 

细颈壶儿,竟向腰间出嘴 

这是个双关语,既说茶壶,又指孩童。意思是刚到大人腰间高的一个孩子,怎么能和大人斗嘴呢?

高则诚一眼瞥见母亲织布机上的梭子,再看了看客人,又来个反唇相讥: 

平头梭子,却从肚里生繻 

同样用双关语,既说梭子,又指客人。意思是你一个普通人,怎么如此地搜肠刮肚找词寻句。“平头”,一指头巾。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又有平头小样巾,百官常服,同于庶人(老百姓)。”又指平头奴才,就是不戴冠巾的奴仆。李白《梁园吟》诗有句:“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繻(音需),是一种丝织品。

从对仗上说,“颈”、“腰”与“头”、“肚”,为形体名词相对;“间”与“里”为方位词相对,都非常工整。

孙周翰巧对郡侯

元代的孙周翰,少年时候就极为聪敏。

有一年春天,父亲孙穆之带着他去拜望郡侯(金、元两代的爵位名)。当时,郡侯正与大家赏春集会,并有歌舞助兴,见孙家父子来了,趁着兴头,想逗一逗这个孩子,便以歌唱为题出句让他对: 

口吹杨柳成新曲 

句中的“杨柳”,指杨柳曲,为乐府近代曲,又称杨柳歌、杨柳枝。本来是汉代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唐代的时候改称《杨柳枝》,唐玄宗开元年间已入宫廷教坊曲。后来,诗人白居易按照旧曲作词,翻为新声,他的《杨柳枝词》之一有这样的句子:“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当时的诗人相继唱和,都用此曲咏柳抒怀。正值新春,郡侯也是即景而出。

孙周翰看了看头上插着鲜花的郡侯,也即景对道: 

头戴花枝学后生 

“口”与“头”为形体名词相对,“杨柳”与“花枝”为植物相对,堪称工整而巧妙。

郡侯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说:“这孩子,为何调笑老夫!”

许应龙五岁巧对

南宋闽县(今天的福建闽侯县)人许应龙,字恭甫,嘉定年间进士,做到国防部部长(兵部尚书)。

许应龙幼年时候,异常聪敏,5岁时就熟读经书,远近都称他为“神童”。

有一天,许家来了客人。小小年纪的他,在陌生人面前大大方方,举止得体,很得客人喜爱。

客人见小应龙聪明乖巧,就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小儿气食牛 

别看这个句子短小,里边却包含着典故。战国时尸佼的《尸子》卷下说:“虎豹之驹,未成文(纹)而有食牛之气。”意思是老虎、豹子的幼仔虽然连身上的斑纹还没有长出来,就已经有吃牛的气度。比喻少年气盛。唐代杜甫《徐卿二子歌》一首诗有这样的句子:“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贵客皆回头。”

小应龙听出来这是客人在夸奖自己人小志大,他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从容地对道: 

丈夫才吐凤 

这个简短的句子,同样也包含了典故。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二说: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著《太玄经》的时候,梦见自己吐了一只凤凰,停在《太玄经》上。后来就以“吐凤”称颂文才或文字之美。许应龙用这个典故,是在向客人表示自己的志向。“牛”与“凤”之对,属于小类工对。

客人听了,连声赞叹。

神童巧对理学家

南宋侯官(今天的福建福州)人陈韡(音伟),字子华,是当时学者陈孔硕的儿子。陈孔硕是理学家朱熹的学生,与学者张栻、吕祖谦是要好的朋友,他祖父陈禧、父亲陈衡都曾得到朱熹的称许。一家四代,家学渊源。

陈韡11岁那年,有一天,朱熹来访陈孔硕。朱熹看到陈韡少年英俊,气度不凡,十分喜爱,就想试一试他的才学,便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一行朔雁,避风雨而南来

说的是每到秋冬季节,北方的大雁都要飞到南方越冬。“朔”的意思是北,“朔雁”指北方的大雁。

陈韡应声答对道:

万古阳乌,破烟云而东出

“阳乌”,就是太阳,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只脚的乌。之所以用这个称呼,是为了与出句中的“雁”相对(动物名相对)。此外,以“烟云”对“风雨”,以“东”对“南”,都非常贴切。

朱熹听了,大为惊奇,感叹道:“这孩子气象不凡,他日不可限量!”

