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自悟自得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2014-11-03 | 阅:  转:  |  分享 
  
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自悟自得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自悟自得与语言训练的关系?

hbyxlyl发表于2013-6-117:51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技巧,也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新大纲也指出,要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自读自悟体现的正是这种精神,它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i!ik$Qh(m.q笼统地把语文课说成语言训练课是片面的,但是语言训练肯定是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语言训练之所以被口诛笔伐,被“打人冷宫”,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训练缺乏过程。没有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受、体会和感悟,就把语言形式从课文中生硬剥离出来,理性介入太快。训练缺乏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完整的课文“大卸八块”,然后各自为政,进行机械的、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运用训练。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缺乏人文内涵:过多的机械、重复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8HTo/Vw!I;P/J2U其实,这些不是训练本身的过错,而是我们在理解训练内涵时出现了偏差。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赋予“训练”一词以新的内涵。课程改革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而加强人文因素跟重视语言训练是不矛盾的。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训练变成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等。语文教学,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深透,人文精神才能得以凸现。所以,语言的训练只有站在“人”的高度,强调人文性,才是科学的训练。我们要摒弃的是那种不假思索的,不因学生学情而定的、机械重复的训练。c^Oh1yXXX说过:“语文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行。”语文学习要下工夫,也就是说还是离不了训练,何况小学语文有许多东西是基础的。比如说,要把字音读准,要把字写好,里边没有太多的道理好说,就是得下苦功练。只是我们可以一方面用综合训练包括单项训练,比如,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然后写写自己的感受,就包含着字、词、句、段、篇等练习;另一方面,原来我们的语言训练大多是静态地、孤立地练词语句式,现在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中学习语言,加强语文的实践。语言训练要走生活化的路子,要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相结合,不能就训练谈训练;要有孩子的味儿,要能反映孩子参与生活、参与发现的过程。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还要有人文内涵,如果进行得好,就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了。要能触发孩子的情感,要有孩子的思想、情感。因为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有别于其他工具,它熔铸思想,蕴涵情感,也承载形象,与人文精神是一体两面。其实,“训练”和“感悟”不是水油分离、完全割裂的,“训练”侧重于部分、理解,是共性的、可测的、程序化的、技术性的;“感悟”侧重于整体、感知,是个性的、模糊的、意象化的、情感性的。“训练”与“感悟”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Z5rO3B+[u/xG简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训练”与“感悟”分离,两败俱伤;“训练”与“感悟”相融,则相得益彰。



献花(0)
+1
(本文系天空的蓝色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