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不会作文?

 虹72 2014-11-03
 

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不会作文?

    读了《爱的记事本》上的博文——“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不会作文”,有些不同意见:
任何文章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有被记叙或者被论述或者被说明的对象、题材或生活原形。如,写《珍珠鸟》,就必须有“珍珠鸟”的存在以及作者的感知;
二、有会写文章的人,比如冯骥才;
三、这个人要想写、愿意写、喜欢写。如果碰到个革命烈士,反动派硬让他写,他就是不写,那就完了。
假如冯骥才是文盲,肯定写不成《珍珠鸟》;假如冯骥才是个打拳手卖膏药的且讨厌小动物,也写不成。即使冯骥才是个作家,如果他没有“珍珠鸟”,也写不成——“本来无此物,何处染尘埃?”
就算冯骥才有了珍珠鸟,但如果冯骥才既没有正眼看它一次,也没有抚摩过它一回,即使珍珠鸟跳到他书桌上,喝他杯子里的水,他照样埋头写作,从未一瞥。是否能写成《珍珠鸟》呢?看来还是不行!
因此,要写“珍珠鸟”这篇散文,没有“珍珠鸟”肯定不行;即使有了“珍珠鸟”,如果冯骥才置若罔闻,不看不摸,仍然不行!
那么,如果不给冯骥才任何一只真正的“珍珠鸟”,却逼着他硬是阅读无数有关乌鸦、麻雀、猫头鹰、火烈鸟、甚至凤凰的文章,读后却给他出一道命题作文:“珍珠鸟”,行不行呢?
别人多数不行,小孩子肯定不行,冯骥才却有可能,因为他是作家——写作的专家。
但是他能不能写一篇象今天在小学课文上出现的那么精彩的《珍珠鸟》呢?
肯定不行!因为他没有这种独特的、只有他通过自己的生活才观察到的这唯一的实践。
现在回到原题,“孩子喜欢阅读,为什么还是不会写作?”
那是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孩子读了再多的书,也只是读到了作家们用文字反映的作家们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作家们自己的生活。作家们通过对自己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运用文字把这些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出来,孩子们读到的只是作家们的“影子的影子”而不是“实物”。
孩子们读了《社戏》,只是从文字中看到了鲁镇和迅哥儿的小朋友以及划船看戏、吃罗汉豆的场景。但是他们并没有坐过那边的小船、没有和那些小朋友说过话、更没有到过豆田、吃过小伙伴自烧的罗汉豆。也就是说,孩子们并没有对文章所描绘的人物、景物有感性的认知。
而作文课的命题大抵是“我的妈妈”、“难忘的一件事”、“我们的学校”等写人、写景、状物的题材,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真实事件、真实感受。
既然要写自己的真实事件、真实感受,就必须是自己观察过、感受到的东西,如果一个孩子只是看别人的作品而自己从来不去观察和感受自己身边的“妈妈”、“事件”和“学校”,那即使读了五车的书,又怎么能写得出学校的作文呢?
结论是,学校的教师在教作文的时候,一定必须教育和带领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眼耳鼻舌手”去摄取需要写的作文题材,只要这样,才能最终解决读了很多书,却不会作文的问题。(李白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