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美的食物改造大计划 | 专栏 · 食话食说

 真友书屋 2014-11-04


美国有什么好吃的?纽约牛排?缅因州龙虾?阿拉斯加帝王蟹?新英格兰巧达汤?或者新奥尔良烤翅?


除了以上美食之外,来到美国其实还有另一大类不可不尝的食物类型,就是“外国菜”。这里说的可不是那些奢华昂贵、口味不逊原产国的米其林星级法餐、日餐之流,而是经美国人改造之后的各国菜肴。


你可能要问了:不就是一些山寨食物,有什么好吃的?


事实上,在美国这个民族大熔炉,各国移民自有的民族文化与统一的美国文化不断融合,形成的新复合文化已然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你身边看似寻常的一种食物,例如卷着牛油果的寿司、包着德州烤肉的玉米饼、配着法式薯条的炸鱼柳等,可能都是经历了本土化改造的舶来品。这些食物,或是只有在美国本土方可得见,或是成功输出到全世界、乃至逆输出到原产国。


接下来,就介绍一些典型的“美式改良食物”。它们正如美国人创造的变形金刚一般,通过异想天开地改变外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并牢牢抓住全球食客的舌尖。


似是而非的意餐:肉酱面和美式匹萨


《教父》系列电影可视为意裔美国人的最佳代言作品,这部电影充分体现出意大利人的家庭、社团属性。其中有一幕令人印象颇为深刻的场景:克莱曼沙边教麦克如何烹制意大利面,边向他传授意大利人的正统家庭观念。



《教父》中克莱曼沙教麦克烹制意大利片中老克莱曼沙所做的,是如今最著名的意面品种“博洛尼亚肉酱面(Spaghetti Bolognese)”,在美国也被称作“肉酱面(spaghetti and meat sauce)”。顾名思义,这是一种用牛绞肉和番茄酱等熬煮成肉酱,再配上干面条(spaghetti)的意面品种。但事实上,在博洛尼亚(Bologna),是找不到这种看似地道的“博洛尼亚肉酱面”的。这道面条最初应源于博洛尼亚地区一种以牛绞肉、意式培根(pancetta)、洋葱、芹菜、胡萝卜、番茄酱及各种香草所熬煮出的肉酱Ragù;而通常搭配的意面品种,则是更为宽扁一些的细宽鸡蛋面tagliatelle,由于这种面条通常即做即煮,所以不如干面条来得普及。


左:博洛尼亚肉酱面;右:细宽鸡蛋面tagliatelle


相比意大利面,匹萨应算作更加美国化的意大利食物品种。匹萨源自于意大利那不勒斯,最早于19世纪由意大利移民带入美国,这种风味鲜明、便于携带、适合改造的烤饼很快便在美国流行开来,如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连锁匹萨企业几乎清一色是美国背景。


和所有美式食物一样,美国人为匹萨赋予了强烈的美式风情。根据做法的差异,以传统手法制作、宽大纤薄、酥松香脆的匹萨被称为“纽约式匹萨”;相对地,以铁盘烘制、厚实饱足、饼边松脆的匹萨则被称为“芝加哥式匹萨”。根据馅料的不同,加入火腿和菠萝的匹萨被称为“夏威夷匹萨”;加入牛至和佩科里诺干酪(Pecorino Romano)的匹萨则被称为“纽黑文匹萨”。


那不勒斯风格匹萨


匹萨如今不仅是美国人气最高的外送食物品种、美式快餐文化的象征,更是美国的文化符号之一。《忍者神龟》中的四只变异乌龟,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四位文化泰斗命名,操弄着东方武器和格斗术,更以他们对匹萨的喜爱而著称;另一位著名漫画萌物加菲猫,同样是匹萨的狂热拥趸。这种漫画与食物的结合,让匹萨情结根植入每位美国孩子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逆袭德意志:汉堡和热狗


除了啤酒、香肠、烤猪肘、酸菜之外,德国似乎并不算一个以美食著称的国家。但正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成为了对美国饮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国家之一。滥觞于德国的两种食物,在美国人的改造下,如今演化成为两种风靡全球的快餐明星:汉堡包与热狗。


当你坐在麦当劳或汉堡王吃着手里的汉堡包时,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美式风情,却不知有否想过为何这种夹馅面包要以一个德国城市来命名?在19世纪末,大批德国移民来到纽约,他们带来了故乡的一道名为“汉堡牛排(Hamburg steak)”的菜肴,是用剁碎的牛肉糜做成的肉饼煎制而成的肉排,也就是如今汉堡包里夹着的那片肉饼的雏形。


汉堡牛排


尽管关于汉堡包的起源有多种论调,但我却相信这种面包夹肉排的做法,一定滥觞自美国人血脉深处那英国血统对于三明治的热爱。无论如何,当“汉堡牛排”被两片松软的面包夹在中间时,史上最具符号意义的快餐食品——汉堡包诞生了。


