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力衰竭中医论断及16秘方

 摄生苑 2014-11-02

心衰三类型 中医来对症


心力衰竭按中医理论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或阳)虚损失调为本,淤血、痰饮内停为标,为虚实夹杂之重症,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辨清虚实缓急;补虚、温阳、活血、利水为其治疗总则,运用时应根据虚实的侧重不同灵活运用。

一、心肺气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乏力,活动后加重,神疲咳喘,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边有齿痕,脉沉细或虚数。

方药:养心汤加减(炙甘草10克,地龙15克,肉桂、五味子各5克,丹参、泽泻、黄芪各20克,茯苓、当归、太子参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温阳益气,活血化淤,健脾利水。

加减:气虚自汗者,加白术15克以益气固表;兼淤血者加桃仁、赤芍各10克以活血袪淤。

二、气阴两虚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汗出,自汗或盗汗,头晕心烦,口干,面色暗红,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方药:加味生脉饮(熟地20克,人参、麦冬各15克,白术、五味子各10克,黄芪、丹参、茯苓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补血活血。

加减:口干,心烦内热者,加知母15克以养阴清热;胸痹胸闷者加川芎、薤白各10克,瓜蒌20克;胁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各10克。

三、心肾阳虚

临床表现:心悸,短气乏力,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不成型,面色灰青,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迟。

方药:真武汤加减(丹参15克,茯苓20克,白芍、白术、炙附子、五加皮、桂枝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

中医论断及16秘方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心瓣膜疾病、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内分泌疾患、细菌毒素、急性肺梗塞、肺气肿或其他慢性肺脏疾患等可引起心脏病而产生心力衰竭的表现。妊娠、劳累、静脉内迅速大量补液等均可加重有病心脏的负担,而诱发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粘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紫绀等肺部郁血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主要体征是肺底湿性罗音或全肺湿性罗音,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奔马律与交替脉,肝肿大,肝颈回流阳性,X线检查以左心室或左心房增大为主。实验室检查则左心衰竭有臂舌时间延长,飘浮导管测定肺动脉毛细血管楔嵌压增高;右心衰竭有臂肺时间延长、静脉压明显增高。
    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尚缺乏明确的全面认识。左心衰竭多因左心受到损害,负荷过度,阻力增加;右心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左心衰竭时所产生的肺阻性充血和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较少单独出现。
    左心衰竭的主要诊断依据,是在通常可引起左侧心力衰竭的心脏病基础上发现上述肺阻性充血的特殊症状和征象。胸部X线检查以及功能的测定均有助于诊断。
    心力衰竭病因治疗包括基本心脏疾病的治疗及其诱发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本身症状的一般治疗要从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控制体内的钠和水等方面考虑。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一般分为心肾气虚、阳虚、气阳两虚或心肾阴虚、阴阳两虚等。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以致心失所养而心悸怔忡,或阳虚水饮不化,致水饮凌心射肺的惊喘而现咯血之症,或水饮泛滥而水肿。气虚阳微可致血行无力而成痰滞,见有紫绀、肝肿大。(何立人)

====================


方名【1】:抗心衰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处方组成】
    赤芍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党参25克、坤草25克、麦冬25克、附子10-15克、五加皮10-15克、泽兰15克,水煎服。【辨证加减】
    气阴两虚者重用党参麦冬或加沙参;脾虚型加白术;肾阳虚型重用附子或加肉桂。 【临床疗效】
    治疗Ⅰ度心力衰竭6例,全部显效;Ⅱ度心力衰竭竭23例,显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Ⅲ度心力衰竭13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处方来源】
    周德魁。【按 语】
    坤草即益母草,有活血调经之功,近年来中医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用之颇多。本方重在活血化瘀。(何立人)

方名【2】:强心利尿汤

【功能主治】
    功能养心强心,益气理气,利水化瘀消肿。主治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柴胡10克、枳壳10克、党参10克、红花10克、丹参20克、车前子10克、瓜蒌皮30克、北五加皮3-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心肾阳衰加附子6-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泽泻10克;心肾阴虚加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心脾阳虚加黄芪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咳嗽甚加桑白皮12克、桔梗10克、枇杷叶10克;血瘀甚加生蒲黄10克、五灵脂12克。
【临床疗效】
    治疗100例,服药3剂后,50%患者心率下降至100次/分以下;服药6剂后,75%患者心率下降至100次/分以下;服药9剂后,80%患者心率下降至100次/分以下。心力衰竭症状,服药6-9剂后,80%患者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症状缓解,浮肿消失,肝缩小2厘米。
【处方来源】
    陆国康。
【按 语】
    本病之本在气血亏虚,气滞血瘀乃标,故治以补通兼施。北五加皮性温,有祛湿消肿、温阳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它具有类似地黄类药物——毒毛旋花甙G样的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3】:心衰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赤芍15克、川芎15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党参25克、坤草25克、麦冬25克、附子10-15克、五加皮10-15克、泽兰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气阴两虚者重用党参麦冬或加沙参;脾虚型加白术;肾阳虚型重用附子或加肉桂。 
【临床疗效】
    治疗Ⅰ度心力衰竭6例,全部显效;Ⅱ度心力衰竭竭23例,显效20例,好转2例,无效1例;Ⅲ度心力衰竭13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
【处方来源】
    周德魁。
【按 语】
    坤草即益母草,有活血调经之功,近年来中医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用之颇多。本方重在活血化瘀。(何立人)

