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

 昵称503199 2014-10-31
[转载]孙双金:13岁以前的语文

副标题:如何重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孙双金

问题的提出先从故事说起吧。某大学教授给大学生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教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大石块的大烧杯问学生:“请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装满了。”教授未作评价,伸手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小石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小石子“哗哗”地全倒进了大烧杯里,问:“烧杯装满了没有?”学生有的说 “装满了”,有的说“没装满”。教授仍不评价,又从讲台下拿出一只装满细沙子的杯子,高高举起,然后把沙子“刷刷”地倒人大烧杯里。教授笑着问:“装满了没有?”学生们没有声音了,他们不敢再轻率地回答。教授微笑着又从讲台下端出一杯水,高高举起,然后把水慢慢地倒人了大烧杯里。实验结束,教授正式发问:“请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有的回答:“看似满的东西其实没有满。”有的回答:“人就如大杯子,说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教授接着再问:“假如我的大烧杯内先装满沙子或者是水,请问大石块还能放进去吗?” 这个问题如当头棒喝,让我震动,我进一步思考——基础教育,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大石块”到底是什么呢?现在语文教科书里选用的一篇篇白话文是语文教学的“大石块”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石块”呢? 统的反思。要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童年期播下什么种子太重要了!而我们现在种的又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不禁要问,人在13岁以前的智力特点是什么?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

所谓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人是自然之子,人之成长也如四季之转换。13岁之前如自然之春天,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人在学习的春天是记忆的季节,是积累的季节。13岁之后如节,是人的理解力生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在13岁之后的学习应侧重理解能力的培养。基于13岁之前的智力特点,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语文?是重记忆、积累?还是重分析、理解?这可是个大问题啊。过去的老师是怎样教语文的呢? 梁实秋先生在《岂有文章惊海内》中说:“我在学校上国文课,老师要我们读古文,大部分选自《古文观止》、《古文释义》,讲解之后要我们背诵默写,这教学法好像很笨,但无形中使我们认识了中文文法的要义,体会摅词练句的奥妙。”朱自清先生也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背诵的重要性:“中国人学诗向来注重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不但能领略声调的好处,并且能熟悉诗的用字、句法、章法。诗是精粹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学习这些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背诵便是这种综合的方法。”过去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难道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没有启示吗?我们真的要把几千年来语文教育的精华彻底抛弃吗?以上反思,使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重构13岁之前的语文教育体系!为了避免自重建体系的几点理由。

重构的理由 

其一,宏观教育史的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导师郭齐家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叫做人文教育的阶段,重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缺点是重道轻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引进丁西方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教育,这个阶段叫科学教育阶段,缺点是重艺轻道,或者是学艺忘道。第三阶段是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是把前两个阶段的优点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加观教育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我们不可采用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概摒弃。请看一看当下小学语文教材,除了几十首古诗以外,还有哪些是对传统文化的吸纳与传承?   

其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张灏先生在《传统与现代化》一文中指出:“谈到批判传统,首先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对传统的误解。我们最需要正视的当然是:五四’时代所产生的全盘反对传统思想。这种思想演变到极端,是视传统为一切非理性的黑暗,阻挠着中国的进步,必须把这片黑暗全部扫除,中国前途才能光明。这种以黑暗过去与光明未来作简单对照,难免流于武断和曲解。然而,不幸的是,武断的结论常常是一般人所欢迎的。这份‘五四遗产’到今天仍然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就是这个原因。”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分水岭,它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打倒“孔家店”,废除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无疑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一场革命。但当历史的车轮走过了一个世纪,我们今天再冷静审视,它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其实,即使是五四文化运动的健将,哪一个不是在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的呢?朱自清先生曾在文章中坦承,五四运动之后中学生国文水平下降了!  

其三,学习语言的规律。

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人类种系是怎样发展过来的呢?是靠口耳相传,靠不断地传诵民族的史诗、经典、语言、民族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所以靠记忆,人类传承了文明;靠记忆,人类发展了自己的大脑。心理学家经研究得出结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15岁以后人的理解力慢慢上升,记忆力慢慢退化。根据这一规律,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积累为主!叔本华在《论教育》一文中论述:“相比之下,记忆力在青少年时期是至为旺盛和坚韧的,所以,我们要特别发挥它的作用,但是这需要我们经过谨慎、周密的考虑以后做出一定的挑选……既然每人只有不多的年轻岁月,并且记忆的能力总的来说相当有限,那么把每一学科知识最基本和最关键的东西教给孩子,而其他的一概免去,就成为至为重要的事情。”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       

