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母”本义与“慈祥”无关

 朝花夕拾1020 2014-11-04
 
 

“慈母”本义与“慈祥”无关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唐诗中最为温馨的一首诗,其中的“慈母”,估计也是汉语中误用率最高的一个词。

 

      我们习惯于说“严父慈母”,自然地认为“慈母”就是“慈祥的母亲”。其实,“慈母”之“慈”与“慈祥”无关。

 

      “慈母”最早见于《仪礼》,《仪礼》对“慈母”作了明确的限定:“慈母者,何也?传曰:妾之无子者,妾子无母者,父命妾曰:女以为子。命子曰:女以为母。”

 

       即要想成为“慈母”,下列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具有小妾身份;必须没有或者不会生育(至少是没有生育男孩);更为关键的是,丈夫必须还有另外的妾,且这个妾恰好一命呜呼并正好遗留下一个男孩。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时候,还需要丈夫下达明确的指令:“你把这个死了母亲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养起来。”由此可知,不是哪个女人随便可以成为“慈母”,也不是哪个儿子随便可以拥有“慈母”。知道了这些,我们读到《仪礼·丧服》中的“慈母如母”时,才不会感到突兀。

 

      所以,“慈母”和“生母”的死亡有关,而和“慈祥”无关。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仪礼》所严格定义的“慈母”,其词义的内涵在慢慢演变,至少在唐代,“慈母”就已经不再是一个专称。李白的诗中就有“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的句子,显然,这里的“慈母”就不是《仪礼》中所说的“慈母”。

 

虽然如此,我们探讨一下“慈母”的本义和来历也不是一件坏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语文报教师版初中总第124期 

文字内容“朝花夕拾1020”图书馆转自http://www./teacher/200812/17132.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