方名【4】:化瘀强心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强心。主治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黄芪4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地龙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阴虚血燥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咳者加车前子;亡阳欲脱者加人参附子;心功能改善后,夜寐不宁者去赤芍地龙,加熟枣仁、知母
【临床疗效】
    治疗l5例,其中伴二尖瓣狭窄兼闭锁不全者9例,联合瓣膜病6例。服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Ⅰ级。服药最少15剂,最多25剂。
【处方来源】
    吴燊荣。
【按 语】
    本病病机一方面是气血虚弱以致心阳不振,另一方面是心血瘀阻以致气机不畅,二者又互为因果。气血虚则宜补,心血瘀则宜消。纯补则瘀不去,纯消则正更虚,故取补消兼施的治则,重用黄茂,又及时加入人参附子,为取得较好疗效提供了保证。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5】:生脉利水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强心,利水消肿。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葶苈子5-10克、潞党参15-30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30克、猪苓10克、泽泻30克、白术12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气虚自汗加黄芪30克;阳虚加川附片10克、桂枝10克;水肿较重者加郁李仁30克;大腹肿胀加菖蒲15-30克;阴虚水肿原方去白术,加女贞子15-30克、白茅根30克、西瓜皮30克;下焦湿热加苦参12克;血瘀加丹参15-3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血虚加当归15克、熟地15克、阿胶10克;合并一般感染加银花30克、连翘15克、板蓝根30克、半枝莲30克、黄芩15克。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和死亡各1例。一般连服本方3-7剂即见效,连服2-3周即可控制心力衰竭。如复发时可续服本方加减。
【处方来源】
    邢月明。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6】:鸡郁红芍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利水,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鸡血藤30克、郁金18克、红花9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附片24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生姜9克、桂心9克、猪苓30克、泽泻30克、木通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显效71.43%,有效21.43%,无效7.14%。
【处方来源】
    曹兴亚。
【按 语】
    中医认为肺心病心力衰竭与心、肺、脾、肾四脏阳气滞衰微、气滞血瘀、血脉瘀阻、气虚血瘀有关。方中鸡血藤系强壮性活血药,能祛瘀血,生新血,流利经脉,治风血痹症。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7】:健心合剂

【功能主治】
    功能利水化饮,活血消瘀。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葶苈子15克、桑白皮15克、丹参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阴(血)虚选加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五味子柏子仁、枣仁、珍珠母、阿胶龟版胶等;阳(气)虚选熟附子桂枝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党参枸杞子等;浮肿选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玉米须等;肾虚喘甚选加五味子、坎炁、紫河车蛤蚧等;脉结代选加苦参、炙甘草磁石珍珠母、琥珀、生龙骨、生牡蛎等。
【临床疗效】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例,显效3例,有效3例。
【处方来源】
    龚传鼎。
【按 语】
    本方以利水化饮消肿的葶苈子、桑白皮和活血化痰的丹参桃仁红花赤芍两类药物组成,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故为效灵。(何立人)

方名【8】:涤痰利水汤

【功能主治】
    功能逐水利痰,清肺平喘降逆。主治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葶苈子40克、桑白皮15克、冬瓜皮15克、黑丑10克、白丑10克、苏子15克、鱼腥草25克、大腹皮15克、车前子25克、防己15克、莱菔子2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肺心心衰12例,好转10例。
【处方来源】
    宋哈军。
【按 语】
    本方以重剂量葶苈子为方中主药,取其泻肺利水以护心阳;辅以桑白皮冬瓜皮、大腹皮莱菔子、苏子健脾行气利水以制生湿之本;车前子、防己涤痰,共奏泻肺利水、宣肺健脾之功。本方着重以治标,不同于一般温阳利水强心方剂以治本。(何立人)


