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建中恳谈摄影的平与不平

 hzcnw 2014-11-05

发布:2009-10-19 17:16   来源:蜂鸟网

  不久前在旧书店掏到一本美国麦克米兰公司1966年出的马克·吕布专题画册《中国的三面红旗》(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其实按照字面上的直译,书名应该是《中国的三条横幅》,但看了他的分标题“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总路线”之后我明白了他的题目应该叫《中国的三面红旗》。这是马克在1965年2月到6月间踏遍中国从南到北众多省份所拍摄的图片集,想想马克也真够大胆的,居然只用150页的彩色和黑白片就起了个书名概括了中国那一复杂的社会运动“三面红旗”。


陈建中恳谈摄影的平与不平
《中国的三面红旗》

 

  这几天在网上一直也在跟踪着一个叫“屋后青山鸟鸣”的摄影者拍摄的一个家庭专集《对儿子说的话(家的故事)》。这么一个拍儿子和为儿子拍的家庭专集居然还会得到主题管理员不断的特批“粮票”,想想这个摄影者也是够执着的,一个家庭故事居然可以不断地延续下去而不落俗套。

 

  摄影进入数码时代之后,其专业性几乎已经被普及性所取代,摄影的滥觞似乎也无方向无目的的四处扩散。摄影的主题性在变得繁花似锦的同时也变得狭隘专一,多的是广度,而少的是深度。专业摄影师在拍业余摄影师的题材,而业余摄影师却在“扫街”、“棚拍”的时候瓜分着专业摄影师们的“奶酪”。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选

 

  不记得何时开始中国摄影界热衷于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似乎之前的中国媒体都还处于一种“前读图时代”的视觉蛮荒时期。单从图片的数量和形式来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媒体的确进入了一个开化期。图片在媒体上的应用从辅助文字的地位跃进到了成为头版的主导。而业余的爱好者们也借助于网络媒介的形式组成不同的图片专题社区,使各大网站都打出了摄影共享板块。数码摄影技术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同步成长使专业摄影师和业余爱好者们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尝试和应用相同的技术,探索相同的表现方式。套用一句已经变得很俗套的话来说,在当今这个数码技术的时代,“摄影是平的”了。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但是,摄影的平不应该是一个叙事性上的平,一个不知所措的随大流上的平。当我们的专业摄影师身处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却一心追求用“观念化”的视觉表现,以摆弄玩具重构历史瞬间来创造一种所谓的新型新闻影像表现形态,并以此为傲;当我们的业余爱好者们也整天沉醉在“观念”的迷惑下拍摄别人家的女孩和那些风花雪夜的花花草草,这摄影的平很快就会走到尽头而面对摄影的悬崖。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记得好几年前与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派弗里克(John Pavlik)讨论新媒体及其应用时他说,无论是冠以“新”或“旧”的媒体形式,最重要的还是要“讲故事”。“讲故事”是我们应用媒体的目的,而玩弄技巧和观念是一种偷工减料的花招。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我们的专业摄影师能否像马克·吕布45年前那样用图片讲述一个时代的概念和故事,而我们的爱好者们能否像“屋后青山鸟鸣”那样把个人的故事细细地讲来,这也就是摄影的工夫所在,那也就应了刘半农在80年前的呼吁,“必须能把我们自己的个性,能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和韵调,借着镜箱充分地表现出来,使我们的作品,于世界别国人的作品之外另成一种气息,夫然后我们的功夫才不能枉做,我们送给柯达克矮克发的钱才不算白费。”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在“玩转”摄影之前,还是先学会“讲故事”,讲一个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摄影平得也会有韵味。

 

马克·吕布(Marc Riboud),法国摄影师,1923生于法国的里昂。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二次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战后,马克·吕布进入位于里昂的Ecsle 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布列松非常欣赏他。吕布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9年,马克·吕布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的副主席,又于1975年、1976年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摄新闻报道摄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摄,而他的这些彩色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色彩优雅、细微。

