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殊的琢玉工具

 宝宝元 2014-11-05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中国古玉”关注我们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分页面内容


世界上无论人们做任何工作都离不了设备和工具。当然琢玉也是如此。不过早期的治玉工具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还有待考古工作的新发现。目前我们只能根据明清文献的一些零星记载和今日琢玉的一些现状以及出土文物所反映出来的某些现象和专家们的推测等,作一下简单的介绍。


1.开料设备


在今天的玉器行业中,开料设备分别有丝子锯床,无齿锯床,半自动落架式开料机,托盘开料机,钻石砣开料机等。但是哪种锯床是古代较为普遍使用的呢?且让我们看一下早期玉器的出土资料。依据牟永抗先生的研究成果,“良诸文化玉器在切割痕迹中,可区分出硬性片状物切割和柔性线状物切割两种。片状物切割所留下的线条刚劲有力,每条阴线的两侧及底缘平齐匀称,如现代无齿锯带动介质料所造成的,也称作锯切割,主要用于玉材的纵向裁切……线状物切割的痕迹是多条近平行的弧形曲线。曲线中段的弧度较大,有的或可接近正圆,两侧的开口端,弧曲度较平直,有的近似直线……,此种切割方法,主要作用于截面较大的横同切割”。

另外在良诸文化玉器的带钩和镂孔透雕的玉件上,专家们还发现了另一种线切割方法:“先在玉件上钻透一孔,再穿线进行切割,可能类似现代木工的‘锼花’,此种线切割镂孔线条粗细相近,作蚯蚓状曲折前进。”同时,结合民间玉工把开料叫做“拉丝”的说法,我们不难看出古代玉石开料,使用的是锯子形的设备,其锯条或为金属条,金属片,或为金属丝等。在早期可能还使用过韧性较强的类似兽筋之类的软性物质。


齐家文化出土玉料上留下的管钻痕迹

凌家滩目的出土的带有切割痕的玉钺

安徽省含山县长岗产墓地出土


拉大锯开料


我国玉器工艺大师赵水魁先生在《中国玉器概论》一书中,也曾介绍道:“旧式开大料使用大弓子锯,即用竹板弯成弓形,用多股铁丝拧成花栓成弓弦,两人来回拉动弓子,弓弦带入金刚砂切开玉石料。”看来,这种用锯形设备的开料法是我国治玉工艺长期使用的一种传统开料方一法。不过开料时所留下的痕迹一般不易发现,因为经过后期的加工,它已不复存在了,只有在商周以前一些玉器的背面,内壁或孔洞等部位偶有显露。这是我们在鉴定时,需要仔细观察的一个方面。


2.磨玉设备


明代《天工开物》刊载的磨玉机图与20世纪初使用的磨玉机从功能和操作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全都是利用脚踩来带动圆轮转动的方法进行玉器琢磨的。其形状也大同小异,旧式名称叫“木凳”或“水凳”。它是由木架支撑做成的,由凳面、凳槽、锅架、支撑架、座凳、踩板等部分组成。凳面上有前后两个支撑点使轴悬架起来,轴有木制和铁制两种。木制轴直径约5厘米—6厘米,轴端粘接铁琢玉工具,轴中央为缠绕的绳索,并向下连接踩板。铁轴较细,直径约2厘米,轴端也粘接琢玉工具。不过,中部悬挂一皮带条,仍然与踩板相连,踩板是竹制的,另一端则架在座凳上。这样人坐在座凳上,两脚上下踩动踩板使绳或皮带上下运动。轴即可以来回旋转了。工作时,人的左手拿玉石,右手攥金刚砂,去接触转动的磨玉工具,不停的琢磨。凳槽做成簸箕状,放金钢砂和产品,凳槽前的锅架上有一铁锅,便干接住流下来的水和砂。当然,在今天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这种简陋的琢玉机早已被淘汰了,但就是这种简陋的设备,在中国治玉业中,也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了。


磨玉机(水凳)


首先我们从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来观察。发现的大量玉璧和玉琮,造型规矩,边角匀称、整齐。尤其是同类型璧的直径,只有一毫米左右的误差,而琮的每节的节高误差则更小。这种精确的玉器作品,除玉工熟练的技术外,应该是具有了固定的琢玉装置。这种装置很可能便是“水凳”的雏形,即中国原始的磨玉机。当然这种磨玉机决不可能是今日垂足坐式之形状,正如杨伯达先生在《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垂足)坐式水凳出现的上限,应在隋唐前后,那么隋唐以前的旋转性治玉工具就不会是垂足坐形式了,而应与当时的家具形态相适应,为席地坐式。”不过,这种古老的磨玉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玉工在实践中的不断改进,也日益变得较为复杂、先进了。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现在高级的磨玉机,也终究没有脱离开利用转动的工具(砣)带动高硬度而颗粒细小的解玉砂,以间接的磨擦作用对玉材进行加工的方法及原理,可见中国古老磨玉机的贡献之伟大。


良渚文化 玉琮

高39.3厘米 孔径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3.打孔钻


打孔是玉器生产中一项很重要的工序。它早在新石器时代已被广泛应用,并分别有空心钻和实心钻两种。


打孔钻(左:管钻 右:实心钻)


空心钻即我们常说的管钻。使用这种钻来透孔,常常会在孔壁上留有直角的如同“台阶”的痕迹,或会出现螺旋纹。从良诸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的孔壁留下的台阶痕仅宽0.5毫米—1毫米,玉琮兽面纹用管钻法琢出的圆圈眼睛直径仅为2毫米的情形看,在距今五千年前的人工钻孔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良渚文化玉琮内留有对钻错位的台痕