方名【9】:阜外心衰方

【功能主治】
    (1)方功能益气养阴;主治气阴两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2)方功能温阳行水;主治阳虚水泛型充血性心力衰竭。(3)方功能温补肺肾;主治肺肾二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4)方功能益气温阳;主治气阳两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5)方功能补益心气;主治气虚型充血性力心衰竭。【处方组成】
    (1)黄芪18克、玉竹18克、太子参30克(或沙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2克、丹参12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
    (2)熟附子10克、白术12克、茯苓30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木香9克、大腹皮15克,水煎服。
    (3)熟附片10克、葶苈子9克、茯苓30克、熟地12克、肉桂4.5克,水煎服。
    (4)熟附子10克、桂枝10克、党参10克、生地10克、仙灵脾10克、肉苁蓉24克、丹参18克,水煎服。
    (5)黄芪20克、党参l5克、太子参30克、玉竹18克、丹参12克、水煎服。【辨证加减】
    应用(1)方,心慌不宁加炒枣仁12克、紫石英24克;食少便溏加白术12克、茯苓18克;阳虚怕冷加桂枝9克、鹿角10克。应用(2)方,气虚甚加黄芪24克、红参6克;恶心厌食加砂仁6克、陈皮9克:喘甚加葶苈子20克;尿少加车前子30克、泽泻15克、椒目12克;腹水加黑白丑末(分冲)4.5克、沉香末(分冲)3克。应用(3)方,咳嗽甚者加旋覆花10克、贝母10克;痰多加浮石12克、橘络12克、白芥子10克;喘甚加五味子9克、人参6克、蛤蚧尾1对、山萸肉12克。应用(4)方,心率慢加麻黄6-9克、细辛3-6克;血瘀加桃仁10-12克、红花10克、血竭末3克(分吞)。【临床疗效】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18例,心慌消失6例;减轻12例;气短均减轻;咳喘11例,5例消失,6例减轻;尿少15例,尿量均增加。【处方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按 语】
    选用本系列方时,当技病机分型选用。治疗过程中,病机有所变化,方药也当随时更换。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10】:麻膏苇利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宣肺行水。主治肺心病心力衷竭。
【处方组成】
    麻黄6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5克、苇茎15克、苡仁30克、冬瓜仁29克、桃仁10克、茯苓皮10克、大腹皮9克、桑白皮12克、泽泻30克,水煎服。10天为l疗程。服药同时配合抗菌素,低流量持续给氧,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措施。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肺心心力衰竭50例,浮肿完全消火者40例。减轻4例,无效6例,心力衰竭改善达2级者18例,达l级者24例,无变化8例。
【处方来源】
    杨明均。
【按 语】
    《明医杂著》云:“喘与胀二证相因,必皆小便不利,喘必生胀,胀必生喘,但要识得标本先后,喘而后胀者主于肺,胀而后喘者主于脾……喘为本而胀为标,治当清金降火为本,而行水次之。”本方应用以病机为痰热壅肺、肺气不宣、热瘀水停者为宜。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11】:附桂葶苈汤

【功能主治】
    功能温阳利水,活血祛痰。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
【处方组成】
    附片15克、干姜9克、桂枝9克、葶苈子15克、茯苓30克、防己30克、白芍15克、丹参30克、煅龙齿30克、黄芪15克、党参15克、瓜蒌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如心力衰竭缓解属气阴不足者加麦冬五味子;脉结代者加炙甘草大枣生姜阿胶、生地、麻仁、麦冬、白酒;胸闷、憋气者加枳实薤白、白酒;血瘀甚者重用丹参,加赤芍鸡血藤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5例,一般3-5剂即可奏效,8-13剂可完全缓解。待基本缓解后,本方才能视病情略作增减。
【处方来源】
    徐龙云。
【按 语】
    “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是本症症结,本方按“温则行”的理论论治立方。(何立人)

方名【12】:葶苈散

【功能主治】
    功能化饮行水降逆。主治慢性肺心并发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北葶苈子,研末,每日3-6克,分3次食后服用。同时采取对症处理,控制感染。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肺心并发心力衰竭10例,服药后多在第4天开始见尿量增加,浮肿渐退;2-3周时,心力衰竭显著减轻或消失。服药过程中未见任何副作用。
【处方来源】
    郑豁然等。
【按 语】
    北葶苈子又名苦葶苈葶苈子有苦甜之分,功能主治相似,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当量病虚实用之。本品味辛苦,性大寒,辛散苦泄,大寒沉阴能下行逐水,治肺塞喘急,痰多咳嗽、水肿胀满。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药能加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目前心力衰竭病中用之甚多。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主人)

