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芥末墩的记载(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4-11-05
芥末墩的记载:
芥末墩

《闾巷话蔬食》中记载:“旧时北京有个小报介绍此菜,说其'上能启文雅之士美兴,下能济苦穷人民困危'”,其作者还在致美斋单间里看到过张大千画的梅花册页,上面配有酒壶和芥末墩儿,并提有“谁言君俗气,梅花老酒伴君游”。想来张大居士虽为蜀人,但对芥末墩儿也是情有独钟。


老舍家的名菜,入冬的芥末墩儿

老北京人都曾有过这样的记忆,每年一到初冬,储存白菜就成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冬季蔬菜品种少,所以,价格低廉、易贮存的大白菜成为当年居民饭桌上的“当家菜”。千家万户齐出动,买菜、晾菜、贮菜,成为一幅繁忙而有致的风俗画,入冬时节,家家户户用储存的白菜,做成白菜豆腐、炝炒白菜、羊肉炖白菜……在这其中,“芥末墩儿”就是秋冬餐桌上的一道最朴实有味的家常菜。

说起芥末墩儿,就不能不说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家有一样菜远近闻名,有客人来,往往点名索要,这个菜就是“芥末墩儿”。老舍与夫人胡絜青刚结婚的时候,头一回单独以小家庭的形式过年,老舍心血来潮,“命令”夫人动手做几样家乡的年菜吃吃,头一道就点了“芥末墩儿”。

夫人胡絜青当仁不让,一口承诺下来:没问题。可是心里打了鼓,不会呀。在娘家当姑娘时,年年都吃,就是一回也没瞧见是怎么做的,眼睛全在书本上。夫人很麻利地买来了大白菜、芥末面儿、糖、醋和大绿瓦盆。从备料和容器上看,一点儿都没错儿。可是一碰工艺,全完。据老舍夫人胡絜青说:她先后一共失败过三回,而且是全军覆没,惨败。当时老舍非常高姿态:没关系,没关系,事不过三,第四次准成。其实,这三次失败的原因,恰恰是做芥末墩儿的主要秘密之所在,掌握好这三条,八九不离十,基本上没问题。


首先,是白菜要选重的,沉甸甸的,抱心抱得紧的,而且要长得细长的,只取用下半截,要帮子,叶子部分少用,和熬白菜汤与涮锅子正好相反。

其次,将白菜横切成一寸厚的菜墩儿之后,放在漏勺上,用汤勺舀沸水淋浇三次,不可多浇。多浇白菜就熟了。这两条能保障芥末墩儿做出来是脆的,而不是烂泥一摊。好芥末墩儿必须是脆的。

还有一条工艺也至关重要:将浇好的白菜墩儿码在盆里,每码一个都要盖好盖子,码完整整一层之后,撒上芥末、糖,并加上米醋,立即盖上盖儿;再码第二层,再撒一次芥末、糖,加米醋,一直到摆满一盆为止,盖好盖儿,盆外上下左右包上毯子或者小棉帘一类的保温材料,让芥末“发一发”,搁上三天,便可以取而食之了。没有这一道“捂”的工序,芥末墩儿做出来不辣,不“冲”鼻子。

芥末墩儿的诱人之处就是这个“冲味儿”,痛快,淋漓尽致让人流出眼泪来,合不上嘴!一盘这样的芥末墩儿端上来之后,往往是风卷残云,顷刻之间就被抢光,有的人还端起盘子,把汤也喝下去,连喊:美哉!美哉!吃到这个份儿上,老舍必高叫一声:再拿一盘来!这道菜,成了老舍的骄傲。


奇辣香鲜芥末墩(李龙年)【美食家】

鲜、辣、香、冲的北京芥末墩


那天从北京回南平,火车卧铺上听人们聊北京的吃喝游玩,火车自北京到福州,中途仅停鹰潭、武夷山两站,在武夷山下车的,当然就都是闽北人啦。旅游团多是清一色游京归来的老年人,自是孝顺的儿女们掏钱让父母亲们享受享受京华的繁荣与美景。

大家聊得热闹时,一人从卧铺上铺爬下来,昂然说:我在北京二十多年,北京有什么好吃的呀!除了甜,就是面食,没劲透了!人们一时间都傻眼了:还真是的,北京的饺子好吃,炸酱面可就不咋地,只有北京人自个儿喜欢;至于豆汁儿,李敖爱它爱到骨子里了,老北京人更是视之如命。我曾在北京卫视一档养生节目里看到一群百岁老人话长寿,其中一位一百零九岁、牙口依然健朗、说话极其利索的老太太告诉大家:自己最满足、最让自己活得滋润的,就是儿孙后辈们天天给自己做的豆汁儿!

