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构思天天朗读

 抱朴守拙169 2014-11-04

天天朗读”和“天天构思”相结合,相辅相成,同时写好开头、结尾,积累15个左右的经典例证,拟好作文题目。

一、天天构思

构思就是看到一个作文题,你去想“面对这个作文题,我怎样写作文?”

(一)例1

1. 题目:是‘逆境’成才还是‘顺境’成才?成才和‘逆境’、‘顺境’有无关系?

2. 构思训练:将你进入高三后写过的所有的作文题,你重新构思一遍,能不能产生新的视角、新的观点、新的话题、新的例证、新的引证?再加上我们现在老师讲的、各个区的考试试卷上的作文题,都可以作为构思的内容。

3. 如何构思?上题分析:就大部分同学而言,‘顺境’成才”,国泰民安,人才辈出;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肯定是“顺境”成才啊。但是“就一小部分人,极少一部分人,也许‘逆境’反而促使了他成才。”这种例子我们可以举好多,这是第一层面的东西。大部分人和少部分人。

第二个层面,什么叫“逆境”?什么叫“顺境”呢?你能够界定吗?家庭经济条件好,父、母亲的收入多,物质上非常丰厚。你说对这个家庭的孩子来说是“顺境”呢?还是“逆境”呢?好像都可以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家庭的某些孩子,个案,走上了犯罪道路。于是寻找他犯罪的原因,找到了,因为他家庭条件太好了,他父、母亲钱太多了,害了他。那么,就这位同学的人生来说,家庭条件好,父、母亲的物质条件丰厚,物质条件好,对他来说,是“顺境”还是“逆境”呢?我想,好像钱多反而变成“逆境”了。“从来纨绔少伟男”,纨绔子弟啊,有出息的比较少,因为纨绔子弟条件都很好的啊。所以说,“逆境”和“顺境”,他不是一个静止的、固定的、可以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它的。

有人说,在我们共和国历史上,或者从1921年到现在,近90年时间来看,毕业的这么多的大学生,哪一个时代的大学生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是当年抗日战争时候的西南联大。最近清华大学举行100周年的校庆,当时的清华、北大等中国著名的学校,因为抗日战争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读书,于是把大学迁到西南,重庆四川一带。按理说,那时候的物质条件最差最差的,晚上连灯也没有,点着蜡烛,点着汽油灯。但是在这个时候,恰恰集中了我们国内文科、理科的顶尖的学者、教授。所以在这一届学生当中出现了一大批,包括我们现在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从西南联大出来的。那么你怎么来分析他们所处的“境”是“顺境”还是“逆境”呢?你要辩证分析了,这是第二个层面。

第三个层面,“顺境”和“逆境”,它不是静态不变的。有的时候,“顺境”会转化成“逆境”,有的时候“逆境”会转化成“顺境”,如此等等。我想,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两、三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就这个话题,大家议论议论,高谈阔论。我们说这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家议议,然后回去之后,两、三个人自己写下来,对这个材料怎么来表达。

4. 总结 :这就是“天天构思”。构思什么?我们明确了,构思我们写过的所有作文题,构思我们现在看到的作文题。怎么构思?学会分析说理。

(二)例2

1. 题目:“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照片传到网上去,然后再等着大家来赞美、评论,”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会喜欢这样的,出去旅游,回来把旅游照片挂上去。结婚了,把自己婚纱照挂上去。“尽管有些赞美、评论来自根本不认识的人。有人说这是‘晒幸福’。幸福,一定要晒出来吗?晒出来,真的会幸福吧?”作文题:“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 分析:这个题目,我让同学做过,我让我们的青年老师也做过,会出现什么样的场面呢?会把话说得单一的、片面的。就是一部分文章就说,幸福是要“晒”出来的。还有一部分人就说幸福不需要“晒”出来,幸福是个人的感觉。那么这样的文章,也就是在一个均分的上下。他就回答了,简单回答了“晒”或者“不晒”。如果你语言老练一点,论述严密一点,可能在均分上面一点。

3. 如何构思?怎么能够保证我能够在这简单的“晒”和“不晒”之间找到一个我说理的点呢?