南宋宁宗开禧年间,陈韡进士及第,后来官至副宰相(参知政事)。

王十朋妙对长老

南宋温州乐清(现在的浙江乐清)人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自幼天资颖悟,超过常人,“日诵数千言”,且过目不忘。早年在梅溪讲学授徒,听讲者多达数百人,后进入国立大学(太学)。奸相秦桧死后,他参加科举考试,于绍兴年间得中状元,一直做到皇帝的高级顾问(龙图阁学士,是表示尊宠的一个职位)。

温州瓯江中的江心寺,是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寺中有个长老,饱读诗书,常和前来游玩的文人有文墨交流。

这一天,少年王十朋来到江心寺。长老早就听说这个神童的大名,专门让人陪同他游览,晚上还留他在寺里住下。

夜色中的江心屿,格外迷人。长老邀小十朋这个特殊的客人来到江边的亭子里,品茶论文。面对着此情此景,长老出了个句子让十朋来对:

江畔高亭,明月清风留客醉

小十朋眨巴眨巴大眼睛,对道:

屿中古寺,白云流水伴僧闲

都是从指出地点、描写景物入手,又都是写对方。仔细斟酌,几乎无一字不工。如果说后面一个分句所说的内容还不够贴切的话,那么,“江”和“屿”二字,则极富地域特色,恐怕移往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有江、有寺)都不合适。从这一副对联,也可见小小王十朋的文字功夫。

长老听了,禁不住点头称赞:“‘神童’之称,果然名不虚传!”

汪应辰少年巧对

南宋信州玉山(今天的江西玉山)人汪应辰,原名洋,字圣锡,自幼聪明而凝重,5岁时候就多识奇字,善于吟诗、作对,且往往语出惊人。绍兴年间,17岁考中状元,官职做到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

汪应辰小时候,家里贫穷,读书学习连灯油都买不起,他就利用闲暇时间拾柴卖薪挣几个小钱。因为买不起书,就常常向别人借来诵读,一经过目则不忘。10岁大的时候,就已经在乡里颇有名气了。

有一次,他到乡校,那里的老师(郡博士)想试一试他的才华,就出句让他对:

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

意思是:唐代文学家韩愈13岁就能写文章,现在你和他比,怎么样啊?

汪应辰应声对道:

仲尼三十而论道,惟公其然

意思是:孔子当年30岁的时候就教授生徒,如今只有您和他一样。以古人对古人,以数字对数字;巧妙的是“十三”和“三十”恰恰是一颠倒,也就是以“三”对“十”,以“十”对“三”。

为生活所迫,汪应辰十几岁就到县里去做弓手。当时,学者喻樗在玉山县任公安局长(县尉),汪应辰正是他的下属。喻樗听人说这个小伙子善于作对子,就在一次训练间隙把他召到跟前,指着旁边的几匹马出句道:

马蹄踏破青青草

应辰不假思索,对道:

龙爪拏(音拿)开白白云

以动物“龙”对动物“马”,以动物形体词“爪”对动物形体词“蹄”,以颜色词“白”对颜色词“青”,以叠字对叠字。工整而巧妙,且表达出非同寻常的志向。

喻樗一听,大为惊异,说:“这个孩子他日必定成为伟器!”于是,从这天起,就把他留在衙中,教他的几个孩子读书,并把自己的女儿许聘给他为妻。

宗泽挥毫成巧对

北宋末期的抗金名将宗泽,字汝霖,义乌(现在的浙江义乌)人。哲宗元祐年间进士,早期在地方做官,政绩显著。金兵围攻汴京(都城开封),他以副元帅的身份从磁州来援,连战连捷。又历任开封知府、东京留守。金兵畏惧他的威望,称他为“宗爷爷”,不敢轻易进犯东京。为了收复失地,他连续上疏20多次,都被投降派所阻。因此忧郁成疾,悲愤地吟诵杜甫的《蜀相》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临死前,还大呼“过河”三声。