方名【13】:五泽强心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主治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黄芪lO-15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10克、炙附片6-10克、制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吐甚加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加苏子白果、炙麻黄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术茯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阳虚明显加菟丝子补骨脂等;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五味子
【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一般3-5剂后,心力衰竭诸症状基本缓解。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赵绍琴等。
【按 语】
    五加皮的用量宜由小到大;泽兰一味,活血行水除肿,其入脾行水,入肝治血。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剂有强心作拥。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14】:难治性心衰方

【功能主治】
    (1)方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利水;主治心力衰竭垂危期(应用强心剂、利尿剂无效时)。(2)方功能补心脾,益气血,平喘悸;主治心力衰竭缓解期。
【处方组成】
    (1)炙黄芪15-30克、黑附块9-12克、丹参15克、桂枝6-9克、麦冬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葶苈子(包)30克、五味子4.5克、益母草30克、生晒参3克(另煎),水煎服。(2)炙黄芪12克、党参12克、阿胶9克(另烊)、麦冬9克、丹参15克、川桂枝6克、炒枣仁15克、朱远志4.5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应用(1)、(2)方时,强心剂、利尿剂维持用药。
【辨证加减】
    应用(1)方,小便不利加滋肾通关散(分吞)12克,或将军粉(分吞)3-4.5克;胸闷痛加旋覆花12克、降香3克;心悸不寐加紫石英(先煎)30克、琥珀粉(吞)1.5克;便溏纳呆加淮山药12克、炒扁豆12克;多汗加龙骨牡蛎(先煎)各30克。应用(2)方,惊悸多梦、耳鸣眩晕,加磁朱丸(包,先煎)12克、女贞子12克;易汗出、寐不熟加五味子、淮小麦绿豆衣;便秘改枣仁为柏子仁(打),再加蜂蜜适量,分次冲服;凛凛恶寒、小便清长去桂枝,加黑附块、肉桂;舌淡食少或少食即呕吐者加砂仁谷芽等。
【临床疗效】
    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26例,心悸气短完全消失者10例,好转9例,无效或死亡7例;浮肿完全消失者8例,好转12例,无变化6例。
【处方来源】
    上海市龙华医院屠伯言。
【按 语】
    屠氏认为本病是五脏气衰、化失其正所致,治疗着重温养心脾。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何立人)


方名【15】:化症液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复脉,活血化瘀,回阳救逆。主治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处方组成】
    红参0.45克、附子0.15克、川芎0.9克、大黄0.3克制成2毫升静脉注射液。用时本方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每日静滴1次。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04例:男性72例,女性32例;年龄19-82岁;左心室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结果,PEP/LVET均在0.37以上,其中冠心病43例,病毒性心肌炎27例,慢性肺心病16例,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5例,经治疗后PEP/LVET均值下降至0.364;10例伴高血压患者,舒张压的均值由治疗前99毫升汞柱下降至84毫米汞柱;5例血液流变性异常积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全血粘度P<0.01,血浆粘度P<0.05,红细胞电泳P<0.01),而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疗效与中医分型无关。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肺心病的有效率分别为9l%、85%和86%。除4例女性患者在本方治疗过程中出现月经增多外,余无不良反应。
【处方来源】
    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洪立中等。
【按 语】
    洪氏等认为本方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对血压高或低的急慢性心力衰竭均适用,能降低心肌耗氧量,能调节整体代谢。方中大黄能增加心血输出量,提高人体组织对氧的利用率。(何立人)

方名【16】:通脉饮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活血通脉。主治虚实相杂、血气瘀滞型风心瓣膜病慢性心力衰竭
【处方组成】
    桂枝6-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川芎克、益母草30克、红花6-9克、丹参15克、麦冬15克、黄芪15-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收效甚快。
【处方来源】
    上海市岳阳医院朱锡祺。
【按 语】
    本方由陶御风整理发表。桂枝为活血通脉之要药;黄芪峻补大气,大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何立人)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文章号:W040956   2010-10-8 9:34:34