我想就像我刚才分析的“逆境”和“顺境”一样的。你首先要承认,绝大部分人的幸福感受是自我感受。我们说幸福与金钱不发生任何关系,它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受。但是绝大多数人在自我感受同时,他也希望得到别人对我这种自我感受的认可、赞美。当你获得这种认可和赞美的时候,你原来的幸福感会更强烈。我们把它量化一下,比如说,我原来有七分幸福感,我最近出去旅游了,这次旅游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把我旅游的照片挂到网上,这是这么多的旅游当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然后你的照片挂到网上以后,你的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对你的照片进行赞美,那么你对你原来的幸福感的七分幸福感也许会上升到八分、九分、甚至是十分,那么大部分人的心态是这样的。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也许更关注自我感受,对他人的评价,不太会产生反应。因为他会知道他人的评价里面有几个层面:一,是礼貌性的评价。你拍了个婚纱照,别人说,“太好了,太美了。”就像你平时生活当中穿了个新衣服,人家说“你这个衣服真好看。”“礼节性”的,因为在这种场合不能说别人不好,对他人的礼貌。第二,“程序性”的,我以前挂过照片,你说我好。现在你挂照片了,我也说你好,“程序性”的。因为你是长辈,或者你是我的老师,我是学生,那么我要赞美你,你的幸福感可能是“程序性”的。当然“程序性”和“礼节性”,有的时候也分不开来。如果你能够这样分析,所以有的人对他人的赞美和评价不太有反应,他只关注自己的幸福感如何。套用一句名言说,“让别人评价和赞美吧,我只感受我的幸福。”有没有?有这样的人,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人,是极少数的,更多的人希望别人的赞美。

4. 例文展示及点评:有位同学写的一个案例,开头部分如下,他的题目是:让幸福“晒”出来

“对于幸福的理解,每个人是不同的。有人觉得有钱、有房、有车是幸福,也有人觉得有家、有爱、有亲人是幸福。”逻辑上很严密,先是从物质上说,再是从精神上说。 “还有人觉得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是幸福。”同学们,这些文章的开头,语言幽默、风趣、诙谐。如果他只有前两句,“有人觉得有钱、有房、有车是幸福,也有人觉得有爱、有家”大家都会写,但是他说“还有人觉得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是幸福。”这就有趣味了。“而现在的人们爱用一种方式来分享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晒’。“紧扣题目“晒”幸福。

晒,来自于广东语,意思是炫耀,但并不带有贬义,比如人人网、开心网都是现在大家常用的互动交流的平台。在这里,你可以将自己幸福的照片传上去,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也会有朋友来加以评论,于是,这就成了“晒”幸福了。你看两个段落,前面说是“晒”,接下来说是“晒幸福”了。

幸福是一种感觉!那感觉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跟人的性格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幸福埋藏到心底,有的人喜欢把幸福公开出去让更多的人来知道他们的幸福。这就是分享,我没有“晒”幸福的习惯。凭良心说,我们高三同学学习这样忙,你怎么可能有“晒”幸福的习惯呢?没有时间, “但是我却一直有看到朋友们‘晒’他们的幸福,”我是一个观众,我是会关注别人在晒幸福或者评价别人晒幸福,也会有很多朋友来评论。确实,我看到了他们的幸福,也感受到了他们“晒”幸福的喜悦,也能想象他们“晒”幸福时的心情,这让我也莫名的幸福起来。

幸福,是会传染的。……,……

后面还会讲到“天天朗读”,这些文章,你读一读,你马上会有感触。

同样这个话题下,第二篇例子,我举的是他的文章的后半部分,

“晒出来的”就不是幸福吗?