宗泽幼年时就读书刻苦,才思敏捷,吟诗、作对、写文章,倚马可待。

有一天,宗泽从私塾放学回家,看见嫂嫂在院子里的树下做针线活,急忙上前问好。嫂嫂平时就非常喜欢他,和他打过招呼后说:“今天我要考考你。”宗泽当然是点头答应了。

嫂嫂抬头扫视了四周一眼,就以门前山上的松树为题,出句让他对: 

山上青松,探出龙头望月 

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松树的形状。

宗泽听了,取出笔墨,一边将嫂嫂的出句写下来,一边思索着对句。当他直起身子时,看到了园中的竹林,马上在纸上挥毫写道: 

园中紫竹,攒成凤尾朝天 

同样用拟人手法,描摹了竹林的形象。其巧妙之处在于“上”与“中”同为方位词,“青”与“紫”同为颜色词,“龙”与“凤”同为动物名,“头”与“尾”同为形体名词,“月”与“天”同为天文名词,极为工整。

嫂嫂看了,高兴地竖起大拇哥,连声赞道:“好,真好!”

陈起宗巧对老师

北宋陈起宗,字兴祖,少年时候就到上庠(当时的大学)读书,异常聪明。

他小时候,有一天,老师带他们出去游玩。在水边,马走过沙地后,一个个蹄子印形成一个个小窝窝,阵阵风吹来,细沙流动,又把那小窝窝填平了。见此情景,老师吟出一句,让他来对: 

马足踏开岸上沙,风来复合 

陈起宗看到水中的船,来了灵感,当即对道: 

橹梢拨破江心月,水定还原 

对得不但工整、贴切,甚至比出句更胜一筹。因为“岸上沙”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为实;而“水中月”只是倒影,看得见,却摸不着,为虚。虚与实相对,要比实对实或虚对虚要更高一着。这不但需要寻常知识,更要具有创造性和想像力。

小王雱巧对父亲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王雱(音滂),字元泽,从小就聪敏颖悟,远远超出常人,又博学多识,不到20岁就“著书数万言”。治平年间进士,做到皇帝的顾问(天章阁待制)。

王安石十分喜欢这个儿子,小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并很早就注意对他进行智力开发。

有一天,王安石想试一试儿子的才思,在餐桌上边吃饭边出了个句子,让儿子来对:

一剑劈开舟两爿,内载黄金白玉

小王雱听了,意识到这不是个一般的句子,而应该谜联,谜底是煮熟的鸡蛋。他思索片刻,对道:

两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除了数字相对以外,更巧妙的是以“玛瑙”和“珍珠”的当句自对,与出句的“黄金”和“白玉”的当句自对相应。王安石一听,高兴地抱起儿子,又把他高高地举起来,连声说:“对得好,对得妙!儿子对句的谜底是石榴吧!”

可惜的是,聪明过人的王雱仅仅活了33岁,就过早地病逝了。

黄庭坚巧对舅舅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分宁(现在的江西修水)人。治平年间进士,在朝中任过秘书省中掌管校订典籍、订正讹误的文官校书郎,主管著作、修撰国史的文官著作佐郎;因受排挤到地方任职,从鄂州市长(知州),到太平市长(知州)等。

历史上评价黄庭坚“文章天成”,在北宋文坛上,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出于文学家、书法家苏轼门下,位于“苏门四学士”之首。而他又长于诗,甚至于和苏轼并称为“苏黄”。他还擅长行草书,自成一家,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

他父亲黄庶,字亚父,庆历年间进士,曾做过廉州知州。很早就注意对黄庭坚的教育,所以才有他的“警悟”,5岁时就能背诵“五经”。

黄庭坚的舅舅李常是一位诗人,又是藏书家。他常常到黄家来,也很注意对外甥的培养。

这一天,舅舅又到黄家,叫来黄庭坚,指着院子里的一棵桑树,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从桑树联想到桑叶养蚕,又从蚕吐丝到用丝来织成锦绣,关系紧密,环环相扣。艺术手法上,用的是顶针格,又称连珠格,就是前一个分句结尾的字和后一个分句开头的字重复,前后蝉联。

