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围十面“霾”伏,共护大气安全

 水共山华 2014-10-31

污染之重,使得亿万人口受到侵扰。空气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上海科普大讲坛特邀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杨新教授,上海环境监测中心伏晴艳总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束炯教授,引领公众解读雾霾事件,聚焦大气安全。

  杨新教授分别从大气层的结构和对流层的大气污染、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成分、大气颗粒物与灰霾、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四个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杨教授指出,随着社会进步,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越来越多,如果把地球比作地球仪的话,我们的大气层就像上面的一层漆,是非常薄弱的。PM2.5,指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2.5微米的分散在大气中呈固态或液态的颗粒状物质。它的来源有很多,可以分成天然源(比如土壤的扬尘,沙尘暴、火山喷发等等)和人类源。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影响很大,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死亡率的相关性是非常明显的,希望大家一起努力,保护大气层,保护地球家园。

  伏晴艳总工程师则向大家介绍了上海市PM2.5特征和空气质量信息发布情况。据伏总介绍,2012年我国正式出台了国家空气质量标准。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不同的阶段标准,而中国现在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最为宽泛的一个标准限制,也就是35个微克每立方米。需要有更大力度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比重的优化,进一步地加强全社会精细化的管理。上海是全国最早把PM2.5拿出来对公众发布的城市。2014年6月,上海向公众发布全市所有的监测点位,每个区县至少有两到三个点位的数据。广大市民可以通过网站、微博、电视、广播、手机,时时关注上海空气质量。

  束炯教授带领大家科学认识雾霾的预警预报。空气质量指数(AirQualityIndex,简称AQI),是一个用来定量描述空气质量水平的数值。AQI的取值范围位于0–500之间。目前我们可以提前24到48小时甚至72小时预报出霾的天气过程,一般可以达到60%到80%的准确率。但是对于类似于2013年12月初的霾过程,能否作出对于重度污染峰值等小概率事件的准确预报,即是否准确预报所谓的“爆表”事件,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因此需要理解大气作为流体运动的规律,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准确地刻画各种不同的化学过程,认识物理-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和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