我列举了这篇文章的后半篇

“晒幸福”的行为,其实自古就有,只是“晒”的平台和手段发生了变化。经典!不是说我们现在因为有了网络才会晒幸福,自古有之,晒的平台和手段发生了变化,古人不会晒幸福吗?他们也晒啊。

看啊!“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晒出了”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晒出了”他“归去来兮”的幸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晒出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幸福……

点评:这位同学很会联想,他的这篇文章里有这样的观点:“晒幸福的行为自古就有,只是晒的平台和手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用网络,古人用什么?用笔、用纸,用文人聚会,来“晒”自己的幸福,这就是从一个平常的,平均的分数向上提升的空间的根本原因。有自己亮丽的观点。再看下去——

“诚然,“晒幸福”的确是一种抒发情感、传递幸福的手段,可是却不是每个人“晒出来”的都是幸福。辩证分析了。接下来两段写得太漂亮了——

有人,爱摄影,拍照上传,人们美其名曰“拍客”。而在摄影论坛上,常常会有人为了器材优劣、如何取景之类主观方面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器材党”和“技术党”常年互相开火……他们不是在“晒幸福”,他们只是在“晒爱好”、“晒器材”、“晒技术”。“我这照片挂上去,你知道我是用什么照相机拍的吗?我这个照相机花了多少钱,你知道吗?”他在晒这个东西,他不是在晒幸福。还有人,大概是出于“暴发户心态”,总爱“晒”自己的豪宅、宝车,炫耀自己的财富。然而,幸福和金钱并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在“晒钱”。

总而言之,“晒出来的幸福”确实是“晒方”的“幸福”,所以“晒幸福”的行为不值得我们加以批评、谴责。观点很清晰!但是,至于“晒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幸福?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豹尾”!我们说一篇好的文章,“虎头、猪肚、豹尾”。令人回味无穷。

(三)专家总结:

我给同学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谈“顺境”、“逆境”。一个谈幸福“晒”还是“不晒”。以这两个例子为例,我们构思什么?一个核心点:辩证分析。这个世界上,不是除了是就是非,除了黑就是白。因为在黑白之间还有很大的一个空间地带。所以一篇文章你不能写“晒”或者“不晒”,“晒”有“晒”的理由,“不晒”有“不晒”的理由,“逆境”成才有“逆境”成才的理由,“顺境”成才有“顺境”成才的理由,它还有“顺境”和“逆境”之间的空间地带,既不是“顺境”也不是“逆境”。所以有人说,成才和环境没有关系,因为“逆境”也好,“顺境”也好,都是外因,它不是内因,哲学上讲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是条件。这篇文章,你不是可以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来了吗?

建议每一次构思的文字量在300字左右,最后写下来。如果你觉得这个作文题太难写了,你越是要写,越是要去构思。

构思训练作业:(1)命题作文:《那,只是一种愿望》;(2)08年高考题目:《他们》。(3)材料作文:有一位漫画家设计了这样一个题为《跳》故事:“我从11楼跳下去—→我看到10楼原本恩爱的夫妇正在互殴—→我看到9楼坚强的约翰正在偷偷哭泣—→6楼失业的阿信还是每天翻看报纸找工作—→5楼的美眉在和男友闹分手—→3楼的老伯伸长脖子盼望着有人来探访……

在我跳下之前,我以为我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我看完他们之后,深深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

所有刚才被我看到的人,现在都在看着我。

我想他们看了我以后,也会觉得其实自己过得还不错…“

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一些启发?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好,我们讲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天天朗读”。实际上“天天构思”和“天天朗读”是二者可以合二为一的。你在读同学的优秀作文的时候,你会产生你的构思,只不过我们讲座方便一点,把它分开来。

二、天天朗读

每天读三篇优秀作文,和你的构思如果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话,你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我有非常多的成功的案例。

