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者访谈

 北京画家王华 2023-12-30 发布于北京

抢救了胡同的水墨丹青◎炫风之影(观赏画家王华的胡同画有感)

喜欢逛胡同,是因为胡同中带着老北京文化深邃的内涵,逛不够的缘故还有的就是在胡同里徜徉总可以找到那种特有的温情。那日读报,却看到一篇文章《漫话王华的“胡同”》,由于胡同也由于胡同画而被吸引住,因为画面上老北京的特色看着熟悉倍感亲切。我对国画并没有研究,不知如何评价画笔的精湛之处,但是那些来自胡同的画卷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胡同消失了不少,虽然现在人们注意到了胡同的重要性,然而一些已经拆除掉的确实无法恢复了。因此,想要看到一些消失掉的老北京胡同的原貌,一种是从相片上找寻,还有一种就是从丹青的画迹中追寻了,而作为北京本土的画家王华老师的胡同画却为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胡同留下了丹青,确实值得庆幸啊。我百度到了王华老师的博客,由此而大饱了眼福,因为在他的博客里有专门的国画胡同的专栏。打开一幅幅画卷,慢慢地品赏着一幅幅作品真是爱不释手。像那些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旧门楼,虽然有些剥落陈迹斑驳,但是依旧留有往日辉煌与繁茂的印记,画笔丹青落满纸上,不管时光如何前行却记录下了这一瞬间,这就是“岁月如歌”的痕迹。像那些繁茂而满树虬枝的“老皂角树”,老杈横枝,沧桑的躯干带着岁月的过往,斜横在胡同的一角,看着胡同的变迁。老北京的胡同有正有斜,更有胡同里穿插着小胡同,这些就是胡同特色。当我看到画卷“胡同中的胡同”时,也是感觉有趣,也可能以前的自己从没有留意过,即使是经过了这些小胡同也只是一瞥而已,但是从王华老师的笔下再赏这样的小胡同,就感觉那些曾经多如牛毛的胡同中的胡同都各自存有深意,即便它们消失了不少,但是在水墨丹青中我们依旧可以浏览到它们的影子。画面虽是四合院、旧门楼、大小胡同等并无人影闪现,但是这样的画面却总给人一种穿插着老北京人生活的影子。那些扇着大蒲扇的胡同人从小胡同里拐出来,再与街里街坊站在老槐树下侃着大山;那些光着大板脊梁蹲在四合院的门口捧着大碗吃炸酱面的胡同人;那些玩着风车在胡同里上蹿下跳的胡同顽童;那些提拉着鸟笼子的胡同人悠闲地迈着四方步走出了胡同口……仿佛这样的景象总在眼前飘过。王华老师的胡同画很有特色,没有大红大绿过于鲜艳的颜色,总是以浓淡相宜的水墨为基调,穿插着一抹红或者一抹黄,如红红的门框,红红的大柿子,红红的灯笼、红或黄的秋叶等,非常醒目,那些不就是老北京胡同里的各色点缀物么,这样的一抹颜色更突出了胡同文化的主题,让人看着极为亲近。另辟蹊径也可能是媒体对王华老师的评价,所以我就在想,每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而王华老师专做的胡同国画却是加入了更多的感悟,这与那些专画花鸟鱼虫的作家又有了不同的深意,因为花鸟鱼虫目前看来暂时还不可能消失掉,但是胡同却是有的再也难以找寻到,所以留下了丹青也就是留下了历史,这样也就是存有了必要性。慢慢的一张张地观赏着王华老师的胡同画,那种融入自然和谐与胡同间的美妙油然而生,感动于胡同画的高超技艺,感谢那些给予我们视觉冲击并具有老北京文化内涵的作品。媒体讲王华老师能够留下这样的丹青也算是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画家了,我想这样的说法很是有理,他的胡同画确实值得称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