实心钻又名桯钻,它也是完全靠旋转磨擦来进行打孔的。用实心钻打孔所出现的孔痕,一般为上口较大,下口较小,孔底更显尖细的斜坡形。这种现象在早期的玉器和石器中均有发现。


管钻后留下的孔心玉料


至于钻具的质材问题,在新石器时代,很可能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是大家公认的用木棒、竹管加砂蘸水钻孔。另一方面,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钻、尖状器等,同样也可以作为治玉工具。《诗经·鹤鸣》曾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石要比木、竹硬的多嘛!商周之后,随着金属工具的广泛应用,琢玉工具便下成问题了。


4.铊 具


铊是一种圆片状的锯形工具。目前多用于玉器的的切削、琢磨等工艺,是玉器制作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工具。使用时将它安装在木轴上或铁轴上。由脚踩或其他方式使其进行快速转动,同时加入解玉砂,并与玉石相互磨擦,从而达到对玉器造型及图纹的具体刻划。如今铊子的主要品种有;铡铊(切割玉料或切割初形)、錾铊(也称勾铊,用于勾线,勾面纹等),碗铊(用于旋碗),轧铊(用于琢磨图纹),弯铊(用于掏膛),冲铊(冲磨较大型器物的平面),磨铊(用于碾磨),钉铊(用于掖撞、磨平地子的根线)等。


铊具示意图


琢制玉器时铊子的使用方式


至于铊的使用时间,根据出土资料显示,最晚在商代早期就已经用于琢玉了。1975年偃师二里头出土的青玉柄形器,经过北京玉器厂技术组专家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早商时代已经有了类似我们今天使用的铊子了……因为圆形工具转动起来以后,整个外圆都在同一个点上进行研磨……”尽管有些专家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的研究,认为当时已经出现了旋转性工具铊,但是这种铊并非是今日所称之圆形铊。因为在良渚文化玉器上所呈现出的那些纤细聚密的图纹线条,不但刚劲挺直,而且线纹仅宽0.1毫米—0.2毫米,最细的仅有0.07毫米,同时这些纹饰大多都是由若干条短线连缀而成,并时常出现不规则的崩缺。因此,我们认为,当时古人是将某种锋利物固定在简单的磨玉机上,使其旋转并借助解玉砂对玉器进行琢磨。若然,这就是专家们所称道的最早的治玉铊子,不过它的质地应是“用石材或兽牙、兽骨和木材等原料制成。砣具应包括刻细纹、减地、磨光、镂空等不同用途的各种形式和不同规格的铊”。


5.磨 料


由于玉石质地坚硬而且韧性大,所以玉器的制作,乃是靠一种质地更坚硬的矿石细砂和水作为媒介进行琢磨使之成型的。这种琢玉的细砂,俗称解玉砂,是玉器琢磨中的主要辅助材料。可以说,没有磨料就不能做出好玉器,而且它还同玉器一样,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江苏武进寺墩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玉璧上,便发现有一层沙粒,系花岗岩粗砂粒。其中硬度高达7度的石英占34% —40%。有关专家认定,这就是新石器时代玉工使用的解玉砂。目前我国琢玉行业使用的天然磨料仍然有石英砂。由此可见,这种硬度较高于软玉的石英砂,一直是玉器制作的主要磨料。


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粗粒砂


当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人们渐渐的发现,磨料的硬度越高,棱角越锋利,切削作用就越大,这样玉工不但省力,而且工艺也会很出色。因此,较高硬度的石榴子砂、刚玉砂、金刚砂等不断被发现、被使用,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玉器制作的工艺水平。


琢玉图


6.抛光粉


抛光粉是在玉器成型后,为增强其光亮度而使用的一种细腻的粉状物质。目前琢玉常用的抛光粉,多为氧化物,如氧化铁、氧化铬、氧化铝等。但是古玉用什么抛光,我们未知端详,仅见《古玉图说·皮碢图》中介绍说:“此系皮碢磨光上亮之图也。碢系牛皮为之,包于木碢之上,纳以麻绳。大者尺余,小则二三寸不等。皆用沁水宝料磨之。皮碢上光后则玉体光亮温润,使鉴家爱之无穷。”由此可知,古代玉器抛光时,也需要使用一种类似抛光粉的材料,但它不是氧化物,而是一种天然材料。


中国古玉器研究会2005年成立于北京,是从事古玉文化研究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自愿结成的学术性、研究性、全国性的非营利社团组织,现已在全国建立省级分会十余家,会员数千人,是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平台。研究会旨在团结国内外玉文化爱好者、收藏家、专家学者开展古玉器收藏和玉文化研究的工作,普及古玉文化知识,宣传推广古玉文化的研究成果,实现理论研究和鉴赏实践的互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会致力于从历史价值、现实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角度来研究和拓展古玉文化的核心价值,建立和完善古玉器社会价值评估体系。本会将定期组织优秀藏品赴国内外巡回展出,向世界展示中国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定期开展专家讲座等学术活动,为会员提供交流平台,提高会员的玉文化理论和古玉器鉴赏水平。并发行团体会刊,帮助会员出版专著。研究会还设有以权威专家领衔的核心鉴定团队,服务社会各方面认证、鉴赏、确价的需要。

官方网站:www.cguyu.net

 话:010-87664205 87664115
E - mail:wzy5668@sina.com
址: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19号嘉多丽园5楼2单元301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