正在读书学习的黄庭坚思索片刻,看到手中的笔,来了灵感,于是以此为题对道: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从它们同样密切的关系入手,同样环环相扣;艺术手法上,同样用了顶针格,一气呵成,尤其是切合自己的学习生活。

舅舅李常高兴得连连称赞,认为这个外甥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

许状元童年妙对

许将,字冲元,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宋仁宗嘉祐年间状元。他小时候聪明灵悟,勤奋好学,才气横溢,是闻名遐迩的“小神童”。

许将9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后,返回途中,因吃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老人早就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孩是当地有名的“小神童”,并没有马上给他茶,却提出条件,对他说:“小哥,要喝茶当然可以,但要请你对对子,我有一个藏在心里多年,对不出来的上联,你把下联对出来,我才给茶。”

小许将虽然口渴得很,但却懂得尊重长者,就很有礼貌谦逊地说:“请老伯赐教,让小童见识见识。”

这位老伯就以自己围篱笆的事,念出上联:

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

与许将交游的族亲中,不乏文人雅土,他们听了上联,一时应对无句,帮不了小许将的忙,干着急,担心他对不上。才思敏捷的小许将,眨眨眼,拍拍小脑袋瓜,不慌不忙地对了出来:

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

许将话刚说完,众人拍手称妙。围篱笆的老伯听了,也暗暗佩服。“对得不错,但不知他是偶然而得,还是实有其才?”心想,再出一对试试。

于是,老伯开口说:“小哥,再对一对如何?”小许将喝不到茶,口更渴了。但还是耐着性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敬请老伯教诲。”老伯就以他们今天游览胜地白岩山为题,侃侃念道:

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

同游者听了上联,知道老伯用的是复字的修辞手法,绞尽脑汁,想助小许将一臂之力。然而,小许将可是心中有数,他回顾今日登山游览的情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重现在眼前:莲花岩上的托红寺,红寺映朝霞;玳瑁峰上盛开的红杜鹃,他想到这里,立刻得了下联,就慢条斯里对道:

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

老伯听了,高兴得翘起大拇指,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

小许将接过茶,正想喝,那老伯叫道:“慢!”又在茶杯里加上香喷喷的茉莉花。就在这时,老伯发现上弦月影,映入茶杯中,见景生情,又叫一声:“慢!再对一联。”随着念了出来:

茶饮客吞杯里月

这上联,不但难住同游的文人雅士,而且也确实难住了小许将。这时,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茗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

水抽人吊井中星

众人齐声叫好,听得老伯也高兴得连胡须都翘起来,再次高喊:“慢,小哥!”大家一怔,以为他又要出难题了。原来他爱才心喜,笑呵呵地,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然后说:“小神童名不虚传,来日一定中状元啊!”

王禹偁少年妙对

北宋文学家王禹偁(音称),字元之,济州巨野(现在的山东巨野)人,七八岁的时候就能诗能文,擅长对对子。

宋真宗时与寇凖同时任宰相的毕士安,当年在郡从事(郡长官的属官)任上时,就听说了这个神童才华过人。便派人把他找来,问他家的情况,原来王家以磨面为生。毕士安就让他以《磨》为题作首诗,小小王禹偁不假思索,当场吟道:“但存心里正,无愁眼下迟。若人轻着力,便是转身时。”不但写出了磨的特点,而且富有哲理。毕士安“大奇之”,马上把他留下来,请他为子弟讲学。

有一次,毕士安宴请某市长(知州)。太守在席间出句让人对: 

鹦鹉能言争似凤 

在座的客人一个个大眼瞪小眼,谁也对不出来。毕士安便将这句话写在了屏风上。

王禹偁看见后,在旁边写出了对句: 

蜘蛛虽巧不如蚕 

后来,这成了一个以动物为对的著名的对子。其巧妙之处在于“鹦鹉”与“蜘蛛”都是联绵词(由两个音节联绵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毕士安见了,不禁叹息道:“果然是经纶之才(治理国家的政治才能)呀!”从此称他为“小友”。