1. 朗读方法:读的时候拿起你的红笔,要有圈画,有思考。我一句话语叫做“留下你朗读的痕迹。”朗读怎么有痕迹呢?朗读有痕迹的。你读的时候用红笔圈画掉,“这句话说得太漂亮了,”“这句话有点问题,”“这个例证太好了,鲜活,能够非常严密地证明这个观点。”“哎,这个例证不妥当。”做个记号,“留下朗读的痕迹。”一天三篇作文,一篇作文大概在3到4分钟,三篇作文就是10分到15分钟时间。这个对你学业再紧张的同学,这10几分钟甚至还可以作为调节,你其他数学题目、物理题目做得很累的时候,你可以来读一读,甚至我认为三篇文章读完以后,一天的当天里面,你对自己读的三篇里面的,最有感触的那篇,再读一遍。

2. 朗读与“天天构思”结合起来,“这个题目,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呢?”“同样这句话,他是这样表达的,让我来表达,我会怎么表达呢?”那么有同学马上会问了,“老师?哪来这么多的作文可以供我朗读呢?”有!我想我们进入高中以后,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课堂作文,老师都会发或多或少的优秀作文。      用“仰视”的目光来读它,你只要“平视”就可以。就是一个客观的心态,他已经获得63分,这是你不得不承认的,你已经48分,这你也不能回避。因为客观,他是63分,他肯定有他的好处,寻找他获得高分的钥匙。

3. 朗读自己的文章,读自己写过的15篇作文。有的同学说,“老师,我的文章不太好,我的文章说不能读的,很恐怖的。”那你承认你的文章都不能读的,你怎么能获得高分呢?当然有的同学会读,同学们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场面呢?这个场面几乎所有同学都会这样的:他读了,读了三行字,他就会停下来,“老师,你把笔借我一下。”当着我的面,稍微改了一改,“这里错了。”好,笔放下,又读了,读了三行字,又停下来了,“哎,老师,笔再借我一下,我再改一下。”两次、三次这样的停顿以后,他马上会说:“老师, byebye,我不读了。”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了。当然也有同学读完的,很少很少,如果有十个同学过来,最多有一个同学。六、七个同学是“打退堂鼓”,他发现自己问题了。那么你自己写过的文章,你能够读一遍,是对你自己作文的一个反思。我们不是说数、理、化有个错题本吗?做错的题目不是有个本子吗?我们语文没有什么错题本的,也不需要错题本。但是你对自己写过15篇,哪怕你是43分、44分,或者你获得57分,58分,甚至60分以上,你都读一遍。拿好笔,“留下朗读的痕迹”,你会发现这里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当一个同学能够准确地发现自己的作文中,“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向优秀迈出了一大步。

4. 作文个问题的发现,只有两种方法:一,朗读。二,打印。找高考优秀作文选--一类选几篇,另外的作文也选几篇,读得杂一点,但是每天10到15分钟,三篇。坚持一个月,就有大收获。

三、“天天构思”与“天天朗读”合二为一。

你在朗读当中产生你的构思。朗读就像土壤,这个精巧的构思经常在朗读当中闪现。

那么在这两者结合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握什么啊?我想提出这样几个点:

(一)第一个点,写好你的开头和结尾。你选择3到5篇你写过的作文,重新写开头和结尾。花一个比较完整的15分钟时间,把自己的文章读一遍,因为你构思多了,你朗读多了,你选3到5篇,你再重新写个开头,写个结尾看。

例文:关于谈“怎么保护上海话”的材料:“去年,广州市政协提交建议,要求大幅提高普通话在广州电视台的播出比例,降低粤语播音比重,此事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反响。与此相反,近年来,针对 “上海话要消失”、“小孩子不会说上海话”的担忧,上海掀起了一股 “保卫上海话”的浪潮。”

请别说,你不会“上海话”

曾在摆满各地方言工具书的书店一隅,偶遇一个老外,蓝蓝的大眼睛死命地盯着一本小小的册子。发现我在看他,那老外立即抬头,战战兢兢地用他那怪腔调“羞嗒嗒”地和我打了个招呼:“侬好!”

