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条很可能正确的读书准则

 联合参谋学院 2014-11-02

是的,我们知道,这是个作死的题目。阅读是如此个人化的事情,压根儿不存在四海皆准的准则。就算有面向个体的阅读准则,那也不是个体匮乏的,在阅读这件事上,第一第二匮乏的都是欲望,所以如果下面的文字能唤起哪怕一点点阅读的欲望,我们都倍感荣幸。下面的文字里不乏哗众取宠的成分。阅读是一个人的狂欢,希望把私己的阅读喜悦传递给人,难免看上去过分热情或傲娇,请多担待。

第一条 阅读是随时随地的事

热爱阅读的人,都懂得这话终究的意思。但现在“这个意思”被淹没了。因为有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几乎所有人都随时随地在阅读了,甚至对部分人来言,只有随时随地,才阅读。科技促人进步,本来不读书的人现在也开始低下头读点什么了。

如今的形势是这样的,提供知识的人多了,但提供消息的人也多了——多太多了,所以,我们的注意力少了;多数人的阅读趣味占领了早前不存在的高地,博君一笑的与亮瞎人眼的成为每天必须跋涉而过的,复杂的生命课题常常被简化为几句方便洗礼人的话;与阅读如影随行的反而是热闹,不是清静了。几年前,如果有人随时随地都在低头阅读,那人不是知识分子就是退休干部吧,现在,竟然几乎人人都做到了,但到底读了些什么呢?

第二条 装逼范儿,没问题

“装逼”这一近乎终极的骂词中,包含的意思大概有:徒有其表,装样子,图虚荣,以及愚蠢——愚蠢像香草味雪糕,所有其它口味雪糕都是在香草雪糕基础上加入相应调味料得来的,而愚蠢,作为基础,内含在一切其它骂词中。但从我这边的角度望过去,一个所谓装逼的人,不过是想表达自己希望人们认为他/她是什么样子,甚至压根儿就是在表达自己想成为的人的样子,尽管他/她远远还不是那样子的人。这,有什么问题? 我们渴望拥有的大有可能成为我们真正拥有的,不是吗?无论是地位、包包、女神男神,还是品位、学识。 哪个小孩没装过大人?

所以,当一个人因为智识上的有限而依据众人的推崇,带着盲目的敬仰去选择某本书来阅读时,这个人有错吗?这个人会从这本书中阅读到有价值的内容吗?我押前一个答案是否定的,而后一个答案是肯定的。

而且,我挺喜欢看各种装逼指南的,知道点皮毛,总好过毛都不懂好吧。

第三条 重读一本书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说的是投契。而与书的每一次重逢都是双喜临门,说的是新欢旧爱;是把螺丝拧紧,说的是夯实前闻;是面面相觑,说的是之前少不经事,所托非书。有人舍不得重读,因为有太多太多新书想读。这个选择的实质是,在无限面前,是做一只不知疲倦的狐狸,还是做一头闹中取静的刺猬?也就是下一条要说的。

第四条 与其水过鸭背,不如穷追猛打

书本纸张、大屏幕小屏幕,能读到的“字”越来越多,“知道”的越来越多。可常常是什么都看了,又什么都没记住,这就是水过鸭背式阅读,唯一的收获就是“时间飞快且并不愉快地溜走了”。我们可能将太多时间分配给自己其实并不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刷微博,刷朋友圈,自己花钱买了本书明明看了两页就发觉不过尔尔,还是坚持着刷完。

所以,何必这么跟自己过不去呢?你不是明明特别喜欢那个谁谁谁吗?好不容易遇见一个想点一万个赞的作家,那就别扭捏了,直接把所有能找到的他的作品都搞回来读,时间利用率肯定远远多于各种刷刷刷。又或者,你不小心对人类学发生了兴趣,那就把《金枝》、《安达曼岛人》、《忧郁的热带》、《天真的人类学家》,乃至《美好生活》、《马丁·盖尔归来》,一一读上几番,这样,一张小小的知识网就有了。

第五条 等有了时间再读,意味着再也不读

小时候,家里餐桌旁的墙上,伸出两条一尺长的电线头,我问母亲,那是什么?母亲说,盖房子的时候本来想装盏壁灯。十几年过去了,那两条线头还在。长大了,自己的房子装修,主卧洗手间装了扇玻璃门,想着到时候画幅朦胧画在上面,十年过去了,就在几天前,不小心在 A3 纸上涂鸦了几样早餐食物,贴哪儿好呢?想起那扇玻璃门,于是现在,上厕所时总会想想早餐吃点什么。