曾公亮巧联对父

福建晋江有座灵源山,隋朝时在山上建了灵源寺。

北宋真宗景德年间的一天,晋江(当时属泉州管辖)少年曾公亮随父亲曾会到灵源寺进香。曾会,字宗元,宋太宗端拱年间进士,做过两浙转运使,明州知州。公亮,字明仲,仁宗天圣年间进士,历任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知县、郑州知州、开封知府等,一直做到宰相。

这一天,父子二人到寺里进香、叩拜以后,漫步山上,一边聊天,一边揽胜。

父亲曾会由眼前的山和寺院出句,让儿子来对:

灵山好作西天界

曾公亮幼年时就继承家学,聪敏过人。他听了父亲的出句,当即就明白了这是要以山名和寺名“灵源”冠顶。冠顶是作对联的艺术手法之一,是嵌字的一种,就是把所要镶嵌的字放在上、下联的开头,又称凤顶格、鹤顶格。这时,他看到不远处的海湾,他朗声对道:

源水能通南海潮

“山”与“水”、“西”与“南”,都属于小类工对,极为贴切。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西天”与“南海”都与佛教有关,用在这里,非常恰切。

幼年张适对妙联

北宋张适,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在京城做过工部的水利司司长(水部郎中),在四川做过掌管一路(路,是当时地方最高行政区划)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员的高官(四川转运使)。

张适幼年时候,就以聪明伶俐闻名。

有一年的秋天,一位客人来他家拜访他父亲。闲聊时,客人感慨时光流逝,又到了秋季,随口吟道: 

春光相对秋光,秋光不似春光美 

其中的“秋光”和“春光”是复字(词),两个分句之间的“秋光”还是顶针。不经意间运用了几种技巧。

小小的张适在一旁听到了,对道: 

朝气接连暮气,暮气何如朝气清 

同样运用了复字(词)、顶针两种技巧,但意境上则远比出句的消极沉闷要高,显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那客人听了,连连感叹:“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张适6岁那年,入私塾读书,更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学识得以长足的长进。至于对对子,那简直是小菜一碟了。

一次,塾师的一位朋友来访,隔着窗户正看见张适在洗浴,兴致上来,即景生情,吟出一句:   

书生沐浴,日新日新日日新 

前一个分句是叙述眼前事;后面则出自《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天天更新,天天进步。这里有双关之意,而且综合运用了复字、叠字的技巧。

张适一听,有点意思,顾不上满身的水,脱口而对: 

学者工夫,时习时习时时习 

用《论语·学而》的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要经常温习。同样也运用了复字、叠字的技巧。

由于张适学习努力,聪明机智,7岁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很得老师的赞赏,老师也经常给予引导、启迪。

有一次,老师带他上街,即景出句让他来对: 

城中四境人家,鸡鸣犬吠 

说的是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中的“鸣”和“吠”用来描摹声音。

张适对道: 

朝内九重帝阙,虎踞龙盘 

由眼前之景,联想到都城的雄伟壮观,语言充满了气势。尤其巧妙的是,不但用“踞”和“盘”描绘形状,更选用“虎”和“龙”与出句的“鸡”和“犬”相对,确切不移。

戴叔伦巧对先生

唐代诗人戴叔伦,字幼公,金坛(今天的江苏金坛)人。曾在江西做过市长一级的官(抚州刺史),还在边疆任过边防军司令(容管经略使,边防军事长官)。

戴叔伦小时候聪明好学,很得先生喜欢。

有一年的春暖花开时节,先生带学童们到附近的村镇春游。在一个叫白店的镇上,一只白色公鸡在高声啼叫。先生见了,指着这公鸡出了个句子让学童们来对: 

白店白鸡啼白昼 

句子切地、切事,巧妙的是一连用了三个“白”字。这是对联用字技巧中的重字法,又称为重言法。这种对子要工整地对出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他们一边走,一边琢磨,但是直到太阳西偏,谁也没有对出来。当他们走到一个叫黄村的村庄时,一条黄狗狂吠着向这几个人跑来。几个学童被吓得躲躲闪闪的时候,小小戴叔伦来了灵感,答对道:

黄村黄犬吠黄昏 

同样切地、切事,巧妙地一连用了三个“黄”字;同样以重字法来组织句子。先生听了,连连点头赞赏:“对得好!对得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