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脉辨证、凭脉用药

 山东中医竹林 2014-11-04
 切脉辨证、凭脉用药

 

经方缘
中医专家闲谈凭脉用药切脉用药辨证2010-12-29 1057唐代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认为医者哉!"明代徐春甫进一步剖析说:"脉为医之重点,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能够措治。医惟明脉,则诚为神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清代吴鞠通更是刀刀见血:"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可凭也。"
笔者行医几十年,只有面临病人亲身诊脉,不管其余三诊得来多少症象,只有脉诊清晰了,才觉目前一亮,处方用药也才有了针对性,应手取效者不知凡几。今不揣陋昧,略举凭脉用药数例以解释之。
症同脉不同凭脉用药
临床上遭到最多的是病相像,或许症雷同,而脉不同,此刻应凭脉用药,能力获得疗效,而不致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
有两位男性脑血栓患者,一为卢姓,一为李姓,年皆80多岁。皆为舌僵直、说话不清、右侧身不必,叠经西医输溶栓药月余,皆不效。诊卢姓左寸关脉浮而略数,浮者风也,师小续命汤意,以风药为主,慢慢以进,3剂而愈,观摩1年多未复发。而诊李姓患者脉沉弱,右手脉尤甚,此气虚重症,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用至150g,亦3剂而效,又服3剂以稳固,察看2年未复发。若遇脑血栓患者,只知用活血化瘀套方,不知凭脉用药,取效殊难。
又有李姓患者,男,60岁。去年夏季因食不洁之物,患上吐下泻,诊之右手关脉濡稍数大,知为内伤湿浊,令服藿香浩气散,一日病退,二日而愈。今夏此人又因食不洁之物,上吐下泻之症复作,依据去年的体验,自服藿香浩气散及西药氟哌酸等消炎药,连服4日无效,每日呕吐、腹泻七八次,胃中疼痛难受,随时讨厌,身疲惫力,卧床难起,家人虑其脱水,欲送其去医院输液,患者执意邀我诊治。观其面色惨白、瘦削,声低息微,诊其脉右关沉缓而虚。证属虚寒,遂令其立服附子理中汤(加减)1剂,患者胃痛安,厌恶除,面色转亮,2剂起床运动已照常人,上吐下泻之证顿除。世人皆知上吐下泻之霍乱症利用藿香浩气散,而不知需用附子理中汤者亦复不少,此皆疏于凭脉用药之故也。
症不同脉同凭脉用药
有是证、用是药,其实这""字里面包罗着脉,也能够说有是脉、用是药,尽管疾病的症象变动百端,但凡认定脉,就可操之在我。
孙某,女,41岁。20年来总是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恶风恶寒。手足冰冷,虽夏月也得着复衣,时轻时重,未有中止。诊见脉弦而虚,右尺尤不足,予桂附地黄汤加减,连服3个月完结20年之感冒。
张某,女,42岁。近几年来,稍一受凉即咳嗽不断,每年最少有5~6次。诊见脉缓右尺尤显不足,予桂附地黄汤加减20剂,今年欣慰来告:"自服药后已1年多,至今尚未患咳嗽。"
刘某,男,62岁。花剥苔已有3年之久,诊见舌中央部有2个如1分钱硬币大小的无舌苔圆圈,身躯无反常,惟夏季因怕冷,从不敢穿短袖衫,脉见六部照常惟右尺不足,令服桂附地黄汤加减1个月后,舌苔正常,去年夏季专程穿短袖衫来让我一见。
王某,女,32岁。脊背怕冷,伴月经延迟量少,脉缓右尺显不足。予桂附地黄汤加减,服15剂,脊背已不怕冷,月经按时量多,面色亦较前红润。
董某,男,63岁。胃口隐痛有年,稍吃一点水果或其余冷食即疼痛不已,面黄体瘦。服各种治胃药皆未奏效。脉弦细而缓,右尺尤显不足,知病在胃、根在肾,予桂附地黄汤加减20剂。数月前邂逅街头,言自服药后3年来胃病一直未犯,不但食量显著增添,况且能吃各种水果,观其面色红润,与初诊时迥然不同。
以上信手拈来的几个病例,皆是右尺不足,由肾阳虚、命门火衰而变生诸症,异病同治,一药而愈,皆缘乎脉也。
症有表象凭脉用药
疾病体现各式各样,有时症状与疾病的实质是统一的,但有时又会有相反的表象。求诸脉诊,始得其真。
宋某,男,43岁。从小特易上火起口疮,近3年来则始终生口疮,遍服清火、消炎药,迁延不愈。诊见舌质红,舌边及口腔黏膜处有多个黄色溃疡面,从望诊、问诊来看似火症无疑,然切其脉则沉迟而缓,乃知证属虚寒,令服附子理中汤加减,1剂即效,10剂痊愈。
靳某,男,74岁。近3年来每晚口渴引饮,最少得喝水1暖水瓶。来诊时最先提示我:"我这一己固然体虚,但从不敢吃补药,一吃就上火。"证属消渴无疑,但其脉却六部虚缓,右尺为甚。乃知其口渴似热实寒,为虚阳上越,当引火归原,为疏桂附地黄加减,连服1个月,口渴终于消除,至今1年多迄未再犯。
怪病难辨凭脉用药
临床中有时会遭到一些怪病,任你如何剖析也难明病机,无从措手。此刻万一侧重脉诊,就会得见头绪。
陈某,男,44岁。自诉每昼夜间睡眠时,往左侧睡即右侧出汗,往右侧睡即左侧出汗,每晚睡时擦汗何止,如是已3年。诊见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两尺尤甚,纵病机不明,姑从肾阳虚治,服桂附地黄汤加减12剂怪疾得愈。
田某,女,31岁。近4年来,每到夏季,一吃西瓜即起口疮,不吃西瓜就不生口疮。诊见舌质略红少苔,左尺沉细而数,亦属病机难明,然从脉象看应属阴虚,令服六味地黄汤15剂,脉转正常。数年后因其余病来诊,诉打从服完药后,夏天吃西瓜从未再生口疮。
无证可辨凭脉用药
虽全身无难受,但用当代仪器检测有反常,应当说还是有病。但中医讲辨证论治,遭到这种"外无六经之形证,无便尿之隔断",无证可辨,该如何是好。其实无证可辨亦不是绝对的,若是周密寻查脉象,有时会发觉蛛丝马迹,寻找到治病的切入点。
徐某,男,42岁。近4年来,每次化验小便都有少量蛋白,虽全身无难受,但心中不扎实。诊见面色口舌均正常,亦无腰酸腿软的肾虚症状,但"有诸内必形诸外",遂诊脉重复仔细推寻,终于发觉两尺脉稍有芤象。《医学正传》说:"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鬼交。"遂以益肾添精为治,又斟酌诸益肾添精药惟肉苁蓉稍显平和,令其每日煎服肉苁蓉15g1个月后患者欣慰来告,尿检未见蛋白,且较前精神焕发,今后延续5年尿检均未见蛋白。
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录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发生于晋朝,中间的诊脉方式和理论已相当完善。
