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玉珍

 一瓢若水 2014-11-03

  原标题:点亮永不磨灭的航灯——记宽城满族自治县任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珍

  和合承德网记者 于海旺 关鹏玉 通讯员 朱建军 刘金劼

63101407104598575.jpg

  图为宽城任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珍(中)同村干部一起研究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和合承德网记者 王亮 摄

  她,曾是“富户”,却毅然抛下自家生意,带领全村群众走上致富路。

  她,身先士卒,为了实现“村村通”不惜豁出命去,让肩扛驴驮成为历史。

  她,审时度势,向荒山开战,为全村开启新的财富之门。

  她,就是连续6届18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被村民誉为“最美村支书”的宽城满族自治县任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珍。

  18年,张玉珍用她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任杖子村全村群众希望的明天,把一个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无人接手的“烂摊子”,发展成为人均收入5500元的“生态村”。

  18年,她以女性特有的胸襟和品质,以共产党员的先锋本色,带领百姓实现小康梦,无私奉献,坚韧不拔,呕心沥血,迎难而上,为“春蚕精神”写下更加生动的注脚,让鲜红的党旗在冀北贫困山区高高飘扬。

  令人艳羡——她曾是村里的富户,“拿着手机数着钱”

  临危受命——她带领父老走向富裕,一步一个脚印

  7月盛夏。烈日似火,炙烤着大地。

  在承秦出海路宽城化皮乡段,张玉珍一边准备搭乘过路的班车去县城,一边盘算着如何做好农家游的规划设计和审批。

  在她背后,一座刚立起不久的“牌楼”巍然屹立——“任杖子村”——刚劲有力的四个大字满载着她18年的艰辛付出。

  回望这座牌楼,她的思绪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任杖子村处在四面群山的包围中,开门见山,抬腿爬山,山里的果品运不出,山外的物资运不进,是百姓俗称的“穷窝窝”。13个村民组分布在沟沟岔岔里,没有一块像样的平整地,人均几分地都在瘠薄的山坡上。艰苦的条件,恶劣的环境,连续几任村干部尽管用尽浑身解数也没能让这里的百姓摆脱困境。

  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桑蚕资源,使得养蚕渐成气候。最好的时候,全村栽种坝沿桑树14万株,放1100多张蚕帘子养蚕,被誉为“河北桑蚕第一村”。

  1982年,就在桑蚕红火的当口,张玉珍贷款3万元买了大货车跑运输,还购置了烘干炉,从村民手中收购蚕茧,加工后卖到浙江、山东等地。张玉珍富了,远近闻名。

  但好景不长。1996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村部和相连的茧站,让任杖子村背上了90多万元的债务。当年村委班子换届,原班人马没人再有勇气挑起这个“烂摊子”。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乡党委将村支书人选锁定了张玉珍。

  “时年40岁,出嫁前入党,思路开阔,敢闯敢干,率先致富。”这是乡党委和村里的党员们对她一致的印象。

  可村民们的心里却又画了个“问号”:“年近半百,又是个女同志,当村干部能行吗?能带着大家致富吗?” “土生土长的村民热土难离,但也惧怕生活的艰辛。我深切地感到,不斩断穷根,任杖子村就没有奔头,过好日子就是一句空话。只要大家信任我,任杖子不打赢翻身仗,我绝不死心!”虽说是个女人,但张玉珍倔强的性格在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她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重建茧站——张玉珍干了当书记之后的第一件大事。

  建茧厂需要钱,村里一分没有,张玉珍就和丈夫商量由自家垫。所有的建筑材料运费昂贵,为了省钱,张玉珍带头搬运,满身泥土,和汗水搅在一起顺着脸往下流,简直不像个人样。“一个女人,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水泥沙子,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脚步,一趟一趟地来回搬运。”老党员张海林回忆说。茧厂建成了,张玉珍又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作为村集体收购村民蚕茧的资金。当年全村置放蚕帘子达2100多张,仅村集体就收入2万余元。

  她的付出第一次让村里人叹服:这个女支书人实在,真干事,干大事。

  聚拢人心——张玉珍靠自身苦干实干把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

  “如果没有全村人支持,纵然我浑身是铁又能捻几根钉?”张玉珍坦言。

  有一年,任杖子村遭受大雨袭击。路北山沟里的洪水冲垮了小水坝,涌入了任杖子村街道、胡同,地势低的人家全部进水。

  刚从三道沟自然村指挥防汛回来的张玉珍奋不顾身,第一个跳到决口中去堵洪水,因水急浪大,被冲倒在旁边1米多深的边沟里,村民七手八脚地把她拽了起来,张玉珍却不肯后退,她挣扎着用自己的身体堵在垮坝的决口处,大声喊:“共产党员跟我上!”党员一带头,村民齐出力。洪水挡住了,受灾群众的财物保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