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净沙·秋思》赏析

 书举诗歌散文 2019-12-09

  马致远是元代杰出的散曲作家,所作散曲极为有名。在元代曲家中具有领袖群英的地位。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所作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被称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是他二十多年漂泊生涯切身生活体验,感触凝聚。历代传唱,绝非偶然。

       枯藤老树昏鸦。“枯藤”,春时乃青翠的藤蔓,却于瑟瑟秋风中完结了生命。作者开篇言悲。“老树”,败叶残枝,恐怕难以熬过酷寒严冬,余下的生命又有几何?词人的命运也是如此吗?“黄昏”与下文的“夕阳”相照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也许是词人此时心情的自我写照吧。“昏鸦”归巢,叫声苍凉,凄神寒骨。鸟雀有家,人无归期。词人的羁旅思愁力透纸背。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是连接两岸道路的“道路 ”。词人内心矛盾重重:过?还是不过小桥?词人不知自己该去何方。难道自己就如这桥下的流水,永泊他乡吗?抬头眺望,在这秋野萧索的黄昏,住家一户,袅袅炊烟。是饥饿,还是乡思?词人迷惘不解。

      至此,本应有一堆篝火,来温暖词人疲惫的双眼。可雪上加霜。映入词人眼帘的却是“古道西风瘦马”。“古道”,杂草丛生,人迹罕至。而词人又不得不至,可见词人处境的悲凉。“西风”,即秋风,冷风,无情的风。此时,岂止黄叶飘零于词人的脸上,而且飘零的黄叶挥舞冰冷的寒风,扑打于词人的心头。“瘦马”,或许是词人的自喻吧。

     书举多么希望词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变成“阡陌春风骏马”。如果真的这样,那可就没有下文的点睛之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没有了点睛之笔,就夺走了《秋思》中羁旅思愁的那杯“浓酒”。读者赏读,就索性无味了。我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故此,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是《天净沙·秋思》主要艺术特色。

        笔者认为本小令另一艺术特色,就是“通感”写作手法的别致运用。

        全文句句从视觉的角度的落笔泼墨,句句是凄美的图画。但又撼动读者其他感官的神经,自然引读者的身心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此时,读者仿佛听到暗夜乌鸦凄惨的叫声;催人泪下异乡流水的哗哗声;荒野瘦马的悲鸣声;秋风冷风狂扫落叶的呼呼声;断肠人在天际的哭号声。声声是忧是愁,是泪是血,摇曳作者与读者的魂灵。

       可见,视觉与听觉的沟通与转换,是《天净沙·秋思》的一大艺术特色。《天净沙·秋思》的悲鸣,震撼历代读者的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