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油风云故事——小公司交大运

 Nauer的图书馆 2014-11-02

  在世界石油工业史上,大石油公司由于资本和技术力量雄厚,而且往往有大国政府作为后盾,许多大油田往往是它们发现和开发的。然而,也不乏小公司发现大油田的例子。我们这里讲的三个故事,也许可以给人们以某些启发。

小公司在印尼找到大礁块油田

  1989年年底,美国一位石油咨询专家爱德华·波蒙特来中国讲学,专讲石油勘探中的创造性。他在报告中用好多事例,说明地质家搞勘探需要创造性,不要拘泥于权威人士的地质认识,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勇于开拓。这里介绍他讲的一个在印尼发现塔礁高产油田的故事。

  帕塔米纳(印尼国家石油公司)一特伦德公司(Pertamina—Trend)合作的合同区块位于伊里安岛东部的萨拉瓦蒂。1949年印尼独立之后首先来到印尼找油的两大公司之一英荷壳牌公司集团曾对萨拉瓦蒂盆地的找油前景作了悲观的论断,这对合同区的招标蒙上了阴影。但是,远不如壳牌公司有名望的小公司特伦德不信那个邪,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资料采集和类比分析工作,派来了敢于冒险的石油钻探工作者。

  帕塔米纳一特伦德公司集团在该区打过一批井,只有一口井获得商业性发现,其余全为干井,而且钻井代价昂贵。但公司的理查德.文斯莱特(RichardVincelette)、恩特‘诺曼‘福斯特(Enter Norman Foster)等地质家认为,在不远的克拉莫诺油田的中新统塔礁中已经产油,而且在萨拉瓦蒂盆地也发现了类似的塔礁体,这里完全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壳牌的地质家们的意见是萨拉瓦蒂盆地的赛里(Sele)礁体储层质量太差,即使找到油田也因经济价值不高而无法开采。

  文斯莱特对比分析了这两个盆地的礁体状况,发现它们十分相似。在公司工作的两位地质家提供了它们所熟悉的加拿大的泥盆系勒杜克(Leduc)和雷波(Rainbow)两个礁体油藏的资料,发现这些礁体也都可以与萨尔瓦蒂塔礁体相类比。文斯莱特又用利比亚希尔特(Sirte)盆地中发现的第三系塔礁油田进行比较,它的孔隙度与萨拉瓦蒂不相上下。希尔特盆地的含油塔礁的平均孔隙度22%,而且有一个油田局部发育了质量差的储层,这与赛里礁体很相似。克拉曼诺油田油藏的平均渗透率为700毫达西,最高为7500毫达西;而希尔特礁块油藏的平均渗透率只有26~177毫达西,却具有约43000~75000桶/日(6140~10714吨/日)的单井产油能力。

  克拉曼诺油田首先钻遇的是重质原油。按一般概念,地下的油藏“上轻下重”,既已钻到重质原油,说明下面不会有更多发现了。但是这种现象没有难倒有经验的地质家。文斯莱特在美国怀俄明的大霍恩(Big Horn)盆地工作过,该地区就是“上重下轻”,浅层油田产重质油,深层油田产轻质油。地质家又将萨拉瓦蒂盆地的原油密度分布情况与大霍恩盆地比较,发现前者优于后者。他们相信不仅克拉曼诺油田深部礁体能找到轻质油,萨拉瓦蒂盆地也一样存在着发现轻质油的可能。

  特伦德公司的另一位地质家E·N·福斯特运用他利用地貌学解决勘探问题的经验,详细研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拍摄的萨拉瓦蒂盆地的航空照片,克拉曼诺油田和赛里礁体在地表都有非常清晰的反映。由于礁体上覆盖有被压实的泥岩,许多礁体顶部出现了地貌隆起等异常现象。他在图上标绘出一个潜在的礁体带异常,与文斯莱特确定的异常带基本一致。后来经过地震勘探证实了这个礁体带的存在。

  为了寻找合作伙伴,特伦德曾向60多家石油公司宣传了礁体的有关地质状况。1971年钻第一口探井,成了卡西姆油田的第一口发现井。之后在该盆地又发现了5个塔礁,并且其特性与开钻前和其他盆地已发现塔礁相类比得到的预测非常近似;孔隙度为19%~30%,渗透率为112~256毫达西,原油日产量达12300~32000桶(约1680~4366吨)。这几个礁体油藏估算的最终可采储量平均为5亿桶(约6821吨),而且到1988年累计产量已达3亿桶(约4285万吨)。

