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鸿杰:间离渐远的手稿时代

 细雨青衫 2014-11-04

胡鸿杰:间离渐远的手稿时代

 

XX时代所赐,作为编辑的我已经记不清楚有多长时间没有见过手写的书稿了。虽然我们编辑的结果与过去没有多少区别,但是我们的工作过程已经完全告别了“手稿时代”——从电子邮件中下载文章,在机器上面修改“电子文件”,然后通过电子的方式发排、制片。好在目前的纸质出版物还在与我们这些“手稿时代”的编辑一起苟延残喘,使大家不至于一下子进入第250宇宙速度而魂飞魄散。既便如此,大家还是觉得有些“时光”看来是一去永不回了,多少“往事”恐怕也只能回味了。

我们的生活在有的时候就像是一部传奇:在大家基本上已经忘掉孔老二的时候,孔子被拍成电影了;在人们期盼幸福的时候,报纸上说我们已然“在数字上”幸福了……在“我已经记不清楚有多长时间没有见过手写的书稿”而以为手稿将要灭绝的时候,我居然“发现”了一部真正的手稿——

最近,我受一家出版单位的委托,准备搞一个“档案学经典理论书目”。在一次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听说我的工作与出版有关,便随口说到他们这里有一部“作者已经不在了”的手稿。有关领导曾经表示如果学校经济条件好转,就找个出版单位把“手稿”出版了。现在时过境迁,“学校经济条件”虽然“好转”了,可是“有关领导”注意力已经不在了“手稿时代”,而是沿着“XX时代”的大马路猛跑,估计早就把这件事情忘干净了。

虽然我们这些人也已经“信息资源”了,但骨子里的那点“档案意识”还没有完全流失,遇到什么天阴下雨总会有点反映,更何况是一部书稿呢!我赶紧让资料室的工作人员把那包手稿找了出来,打了个借条带回了家。经过我的初步观察,这部手稿应该完成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其中记录的内容是关于明清档案的整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保管条件等原因,手稿上的一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但基本脉络还是比较明白的。在手稿的“叙例”中,作者写道:

“……我从事明清档案工作虽已也四十多年,但近几年不掌握全面情况,而我写的这个回忆录又是全面性的。在1964年完成初稿时,名为“XXXXXXXX”,文化大革命以后,又加修改,改成这本回忆录式的,名为“整理明清档案记”。实际本能写到四十年(原稿如此——编者注)。……本书主要依据旧日出版的工作报告、个人著述、汇编资料或其他刊物及油印文件等。另外也有根据个人工作日记或记忆得来,或调查档案目录实际情况得来。对档案馆本身档案惜(?)未能系统搜集利用。凡有根据的,均记明出处,以备查考。……”

手稿的作者是一位叫张德泽的先生,据说与我国明清史专家单氏兄弟生活于同一时期,还很有可能是同事。因此,这部手稿极有可能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待我与大家细细品来!

 

手稿

 

 

 

附:张德泽(1905-1998)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现代语言学家

   
 
字洵如,河北东光人,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现代语言学家,九三学社社员。192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第二平民夜校师范班。1925年1月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同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调该院总务处工作,任书记、事务员。1929年调院文献馆,从事明清档案的整理、保管、陈列、编辑、研究等工作,先后任办事员、科员、科长、组长等职。1956年任国家档案局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组组长、副研究馆员。1957年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副研究员。195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学研究室研究人员。1961调年中央档案馆,任明清档案部副研究员。1995年被评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学术成果有:独著《清代国家机关考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音系十三辙》等。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30余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75c030100nsxr.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