所以那些把朋友圈的帖子存下来想改天再看的朋友们,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帖子就是我们家壁灯和玻璃门的命啊。

第六条 读书无用

这一条,机场书店主肯定不同意,实际上所有书店老板都不同意,但我认为机场书店主尤其不同意,书若无用,那人可怎么成功啊。

上面这话有点不负责任,但意思大家懂的。对于成功学——好像真有这么门学问似的,读书的作用,基本相当于木瓜之于丰胸,凤爪之于美容。

第七条 读书有用

知识是什么?是人类对无限世界的有限认识。所以读书有用。书里,天宽地阔,它让你知道世界的无限;让你知道所谓绝对,是大脑来了月经(阿尔多斯语);让你明白所谓悲剧,是善与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位大神说的,具体是谁,忘了);让你了解人性的复杂,不盲信,别一听有个叫买买提的在那架飞机上就认定他是恐怖分子;让你不那么容易无聊——太多人太容易说无聊了;让你不那么聪明也不那么愚昧从而不会早早丧失对自由的向往(亨利·詹姆斯语);让你知道无意义却还试着找点意义出来;让你在油盐酱醋中找一条平静的路,走下去;让你懂得别跟大自然决定的事情生气,莫干山,Don't fuck mountain。

第八条 进一步阅读,是王道

碎片阅读时代的阅读,其实是找线头。说到线头,就想起美国大地艺术家Walter De Maria的作品《垂直地球一公里》,他把一条长一公里的铜棒垂直没入地下,只露出其顶端。

有天在豆瓣小组上看到瑞士建筑师Peter Zumthor的一篇文章的片段,后来就买了他的《思考建筑》,完整读完那篇《美的内核》,喜从狂来。从未有一篇文章可以如此,对其每段话都无法赞同更多。同时,留意到文章中提到了一位作曲家约翰·凯奇,说其喜欢让音乐自然发生,几天后读《艺术与艺术家词典》再次撞见约翰·凯奇,愈发好奇,便又上网搜索,首先,很励志,什么意思?自己去看吧,其次,约翰·凯奇有一作品《4 分33秒》,“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

阅读可以是一趟旅程,所有社交媒体上或书中看到的某一个碎片,很可能就是一趟精彩旅程的开头,想想Walter De Maria的作品吧。

第九条 爱读,不爱书

以前都讲究敬惜字纸,读书要有样,爱书就不能在书上糊涂乱画或者折角污损,好像只有这样才算爱书。可是想想也挺委屈的,人家在书上写字就叫“眉批”,自己在书上写字就叫“不爱惜”。书不是自己的吗?说是怕影响其它人的阅读体验,一本书又能拥有几个认真对待它的读书人?折角记录貌似没有书签那么“雅”,可不是更环保吗?微博、微信可以留言点赞,看书看美了积攒一腔肿胀共鸣,狠狠表达出来有什么不好? 说到这里想起见过一人,吃到得意美食时,每一箸食物入口时都会先闭一下眼,再狠狠咂咂嘴。这副吃相实在不雅,可又不得不承认别有感染力。

“吃”与“读”有着很大相似性,都是摄取营养,也都是极为个人化的事。如果有人就是喜欢“吃相不那么好看”的读法,那么,当然是能不能“吃进去”才更重要,对吧。

第十条 千万别让阅读代替思考

音乐是用来感受的,不是用来谈论的;美食是用来吃的,不是拿来拍照的;书,或者说,可阅读物,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吃的。

这么说肯定是武断了狭隘了,甚至精英主义了,因为很多音乐的确很适合做谈资;很多时候,美食必须拍了照才好分享,而且据说,吃前拍照有助于提高食欲呢;而有些阅读就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我懂的。所以,如果冒犯了,别在意,请继续。就是说那个意思,就阅读而言,吃得多但不长骨头不长肉是可耻的。

第十一条 心灵鸡汤绝对不是糖水

心灵鸡汤绝对属于精神食粮,但它是为那些心灵长时间滴米未进的人准备的。它绝对不是糖水,它顶多是汤水,有的甚至就是涮锅水。对于整天过着大鱼大肉般精神生活的人来说,心灵鸡汤太寡淡了,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真实。

第十二条 总有本书熟到可以做你的密码字典

曾获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格雷厄姆·格林年轻时做过正牌军情六处外派间谍。他在塞拉利昂的弗里敦从事间谍工作时,为了每日与伦敦保持密电联系,挑选了一本波伊斯的小说作为自己的密码字典。日翻夜读,密码字典与间谍之间的关系可谓“亲密无间、性命攸关”。