  马克·吕布出版了大量摄影作品专集,其中有《日本妇女》1951年,《加纳》1964年,《北越:面孔》1970年,《中国印象》1981年,《火车和车站》1988年等。专集包括《日本妇女》、《加纳》、《北越:面孔》、《中国印象》、《火车和车站》等。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中国四十年摄影
自 序
  近几年,我目睹了中国从一个世界急速奔向另一个世界。对于一个摄影师,还有什么比这种时间的加速,一个不断变改着的社会场面更令人振奋。在每个街角都有新的发现。经常感受到视觉的冲击。如此多的图像动摇了许多固有的思想观念。整个东方社会似乎正在演变为一个极端西化的社会。其进程之快远高于我们所经历过的。

  拍摄一个变化如此之快的中国是困难的。图像很可能模糊不清,甚至与事实相左。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我曾长时间漫步于街头与村庄,前后所见往往不同。昨日所见与今日目睹相悖。但愿我在中国漫游时拍摄的令我惊奇的场面同样令观众惊奇。在布展时,有意打乱了作品拍摄年代与地域顺序。从一个中国跳到另一个中国,形成对比,通过差异抓住连贯其间的脉络。今天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爱充满活力的中国并因此而热爱中国人民。          ----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简介

192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
1943年至1944年参加抵抗运动并参加了勒尼尔高尔游击队。
就读于里昂中央大学,学习工程。
自1950年起从事摄影工作。
1951年在巴黎与亨利·卡蒂尔·布列松相识。
1953年应罗贝.卡巴之邀,进马格农图片社工作,拍摄埃菲尔铁塔周围的画家。有关照片刊登在“生活”杂志上,成为他的处女作。
1954年在伦敦短住。
1955年至1956年从陆路到达印度,并在那里逗留一年。之后,又经常返回印度以及远东地区。
1957年第一次到中国并逗留数月之久。
1960年至1962年在前苏联、非洲进行图片报道并在阿尔及利亚独立前及过程中进行图片报道。
1966年作品集“中国的三面红旗”在纽约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奖。
1971年追踪报道了孟加拉战争。
1972年作品集“越南北方面面观”获得海外新闻俱乐部奖。
1973年出版作品集“中国:旅行瞬间”。
1980年到1996年多次到华旅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次登上黄山——中国画家之山。还数次到柬埔塞旅游,到吴哥窟采风。出版了作品集“黄山”和“吴哥的佛教庄严”。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他爱中国  文/张艺谋

 

    我第一次见到马克.吕布先生是在1993年,他来我们摄制组工作现场希望拍点东西,吃住也跟我在一起。一大堆中国人当中夹杂着一个法国老头,本来挺显眼的,可是几天下来,你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从来不会给你添什么麻烦,只是静静地呆在一边。照相机很小,拿在手里并不显眼,很轻的快门声几步远就听不见了。好几天过去了,我都不知道他拍了什么没有拍什么,也顾不上问他:生活习惯不习惯,一个人寂寞不寂寞。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后来,我们到东北去拍摄,因为那里的冬天非常寒冷,我想他不会来了,谁知有一天,忙乱中一扭脸,马克.吕布先生已经站在人堆中了。他的衣服穿得并不厚,只是脚上多了一双棉靴。我们怕冻着他,给了他一件军大衣。摄制组里人人都是一大衣,站在雪地上黄乎乎的一片,就更找不着他了。因为彼此语言不通,没有配备翻译,也因为忙,干冷干冷的几天中,我们俩都没有说上几句话。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记得那天特别冷,山顶上的风吹得人脸上一阵一阵发紧,白色的太阳孤独地混在白茫茫的天地间,马克.品布先生翻过一个高高的山梁,去拍他想拍的东西。雪很深,他走得很慢,雪地上留下一行深深的脚印。看着他小小的身影艰难地越过山梁沉了下去,我突然觉得,马克.品布先生一定不会寂寞。他用他的照相机记录了我们中国人漫长而难忘的历史,我们所有的人都在那些黑白照片的环境中长大成人,那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生活,那是我们的爱。我想,那一定也是马克.品布先生的爱。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马克·吕布摄影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