近年来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中医药可通过抑制心肌重构、抗氧化应激、调控神经内分泌、调控细胞因子、调控凋亡基因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机制而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衰恶化。随着临床、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出优势。但目前中医对心衰辨证分型、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尚不统一,临床研究的样本数也较小,许多疗法、方药的可重复性差,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对照研究及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鲜见。今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宜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探讨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使中医药防治心衰达到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心力衰竭    心梗    心肌肥厚
1 心衰的中医研究
1.1 心衰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汉子江认为心衰之本为心肾阳虚,瘀血、水停等则是在虚的基础上产生的病理结果。唐蜀华认为心之气阳亏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心衰主要沿循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气阴亏虚的螺旋式发展演变规律。郭维琴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最主要的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环节。毛春燕认为本病心、肺、脾、肾虚衰是本,湿浊瘀血内停为标,外邪引动为诱因。吴勉华在总结周仲瑛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是心衰的基本病机,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黄平东从病、证候、病机、辨治等方面较系统地回顾中医古籍中与心衰相关的论述,肯定心衰的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阳虚(心气虚加重)。王雁翔认为瘀血水停虽继发于阳气亏虚,一旦形成则可进一步损害阳气,从而形成因虚致实,因实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宋耀鸿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病多为各种原发病直接或间接损伤心体(阴),进而影响心主血的功能,病理发展始则多为气阴两虚,心营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衰的病理生理基础,且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李瑞等认为心肾气虚是心衰发生的基础,且伴随着心衰的整个过程,瘀血与水肿均为心肾气虚的病理产物。马艳东等认为心衰的发病部位在胸,涉及脏腑,主要是心肺两脏,肺气不足、血脉瘀滞是心衰的主要病机。张万义等通过中医文献关于宗气学说的探讨,认为宗气下陷是老年心衰的重要病机。杨积武认为心肾阳(气)虚是心衰的主要病理基础,血瘀水停是心衰的发病关键。关继华认为心肾阳虚是心衰的主要病因病机,气虚血瘀是心衰的主要病理改变,悸肿咳喘是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孙艺英等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变化过程沿着气阴两亏—气虚血瘀—心肾阳虚三个基本阶段渐次发展,轻度心衰以气阴两虚为主,兼夹杂证较少;晚期重度心衰以阳气虚竭为主,多合并瘀血痰证;中期中度心衰为心阴虚向心阳虚转化的过渡阶段,兼夹证由少变多,由轻变重。赵小明等认为心气虚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阳虚衰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根本病机。由上可知,心衰气虚阳微,血滞水停,病位以心为主,并涉及肺、肾、脾、肝等其他脏腑,证属本虚标实。
1.2 心衰的中医辨证论治 
    李介鸣根据临床常见证候将本病大体分为三型:气阴两虚、血脉不和,治以益气养阴、和血通脉;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以温阳行水;肺肾两虚、水湿上泛,治以温补肺肾、纳气平喘。王素琴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并结合心悸、喘证、水肿、积聚的病因病机,将心衰分为气虚血瘀型、气虚阳虚型、水泛心肺型、气阴两虚型、气血两虚型,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基本用药为党参、丹参、泽兰、北五加皮、半夏等,随证加减。黄永生则通过辨急性与慢性、辨诱因、辨标本盛衰,将本病分为六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阴阳俱虚证、阳虚水泛证、阳衰气脱证和阴竭阳脱证,基本治法为益气温阳,化瘀利水。陈鼎祺在治疗时多以益气温阳利水为治,并认为在本病后期水肿明显,中西利尿剂叠进,加之温阳药的使用,使得阴津更伤,故常选用生脉散加味治疗。杨蕊琳认为,心衰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治宜活血化瘀,以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加减:气滞血瘀、阳虚水泛者主方去生地黄,加熟地黄、熟附片、炒白术、茯苓、猪苓、生姜;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者主方加西洋参、麦冬、茯苓、泽泻;气滞血瘀、阴阳两亏者主方加炙甘草、肉桂、阿胶、麦冬、大枣;气滞血瘀、阴虚阳亢者主方加龟甲、阿胶、煅龙骨、杜仲、牛膝。刘建民等将本病分为五型:心气虚型治以补益心气,方用生脉散加减;气阴两虚型治以气阴双补,方用自拟宁心汤;心肾阳虚型治以温补心肾,方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痰浊内阻型治以利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谢乐将本病分为三型:气阴两虚型方用炙甘草汤合血府逐瘀汤,去生地黄、火麻仁、大枣、桔梗;阴虚血瘀型方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风痰阻滞型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马中夫等以心衰作为中医诊断的病名,并规范其证型,提出左心衰为心气虚证、心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肺瘀血证;右心衰分为心肺气虚证、心肺气阴两虚证、血瘀水瘀证、胃肠血瘀证;全心衰为心阳暴脱综合征。朴勇洙等将心衰分为心阳不足、痰瘀互结、痰浊蕴阻、气阴两虚、阳虚水泛、血脉瘀阻、阴竭阳脱等7型。杨培君等将其分为心气阴虚证、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马术明将该病临床常见证型分为4型:心肺气虚型、心气阴亏型、本虚标实型、心肾阳虚型。黄平东等通过对120例心衰患者的治疗研究发现,常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水停、阳气虚血瘀水停和阳气虚血瘀。连林芳治疗心衰分为4型:心肺亏虚、痰浊壅阻型,本证见于肺心病或风心病以右心衰为主的患者,治宜遵“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燥湿化痰,方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偏于痰热者可用清气化痰丸或麻杏石甘汤以清热,待咳喘减轻后再补益心肺,方用保元汤或升脉散加减;心脾两亏、气血不足型,此证多见于久治不愈,脾胃虚弱之人,方用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心肾阳虚、饮邪上泛型,治宜温补心肾,化气行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心肝同病、湿瘀互结型,常见于久患心病,方用四逆散、桃红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韩勇将其分为:气阴两虚者生脉饮加减,心血瘀阻者丹参饮加减,痰浊壅塞者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温胆汤加减,痰瘀交阻者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加减,水饮凌心者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加减。
