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伤寒论》不要妄信注家,宜以仲景解仲景(黄 仕 沛)

 johnney908 2014-11-04
  学《伤寒论》不要妄信注家,宜以仲景解仲景
                         -------关于七个“和解”剂“去滓再煎”的问题
                                     黄 仕 沛

     通常认为仲景书中有七个“和解”剂在煎煮法上是“去滓再煎”的。为什么要“去滓再煎”?历代注家以至近现代的《伤寒论》讲义大多认为“去滓再煎”法,具有和合寒温、协调升降、燮理阴阳、互济刚柔的作用,所以凡以“和”法为主要目的之方剂,多仿此为法。例如陈修园在《伤寒真方歌诀》中云:小柴胡汤“此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但是为什么此种煎法便可达到上述目的?均未见说清楚。仲景书中除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汤、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等七个方剂外,其实还有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以及与和解剂搭不上边的甘遂半夏汤都是“去滓再煎”的。为什么要去滓再煎?再者此九方之外,具柴胡意的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为什么却没有“去滓再煎”?个人认为,“去滓再煎”并不是因为“和法”而再煎的,从仲景方的规律看是另有其意的。
     一、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三个方以及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均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的。而其他用柴胡的方,有“和解”作用的,也未必要“去滓再煎”,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究其竟,是因为柴胡的用量而决定要否“去滓再煎”。仲景柴胡药用其根部,质不甚重,而上述四方均用半斤。不若桂枝汤之桂枝用三两,麻黄汤之麻黄用三两,八两之柴胡其体积之大可知。故用水量须较大,且须先煮去滓再浓缩药液。否则容器内难以容纳,同时用水少则不能浸透药平面,不利于柴胡的有效煎煮。
    而其他柴胡剂如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只用四两柴胡,体积没那么大,需不离“和解”,也分别只是“以水七升,煮取四升”、“以水八升,煮取四升”而不用去滓再浓缩。药的总量减半了,特别柴胡的体积少了,故水是用少了四、五升,但无须“去滓再煎”了。再如第104条的柴胡加芒硝汤证:“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此方证虽有阳明证但不离少阳证,而方中各药用量殊轻,柴胡只是用二两十六铢,故也只须“以水四升,煮(小柴胡汤)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无须再煎浓缩。
    鳖甲煎丸、四逆散不是煎剂,不存在去滓的问题,不在此列。
    柴胡汤及半夏泻心汤等是否“和剂”不在这里讨论。但柴胡桂枝干姜汤已有其他兼证却要“去滓再煎”,而柴胡桂枝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同样在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证,但却无须“去滓再煎”,显然是取决于柴胡的用量问题。
    二、而所谓“和剂”的其他四个方(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去滓再煎的问题,也不是因“和剂”而要去滓。但是此四方无用柴胡,体积不大,何以仍用此法煎煮?那就不妨从半夏的问题去看看。《神农本草经》载本品“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名医别录》主“消痈肿”。仲景应用半夏共约四十余方,是经方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按其作用大抵可分几种情况。a.作用于咽喉的,如半夏散及汤、苦酒汤是治疗咽中生疮等的,另外就是半夏厚朴汤、麦门冬汤、甘草泻心汤等有咽喉症状如咽中如有炙脔、咽喉不利、蚀于喉等。b.止呕:如大、小半夏汤、小柴胡汤。c.消痞:如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d.除痰:如小陷胸汤、小青龙汤等。e.宽胸:如栝蒌薤白半夏汤等。还有一些方半夏的作用不明显的。如温经汤。
    仲景用半夏,并非如现在的法半夏、姜半夏等,过度泡制,把半夏制至“通透”,捏之便碎。仲景用半夏无论其作用于何,均是生用,仅注明“洗”之。即以水洗除粘潺,便入煎剂。历来皆认为半夏有毒。但我们须知其毒并非如附子、乌头的毒。宋本《伤寒论》半夏散及汤条下有“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有人疑为后人加入。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有毒是指半夏麻辣燥涩之味,大抵天南星科植物的根部均对粘膜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如半夏、南星以至日常食用的芋头。都是有类似半夏的刺激作用。因而仲景在处理半夏剂时,需要保留其刺激粘膜作用者则不作久煎。当无需其剌激粘膜作用时通常都采用相对久煎的办法。这样,既保留了半夏的原有作用,也不至于过度泡制。
    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分别见于大论312条、313条。“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咽中伤生疮当是咽喉肿物。相对并列的第310条猪肤汤、311条的甘草汤、桔梗汤的咽痛要严重得多。此时须赖半夏的刺激作用以破疮开结。因此仲景此两方的煎法是比较特别的。
    苦酒汤:“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大)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半夏散及汤:“半夏(洗) 桂枝 甘草(炙) 各等分。
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可以看到,此两方并不久煎,只“令三沸”。或直接作散用,若不能服散,才“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目的是保留其“生”之性,以达到破疮开结之功。服法是“少少含咽之”、“少少咽之”。使药液直接接触患处。关于苦酒汤用于破疮开结,注家中唯唐容川从临床观之。他说:“此生疮,即今之喉痈、喉蛾。肿塞不得出声,今有用刀针破之者,有用巴豆烧焦烙之者,皆是攻破之法,使不壅塞也。仲景用生半夏,正是破之也。余亲见治重舌,敷生半夏,立即消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
    而其他用半夏之方则无需赖其破疮开结之功,故煎煮时间宜稍长。如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用于消痞和胃。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再观仲景方七味而无半夏者,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七味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
    半夏剂中当以小半夏汤为基础,小半夏汤仅两味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但却是“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而同是两味的小方如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等都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大黄甘草汤、枳术汤等都类同。小半夏汤用水多一倍以上,煎煮时间显然相应较长。
     其他有半夏的三味方如:小陷胸汤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栝蒌薤白半夏汤则是全用“白酒一斗,煮四升”。
     附子粳米汤五味也“以水八升”。
     大半夏汤只三味(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却“以水一斗二升和蜜一升,煮取二升半”。
生姜半夏汤(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是“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即与水共三升了),煮取一升”。
    药味较多的如:小青龙汤八味,虽然半夏用量不算多,仅用半升,但也“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射干麻黄汤九味,用半夏大者八枚,“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厚朴麻黄汤九味,用半夏半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
     小青龙汤八味,用半夏半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小青龙汤的变方如: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汤、苓甘五味姜辛夏仁大黄汤等是“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或者“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六味、都“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半夏厚朴汤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五味,也“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柴胡桂枝汤用半夏只二合半(1/4升),也要用水六升,煮三升。
     尤其注意的是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各药用量并不大,半夏只用十二枚,但要以水一升(先煮半夏),煮取半升,去滓,再以水二升,和他药煮取半升,去滓,再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那么煎煮时间就不短了。
     上随机列了二十二首半夏剂中,以水一斗以上者共十五首,占大部分半夏剂,其余其实煎煮时间也不短。有可能半夏有毒故宜放水较多。久煎也好,去滓再煎也好,意义都是一样,使毒减的缘故。
仲景其他无半夏的方如桂枝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四逆汤类方,附子生用,无需久煎,且急病急煎,故多仅“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
     当然,其他一些体积大的方,或者有效成份难以溶出的方,还是需要多水、久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