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古典声色”,即将消亡(组图)

 公司总裁 2014-11-04

时间是一把无形而且无情的扫帚,它不着痕迹地洒扫着尘世之间的匆匆过客。21世纪刚刚启封,中国民间的“四大古典声色”也将化作烟尘,缓缓地消散了。尽管这些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好事物属于几代中国人共同的精神资源和生命经验;可惜,该走的,还是要走。

(一)走街串巷的吆喝声。

传统相声的某些段落还保留着这些“活化石”,小商小贩的吆喝声近乎一种朴素的“草根艺术”,北京的圆润、天津的水韵、齐鲁的憨厚、江南的柔美……中国人求财的声音是那样含蓄典雅、楚楚动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挣钱必须保持最起码的尊严和品格;不像火烧屁股的现代人,为了钞票,不择手段,乃至大庭广众之下,无所不用其极,比如毫无礼貌地拉扯顾客、丧心病狂地当街裸浴、明目张胆地搀糠使水……买卖最到了商品经济时代,居然无耻地呼唤起最起码地诚信与道德来——这就是巨大的社会退步!

“四大古典声色”,即将消亡(组图)

(二)等待月圆合家团聚的欢笑声。

与其说做“稻粮谋”不得不割舍一丝一缕的亲情,还不如说现实社会已经挖走了“四世同堂”的生存土壤。无论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都是骗人的!倘若借口再强悍,完全可以不吃不喝、不玩不乐。可怜,前辈人的娱乐生活极为贫乏,他们热情地期待春节、中秋,把那些贮满诗意和亲情的日子视为不可逾越的重大事件,尤其不可多得的是借此机会,行孝道,享天伦。以家庭和宗族为单元的欢乐充满了期待和满足。历代诗词歌赋已经提供了浩瀚的文学佐证。遗憾的是,现代人越来越无视传统节日,大约除了春节,一切皆可省略;倒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热热闹闹地过了起来。霓虹闪烁车声喧嚣的都市、家家电视户户麻将的农村,几乎铲尽了国人的幻想能力和审美质量,没有孩子再遥望明月“呼作白玉盘”,也没有成人远眺星空对生命产生深远的敬畏。呵呵,一个连阅读都要省略的民族,怎么可能在乎这一点细枝末节呢?

(三)红袖添香、秉烛夜读声。

这大概是一种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虽说听起来“嗲”了一点,但是上世纪初,它是普遍存在的。读书,是中国精英阶层之外,最受市井坊间所推崇的生活方式,并不一定要状元及第、谋求功名,而是为寂寞的心灵找一个落脚的地方。皓月当空,青灯黄卷,那种惬意和快乐,也只有观赏世界杯足球赛的顶级球迷和连发连中的麻将发烧友才能体味得到。读书期间,还可以品茶、吟诵,甚至老婆孩子一起上,其中滋味,已经很少有人得以消受了。即使想尝尝鲜儿,“秀”一回,也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伪感觉”。一个不阅读、不思考、不自省的民族,尤其是知识阶层,倘若大面积地沉迷于看电视、打麻将、泡歌厅、玩小姐等声色犬马之中,枉谈文化,简直是盲人骑瞎马,连自己都非常心虚。

“四大古典声色”,即将消亡(组图)

(四)庭前课子声。

什么叫“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子女这件大事倒从未间断过,可惜,味道变了。民国以前,教育孩子一靠自己的“家学”;二靠私塾教育;建国以后则完全丢给了质量并不太高的学校。所谓家庭与社会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微乎其微。最要命的是,现代人讲究尊重孩子,不打不骂,不磕不碰,说白了,就是讨好孩子,迎合他们与生俱来的弱点和任性。尽管我不推崇周氏兄弟背诵一锥子深的古书,但是,也同样怀疑“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崭新理念。果真如此,教育家个个都是拍“小马屁”的行家里手,不让年幼的孩子有所敬畏,教育就等于扯淡!

绝不是怀旧,也不奢望复古。历史就是被不断刷新的屏幕,昨天、今天、后天……循环往复,谁知道究竟哪一步是进化,哪一步是倒退呢。反正,以上这“四大古典声色”正在迅速消失,咱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