1.3 心衰的中医临床研究 
    洪永敦等选择7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心衰患者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影响;结果显示,心衰患者血浆ET、NO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浆ET、NO均明显下降,且中药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吴红金等观察了参脉注射液对心衰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ET 和心钠素(ANP)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衰患者血浆NPY、ET和AN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治疗后以上指标均显著下降,认为参脉注射液不仅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还可以影响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活性。安海英等将49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治疗,对照组服用开搏通;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P、ET、NO水平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得出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法对心衰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调节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部分相似,有可能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室重构。周仲瑛等用养心通脉合剂及西药综合治疗心衰,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心脏功能、临床症状体征及药物安全性等指标,结果显示:养心通脉合剂临床近期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心脏功能等方面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故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应以益阴助阳、活血通脉为基本大法。黄衍寿等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用保心康治疗气阳虚型心衰,观察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西医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和血液流变学、血脂、血气分析、心胸比率、心电图等指标,结果显示:保心康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7.8%,证候积分下降,心衰积分降低,心衰积分总有效率为76.7%,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为81.1%,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以上指标与安慰剂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谭辉等研究大黄治疗重度心衰的作用,结果表明患者丙二醛、心衰Baneck评分均明显降低,提示大黄可通过抗氧化作用、清除自由基等机制改善心功能。刘金民等以健心汤治疗心衰患者后发现,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心功能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容积、左房内径改善程度亦较对照组更佳;认为健心汤可能通过调控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起到防止和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贺泽龙等在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心衰患者时发现,治疗组在LVEF、LVEDV、心率、左室收缩末容积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上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揭示参附注射液可用作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治疗的有效药物应用于临床。张振琪以益气活血为法治疗本病,处方:黄芪、丹参、北沙参各30g,赤芍12g,茯苓15g;水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气阴两虚者加麦冬、五味子;舌质紫黯者加桃仁。对照组用地高辛0.125~0.25mg,口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张峰采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本病,处方:黄芪、砂仁、炙甘草各10g,丹参、茯苓、桂枝、焦白术、知母各30g,当归15g,升麻、柴胡、桔梗各6g,随症加减,水煎服,日1剂,结合西医常规治疗,7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48%。吴素琴采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心衰60例,结果治疗组临床心功能改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1.66 %和81.66 %,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收缩末期容积(ESV)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宗武三用温阳泻肺逐水法治疗难治性心衰42例,处方:太子参、茯苓、车前子、牛膝各15g,麦冬、制附子(先煎)、赤芍、桃仁、枳壳、柴胡、桔梗、当归、川芎各10g,葶苈子、桑白皮各20g,泽兰30g。心阳虚加桂枝、淫羊藿、鹿角胶,气阴两虚用生脉散,左心衰重用泻肺药,右心衰重用活血利水药五苓散,全心衰加黄芪、党参,心衰在舒张期重用活血化瘀药,在收缩期重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痰喘甚加瓜蒌、半夏,小便不利加泽泻、猪苓,4周为1个疗程;同时并用洋地黄及转换酶抑制剂等药,并停减强心利尿剂药量。结果显效19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 %。张万义等自拟升补宗气汤(党参20g,炙麻黄20g,知母6g,升麻10g,桔梗10g,当归15g,川芎15g)治疗心衰46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73.9 %,有效率19.6 %,总有效率93.15 %;对照组分别为50.0 %、33.5 %、83.3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变化方面,两组治疗后SV、SVI、CI、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张成山等以益气活血法治疗本病(紫菀、生地、当归、半夏、山楂各10g,人参(先煎)、炙甘草各9g,桑白皮、丹参各12g,黄芪20g,白术、茯苓各15g),随症加减,水煎服,日1剂。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解痉平喘、祛痰、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吸氧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为65%(P<0.01),提示本方具有益气活血、强心利水的功效。郝燕梅用苓桂术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心衰40例,设对照组40例,2组均予常规扩血管、强心、利尿等基础治疗,7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心功能Ⅰ级者各10例,Ⅱ级者分别为20例、14例,Ⅲ级者分别为10例、16例。心功能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方芳采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本病,处方:熟附子(先煎)、桂枝、淫羊藿、猪苓、茯苓、泽泻各15g,黄芪、葶苈子、玉竹各30g,益母草18g,红花6g,香附9g,水煎服,日1剂。对照组38例,用地高辛0.125~0.25mg顿服,两组均用氢氯噻嗪12.5~50mg,口服,培哚普利2~8mg,口服,10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分别显效12例、8例,有效24例、17例,无效5例、13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7.8 %、65.79%,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1.4 心衰的中医实验研究 
