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墨香之诗情画意】诗圣与中草药的情缘

 johnney908 2014-11-05

    诗圣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辛勤躬耕在田野上的药农。他一生颠沛流离,崎岖坎坷,生性狂狷,嗜酒成癖,竭力地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和贫富的对立,同情广大劳动人民。

 

    杜甫不愧是诗圣,在他的笔下,花草树木、山水人物等都被描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不仅把梅、兰、荷、桂、菊等名花描述得争奇斗艳,而且把中草药的决明、栀子、女萝、丁香等也阐述得生动、形象、美丽、芬芳。杜甫35岁到长安求仕,很不得志。安史之乱后,他过着流亡生活,处境窘困,48岁入蜀,在成都营建草堂,这段时光他潜心创作的同时,并躬耕种植草药、上山采药,他还炮制中草药,卖中草药。可以说,如果摘去诗圣这顶桂冠,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药农。杜甫为何要学会种中草药?笔者认为,一是他身弱多病,贫困潦倒,无钱买药治病;二是他弃官为民,无官一身轻,勤于耕作草药,这也是他的精神寄托。

 

    写诗是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呐喊,种药是他渴望追求“世外桃源”的生活。杜甫在青年时代就学习了不少种植中草药材的知识,酷爱耕耘,人蜀后,他经常吟着“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的诗句。白天他在田地种植女萝、丁香、栀子、决明等草药,有时他也翻山越岭上山上采草药。诗云:“编蓬石成东,采药山北谷”,“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他精心炮制,晒干后贴上标签贮藏好,以便自服或外卖。他在诗文中写道:“晒药安垂老”、“采药吾将老”、“看题检药囊”。他还诗曰:“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由于他付出了汗水和耕耘,药材长势良好,举目眺望:“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他对自己种植的草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他常常喝了酒之后,“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就连生病时,他还冒着狂风暴雨扶杖去“朝行视园树”,药圃成了他生活的重要部分,解忧醒酒的乐园。拜读杜甫种草药的诗文,就像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成都市郊杜甫的“草堂”里各种药材翡翠,枝叶繁茂,姹紫嫣红……我曾问过一位参观过杜甫草堂的老中医,他说相传确实杜甫在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