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西八日 二、塔公

 昵称cVZ45YVi 2014-11-01

第四天,十月三日:
    根据昨晚五人小组商定,路线改为新都桥—塔公—八美—丹巴—甲居藏寨—四姑娘山一线。
    早六时起床出发,原来准备早上拍拍新都桥周边风景的,可无情的中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哪有时间等天晴呢,无奈中我们离开新都桥镇G318公路摄影家天堂。一路东北沿S215省道向塔公方向行驶。

    早八点:S215省道

    雨渐渐小了起来,路边的风景从雨雾中透出了轮廓,树叶儿黄了,经过了雨水的冲刷色彩更加鲜艳。

    拂去未去稻城的阴霾,下车走走拍拍吧。


    前面一座新修的寺庙,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牦牛冒雨在寺边悠闲的吃草。




    藏族老阿妈牵着牛犊出来放牧,影友们长枪短炮一阵猛轰,老人家倒是见惯了这阵势,反而邀大家进院看看,呵呵,我惟恐有诈没有前去。果然不出所料,阿妈推销虫草呢。哈哈


    九点:玛尼石河

    行至S215公路35公里处,两边的山陡峭起来,河水顺着山脚哗啦啦的流淌着,远处看到经幡,山崖上刻着佛像,“玛尼石河”到了。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



玛尼石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刻有“八字真言”、“六字真言”、慧眼、神像等等,以期祛邪求福。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


 

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

 

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山坡上的白色帐篷里冒着袅袅炊烟,牛儿马儿在山上悠闲自得地吃草,绿的树、红的叶、黄的草组合在一起,不就是一幅完满的油画吗?



 

九点四十:塔公草原

    前面就是塔公草原了,百度“塔公”,藏语为“菩萨喜欢的地方”。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此地,随身携带的释迦牟尼佛像忽然开口,示意愿留在此地。众人立即就地按照佛像原貌复制一尊留下。从此,这里有了被称为“小大昭寺”的塔公寺。塔公草原也因此而得名。



 

塔公乡位于康定城西北部113公里处,海拔3730米的高原地带,川藏公路穿境而过。


远处的雨雾从天上漏下来,投射在山坡上,而近处却沐浴着太阳光的金黄,草原的秋天竟然这般的诗情画意。


黑云把远处的青山涂染成黛色,在它的映衬下,寺庙的金顶更显得熠熠生辉。


云层瞬间退去,雪山从远处露出头来。



塔公草原地势起伏和缓,广袤草原水草丰盛,牛羊成群,是距省会成都最近的大草原。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当地带来丰厚的收入。




 

十点零五:塔公寺

    塔公乡是个是个纯牧业乡,该乡居住的都是以牧业为主的康巴藏族。走进塔公,藏族的民风扑面而来。


    这两位,旅游者还是时髦的藏妹子?

 

       前面就是塔公寺,它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有“小大昭寺”之称。寺庙前的广场上,小喇嘛们结伴散步。

    
    和汉族的寺庙不同,它的庙门很普通,大门不开,我以为不到开放时间呢,人们进出都走右边的小门。而汉族寺庙的庙门则是很讲究的。


    20元买了门票,走进一看大开眼界,浓墨重彩富丽堂皇,亮瞎双眼。


    雨过天晴,寺庙里的色彩更加清新浓重。

 


    塔公寺,全名“一见如意解脱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康巴地区藏民族朝拜的圣地之一。



    临行前虽然做了功课,但还是不明白藏族寺庙里拍摄的规矩,比如说布达拉宫内绝不允许拍摄,大昭寺第一层是不能拍照而第二三层是可以拍照的。怀着忐忑的心走进大殿。


    就是迎面供奉的这尊神像就是与拉萨大昭寺相同的释迦牟尼像吗?


 

    殿内经幡低垂光线很暗,宗教气氛凝重而威严。把ISO调到2000,最大光圈,试着盲拍几张。


    见没有僧人值守也无人阻拦拍摄,胆子大了起来。

 

 


    来这里的信徒都很友善,对着她们拍摄不仅不会给你瞪眼,反而还会双手合十,为你送上祝福。


    供台上,有不少信徒还会奉送人民币,捐些灯油钱。

 


    寺外的山坡上,经幡如林。

    寺庙的周围是一圈硕大的转经筒,游客和信徒走着转着,祈祷着。

 

十点三十:藏家
    突然接到J师的电话,说是要去喝点藏族奶茶,汉族奶茶我都不乐意喝这藏味我更受不了。见面之后才知道寺庙旁的一户藏家有位老阿妈,借着喝奶茶,实则拍摄老阿妈。


    摸黑进了房,年老的藏族阿妈显然听不懂我们的汉话,年轻些的大姐象是阿妈的亲属,翻译着我们的来意。



   奶茶五元一杯,我们三个人,J师掏出二十元,干脆,奶茶也不喝了,钱也不要找了,请阿妈拍几张片子吧。   阿妈显然不太适应这情况,显得有些拘谨。


   顺便扫扫房间里。当门的这应该是班禅的挂象吧?

 

   这是什么?哈哈,后来到了甲居藏寨才知道,独木楼梯。


   厨房。就不明白老人家怎么会用这么多的勺子?银的铜的。

 

   十点五十:木雅金塔

   拍完藏家前往“木雅金塔”,它是由宁玛派六大佛寺之一的竹庆寺活佛多吉扎西活佛捐资于1997年建造的,建造时共用了一百多公斤的黄金。


   经幡高悬,随风飘荡,蓝天白云下格外鲜艳夺目。


   金塔周边围绕着一圈圈的小白塔。


   塔边的这些马匹是供游人骑着上山玩耍的,回来审片时看到这张,突然想到命名为《听经》如何?哈哈

 


   旅游热也给这些藏族牧民带了好日子,上山骑马一次一百元,一天下来这些牵马的收入不菲呀。悲哀的是前面几百米就又是一个骑马场,二十一次都没人去,都爱往热闹地方扎堆。




   科普:康巴藏族以牧为主,要骑马射箭,所以妇女服饰比较简单,头上一块红布而已。




   而甲居藏寨那边的嘉绒藏族以农业为主,所以妇女头上的服饰就复杂的多。


   瞧这藏族男孩,有点桀骜不羁的样子呢!



   老外也来凑热闹。


  藏族的孩子们总会对游客很感兴趣,回答游客问题或者被拍照后,或许会分得几块糖一只笔,我的确带着糖呢,但压在行李堆里了,忙于拍摄也无法拿出来送给孩子们。PS:进川藏拍摄随身带点孩子们喜欢的糖、笔等小礼物,会加深与孩子们的交流,更加便利的拍摄。


    离开木雅金塔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想在路边找个地方吃饭也没有合适的。干脆免了午餐,发几根火腿肠和黄瓜,车上凑和吧!    
   下午三时许:一路向北,过八美镇,路两边悬崖绝壁,险处不断,藏民建筑越来越“甲居”风格了。



陡水岩前车辆小堵,也好,下车歇歇脚,拍拍路边。

 


    下午五时:过丹巴县,入甲居藏寨村。

(下辑:甲居藏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