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改中的理性和创新
2014-11-06 | 阅:  转:  |  分享 
  
教改中的理性和创新



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张玉庭



在东胜实验中学为期一周的挂职锻炼和学习,可以说收获颇多,感触颇深。特别是实验中学在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和努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我许多思考。

一、理性运用模式

正如教育专家林格教授所说:“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教育体制的问题,或者是应试教育机制的问题,中高考把老师和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教育理论满天飞,今天这个专家一套理论,明天那个学者一种观点,后天那个学校一个模式,让我们老师应接不暇,无所适从。”我们都知道“没有模式的教学模式才是最好的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蓄、张扬个性是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因为教学模式具有僵化的特点,没有适合所有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模式,没有适合各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但教学模式又有许多功能和作用,比如操作性强,推广速度快,见效明显等。另外在学校发展的特定阶段和课改的关键阶段教学模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学校发展的特定阶段?一是新建校,没有形成成熟的学校文化氛围,年轻教师多,成熟教师少,就是成熟教师也是来自各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层次不齐。这就需要教学模式来统一教职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进而逐步形成本校的教学文化。二是学校的发展出现了问题,教学质量严重下滑,生源差甚至生源严重流失、学校管理混乱、人心涣散,在这种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情况下就必须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士气、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扭转颓势。那什么又是教改的的特定阶段呢?就是学校在长期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教学质量的提升遇到了瓶颈,多数教师出现了工作惰性和职业倦怠,这就需要学校适当的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在个别科目或个别教师开展、进行一些尝试,从而刺激其他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存在以上几种情况的学校,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团队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现状、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来确定和选择用什么模式。正如实验中学虽然是从原来东胜区纺织学校演变而来的,但当搬迁铁西的时候,近三分之二的老师或是引进或是毕业分配,传承得不到延续,就只能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因此实验中学进行的教改按周校长话来说实属是“无奈之举”。因此用不用教学模式不是校长说了算,也不是教师说了算,而应该是学校发展的现状说了算。比如在一所教学质量高、学生学习能力强、教师教学水平强、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校就切忌推倒重建,全盘否定以往优良的传统,全面铺开新的模式。教育经不起折腾。

二、创新运用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育人目标、采用特定的教学程序而设定的一种操作样式。但是有些学校在使用教学模式时完全照搬,采取直接“拿来主义”。正如陕西的一位高中校长所说:“目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学习表面化和教学格式化这两个误区:教学中机械照搬结构、形式,过分强调套用某种模式,忽略其精髓和灵魂所在,导致有形式无实质;过分强调环节、流程,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流于程序化,有其形而无其神,造成课堂学习形式化。”我认为要用好模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确定教学模式,这要求学校特别是领导团队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和研究当今有哪些先进的教学模式,然后结合本校的现状以及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进行深入的论证,最后确定使用哪一教学模式。其次要研究教学模式,这要求学校的领导团队联合学校的骨干教师深入课堂,潜心研究该教学模式的利与弊,并结合学校的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该模式进行一定的必要的修改,该舍弃的舍弃,该照搬的照搬、该补充的的补充,该完善的完善。这既避免了该教学模式容易出现的水土不服,又使老师们容易内心接受,从而减轻教改的阻力,同时还一定程度上创新了该模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本土化,可操作性更强。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好多学校却忽略了这一步,直接拿来、完全照搬,导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问题百出,老师们怨声载道,推行模式的进程非常缓慢,有的甚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第三要完善模式,虽然在使用模式之前就已经对模式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肯定还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团队联合学校各科的骨干教师(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本地区的教研员甚至聘请专家)对该模式进行回头看,再诊断,在综合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完善。更重要的一点是,各科骨干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学科特点,进行大胆的创新,从而使学校的教学模式在坚持共性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学科的个性,切忌一刀切。实验中学的“一三六”自主课堂教学模式中运用的导学案就经历了“运用-改造-创新”的过程。就以历史学科为例,我在东胜区一中工作的时候曾经深入实验中学的历史课堂,感觉当时的导学案还不够成熟,问题的设计以填空为主,教学环节也比较单一,过多的侧重学生简单的读、写、记,缺少必要的拔高,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深度也不够,总之导学案在“导学”上的作用不大,更像是个题单。这次挂职锻炼,实验中学的导学案在设计上就非常注重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又有深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的教学环节也灵活和丰富了许多,增加了教师适时的适度的讲授,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更强,既有合作,也有争论,经常能够碰撞出火花。看来教改既要理性,还要坚持,更要创新。第四跳出模式,在学校发展的特定阶段和课改的关键阶段教学模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知道教学模式具有僵化的特点,当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甚至相当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如果再用教学模式必然会束缚教师的教学风格,因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会被限制。

总之,对于教学模式的态度,既不能简单拒绝,也不能盲目红眼,而应该等一等,看一看,想一想,如果需要模式,也应该改一改,用一用,再改一改,从而实现活用,最终实现超越。功利和浮躁不应该在教育中出现,这既对受教育的孩子不负责,也对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负责,中国的教育应开始进入一种深度的自我觉醒,。

献花(0)
+1
(本文系李功随首藏)