玩古玉、古器物的讲究“盘”,说的是肌肤相近、双手摩挲能赋予器物一种非物性的“灵”。说玄妙一点,书又何尝不是?如果有这么一本书,你知晓其中每个字符标点的起承转合,熟悉每处折痕以及时光磨损,“书”将变得更具体又更抽象。与一本书建立如此亲密的关系,是与更多书籍建立美好关系的美妙开端。

第十三条 如果试了两次,还是读不进那本书,那把它放下是现时惟一正确的选择

人无时无刻不面对“有限的我”,吃到不爱吃的食物,很多人会决然地再也不吃了。但遇到读不下去的书,尤其是被人推崇的书,很多人会反复尝试。为什么?因为害怕面对那个“有限的我”,以为读不出那些别人认定的智趣就是败下阵来。这其实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在肉体食粮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坦然地毫不怀疑地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而在精神食粮方面,我们却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一统的,轻率地绥靖主义地对自己不负责任地,将所有阅读趣味的差异归结为高低之分,妄顾了“我”的智识个性,妄顾了“我”的时间性。

所以,Just do it很赞,Just not do it也很赞。

第十四条 但是,总有一本书值得你死磕到底

不是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同时兼备必读性和易读性,当两者有冲突时,今晚读什么?如果阅读重要性的估值一再被贬低,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很轻易就会倾向易读,这是值得警惕的事。

应该时不时冷眼打量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缺血补血,缺骨头补骨头。难啃就慢慢啃,啃着啃着也就柳暗花明,天地一宽了。

第十五条 迎着被鄙视的眼光阅读别有一番乐趣

毛主席问人:我们住在地上,还是天上啊?答:地上啊,主席。毛主席说,我们既在地上,也在天上。其它星球的人看我们,那我们就是在他们的天上嘛。 毛主席肯定了两件事是,第一,外星人是存在的;第二,视角很重要。在或流俗或情色或过于枯燥的阅读物中找到自己独特的阅读视角,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换句话说,如果能从心灵鸡汤里找到别样的营养或乐趣,那就读呗。

第十六条 不名誉的畅销书也是书

说完阅读个性,我们也要说说阅读共性。不是所有的畅销书都该读,但也不是所有的畅销书都不能读。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全方位少数派,这样太傲娇,作为成年人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至少有 51% 的可能是人群中的大多数。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就因为它踩中了大多数人的某个死穴。

第十七条 读完一本书,只记得一句话,别自责,你做得很棒了,那本书也挺不错了

常听到对满书架的书表示困惑的声音:哇,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这问题固然可笑,但有时候,看着书架,自己问自己,你读是读了,但记住了什么?顿生鄂然。有些书固然化成了精气神无需记住,但还有很多真想不起来。所以后来,无论读一本书或朋友圈的一篇文章,读完都问下自己,你记住了哪句话?只要有明确的一句话,就觉得值当了。

第十八条 读别人的书

书非借不能读,应该还有另一层意思,类似“别人家的饭菜更诱人”,因为审美没那么疲劳。一个人的饮食口味是童年期就基本确定的,阅读口味虽说没那么固执,但越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越是不知道“自己其实还会喜欢什么”。说了不少微博、朋友圈的坏话,这里必须提点好处,倘佯在口水与转发的海洋里,你有没有过那么小小的一刹那,意识到原本百分百会错过的某书某人,就因为有人虚荣心作祟的那么一晒,从此将走进你的人生?

第十九条 绝不要放过图书馆

自从广州珠江新城的市图书馆开放以后,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若以自由感论,除了前东莞,还有什么能跟图书馆比呢?成排成排的书,随便挑,免费拿,绝对是尊贵的享受,VIP级的待遇啊。,所以,无论是市图书馆、校图书馆、单位图书馆,还是荒岛图书馆,都不要放过,那都是大脑撒野的好地方。当然图书馆也有毛病,一旦你想找本确切的书,就异常困难。首先,它可能恰好没有,或者被借走了;其次,那本书几乎一定不在电脑示明的位置上,你必须在周边找,运气好五六分钟,运气不好半个小时都找不到,那时候你真的会有请巫师卜卦的冲动。再有,借的书不能写画,就像对着生日蜡烛却不能吹一样,这很困扰人。这时候,就只能指望自己有做阅读笔记的好习惯了。

第二十条 处理阅读笔记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答案是,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频率不用太多,跟你翻出过往小忧伤小挫折小成就的频率相当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