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答疑

 昵称20189914 2014-11-03
 

1、如何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呢?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新的《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似乎已经深入人心,而与之相对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却倍受冷遇,不少教师将“接受式”等同于“满堂灌”和“注入式”。然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作为小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少,我们不能排除“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好吗?

 一.“先学后教”的具体做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先学环节、后教环节、精练环节。即每节课学生都先依据“导学提纲”进行自学,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精讲,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进行精练。先学环节的具体过程是:每节课一上课,教师就把这堂课要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学生,同时提出3~5 个问题让学生解决。接着学生用6~15 分钟的时间看课本。这种看课本,是原原本本地阅读教材,有人称之为“裸读”。“先学后教”的教不是系统地讲授,而是点拨。这种教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解决不了的;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但不管怎样,后教的教仍是教师讲解。

二.优点: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的一场革命,体现学生主体原则。“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建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改变了“教”与“学”的顺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改变了“教”与“学”的主次。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摆正了“学”与“教”的关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摆正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科学的处理好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科学地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很好地把国家课程转为校本课程

三.缺点:由于数学知识固有的性质,采用阅读课本和听讲的方法,儿童是不可能学会的。

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用“先学后教”这种模式,比如难度系数相对大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学实在是困难,更不利于学生板演,而指望“兵教会兵”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更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3.  说课与讲课的异同

说课是谈教学设计的思路问题,对象是内行或权威,目的是让他们知道我是怎样教学的。讲课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教材。

一、说课的内容

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1、说教材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教材简析。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说明教材的地位、作用。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关键。

2、说教法、学法

小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说课者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3、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二、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2、理论性与科学性。3、交流性与示范性。

三、说课与讲课的关系

说课与讲课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说课与讲课要求不同。

2、说课与讲课的对象不同。

3、说课与讲课的评价标准不同。

从下面的表中可以看出,说课与讲课的目的、形式、内容、评价、也有很大差异。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讲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4.中小学职称评定办法改革后教师如何促进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中小学职称评定办法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师的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

一、通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的利用、获取、筛选、创新、评价信息,要具备数字化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具备信息和教学设计能力,具备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

二、通过校本研修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是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的教师培养形式,是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

三、通过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善于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四、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五、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通过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5.新的课标中怎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的体现呢?

1.教师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是乐意还是厌倦,这体现了数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数不少的老师或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形成对数学学科的消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而不喜欢医院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给人们带来的是愉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中将其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2.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提高自身修养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知识的获取”。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爱和期望。

3.结合教材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创设情景,体验情感。情景的创设,教师注重的是逐步地进行,使得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体验”随着情景的创设而多次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断高涨。

4.结合数学史知识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潜移默化,体现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及自信心,体现了他们存在的价值观。

6.如何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三、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设计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7.如何理解估算

一、取整估算——体验估算的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精确的计算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也会常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只需要估算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在低年级出现的非常多,所以《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教材在编排上也设置了一些对学生具有一种牵引力和启示力的生活情境,让教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地采用估算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让学生体验估算的现实意义。

二、估多估少——领悟估算的实用价值

估多与估少,是在经过低年级的“取整估算”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估算了基本策略上来进行学习的,估多估少这一环节的教学,在教材上体现并不明显,正因如此,我们大多数教师都忽视了让学生感受“估多估少”的现实价值,而在后面的学习中,比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学生就必须要具备“估多估少”的知识能力,不然学生很难学好这一些内容。只有让学生有了估多估少的意识,感受到了估算的现实价值,才能估算好“准确值的大概范围”,形成估算技能。

三、灵活估算——诠释估算的应用内涵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课程标准第二阶段的要求“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来看,估算的价值应侧重体现在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所以我们对学生的估算要求和以前比更内化、更宽广、更灵活。具体一点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要根据问题情境的需要,灵活选择估算方法的能力,实现估算的应用价值。

诚然,如果我们只是想让学生机械地按要求去估算,并不是一件什么难的事情,但我们估算教学的意义何在?我们的估算教学的价值又何在?加强估算教学不仅能真正的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同时也能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当然,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毕其巧于一役,估算教学任重道远。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把估算和精算结合,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多创设情境,多制造“冲突”,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估算的价值、在领悟中诠释估算的内涵,估算教学的困惑一定会迎刃而解,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8.如何认识新课标中的“概率与统计”?

1、对老师是一个挑战。新的统计概率教学对老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如果你自己都对这部分知识一知半解,你怎么去设计教学,怎么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去对教材加以理解,对教材更好的运用呢?这就需要在工作之余,要认真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作到对这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教学。

 2、教学重点的改变。在以前教统计重点是计算,平均数,方差的计算,也是考试所考察的内容。而新教材统计的重点放在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信息的提取。

3、从学生方面来说

(1)要求学生要学会与人合作,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有些问题靠一个人也无法解决,要靠大家群策群力才能完成。比如说,调查全校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如果靠一个人的力量,工作量非常大,而几个同学组成一组,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完成这想学习任务。

(2)还要求学生要用数学的语言就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得到结论后,还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4、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像概率与统计这部分教材新增内容,实践操作性很强,在生活中的运用相当广泛,教学中应注意降低计算要求,问题情境的选用要注意不要过于简单或复杂,要想方设法构造一些问题情境不复杂,但对于相关概率大小的判断却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学生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在处理问题时运用统计知识的意识和习惯。

9.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共同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学生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当然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目标。特别是,其中有些精神“只能意会,难以言传”,必须要学生自己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有些内容虽能言传,但是如果没有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亲身体会,理解也难以深刻。但是,《课标》并没有展开阐述“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也给我们留下了讨论的空间。我在这里也谈谈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与大家交流。什么是数学活动经验?我以为,“活动经验”与“活动”密不可分,所说的“活动”,当然要有“动”,手动、口动和脑动。它们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包括与数学课程相联系的学生实践活动;既包括生活、生产中实际进行的数学活动,也包括数学课程教学中特意设计的活动。“活动”是一个过程,因此也体现出,不但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而且学习过程也是课程目标。其次,“活动经验”还与“经验”密不可分,当然就与“人”密不可分。学生本人要把在活动中的经历、体会总结上升为“经验”。这既可以是活动当时的经验,也可以是延时反思的经验;既可以是学生自己摸索出的经验,也可以是受别人启发得出的经验;既可以是从一次活动中得到的经验,也可以是从多次活动中互相比较得到的经验。特别关键的是,这些“经验”必须转化和建构为属于学生本人的东西,才可以认为学生获得了“活动经验”。应该注意的是,所说的“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数学内涵和数学目的,体现数学的本质,才能称得上是“数学活动”,它们是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课堂学习,是最主要的“数学活动”,这种讲授和学习,应该是渐进式的、启发式的、探究式的、互动式的。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例如学生的自主学习,调查研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探讨分析、参观实践,以及作业练习和操作计算工具,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