  小公司特伦德在印尼找到礁体大油田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在萨拉瓦蒂盆地找油是不值得冒风险,在远离伊里安·贾亚(Irain jaya)的雾蒙蒙的丛林投资钻井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论调。

北海幸运儿

  1952年2月21日,在英国人陶醉在北海油气勘探胜利之中的时候,出现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英国撒克逊(Saxon)石油公司的股票价格一天之内从每股28英镑飞升到473英镑,原因是它宣布:它在北海参与的3口探井,每天总产油量达15000桶(约2046吨)。

  撒克逊石油公司是英国一家小公司,它的创办人是约翰·希利。希利原先在英荷壳牌集团就职,从北海油气区开始勘探时就参加了这一事业。1972--1977年期间,他曾经担任过壳牌一个北海开发组的负责人。多年的勘探工作使他对英国北海海域的地质状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且在这些年工作中他同许多家大石油公司有交往,结识了一些朋友。

  1979年,他决心跳出壳牌公司,自己干一番事业。他的朋友,克莱德石油公司的老板科林·菲普斯建议同他合伙创办一家新的风险勘探公司,看准了哪里很有可能会有重大发现,就在哪里投资参股。约翰·希利当然很乐意,他相信他对北海地区地质的认识,有利于他。在新公司中,克莱德公司认股10%,并保留10%认股优先权。希利凭他同市政当局的官员熟悉,说服他们支持,居然募集到1500万英镑。这在这个城市还是第一次。

  希利的第一次成功是在1983年,这家小小公司居然在福蒂斯油田花750万英镑买到0.25%的股份。这一比率实在太小,然而,“蛋糕”大了,分到的也多。撒克逊公司从福蒂斯油田一天可以分到分成油1000桶(约136.4吨),因而1984年下半年仅凭这项收入就到手纯利150万英镑。

  英国政府举行北海勘探第七轮招标时,约翰·希利高攀上了美国的大陆石油公司(Conoco),他和大陆公司一样,认定了北海16/8b区块很有希望,因为英国石油公司在这个区块以西的16/7b区块已经有油气发现。在这个区块以东,壳牌公司也有发现。

  大陆公司怎么会同撒克逊这个小公司结盟呢?这是希利认为,大陆公司是一棵能够依靠的“大树”,他说:“大陆石油公司在北海有着最好的勘探经理,跟他们一起干,就有了打开北海的钥匙”。大陆公司已经在北海发现了赫顿油田和木奇林油田。约翰·希利说,如果你大陆公司能同一家英国公司做伙伴,而且让它占一半股权,英国能源部就会偏向你,就容易中标。大陆石油公司认为此言有理,就把这个区块的一半股权让给撒克逊公司。而且果然以500万英镑顺利地中标了。

  在英国北海这个海况恶劣的海上找油,风险是很大的。大陆公司(这个区块的作业者)1983年2月开始在16/8b区块上钻第一口探井。这口井估计要花900万英镑,集资时人们都持疑虑态度,不肯冒这个险。关键时刻,还是克莱逊公司的科林。菲普斯(撒克逊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挺身而出,投入一笔资金,来收买撒克逊公司的股票。此时,它的股票已降到9英镑一股。有了资金,钻井进行了。6个星期以后,这第一口探井钻达13000英尺(约3962米)深度,打出了第一口高产井。亦是吉人自有天相,这口井经过试油,可以日产原油4000桶(约545吨)。

  大陆石油公司和撒克逊公司把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米勒油田。

  于是,需要接着再钻两口井,来对这个新油田的生产潜力作出评价。撒克逊公司必须承担一半的投资。这对于这家小公司来说,实在力不从心。1983年8月,约翰·希利狠心地把这个16/8b区块的股权让出20%给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圣菲矿业公司,自己保留30%股权。

  不久,16/8b区块的第二口探井成功了。1985年初,第三口探井16/8b-6号井又获得了高产油气流。撒克逊公司向公众报告说,这口井的主力油层每天出油836吨,还附带产天然气293立方米;此外,在主力油层上部还有两个油层,经过测试,分别可以日产原油400吨和190吨。