说得大家无言以对者,是位长期在北京做生意的浦城老乡——他一家子都定居北京多年,当然有发言权。而且,北京美食,许多是满族流传下来的,譬如艾窝窝、银丝卷、碗糕、面茶、驴打滚、沙琪玛等一干令人垂涎三尺的,几乎都是面食、甜食——哪怕是当年慈禧太后喜欢的艾窝窝,或者是乾隆皇帝酷爱的核桃硌。当然,还有无数肉食,譬如卤煮小肠、爆肚、卤煮火烧,可肉食哪儿没有呢?再说了,这些肉食不能完全算是小吃——咱们说地方风味,更多的是看那里的小吃吧。

大家面面相觑时,我说:北京人也爱吃辣,而且比我们闽北人还厉害!

大家瞪眼且狐疑:不可能吧?我们曾特别集体品尝了北京小吃,几乎尝了个遍,甜到腻啊,也不见辣呢——闽北的邵武、浦城、光泽,都善辣、爱辣,其实远胜于川人,可惜国人无视啊。

我说:北京的芥末墩,太有特点了:鲜、辣、香、冲,此味此劲,独属北京!

我多次品尝过芥末墩,非常喜爱它的那股子辣冲劲,每次辣得眼泪泉涌,并且哼哼着呻吟着说辣啊辣得不行了不行了……然而,依然忍不住再探筷子,继续这辣的美食冒险!辣得快活、辣得舒坦、辣得畅快、辣得开窍啊!

那位说北京没美食者,这下只剩下缄默,并且极其认真倾听我滔滔不绝地介绍芥末墩儿——仿佛北京是我的故乡似的。

芥末墩是老北京人的最爱,因为它寻常、家常,容易做——盆里码上白菜,再撒上芥末、糖、醋,以此类推,满盆,再包上棉被或棉毯,让它“发一发”,三天后便可取食。你吃各类小吃美食甜腻了,你品尝烤鸭、白水羊头,吃撑了、吃乏了,那么,来一口芥末墩吧——它让你食窦再度大开,而且充满新奇感,每一粒味蕾都跃跃欲试,倍添精神气儿!

老北京的小吃无数,但许多小吃也陆陆续续消失了不少,芥末墩却依然保存下来。北京人号称芥末墩为老北京“凉菜之首”。据说,民国初期北京一家小报发表文章曰芥末墩“上能启文雅之士美兴,下能济苦穷人民困危”,可见它受喜爱绝非偶然。我曾读《闾巷话蔬食》一书,其中说早年北京一家饭馆是画家张大千的最爱,里面悬有张大千的梅画册,画面有酒壶和芥末墩儿,并题有“谁言君俗气,梅花老酒伴君游”。想来张大居士虽为蜀人,但对芥末墩儿也是情有独钟。

难怪汪曾祺曾写文章说老舍特爱芥末墩,一次老舍请文联同事过年吃饭,还拿出瓶毛主席送的红葡萄酒。那晚菜肴丰盛,汪曾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芥末墩,而且是在老舍家唯一吃到的一回。我还看到一本老舍传记里说,当初老舍结婚时,对夫人胡絜青唯一的要求,就是会做芥末墩——而这太容易了,芥末墩是满族带到北京的,胡絜青从小就是吃芥末墩长大的啊!何止是汪曾祺,老舍之子舒乙,亦曾撰文写道,家里过年,“扫完了房土,后面的重头戏该是做年菜了。妈妈算是最累最忙的了,她最拿手的菜是'芥末墩’,这种白菜吃到嘴里又脆、又甜、又酸、又辣……别提多爽了!因过年吃荤菜多,所以这种爽口的白菜最受欢迎。妈妈做的'芥末墩’虽称不上四九城闻名,也算小有名气,还被友人写进文章呢……”这个“友人”,当然就是汪曾祺。

类似于舒乙写老北京过年做芥末墩文的名家,还有梁实秋的《北平年景》:“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炖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管够!”

