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六)

 余仁君 2014-10-30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佛家用“六根”来说人的六种认识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官;“六根”通过接触和加工外物(六尘,即六官所感应到的不同对象),生成六种认识(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修行的凡人通常只是用眼贪色、用耳贪声、用鼻贪香、用舌贪味、用身贪细滑、用意贪乐境。这不就是庄子说的“与物相刃相靡”和“终身役役”吗?换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如果想改变这种“终身役役”的境遇,就必须清净六根!怎么清净呢?

 《法华经·法师品》谓,依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经典等五种行,则可依经典之力量,而使六根清净,并得清净六根后的种种功德。说得再明白点,就是要戒(持戒)、定(禅定)、慧(般若)。

所以“清净六根”就是要你修身、修心,进而通达无上智慧!什么时候能达到“慧”呢?到达“慧”之后的一个表现就是“六根互通”——任何一根都可以兼备其他五根的效用。

“一尘不染”的“尘”是灰尘吗□    

佛教中有六根、六识、六尘的说法。其中“六尘”指的是色尘(眼睛所看到的)、声尘(耳朵所听到的)、香尘(鼻子所闻到的)、味尘(舌头所尝到的)、触尘(身体所感觉到的)、法尘(思维到的)。

这六尘会污染我们的六根,从而污染我们的清净本性,即如来藏。因此佛教修行时,就要通过学习佛法,去除这六尘所带来的污染,回复清净本性。一旦修行到“一尘不染”的境界,人就不再受到六尘的侵扰,从而证得“般若智慧”,俗语用“一尘不染”来形容衣物、环境的清洁、洁净,也可引申赞誉人高洁的品格。

历代有哪些著名的笔□

鼠须笔,据记载,书圣王羲之、张芝、钟繇等用此种笔。《法书要录》:“右军写  《兰亭》以鼠须笔。”

竹丝笔,米芾《笔史》云,晋右将军王羲之《行书帖》真迹是竹丝干笔所书。宋人陈槱《负暄野录》载:“吴俗近日却有用竹丝者,往往以法揉制,使就挥染。宋岳珂《玉楮集试庐陵发竹丝笔》诗中谓南宋笔工贺发善制此笔。

鸡距笔,唐代笔型,因笔锋短而犀利宛如鸡距(后爪)而得名,唐人白居易  《鸡距笔赋》:故不得兔毫,无以成起草之用;不名鸡距,无以表入木之功。”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鸡距初含润,龙鳞不自韬。”

无心散卓笔,宋时名笔,为苏东坡、米芾等大书家所用。苏东坡《东坡题跋》:“散卓笔,惟诸葛能。他人学者,暂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人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黄庭坚《书吴无至笔》:“(吴无至)今乃持笔刀行卖笔于市。问其居,乃在晏丞相园东。作无心散卓,小大皆可人意。”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歙本不出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祐占前有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云一枝可敌它笔数枝。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笋尖笔,明代名笔,因为毫丰而锋长如笋尖,因此得名。

白沙茅龙笔,此笔为明广东新会人陈献章(字白沙)制。黄佐《广州人物传》:“尝束茅代笔,人争效之,谓之茅笔字。”张翊《东所文集》:“公甫能作古人数家书,束茅代笔,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今广东尚有制作,分大小数种。其名即为“白沙茅龙笔”。

历代有哪些著名的墨□

松烟墨,燃松取烟炱,经过漂、筛,除去杂质,配上上等皮胶与麝香、冰片加工而成,系用我国较早的制墨法所制。屠隆《考槃余事》卷二:“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松烟墨特点是浓黑无光,入水易化。宜写小楷、书绘瓷器、印刷制版、画人物须眉、翎毛和蝶翅等。

油烟墨,用桐油、麻油、脂油等燃烧之烟炱,再配以麝香、冰片加胶而成。此墨黝黑呈紫玉光泽,运笔时,滋润流畅、灵活应手,不粘、不滞,使纸上墨色神采奕奕,层次分明,水走墨留,经久不褪。

清康熙曹素功紫玉光墨,居曹氏名墨十八之冠。曹氏《墨品赞》称其“应远而生,玉浮紫光”,今传世之紫玉光墨,以黄山风景三十六峰为主题,图为通景,按山势地位之高低,分为三十六锭墨。此墨“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不胶,入纸不晕”。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纸□

宣纸,为我国主要的书画用纸。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之“泾县纸”。《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亲自监制的。

“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剡纸,浙江传统名纸。亦称“剡藤”、“溪藤”。唐、宋时,浙江等地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孙能传《剡溪漫笔·小叙》说:“剡故嵊地,奉化与嵊接壤亦有剡溪,为余家上游。其地多古藤,土人取以作纸,所谓剡溪藤是也。”因之纸名“剡藤”。《浙江通志·物产》引《嵊志》:“剡藤纸名擅天下,式凡五,藤用木椎椎治,坚滑光白者曰硾笺,莹润如玉者曰玉版笺,用南唐澄心堂纸样者曰澄心堂笺,用蜀人鱼子笺法者曰粉云罗笺,造用冬水佳,敲冰为之曰敲冰纸,今莫有传其术者。”

纸造出来以后经过加工以供题诗、写信所用的精美的纸张即为笺,“薛涛笺”就是成都古代一种著名的加工纸。相传女诗人薛涛旅居成都浣花溪畔,好写小诗,见一般纸张尺幅太大,“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薛涛笺是彩笺,颜色有十种之多。大概因为薛涛是女性,爱用红色,加之传说红色为芙蓉花汁染成,这样红色小笺就尤为人们推崇,成了薛涛笺以至整个蜀笺的代表。

历代有哪些名砚□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宋坑三地之砚石为最佳。砚石多为青紫色、猪肝色、天青色,其上有凤眼、鹦哥眼者属上品,而眼中呈现出翠绿色者最为难得。无论是老坑砚石、麻子坑砚石,还是宋坑砚石,属佳品者,其上又多伴有冰纹、胭脂晕、马尾纹、金线纹,或单一纹路,或兼而有之,组合成一幅瑰丽多彩的画图。

歙砚,始于唐代。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冠天下。歙砚中又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龙尾砚之得名,在于龙尾山所产砚石料最为高档。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歙砚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文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