其四,当代实验的有益启示。

当代小学语文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有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陈琴老师的“素读”实验,让孩子从小“素读”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韩兴娥老师两周教完一本教科书,它重诵读、背诵的做法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挤出时间后,韩老师  带领学生“课内海量阅读”,她所谓的阅读就是三大块: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我曾经带着我校“情智语文组”8位骨干教师专程赴山东潍  坊听了韩老师两节语文课。一节课她让学生背诵120多个成  语,方法是熟读成诵,用各种方  法读,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记诵。另一节课她用半节课给二年级孩子上苏教版四年级课文《槐乡五月》,通读课文后立即背诵优美句段,然后提出一两个问题,一篇课文就过去了。然后让我们听课教师每人上黑板写一句名言警句,她带领学生读一句然后让学生背诵和名言相近的成语、诗句、警言。二年级学生口若悬河、张口即来,学生丰富的积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韩老  师从语文教材中突围的尝试给  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缕希望  的曙光。重构的体系现在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小学语文的“大石块”呢? 这需要谨慎、周密考虑后做出一定的挑选。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一文中指出:“传统语文教育  非常重视字的教学,采取的办法  是集中识字。儿童入学后,用一 年左右的时间集中认两千多字,以后集中识字课文逐渐形成‘三、百、千’那么一套,即《三字  经》、《百家姓》、《千字文》(三本合起来正好是两千多常用字)……再者,‘三、百、千’音节整齐,押韵,也不太艰涩,便于学童记诵。这个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经验。正因为如此,集中识字,使用‘三、百、千’做教材,这个办法通行上千年。”  

鉴于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

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什么是经典?《现化汉语词典》上说:“经典,就是历史留传下来的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5年赵朴初等9位老人,在政协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016提案”,在提案里他们呼吁,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我们的“经典”一直没有中断,如果现在再不重视,我们就面临着中断的危险。“经典”的意义在哪里?它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发展的强大纽带。这几位老人呼吁,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是民族的罪人,历史的罪人! 从小诵读国学经典意义重大,首先在于传承延续民族文化。其次在于“蒙心养正圣功也”。蒙童时期应该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造就圣人君子的气质,追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境界。再次,“读书变化人的气质”。一代人的气质变化了,就会影响社会风气。“五四”以来传统文化失落了,现在我们再把它重新找回来,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重建它,重建新的文明秩序。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民间,孩子咿呀学语,首先背诵的是琅琅上口的五言绝句。朱光潜先生在《无言之美》中这样表达他对诗歌的认识:“就文学说,诗词比散文的弹性大;换句话说,诗词比散文所含的无言之美更丰富。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人胜。……现在如果要提高文学,必先提高文学欣赏力,必先在诗词方面特别下功夫,把鉴赏无言之美的能力养得很敏捷。因此我很希望文学创作者在诗词方面多努力,而学校国文课程中诗歌应该占一个重要的位置。”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经典绝句为主,约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约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十九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左右。现代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中外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左右。通过诗教涵养我们的民族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

如果说  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的是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  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想象力、童趣和童心。张志公先生在《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文中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 

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 想象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儿童  是天生的幻想家、作家、诗人、哲学家,因此儿童文学是小学文学教育重要的基石。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绘本阅读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重构后怎么教    

我提出在小学阶段增加语文教育的“三块大石块”的观点,一线教师最大的疑问就是内容  这么多该怎么教?   

一、时间如何分配?

可向韩  兴娥老师学习,压缩教材教学时间。韩老师两周教完一本书,如  果我们有困难,能否一个月两个月教完一本书,挤出一半时间来  教国学、诗歌、儿童文学经典。另外,每天早读时间可让学生诵读国学和诗歌经典。每天早上读  10-20分钟,一年下来时间就非常可观了。  

二、现有教材怎么教?

现有教材基本上是由一篇篇白话文组成,学生阅读理解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白话文已写得很白、很直露了,没有多少可以值得反复咀嚼品味的了。一般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一两个关键问题理解课文,接着可背诵其中的精彩成语、句子或片段即可。大可不必在理解课文上花太多时间。这样一来,大块时间可以节省下来,为校本教材的学习赢得时间、赢得教学的主动权。《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好:“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国学、诗歌经典怎么教?

国学诗歌经典因其语言精炼,富有韵味,充满音律美的特点,教学时应以诵读、背诵为主,辅以适当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求甚解”、“熟读成诵”应是国学诗歌教学的原则。对于吟诵,背诵,朱自清也有一段精辟的见解:“这儿可以看出吟诵的重要来。这是诗的兴味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运用各种方法,像竞赛法、情境法、表演法、展示法、师生共读法、亲子共读法等等都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让学生乐此不疲,出口成诗。   

四、儿童文学怎么教?

儿童文学的教学和国学、诗歌经典应有区别,因为儿童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阅读障碍。再加上儿童文学是以故事为主,有人物、情节,特别吸引学生。因此儿童文学教学重在积极引导,推荐书目,激发兴趣,以孩子自主阅读为主。为了提高阅读兴趣和效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班共读同一本书,共同交流阅读心得。也可以利用中午午休时间老师读书,同学听书。还可发动家长参与,提倡亲子共读。一旦引导孩子走上阅读的金光大道,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五、课内、课外怎么处理?

课内教的东西要适当难一点,要有智力挑战,要对学生有智力吸引力,课堂内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这叫“跳一跳摘到苹果”。我建议国学、诗歌经典大多放在课内教学。课外阅读的内容可有趣、丰富一点,简单一点。比如儿童文学读物,就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家庭阅读。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阅读量就会有极大提高。   

六、语文作业做什么?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多读多写。语文水平、语文素养不是做作业做出来的,而是在大量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因此,语文作业的“三字经”是“读、背、写”,其中“写”就是写日记、随笔、读书笔记,而不是写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自然而然,学生在读、写熏陶中语文素养便提高了。格外提醒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真正享受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13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暂时不求甚解、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