    陈金星等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梗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梗后心衰模型大鼠的心脏系数及功能,并且方剂组成中使用较多量的活血药(活血药/益气药为75%/50%)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心脏系数。王振涛等采用心梗后左心衰大鼠动物模型,比较观察活血注射液和益气注射液对心梗后左心衰大鼠心脏形态学结构及胶原成分、心脏湿重/体重、左心腔面积、心梗区左室壁变薄比、单位面积内心肌细胞核数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活血、益气注射液组较模型组心梗健存区心肌细胞周围胶原组织明显减少,心脏湿重/体重比值变小(P<0.05),单位面积内心肌细胞核数明显增多(P<0.05),左心腔面积明显缩小(P<0.05);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与益气药都有逆转心室重构的作用。王振涛等还探讨了活血注射液对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l22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活血注射液可以抑制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下调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2蛋白表达,认为这可能是其改善心衰动物血流动力学,抑制左室重构的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陈晓虎等观察了强心合剂对尾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制备心肌病性心衰大鼠模型的血流动力学、血浆ANP的影响,显示强心合剂能改善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提高左室内压峰值(LVSP),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减少血浆ANP含量,降低肺、肝重量指数,且作用效应以中药大剂量组最为明显。蔡辉等采用实验性腹主动脉狭窄大鼠模型,观察心衰大鼠左室心肌组织和血浆AngⅡ的改变及鹿角方的作用,发现模型组左室重量指数(LVMI)、血浆和心肌AngⅡ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鹿角方组以上指标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认为鹿角方治疗心衰的疗效可能与本方降低心肌与循环AngⅡ、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有关。孙金明等观察了发生心衰的实验性高血压大鼠(EHR2F组)和同期未发生心衰的实验性高血压大鼠(EHR2NF 组)的心肌细胞凋亡状况,并测定了EHR2F组、EHR2NF组以及对照组外周血及心腔内血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显示,对照组心肌中未发现有心肌细胞凋亡,而EHR2F组和EHR2NF组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但心衰组心肌细胞凋亡的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EHR2F组大鼠外周及心内血的NE水平明显高于EHR2NF组,并且其心内血的NE水平明显高于其外周血的NE水平,提示心肌细胞凋亡可能是心脏由代偿性心肌肥厚向心衰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机制,心衰的发生与交感神经特别是心肌局部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可能有密切关系。赵英强等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研究强心冲剂对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心肌无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与卡托普利作用相当。杜丽等观察加味真武汤对心衰少阴病阳虚水停证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味真武汤可明显抑制兔心肌细胞凋亡,提示加味真武汤对心衰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孙兰军等观察强心冲剂对心衰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心冲剂组AngⅡ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提示强心冲剂能抑制AngⅡ活性,改善心功能,改善心衰症状,降低死亡率。
2 小结 
    综上所述,近年来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中医药可通过抑制心肌重构、抗氧化应激、调控神经内分泌、调控细胞因子、调控凋亡基因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血液流变性和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机制而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衰恶化。随着临床、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出优势。但目前中医对心衰辨证分型、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尚不统一,临床研究的样本数也较小,许多疗法、方药的可重复性差,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对照研究及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研究鲜见。今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宜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探讨中医药治疗心衰的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使中医药防治心衰达到更高的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丁爱国.韩子江辨治充血性心衰的思路和方法.辽宁中医杂志,1998,25(5):199-200. 
    [2] 唐蜀华.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体会.上海中医药志,2003,37(1):23-25. 
    [3] 谭璐芸,安莉萍.谈郭维琴教授辨治心衰经验.新疆中药,2000,18(4):51-52. 
    [4] 毛春燕.中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对策.河北中医,2002,24(11):823-824. 
    [5] 吴勉华.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4):206-209. 
    [6] 黄平东.中医古籍对心力衰竭的论述探要.中医药学刊,2003,21(4):392–393. 
    [7] 王雁翔.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学特点.陕西中医,2002,23(12):1109–1110. 
    [8] 耀鸿.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法探讨.江苏中医药,2003,24(10):4–5. 
    [9] 李瑞,杨培君,张荣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现代中医药,2003,23(1):13-14. 
    [10] 马艳东,杨艳玲.浅谈肺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和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河北中医,2001,23(1):57-58. 