呀!现在的老外都会说“上海话”!那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请别说你不会“上海话”!

与广州“推广普通话”有着如此鲜明对比的“保卫上海话”,这句话的意义是重大的。现在还有谁在叨叨“上海话”?在我们这辈“新世纪青年”的想法中,“上海话”就是弄堂里那些阿婆阿姨的“姆妈”来“姆妈”去;就是妈妈在整理我房间是像开机关枪一样的“龌龊得唻”;就是拿出成绩单是伴随着爸爸的大掌落下的“侬格小鬼头哟”,怎么听都像是老一辈的“专利”。而自感作为“新新人类”,普通话才是王道。于是张口闭口都很“标准”,偶尔还赶个“山东话”、“港台腔”的“时髦”。我就有一朋友,语言模仿能力极强,“小苏北”、“小宁波”就是“小开斯”。一轮到“上海话”,这“小上海”就结结巴巴,除了会两句招呼话,其余怎么也“上海”不起来。

(二)第二点,你在进考场之前,要积累15个左右的经典例证。

千万不要去买一本什么例证选,然后在那里背,毫无用处。也不要只是考前拿一本《读者》翻一翻。15个经典案例,所谓“经典”,应该是:有现实生活当中、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我想2010年有一篇全上海市流传比较广的优秀作文,叫《卡梅隆的智慧》。2010年上海的高考作文是钓鱼(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把小鱼放掉这样一个材料。这位同学想到的是文学作品的创作,电影的创作。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他中间这个时间很长。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他没有产生新的作品呢?他就想把刚刚还没有酝酿成熟的想法和念头储存起来,让它慢慢地放大、放大,最后,《阿凡达》。那么我想,这篇文章当然它是2010年全上海的优秀作文之一,得分很高,一类卷。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可能更多的是他这个例证,是绝无仅有的。就是2010年7、8万考生,用《阿凡达》来解读这个丹麦人钓鱼,大概绝无仅有。

好了,2011年,我们这届高三,很多作文当中,都用这个材料。最近我们四个区考试,题目叫《放,放弃和放下》,放弃不是放下。还有同学《阿凡达》,又来了,卡梅隆又来了——他没有放弃,他只是放下,一大批的卡梅隆,在今年来说,这不是一个鲜活的、经典的例证了。所以说,名人说,第一个把姑娘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人是“庸才”,很平庸了。第三个还是把姑娘比做花的人那是“蠢才”。别人已经有阿凡达,卡梅隆,你还来卡梅隆,阿凡达,就好像感觉到你的例证非常地贫乏。所以每位同学积累15个左右,而且这个不要统一。你、我、他,大家不一样。这15个积累的同时,他不是说一口气,我今天晚上拿本书来找15个例子找好了。它应该在你的“朗读”和“构思”中同步进行的。你在朗读当中发现这篇文章,这个例证不好,我把这个好例证放上去。你在朗读这篇优秀作文当中,发现这个例证太好了,我把这个例证拿出来,我储存起来。我在构思的时候,发现这个作文题,我可以用这个例证来证明它。所以,积累15个左右,15个,大概是一个下限了,不能再少了。

(三)最后一点,拟好作文题目。

例子:材料作文“寺庙里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师父一:“因为冬天快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优秀题目:《放下吧,为了涅槃新生》;《放下,也是一种美》;《“舍”是为了下次更好的“得”》;《为了更好的明天》;《放下是道加法题 》;《舍,是“得”的下一个起点》;《荣枯自有时》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题目,基本上都是论点式的。当然你们还可以是论题式的。

拟好作文题训练:你把写过的作文,重新拟一遍题目。因为你题目拟好以后,你马上想到,“我开头也要改过了,我结尾也要改过了。”

 

专家寄语:高考最后阶段,一个月左右,如果每位同学能够保证“天天构思”、“天天朗读”的话,那么你的高考的作文的分数,一定会在你现在的基础上有一个比较大的飞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