  有了3 El成功井,现在可以对16/8b区块作出初步评价了。据估计,这个新油田至少蕴藏着15000万桶(约2046万吨)石油。这第三口井16/8b一6号井位于第一口探井以北,说明这个油田不小。

  于是,大陆石油公司着手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并且向英国能源部申请油田开发批准书。

  1985年,在这个新油田上计划要钻11-12口井,其中一半左右是评价井。这个新油田肯定将会给撒克逊公司带来丰硕的回报。这位53岁的希利先生作出这样的估算:撒克逊公司在这个油田占有30%股权,相当于拥有4500万桶(614万吨)石油储量,每桶售价按20英镑计,总值就是10亿英镑。

  撒克逊如今春风得意了。它已不限于只抱住16/8b不放了。1985年,48/1lb区块参股了7%。约翰·希利对它抱有希望,因为这个区域上上一年已打出了一口产气井。

  撒克逊把眼光射向北海以外的地方,一面在法国陆上勘探的招标中取得了立足点,一面又去参加荷兰的第五轮招标。

特里顿能源公司找到法国两大油田

  特里顿能源公司(Triton Energy Co.)是美国一家中小型石油公司,1975年,它远涉重洋,到大西洋那一边的法国去找油。它的目标是巴黎盆地。

  巴黎盆地是法国的心脏地区,普遍认为,“巴黎盆地的勘探已经成熟,今后不可能发储量超过2000万桶(约274万吨)的中型油田,待发现的油田,是储量大致在500万~1000万桶(约69万-137万吨)的中型油田”。这是因为,根据公认的储量分布模型和发现规律,如果在盆地里随机地打井,或者按任何一种程序来钻井,大油田总比小油田容易发现。一般总是先发现大油田,以后发现的油田都比较小。巴黎盆地已经勘探了好几十年,还一直没有找到过储量大于2000万桶(合273万吨)的油田。

  特里顿公司进入巴黎盆地之前,首先作了一个调查,根据统计资料,巴黎盆地已经钻过的井的数量和进尺,同美国同类型的盆地相比,要少得多;然而,平均每口井每米进尺找到的储量却高于美国的同类盆地。因此他们认为,巴黎盆地的勘探还远不那么成熟,而是井钻得还不够,勘探程度还不高,有潜力的盆地,发现储量大于2000万桶的较大油田是可能的。

  特里顿公司大胆地买下了探采特许权,先做区域研究,一面做新的地震测量,一面对以往其他公司做过的各种地震资料进行重新处理和重新解释,他们收集了更多的资料,很快对巴黎盆地里所有有前景的层段进行了详细的区域研究,对每一个地方的道格统地层都重新进行评价,以便开展钻探工作。

  特里顿找到法国老牌大石油公司道达尔,与它合作。由于巴黎盆地隐蔽构造多,近地表信号速度变化大,地震资料的解释长期以来意见分歧,它们研究后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

  一是在以前打的井附近,根据已有线索,再钻新井。这是根据油田位置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类分布)的规律性认识而确定的。但是巴黎盆地的道格统地层普遍存在短距离内差异很大的情况,打了一些井并不能说明问题。

  第二种办法是根据新老地震资料,确定一批新探井井位。此举果然成功,很快在维里派杜(Villeperdue)和乔奴伊(Chaunoy)两个地区发现了大型油田。几年的成果超过多家公司在巴黎盆地勘探20年的成果。

  针对巴黎盆地道格统地层变化大的特点,特里顿公司和道达尔公司合作,设计了一种新的“探井一开发井复合钻井”的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少打井,低成本,高效益。他们每隔1.2千米钻一口垂直探井,也叫定边井,用来确定油田的范围有多大和储油层含油的情况,然后在成功的定边井附近再钻辅助性的定向井。这种勘探与开发相结合的办法,在巴黎盆地获得了成功。

  有人问特里顿公司,他们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他们说,特里顿公司本身并没有超人的特长。他们成功之点在于切合盆地特点的合理的勘探部署和决策,在于“掌握了判断盆地潜力和价值的哲学”。

  1999年10月,特里顿公司在西非赤道几内亚海上发现一个世界级深水大油田——赛巴(Ceiba)油田。

  2001年8月,特里顿能源公司被阿梅拉达赫斯公司兼并。

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