芥末墩配菠菜蟹子醬

如果说林徽因也写过芥末墩儿让我奇怪,(她应该算是福州人啊,也好芥末墩的冲辣这口么?)出生、成长并且长期生活于香港和海外的作家李碧华,居然也非常喜爱芥末墩,并且写了散文《亮丽鲜黄芥末墩》为之抒情咏叹,真让人感佩于她对芥末墩儿的痴情呀。

北京诗人洪浊在一篇《北京怪味》里说他吃芥末墩的感受:“黄澄澄的芥末又辣得我吐出舌头直抽凉气儿,眼泪都快给呛出来了。但又感到周身通泰,直呼过瘾……堪称味觉上的狂欢,使人口腔里的每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说得玄妙点:让人觉得自己被整个儿打开了……”洪浊文章里还写道:“据钱世明先生介绍:过去老北京人过阴历年,饭桌上都有一碟芥末墩儿,不说家家少不了有,也是少不了家家有!”洪浊文章提到的这位钱世明,是位作家,曾任中国木偶剧团编剧、北京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出版过《辽金英烈》《玄奘传》等十多部长篇小说,以及《周易卦爻辞通说》《易象通说》《周易象说》《易林通说》(六卷)《儒学通说》(六卷)等诸多专著,诗、书、画、印皆佳。如果要提他的代表作,那就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剧本《大闹天宫》。这么位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老人,也写了一篇散文《芥末墩儿》——可见芥末墩儿的魅力!今年,我曾有机会直接与钱世明老先生联系,表示希冀能够读到他的这篇文章,或是请他告知此文刊载于何处——我好设法寻觅。只是,老人家只记得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约他作文,收入一书。具体的,连他自己也记不准了呢。

今天的北京大牌酒店,少有芥末墩的身影——宛如豆汁儿,诸如北京长富宫酒店、王府井希尔顿酒店、昆仑饭店等,肯定没有芥末墩与豆汁儿;但是诸如“海碗居”这些美食去处,芥末墩却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北京的厉家菜可谓大名鼎鼎于海内外,其招牌题字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等都光临过这里,梅葆玖、成龙、金庸等国内名人也常是厉家菜的座上客。

厉家菜订餐几乎需要提前一个月。厉家菜只有套餐,共十几套,每套从十八至二十二种菜不等。例如,仿制慈禧日常食用的“燕翅席”:第一道为小菜,计有炒咸什、酱黄瓜、虾子芹心、芥菜墩、北京熏肉、凤干鸡、琥珀桃仁、桂花糖藕、玫瑰小枣、炒红果等;第二道为熟菜,计有黄焖鱼翅、白扒鲍鱼、软炸鲜贝、浇汁活鱼、烧鸭和清汤燕菜等;第三道是汤和甜食,计有鸟鱼蛋鸡汤、炒蛋羹、核桃甜酪等。厉家菜提供的芥末墩菜单更是惊人:炒咸什、酱肘花、炝芹心、炒麻豆腐、炸藕盒、翡翠豆腐、炸咯吱、麻辣牛肉、芥末墩、椒麻鸡、青松鲜贝、虎皮肘子、糖醋排骨、原汁鲍鱼、葱油海参、油焖大虾、小炒茄子、清蒸哈什蟆、唆油鳕鱼、北京烤鸭、清汤冬瓜、琥珀核桃。

看到这份菜单,真正让我垂涎三尺的,却唯有芥末墩!

作家薛兴国大学学的是化学,如今却是活跃于大陆和港台的畅销书作家。他的文章《中国为何没有空中美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篇文章中,他厉声质问道:“为什么从成都起飞的班机,不能供应麻婆豆腐或龙抄手?为什么从北京起飞的航班,不能提供烤鸭或芥末墩……”