前期的切脉方式对照庞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今后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以为能够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中间右寸反映肺的情形,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周密观摩,大家能够发觉: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体系);其中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体系);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体系)。这么,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段取到的脉,临床含义不同。平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诸多讲求。最先,请求宁静,包罗外环境的静谧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寂静。患者在诊脉前要歇息须臾,待肃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必定要静心,调剂呼吸,并将留神力完整凑拢于指下,仔细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中心维持在统一水准位,手腕伸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准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依据患者身高调剂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魁梧,布指宜疏;弱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一定先打听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 80次左右,节律规定,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纪、性别、体格等会有区别。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况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纪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魁梧的人脉多长,弱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感兴奋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懦弱。万一发觉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醒脉象反常。
下面引荐几种常见的反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展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平常情形下,提醒病邪在表。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展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平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短促。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提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懦弱少力,但应指尚显著。是湿证与虚证之象。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分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如何丰胸。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利,如盘走珠。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晦涩不畅,如轻刀刮竹。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是虚证之象,首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是实证之象,提醒邪气实而浩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反常、有间歇的脉。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矩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迟缓而有不规章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迟缓而有规定的间歇,间歇工夫较长。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诸多,以上是最首要的几种脉象。中医临床治病,除非望、闻、问诊外,切脉也十分主要。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认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时常起定夺作用。
如近日治疗一位时常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时大便一日5 6次,水泻,大便臭味不甚,无脓血,不能进食任何含粗纤维的食品,每日只能吃少量稀饭或烂面条,不然腹泻次数更多。察其舌淡红,苔薄白腻。从以上症状看,似无热象。但患者之脉甚数(每分钟124次,有冠心病史,常常心慌,胸闷等症状)。辨证以为,患者病程很长,脾气已虚,但夹有炽热之邪,火邪下迫大肠则腹泻,上扰心神则心慌。故用补气的党参等配伍清热泻火的黄连(既能泻大肠火,也能清心火,一箭双雕)治疗,七剂后复诊,大便减为每日1 2次,心慌症状改进,心率也有所减慢。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动是十分庞杂的,因而临床上所见的病脉时常也很纷繁,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等。还有脉证符合与不相称的问题,不相称时,就须定夺是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等。此外,理论上谈脉诊不难,但切实操纵中要肯定是何脉、阐释剖析脉与病的牵涉等不是一日之功。古人就说:"脉理精微,非言可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不通过多年的重复实践,仔细体验,不专心去悟、去对照,是不也许真实掌握脉诊的。
至此,有关中医诊断疾病的首要方式都做了容易的引荐,衷心期望中医这些推断疾病的措施,对大家学习打听中医有所启迪,对平日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