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秋萍-----谈当代草书创作

 清虚堂 2014-11-04

胡秋萍,女,1962年8月出生于河南开封,祖籍湖北应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在当代书坛,草书的创作可谓是空前繁荣。无论是在国展,还是社会上举办的大赛和展览投稿中,草书所占展览书体比例较多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能真正欣赏草书、进入草书创作的人并不多,因为草书创作、欣赏草书需要“门槛”,需要对草书笔法和草书字符认真学习掌握后才能进入创作。

自古至今,没有哪个历史时期有如此多的人爱好草书,即便是汉代恐怕也未必有今天参与书写草书的人数多。当下,除了从事书法专业的人外,还有广泛的书法爱好者。草书结体的可塑性和笔墨的抒情性有无限的创造空间令人痴迷。许多学习书法的人大多喜欢草书,认为草书比较容易抒情,写起来过瘾。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把汉字自然地写成连笔就是草书,其实不然。我认为,真正的草书应是按照中国书法特殊的笔法和草书的字符来表现笔墨性情的书写。草书的创作对于创作者的要求相对较高,既需要极扎实的基本功又需要极高的艺术才情和文化修养。

在大众审美范畴中,草书的认读还是一个问题,即便是从事草书创作者也很少能完全解决。一般人欣赏的字体仍是行草。在书法界,喜欢草书创作的群体虽然多,但还是处于摹拟阶段,摹拟古人和现代人。在一些展览中行草书几乎千人一面,少有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追求的作品。因为不像古人便没有了古意,有了古意又跳不出古人的程式而迷失了自我。摹拟古人不容易,走出古人更难。摹拟今人者多是为了参加展览,参展者挖空心思揣摩评委好恶,一味地跟风。临摹获奖作品,变换一下获奖作品的尺寸形式,投入下一个新的展览。来稿风格雷同,评委也无能为力。投稿者会捉摸评委的审美,看哪种样式能赢得评委的认可就写哪种样式的作品。而不是从艺术本体思考草书的创作,在临摹的过程中认真解读古人的笔法结体和创作理念,如此这般,创作者便没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人云亦云,趋之若鹜,造成了展览作品大多数没有个性,没有鲜明的书法艺术审美追求。

那么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抛弃杂念,端正态度和理念,回归书法本体。不断丰富艺术修养,开阔艺术视野,认真思考书法本体的问题,坚持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

爱好书法的作者必须潜心在长期的临池中,增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关注音乐、舞蹈、影视等当代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视野。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书法不传统。比如,杨丽萍的“雀之灵”舞蹈既是中国的民族舞,又不同于以往的民族舞和现代舞的形体语言,有极强烈地杨氏风格特点。杨丽萍将人的肢体语言开发运用到了极致和一个新的境界。她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在诉说和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热爱。那么,草书艺术是笔锋在宣纸上的舞蹈,我们必须用心感悟毛笔蘸上墨汁后在宣纸上的细微动作和感觉,在展现这些优美动作的同时,应该思考怎样表述自己对传统笔墨的独特理解和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情感,怎样让我们的笔下既有远古的笔意,又有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