芥末墩何时上了飞机,人们肯定不会再妄下“北京只有甜,无辣无美食”这样的幼稚判断了——如我们那位可爱的浦城老乡。


传统京味小菜---【芥末墩】

芥末墩

主料;大白菜200克。

辅料;芥末粉50克、糖10克、盐3克、白醋适量

芥末墩的做法

1把芥末粉放在碗中。加入点热水调成芥末糊。

2盖上保鲜膜,坐在热水里小火保温约5分钟,等待芥末味慢慢挥发出来。

3大白菜剥去外帮,取菜心的中部,切成5cm左右长的段。

4上煮开一锅水,不关火,取一个白菜墩儿放进漏勺,在开水里煮约30秒捞出沥干。

5卷成卷,放进干净的小砂锅中。

6逐个做完。

7在白菜墩儿上抹一层芥末糊。

8再撒上一层糖和盐。

9倒上适量的白醋。

10准备好两片大些的菜叶,把菜叶焯水。

11焯好水的大菜叶盖在芥末墩儿上面。

12盖好砂锅的盖子,第2天即可食用。

芥末墩

  芥茉墩儿是地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老北京很多讲究的家庭都要做芥末墩儿。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吃得油腻,换换口味,芥膜墩儿最好不过了,清爽、利口,颇受老北京人喜爱。而且芥末墩儿还是老北京年夜饭里必有的凉菜,被人称为凉菜里的首席。它盛行在冬季和初春时吃,食用的时候,要用干净筷子把芥末墩儿逐个地夹出来,芥末钻鼻的香辣味儿,顿时令人痛快许多。年菜中大鱼大肉甚多,吃口芥末墩儿能起到清口的作用。

痛快感受芥末墩儿

老北京失传的点心和菜肴很多,但芥末墩儿依然保存了下来,一是这道菜很有特点,二是因为它的原料具有普遍性——用大白菜制作。


最近与朋友们聊起春节,大家普遍觉得没有以前有年味了,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现在已是不愁吃、喝了。市场上一年四季都有新鲜的蔬菜供应,可以说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往前倒推20年左右,也就是90年代初,那时候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储备过冬菜——大白菜,就看那副食店门口堆着成摞成摞的大白菜,码的跟小山似的高。到了休息日,全家老少齐动员,推车、拿麻袋的奔向副食店。就看那副食店门口是人山人海。那时候人们买白菜少则几百斤,多则上千斤啊,在当时也是北京乃至全国的一景呢。但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景象已经消失了很多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些怀念呢!

白菜买回来人们就在屋前空地或房顶上晾晒几天,这样易于存储。冬天人们主要的菜就是大白菜,但是一冬天老吃炖白菜、熬白菜的也腻,有的人家就会把部分白菜进行深加工,做成酸白菜啊或者北京有名的凉菜——芥末墩儿!

芥末墩儿是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凉菜。老北京失传的点心和菜肴很多,但芥末墩儿依然保存了下来,一是这道菜很有特点,二是因为它的原料具有普遍性——用大白菜制作。芥末墩儿是地地道道的百姓菜,一到冬天大白菜上市的时候,老北京很多讲究的家庭都要做芥茉墩儿。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吃得比较油腻,想换换口味,芥末墩儿是最好不过的了,清爽、利口、有脆劲,颇受老北京人喜爱。

芥末墩用料很简单,主要是大白菜、黄芥末面、白糖和白醋。不过,做芥末墩的过程可是很讲究的。

首先,要选择细长棵的大白菜,去掉外层老叶和底部,留下嫩鲜的内芯,洗净,切成5厘米左右的段。然后,烧水,水烧开后,把切好的白菜段在锅里浇烫一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白菜过烂,这样可以除去大白菜的清气味和土腥味。把烫好的大白菜凉凉、沥干水。稍后,用洗净的瓷罐或瓷盆,将沥干的大白菜卷成较小的圆段,码一层菜段,撒一层白糖,抹一层芥末;然后再码一层菜段,再撒白糖、抹芥末……循环往复直至将罐或盆码满后,适量地放一些白醋,最后用大白菜叶子盖在上面,盖好盖,先放在屋里1、2天,让芥末充分的发酵,然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过几天就可打开食用了。

食用的时候,要用干净筷子把芥末墩儿逐个地夹出来,放在小碟内,再倒些原汤,味道那是酸、甜、脆、辣、香五味俱全。吃一口芥末墩,芥末钻鼻的香辣味儿,从脚后跟一直往上窜到头顶,吃的人是两眼泪汪汪、鼻涕眼泪肆虐,不过心里那叫一个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再喝一口原汤那叫一个透心的凉,顿时令人痛快许多。在食用了油腻食物之后,吃芥末墩儿不仅可以青口,也可以换换换了口味,还有那个舒服适意的劲儿真的是妙不言啊!


文/刘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