    [11] 张万义,陈维娟,邱云卿.升补宗气法论治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山东中医杂志,2003,22(8):454–455. 
    [12] 彭立萍.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中国中医急症,2008,17(3):346-348. 
    [13] 张燕,虞红新,关继华.关继华主任医师治疗心力衰竭体会.新疆中医药,2008,26(2):15-16. 
    [14] 孙艺英,李长生,等.血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与血浆BNP、血清CRP相关性研究.山东医药,2008,48(13):53-54. 
    [15] 赵小明,张健,马向丽.浅谈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3):5-6. 
    [16] 李琏.李介鸣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中医杂志,2001,42(3):138-139. 
    [17] 王素琴.心衰的中医辨证施治.河北医学,2002,8(3):283-284 . 
    [18] 黄永生.心衰论治.湖南中医药导报,2000,6(9):3-5. 
    [19] 刘宗莲,徐淑文.陈鼎祺治疗心力衰竭经验.中医杂志,2000,41(4):204-205. 
    [20] 杨蕊琳.病证结合论治充血性心力衰竭.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0,22(4):36. 
    [21] 刘建民,张忠祥,闫振界.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182例临床观察.国医论坛,2002,17(3):20-21. 
    [22] 谢乐.中医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77例.四川中医,2002,20(6):41. 
    [23] 马中夫,梁辉东,王友成.心衰病症的中医诠释及治疗.辽宁中医杂志,2001,28(2):110. 
    [24] 朴勇洙,冯大鹏,蔡宏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概述.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3(16):479. 
    [25] 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概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25(1):2-5. 
    [26] 马术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吉林中医药,2004,24(2):6–8. 
    [27] 黄平东,罗懿明,黄衍寿,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2):685–686. 
    [28] 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29] 韩勇.中医辨证加引经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40例.陕西中医,2008,29(2):135-136. 
    [30] 洪永敦,冼绍祥,陈宇鹏,等.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2):71-73. 
    [31] 吴红金,鲁燕鸣,张琦,等.参脉注射液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神经肽Y、内皮素和心钠素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1):653-655. 
    [32] 安海英,黄丽娟,金敬善,等.益气温阳和活血利水法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49-352. 
    [33] 周仲瑛,金妙文,吴勉华,等.益阴助阳、活血通脉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1):13-16. 
    [34] 黄衍寿,冼绍祥,丁有钦,等.保心康治疗气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0,11(5):261-265. 
    [35] 谭辉,宋开兰,刘娅,等.大黄对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22):99-100. 
    [36] 刘金民,沈承玲,赵海滨,等.健心汤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5-6. 
    [37] 贺泽龙,袁卫红,邹晓玲.参附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机理探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5):386-387. 
    [38] 张振琪.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中国医药学,2003,18(11):702. 
    [39] 张峰.温阳利水法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46 例报告.甘肃中医,2003,16(2):15-16. 
    [40] 吴素琴.生脉、黄芪注射液联用治疗充血性心衰疗效分析.吉林中医药,2004,24(7):6-7. 
    [41] 宗武三.温阳泻肺方治疗难治性心衰42例小结.甘肃中医,2004,17(3):8-9. 
    [42] 张万义,邱云卿,张万芬.升补宗气法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43. 
    [43] 张成山.王惠中益气活血中药配合西药治疗肺心病心衰65例.陕西中医,2005,26(4):303. 
    [44] 郝燕梅.苓桂术甘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心肾阳虚型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北京中医,2004,23(6):342-344. 
    [45] 方芳.自拟温阳利水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1例.中医杂志,2005,46(5):364-365. 
    [46] 陈金星,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益气药不同剂量配伍对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2003,28(5):446-449. 
    [47] 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左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48] 王振涛,李敏,赵明镜,等.活血注射液对心衰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ax、Bcl22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0,16(10):956-957. 
    [49] 陈晓虎,丁以艳,唐蜀华,等.强心合剂对大鼠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及心钠素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2):96-98. 
    [50] 蔡辉,胡婉英,董耀荣,等.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改变及鹿角方的作用.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11(3):165-166. 
    [51] 孙金明,鲁军,钱家庆.实验性心衰大鼠中的心肌细胞凋亡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变化.高血压杂志,2001,9(3):237-240. 
    [52] 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53] 杜丽,熊曼琪,梅国强,等.加味真武汤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少阴病阳虚水停证兔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2000,15(2):26-29. 
    [54] 孙兰军,李慧臻,赵英强,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神经内分泌水平的影响.天津中医药,2003,20(4):54-5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