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探率先发展的精神内核,三大法宝开辟苏州之路

 情恕理遣 2014-11-03

 

一座城市的荣光,物质的光芒是外在的,精神的内核是内生的。回首苏州之路坚实而又深刻的轨迹,必然会探寻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支撑这种发展规律的核心动力就是——苏州的发展精神。

今天,人们观察苏州的发展精神体系,提出了“三大法宝”的架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

张家港精神的“率先”内核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历史事件,应该是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而张家港精神就诞生于90年代。

当时的张家港人敏感地发现中国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巨潮已被掀动,拔头筹者,必得率先之机。于是,“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在拼与抢的实践中得到凝聚和升华。从当年“苏南的苏北”、到迅速挤入全国百强县,再到82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02项省级荣誉称号,张家港精神成为“率先”的“精神品牌”。

张家港精神是苏州率先发展精神的典型。当我们回顾20多年来苏州匆匆走过的旅程,不难发现,张家港的发展恰是苏州发展的“全息缩影”。

争先,是一种锐气。张家港人抢得最快,追得最猛,赶得最急。10多年前,全国各地启动申报保税区,张家港在43天内就做完了保税区规划,完成了1000多户规划区内的居民动迁工程,3个月内就做好了基础设施,抢到了先机。10多年后,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刚出现,张家港人又看到了提升保税区的新机遇,他们在寸土寸金的长江深水岸线上预留了发展空间。果不其然,20048月,保税物流园区在全国保税区中试点推广,张家港一举入选,令周边城市羡慕的张家港港口现代物流增值模式由此形成。有人说,21世纪是港口时代,张家港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为这个时代的到来备好了宝刀利剑。

率先,是一种境界。自加压力、负重奋进,10多年来,这几句话总是那么耐人寻味。因为每一个发展成就,都值得陶醉;而对苏州,这些成就常常就转化为一种沉甸甸的压力,逼着自己负重前行。如果说,争先意识抢得了机遇,为一座城市注入了生机;那么,率先意识则能创造机遇,为一座城市赢得境界。

昆山之路的“创新”理念

创新的世纪,必须有创新的精神,城市竞争发展到今天,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看有没有创新的思维,有没有创新的魄力,有没有创新的实力。

创新创造了昆山奇迹。上个世纪80年代,苏州最重要的一条经济新闻,现在想来,就是昆山人“凭空”创出了一个3.75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区”。从那时候起,在借鉴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验的基础上,昆山开发区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富规划、穷开发、滚动发展、逐步到位”的自费开发之路,并于1992年列入国家开发区序列。

昆山开发区,开了苏州开发区经济的先河。如今,苏州各级各类开发区已经成为资本聚集的风水宝地,城市发展的动力机车。

敢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昆山人胆子大,心眼活,出手快。他们曾这样总结自己闯下的“昆山之路”——不等不靠,埋头苦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落脚之处是创新,启动之源也正是创新。

面对资源瓶颈,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力量愈显强大。昆山率先取消农民动迁“一户一宅”置换宅基地,规划建设了7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节约了大量土地。随后,昆山又对沿沪的乡镇统一进行资源整合,推进沿沪产业带的规划建设,接受上海辐射的引力因此更加强大。与此同时,昆山逐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起了以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为主体的五道保障。昆山低保已实现全覆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9%%以上。昆山30万农民刷卡看病,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

首创,催生了活力。如果不愿“出头”,总是躲在“大部队”里,我们相信昆山还是从前的小昆山,苏州还是从前的小苏州。正是一系列的“首创”,让苏州萌生了新的发展活力。试想,如果没有第一个“自费开发”,那么开发区经济至今也难以成为主力的经济板块;试想,如果没有第一个农民集中居住区,那么土地瓶颈早就“掐”住了我们的脖子。

首创的意义在于:开发出了发展的活力,辟出了一条发展的路径。

创新,凝聚了竞争力。从首创行为再到创新理念,苏州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就在这条道路上,苏州凝聚了日益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实力。

园区经验的“和谐”精神

开放的苏州,开始真正融入世界经济的巨大循环,“和谐”精神功不可没,在硬件比拼到一定阶段,软件比拼的就是制度优势和环境优势。和谐,意味着充分融合,博采众长。由此,苏州的发展精神走上了更高平台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用这样一段深刻的“大白话”:“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泱泱大国的决策者,发出了这样的强音:积极借鉴别人的发展经验,不要有任何顾虑和丝毫迟疑!

园区开发之初,提出了一个令有些人感到有点刺耳的“亲商”理念,要求园区的管理者“尊商、引商、留商、便商、安商、富商”。这与我们传统的政府管理思路有很大不同,然而一加实施,行之有效,融之有得。一个没有“亲商”理念的开发区,怎么能真正成为投资的乐园?一个没有“亲商”精神的开发区,怎么能成为资本和技术的聚宝盆?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有太多经验可讲,但有一点应该强调,系统学习借鉴新加坡“亲商”理念,是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园区的成功之笔。10多年来,园区先后从党政机关和直属单位中选派了1700多人次赴新加坡培训,有目的、系统地在外商投资、客户服务、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学习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在“取经”的基础上,先后编制并实施了68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今天回想,园区与国际经济的高度接轨,除了“九通一平”的硬环境,那些写在纸上、映入行为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功实大矣。就是这些“条条框框”,规范了园区开发运作的规程和框架,使园区在开发之初就站在了高起点上。

今天,园区人经过长期的磨合与实践,将“亲商”理念概括为“开放融合、尊商惠民、创新创优、和谐共赢”的政府理念。而以“亲商”理念为主体的园区经验,就恰恰是结合国情、接轨国际、博采众长、创新融合的结晶。

融合,引发的是思维与行动的解放。苏州开放之门次第打开,融合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然而,融合的过程并非如想象般轻而易举。正如“亲商”理念提出之初,就曾经是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一些人甚至还抱有“亲商就是媚外”的偏见。

伴随着融合的深入,苏州人展开了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政府的立点发生转移、管理效能快速提升、行政行为渐次接轨之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共赢——政府取得了更高的行政效力,企业确立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社会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市民环境。

伴随着融合观念的普及,思维与行动就进一步获得了解放。政府机构形成层面上,形成了公共服务的特色:比如“小政府大社会”的高效服务,比如全程公开的透明服务,比如国民待遇式的公平服务,比如法律范围内的规范服务等等。社会群体层面上,萌生了现代意识。在开发窗口的辐射带动下,周边区域的各类社会群体思想观念得到空前解放。征地农民洗脚上岸、洗脑进城,他们的居住环境变了,生活追求变了,视野开阔了,更重要的是,舞台大了。

和谐,引发了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度理解。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对于苏州来说,不再只是一个概念名词,而是一种发展体验和追求目标。

什么是苏州20多年来最可宝贵的财富? 最可宝贵的,是苏州人凝聚了以“三大法宝”为核心结构的发展精神。“三大法宝”是苏州人民的共同财富、无形资产、无价之宝。更值得骄傲的是,苏州人民始终以坚持发展的实践丰富、发展着“三大法宝”,使之在新的发展阶段有了更充沛、深远的内涵,从而产生更强大、更不可逆转的推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