守旧主义者坚信汉堡包必须由面包、肉排、奶酪、番茄、泡菜、洋葱、番茄酱组成,但在美国这片充满了创新、冒险与张扬的热土,自然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那些崇尚奢华的豪富阶层,为了彰显自己非同寻常的品味与一掷千金的豪气,将神户牛排、鹅肝、松露等顶级食材纷纷填入汉堡包,并卖出令人咋舌的天价--这就是美国。


相比纷繁复杂的汉堡包起源,关于热狗的前世今生就要统一得多。最开始,德国人将他们引以为傲的法兰克福香肠(Frankfurter)带到了美国,并沿用了在德国时香肠与餐包的搭配方法。当时卖香肠的小摊通常会配给顾客一副手套以避免烫伤、沾染油腻,但后来小摊主发现人们总是容易把手套带走,于是就发明了用面包包裹香肠的做法,有点像广东茶市里的肠仔包。后来的某副广告画谐趣地将这种“美国肠仔包”画成了一只吐着舌头喘气的狗,“热狗”从此得名。


法兰克福香肠配面包


说到热狗中夹着的那条香肠,其实来头不小。在德国,它通常被称为“维也纳香肠(Weiner)”;而唯独在奥地利,它的名字则是“法兰克福香肠(Frankfurter)”,似乎这两国都不愿承认自己是它的发明者一样。无论如何,这种弹性十足的脆皮香肠是德国骄傲的香肠家族的一员,无论在餐厅、酒馆还是街头都人气颇高;想如今,由它发展而来的“热狗”的名头居然远远超过祖宗,更成功逆输出到欧洲大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唐人街上独一家:炒杂碎、左公鸡和幸运饼


我们的伟大祖国历来都以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所著称,尽管如此,却也没能“逃脱”美国人的改造计划。美式中餐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华工食物,再加上美国人的口味偏好,这就形成了如今酸甜居多、重油重酱、炸炒为主的美式中餐风格。时常,在美国的中餐馆里所能吃到的食物,在中国本土却无法见到。


由华工食物发展而来的美式中餐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炒杂碎(chop suey)”。从名字上显而易见,这道菜最初只是一道有什么炒什么、将手头现有材料混合炒熟而成的菜;但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变革,“炒杂碎”如今不仅是最著名的美式中餐之一,更有了标准化的配方与做法。

  

炒杂碎(chop suey)


将猪肉或鸡肉等肉类与卷心菜、豆芽等蔬菜切碎后与鸡蛋一同爆炒,以酱油、盐、鸡精等调味,最后再勾一道芡,便做成了“炒杂碎”,当然还得配上与芡汁天生一对的米饭。此外,只要稍稍调整一下配方,并加入面条一同爆炒,便是风靡欧美的海外中餐名肴chow mein——是的,就是炒面。


再介绍一道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热菜“左公鸡(General Tso's chicken)”。这道在几乎每家美式中餐馆中都人气火爆的鸡肉菜全称为“左宗棠鸡”,顾名思义自然是以清朝名将左宗棠命名。然而左大人可绝对没见过、更没尝过这种拖粉油炸后裹上甜酸酱的鸡肉,假如他泉下有知自己因一道全无关联的菜肴名震美利坚,不知将是何心情。

  

左公鸡(General Tso's chicken)


左公鸡最初是如何与左宗棠扯上关系,如今已不可考。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源自一道湖南菜“左宗堂鸡”(“左宗堂”即左氏宗祠),后来不知怎地居然和左宗棠扯上了关系,从此以讹传讹。个人认为这个观点并不靠谱,或许还是某位左宗棠同乡去美国开了家中餐馆后借名人字号招揽顾客的说法来得更为可信一些。


在美国吃中餐,最后一定会附送一碟香脆的小点心,如果常看美剧,你一定知道,这就是幸运饼(fortune cookie)。很多美国人都坚信,在餐后咬开松脆的幸运饼,阅读里面写着谚语、谶言、判词等玄妙中国哲学的纸条,是中国的独特风俗。当然我们都知道,幸运饼和中国菜一点关系都没有--事实上,这种空心小饼干最初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后来不是谁人或许参考了“鱼腹藏书”的创意,往饼干里塞进寓意美好的字条,终于变成了如今美式中餐必不可少的幸运饼。


幸运饼(fortune cookie)


以上介绍了几款或是成功席卷全球、或是在美国人气爆棚的“美式外国菜”。其实这种本土化的现象在全球都很常见,例如以煎饺和天津饭为代表的日式中餐、以咖喱饭和蛋包饭为代表的日式西餐(即“和风洋食”)、被英国人奉为国菜的英式咖喱鸡(chicken tikka masala)、还有上海人从小吃到大的本土罗宋汤和炸猪排等等。


只不过,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除了庞大的外来移民人口外,由于没有太过强势的本土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的包容、接纳和融合上独步全球,这造就了如此纷繁庞杂的饮食现象。如今“融合风格(Fushion)”正在成为全球饮食圈的新风潮,但事实上,美国人早在百余年前就开始了食物的融合实验。

 

关于作者

谢天,乃一馋人,爱旅途中的闲情偶寄,亦爱厨房里的油盐酱醋。致力于探寻最地道的风味美食,邂逅其背后的深邃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